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8 16:50:1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②。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于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霹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阁。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 (《隋书·循吏传》)
  [注]①露门学:古代学校名称。 ②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嗟异——数:多次
B.以功岷州刺史——除:授予官职
C.尽用药——市:买
D.讼者多让而止——两:再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母氏所养 身死人手——天下笑者,何也
B.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C.留养之——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氏)亲授书传
B.(辛公义)以勤苦著称
C.(遇病者)争就使君
D.(辛公义)侧坐讯问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 )
①以勤苦著称
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③所得秩俸,尽用市药
④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⑤因霹坐牢侧,亲自验问
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③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B.辛公义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
C.辛公义到牟州后十多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
D.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


参考答案:1.D
2.A
3.D
4.B
5.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后乃今培风
B.亦若是则已矣
C.而御六气之辩
D.彼且恶乎待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御:含有因循、顺着的意思。恶:怎么。是:这样。培:”。“培”通假“慿”,即为“凭借”。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列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欧阳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①有声。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镂刻骈偶,淟涊②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苏舜元、舜钦、柳开、穆修辈,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③,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掖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奉诏修《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多取《春秋》遗旨。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识者以为知言
[注]①嶷(yí)然:超绝的样子。②淟涊(tiǎn? niǎn):污浊。③赜(zé):精微。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嶷然①有声冠:弱冠,指成年
B.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体裁:文学作品的样式,如小说、散文等
C.为歌诗相倡和倡和:同“唱和”,应和酬答
D.法严词约:简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咸有意作而张之,力不足?门虽设常关
B. 遂文章名冠天下?谨拜表
c. 向嚣薄者伺修出?二虫又何知
D. 修即游声誉?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读书辄成诵
B.街逻不能制(聚集于马前起哄的人)
C.谓(苏轼)必显于世
D.识者以(苏轼的评价)为知言
小题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欧阳修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的一组是(?)?
①苦志探赜,至忘寝食
②为古文,议论当世事,以文章名冠天下
③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
④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
⑤曾巩……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
⑥奉诏修《唐书》纪、志、表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能以文章名冠天下,主要得力于研读名家名篇,并以此作为自己追求奋斗的目标,还得力于和当世诗文名家的交游切磋。
B.欧阳修极力提倡韩愈式古文,反对五代以来只追求形式美的污浊文风;又运用自己的权力,大力排抑“太学体”险怪奇涩的文风。
C.欧阳修以文章独步天下,并在文坛上反对颓败风气,推崇充实向上的文风,受到天下文章家的拥戴,成为当之无愧的北宋文坛领袖。
D.欧阳修慧眼识才,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等人,原来都寂无声名,经欧阳修亲自选拔、教授,后来都成为知名的古文家。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本题解析: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欧阳修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郑氏,发誓严守节操,不肯改嫁,亲自教他学习;家里贫穷,以致用芦苇画地来学习写字。他自幼思维敏捷,颖悟过人,读书往往能背诵下来。刚刚成年,就出类拔萃,卓有名声。宋朝建国将近百年,为文的风格还沿袭五代的积习,着意在骈俪词藻上下功夫,内容却空乏污浊无振作之气。士人习惯于旧时的陋习,持论卑下而无力。苏舜元、苏舜钦、柳开、穆修等人,都有意振作和发扬它,但力度不够。欧阳修到随州游学,在一个竹箱中找到唐代韩愈的手稿,读后内心仰慕。于是就苦心探究它的精微,甚至废寝忘食,决心要追随他,同他并驾齐驱。进士科考试时,他名列南宫第一,被选入甲科。后来调任西京推官。开始与尹洙交往,写作古文,议论当代实事,相互称为师友。又与梅尧臣交游,创作诗歌相互酬答,于是以文章而名满天下。嘉祐二年主持科举考试。当时的读书人推崇险怪艰涩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极力排斥它,凡是这样的文章就废弃它。考试后,先前那些推崇险怪艰涩文章的人等欧阳修出门,就在他的马前群聚鼓噪,连街上的巡查人员都不能制止;但科举考试的风气从此大为转变。欧阳修写文章自然天成,丰满和简约都合乎规范。语言简洁而明了,信实而通畅,引征事物联系同类,用最正确的理论调理贯通,使人心悦诚服。终至独步天下,没有人能企及,所以天下人一致学习并尊重他。他奖励提拔年轻人,如恐担心他们赶不上自己;得到他赏识的人,都成为著名的人才。曾巩,王安石,苏洵,苏洵之子苏轼、苏辙,原来都是普通百姓,居于民间,不为人知,欧阳修各处宣扬他们的声誉,认为他们一定会名显于世。后欧阳修奉帝命编写《唐书》中的纪、志、表,自己撰写《五代史记》,章法严谨,言辞简约,大都采取了《春秋》遗留的要旨。苏轼介绍他的文章时说:“议论大的道理有如韩愈,评论具体事物很像陆贽,记事则如同司马迁,而写诗作赋又和李白相似。”了解他的人都认为这是知者之言。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杜审舒归里序?
(清)施闰章
杜生审舒齐归,施子赆焉,司橐者以匮告。杜生谢,且蹙额曰:“先生念我则至矣,然窃疑厚人而忘己也。”意者太左计。施子曰:“若以我为过廉乎?予盖天下之贪夫也。子何敝敝然为我谋?”杜生口呿色变,久之,曰:“从先生官三年矣,事大小罔弗知也。所与交游,虚往实归者众矣,而先生中无长物。以币进,则拒之惟恐不速。焦形槁颜,手校雠而口伊吾,夫子病矣。如是而谓贪,将阳拒而阴纳与?敢问其说。”
施子曰:“噫!何子之泥于言贪也!夫取而不能有者,非贪也;不取而有之,人不能夺焉者,贪之至也。庄子曰,‘君子内无饥寒之患,外无劫夺之忧’。子不见夫今之鼎食而覆①餗者乎?戕其躯,籍其家,以沈其宗者,比比矣。其始不过竞筐篚之私,卒以捐其所甚爱而不遑恤。夫人捐其所甚爱,至于弃身家,舍妻子,谓之能贪则不可。予,鄙人也,未就事而先饮冰,其行若踬,其居若坠,其独处若群窥。先人后己,亦夷亦惠②,忧谗畏讥,补缺修弊,籝有一金而不知所置。予盖患得患失,见鄙于尼父③者也。然而疾风震雷,守之晏如,饱食高坐,进退生徒。陟泰岱,观沧海,谒阙里,陈诗书。搜讨旧籍,累椟连车,寸缣尺楮,并蓄兼储。盗不睥睨,民不咒诅;人见不足, 我见有余,此亦贪之至也。
且夫名浮其实者,德之欺也;勉乎其职而不能尽其道,事之末也。吾目迷五色,而不蒙夫人之诮;行忝颜、闵④,而窃附有道之林。吾循孔氏之门墙而惴惴然,惧其不能入也。奉命而出,终事而归,所得侈矣,况敢自以为廉乎!子貌朴而志端,归而修业,亦务守其不可夺者已矣,何敝敝然为我谋?”
杜生闻之喜曰:“吾乃知先生之所以为贪。”于是酌酒别去。
明日,次其语,追而送之济水之上。?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改)
【注】①鼎食而覆餗:意即由富变穷。②亦夷亦惠:夷,即伯夷;惠,即柳下惠。他们被后人尊称为圣之清、圣之和者。③尼父:指孔子。④颜、闵:指孔子的弟子颜回、闵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子赆焉,司橐者以匮告赆:赠给人路费或礼物
B.戕其躯,籍其家籍:登记
C.予,鄙人也,未就事而先饮冰鄙:见识浅陋
D.行忝颜、闵,而窃附有道之林忝:谦辞,表有辱他人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司橐者以匮告②洎牧以谗诛
B.①何子之泥于言贪也②不知老之将至
C.①不取而有之,人不能夺焉者②置杯焉则胶
D.①子貌朴而志端,归而修业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小题3:下列各句中的说法符合文意的的一项是:(?)
A.在作者做官三年期间,身为学生的杜审舒一直追随着他,所以他对作者说自己是天下的贪夫感到惊讶,连脸色都变了,以致对作者表面拒绝别人礼物而暗地里却收受贿赂极为不满。
B.作者认为,君子要“贪”求道德修养、学问知识,这才是抢夺不去、永远拥有的财富。他把正人君子的行为称为“贪之至”,反称钻营私利之人为“非贪”,出语惊人而又深具讽刺幽默。
C.作者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不能被孔子一类的人接受的,所以他“循孔氏之门墙而惴惴然”,表达了他与孔子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D.这篇赠序,大量篇幅都在论说自己的“贪”,与送人无关,而结尾“归而修业,亦务守其不可夺者已矣”一句,则显得很突兀。
小题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所与交游,虚往实归者众矣,而先生橐中无长物。(3分)
译文:?
?
(2)且夫名浮其实者,德之欺也;勉乎其职而不能尽其道,事之末也。(4分)
译文:?
?
(3) 奉命而出,终事而归,所得侈矣,况敢自以为廉乎!(3分)
译文:?
?


参考答案:
小题1:B(通“藉”,践踏,抄)
小题1:B(B项“之”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项第一个“以”为介词,译为“把”;第二个“以”为介词,译为“因为”; C项第一个“焉”为代词,译为“他”,第二个“焉”为兼词,译为“于之”;D项第一个“而”为连词,表承接关系,第二个“而”为连词,表修饰。)
小题1:B (A项错在“以致对作者表面拒绝别人礼物而暗地里却收受贿赂极为不满。”,杜审舒只是对作者此言表示疑惑;C项“循孔氏之门墙而惴惴然”是作者自谦的言辞,他只怕自己做的和孔子要求的还相差太远;D项正是结尾一句“归而修业,亦务守其不可夺者已矣”一句,使得全文豁然开朗,原来他是现身说法,谆谆教诲学生。)
小题1:
(1)与您交往的人,空手而来、满载而归的人很多,但是先生您自己口袋中没有多余之物。(关键词:“所”字结构,“虚”,“长”。)
(2)况且空有虚名而没有实际才能,是对道德的欺骗;勉强从事一项工作而不能努力实现自己的主张,是只抓住事情的细枝末节。(关键词:“其实”古今异义,“尽”,“末”,判断句。)
(3) 奉命出任,完成任务即返回,所得到的太多了,(这样)还敢认为自己廉洁吗?(关键词:“终事”, “侈”,句意通顺。)


本题解析:
参考译文:
书生杜审舒从山东返归故乡,施先生(即作者)想送点礼物给他,管仓库的人告诉我库存匮乏。杜生致谢,并且皱着眉头说:“先生顾念我到极点!但我私下里怀疑您宽厚待人而忘记了自己。”言下之意,是说太不会谋划生计了。施先生说:“你以为我太廉洁了吗?我是天下最贪婪的人啊!你为什么惶惶然为我着想呢?”杜生张口结舌,变了脸色,过了好久,他才说道:“跟随先生做官三年了,事无巨细没有不知道的,与您交往的人,空手而来、满载而归的人很多,但是先生您自己口袋中没有多余之物。人家送钱给您,就拒绝惟恐不够快。您形体憔悴,色如槁木,手校文字,口诵诗书,先生太劳累了。这样却说贪婪,难道是表面拒绝而暗中却收纳了吗?请把您这样说的理由说给我听听。”
施先生说:“唉!你何必拘泥于说贪呢!获取而不能保有,不是贪;不获取而保有,而别人又不能夺走,才是最大的贪了。庄子说,‘君子内无饥寒交迫之患,外无受人劫夺之忧’。你没看到当今那些由豪富而衰败的人吗?自己被杀,家被抄没,宗族也受到牵连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刚开始也不过是为贪得点滴的私利,最后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都赔进去了却无暇顾恤。人们抛弃他非常珍爱的东西,甚至抛弃身家性命,舍妻弃子,把这称为贪是不可以的。我是一个浅陋的人,在没有做事之前清心寡欲,自己的行为好像要跌倒,自己的官职好像要失去,一人独处好像仍处于众目睽睽之下。先人后己,像伯夷也像柳下惠那样纯洁谦和,害怕谗言讥讽,修补缺点弊漏,口袋中有一点点金就不知放到哪里。我患得患失,让孔圣人见笑了。然而,疾风惊雷,泰然处之,饱食高坐,教导生徒。登临泰山,观望大海,拜谒孔子故里,陈设诗书。搜寻旧籍古典,积书数车,片纸只字都收藏好。盗贼不会窥视我,老百姓不会咒恨我;别人以为我很贫穷,而我自以为富足有余,这也是贪到极点了。况且空有虚名而没有实际才能,是对道德的欺骗;勉强从事一项工作而不能努力实现自己的主张,是只抓往事情的细枝末节。我虽然老眼昏花不辨五色,但没有蒙受用人失察的指责;我虽然德行远逊于颜回、闵损,但自以为身附道德之林。我寻循孔子圣学的门墙,很担心,害怕自己不能入门。奉命出任,完成任务即返回,所得到的太多了,这样还敢认为自己廉洁吗?你朴实厚道而志向端正,回去后研习学业,务必守住这别人不可劫夺的品行就可以了,何必惶惶然为我的生计谋划呢?”
书生杜审舒听了这话,高兴地说:“我现在知道先生说自己贪的原因了。”于是举杯喝酒道别离开了。
第二天,施先生把这次谈话记录下来,追到济水之上送给杜审舒。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夭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雨,何也:________
(2)水火不积,则晖润不:________
(3)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_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方式及意义。
(1)大天而思之:_______
(2)孰与物畜而制之:_______
(3)孰与骋能而化之:________
(4)思物而物之: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自然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祭神求雨。(2)大。(3)显著。
2.(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伟大。
  (2)名词作状语,当成物。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产生变化。
  (4)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物。
3.(1)发生日食、月食的时候采用一些办法来营救太阳和月亮,天旱了祭神求雨,占卜算卦然后决定大事,(君子)不认为这样做能得到祈求的结果,做这些事只是作为应对事件的文饰。
  (2)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呢!
4.这一段集中反映了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他认为人应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天地万物都能为人类服务,并且使万物能更多、更好、更快地成长。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