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④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年岁稍长,改变志向读书,想凭这进取当代,但最终不曾际遇。
(2)他家四壁萧条,但妻儿奴仆都显出自得的样子。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解释不正确,由“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可知,从:使跟随。所以选C。
小题2: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判断是否符合方山子过“隐人”生活,①②③⑥反映方山子所过“隐人”生活。④表现方山子少侠的作为;⑤表现方山子隐居而豪士气不灭的另一面,也非“隐人”生活本身。所以选B。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自幼攻读”表述错误,应是“稍壮,折节读书”。所以选A。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稍壮、折、节、以、驰骋、环堵、而、妻子、自得、意。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为下列各句加粗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A.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暴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唐太宗面试程名振
(贞观十八年)上闻洺州刺史程名振善用兵,召问方略,嘉其才敏,劳勉①之,曰:“卿有将相之器,朕方将任使。”名振失②不拜谢,上试责怒,以观其所为。曰:“山东鄙③夫,得一刺史,以为富贵极邪!敢于天子之侧,言语粗疏;又复不拜!”名振谢曰:“疏野之臣,未尝亲奉圣问,适方心思④所对。故忘拜耳。”举止自若,应对愈明辩。上乃叹曰:“房玄龄处朕左右二十余年,毎见朕谴责余人,颜色无主。名振平生未尝见朕,朕一旦责之,曾无震慑,辞理不失⑤,真奇士也!”即日拜右骁衞将军。
【注释】①勉:鼓励,勉励。②失:失礼。③鄙:见识浅陋。④心思:心想。⑤失:差错。⑥拜:以礼授官。
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嘉其才敏,劳勉之
(2)名振谢曰
(3)适方心思所对
(4)毎见朕谴责余人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山东鄙夫,得一刺史,以为富贵极邪!
(2)名振平生未尝见朕,朕一旦责之,曾无震慑,辞理不失,真奇士也!
小题3:重用人才,当然要考察。唐太宗是怎样考察程名振的呢?
参考答案:
小题1:(1)赞赏?敏捷?慰问?(2)请罪?(3)回答?(4)每次
小题2:(1)你这个山东见识浅陋的俗人,当一个小小的刺史就以为富贵到了极点吗!
(2)程名振以前不曾见过我,我一时责备他,竟然没有震惊害怕的样子,说话没有差错,真是天下的奇人啊!
小题3:唐太宗除了了解程名振善于用兵之外,还进行廷试,考察他的军事方略,考察他是否思维敏捷。不仅如此,他还对程名振“失不拜谢”,装着发怒,给他压力,发现他处变不惊的气质与才识。在此基础上才给以重用。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译文】
(贞观十八年)皇上(唐太宗)听说洺州刺史程名振善于用兵,把他召来问他用兵的方法策略,赞赏他才思敏捷,慰劳并鼓励他,说:“你有将帅和宰相的才能,我将要重用你。” 程名振失礼没有下跪谢恩,皇上假装发怒责备他,来看他会怎么做。说:“你这个山东(崤山以东)浅陋的俗人,当一个小小的刺史就以为富贵到了极点吗!敢在我的身边说话粗陋,而且还不拜谢!”?程名振请罪说:“我本是见识短浅的臣子,不曾亲自接受皇帝的问话,刚才正在思索怎么应答,所以忘了谢恩。。所以忘记拜谢。” 程名振言谈举止显得很自如,回答越来越明白有条理。?皇上于是感叹说:“房玄龄在我的身边二十多年,每次见到我斥责别人,脸色惶恐不能自主。程名振以前不曾见过我,我一时责备他,竟然没有震惊害怕的样子,说话没有差错,真是天下的奇人啊!”当日就授以程名振右骁卫将军的官职。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5分)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援十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乃辞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百家。援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尽散以班昆弟故旧。
初,援在陇西上书,言宜如旧铸五铢钱。事下三府,三府奏以为未可许,事遂寝。及援还,从公府求得前奏,难十条,乃随牒解释,更具表言。帝从之,天下赖其便。援自还京师,数被进见。闲于进对,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
十七年,交阯女子徵侧及女弟徵贰反,侧自立为王。于是玺书拜援伏波将军南击交阯。援将其兵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十八年春,军至浪泊上,与贼战,破之。援追徵侧等至禁溪,数败之,贼遂败走。明年正月,斩徵侧、徵贰,传首洛阳。封援为新息侯。援所过辄为郡君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条奏越律与汉律驳者十余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越奉行马将军故事。
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树数百户;今我以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以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节选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良工不示人以朴朴:质朴。
B.随山刊道千余里刊:削,开凿。
C.数败之数:屡次,多次
D.名有计谋名:以……闻名。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子孙因为氏”中“因”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振声激越,伺者因此觉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援私自释放囚犯,被迫逃亡。遇到大赦,留在北地放牧,拥有了很多的宾客与丰厚的财产。
B.马援两次上书皇帝建议像以前一样铸造五铢钱,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从而方便了天下百姓。
C.马援平定交阯叛乱时,为当地治城郭,修水利,申明法律,此后,越地流传着马援的故事。
D.朋友庆贺马援凯旋,马援却批评孟陵不能规劝自己,并表达了戍守边关,马革裹尸的愿望。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乃辞兄况,欲就边郡田牧。(3分)
译文:?
??[来源]
(2)今我以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3分)
译文:?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马援曾经学《齐诗》,但不能掌握最基本的章句,马援就问哥哥马况辞学,想到边郡去种田放牧。尝:曾经(1分)?意:料想,想到(1分)?句意(1分)(2)现在我凭借很小的功劳,却享食大县,功劳微小但封赏丰厚,怎么能长久呢?以:凭借(1分)?何以:即以何,用什么,怎么(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朴:未加工成器的木材。“朴”用作后置介词“以”的宾语,名词。)(3分)
小题2:(D与题干中“因”都用作介词,由于,因为。A介词,依靠,凭借。B介词,趁着,趁此。C介词,通过,经由。)(3分)
小题3:(对应的信息区是第3段最后两句话。故事:故,旧的,原来的。事,典故,体例。故事,即成法,以前的体例,文中指马援与越人申明的“旧制”。)(3分)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马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人。他的先祖赵奢是赵国的名将,号称马服君,子孙因为这个缘故把马作为姓氏。马援12岁时父母就去世了。他年少有大志,诸兄长都认为他有奇才。马援曾经学《齐诗》,但不能掌握最基本的章句,马援就向哥哥马况辞学,想到边郡去种田放牧。马况对他说:“你有大才经历一个过程之后,自当有成就。好的工匠不把没做好的器物拿给别人看,那就暂且从事你所喜爱的吧。”后来,马援做扶风郡的督邮,押送囚徒到司命府。有一次,押送一名重罪囚徒犯,马援可怜他,把他放了,就逃亡到北地。遇到大赦,马援就留在北地放牧,很多宾客归附他,于是有了几百家部属供他役使。他在陇汉之间往来游牧,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越穷困应当越发坚定志向,越年老应当越发豪壮。因从事田牧,所有以了几千头牛马羊,娄万斛谷物。马援不久散尽财产,分发给兄弟和旧友。
当初,马援在陇西上书,说应该按旧制铸造五铢钱。此事下交三府议处,三府议奏认为不可同意,事情就搁置了。等到马援回京,从公府找到以前的奏折。责难有十余条,马援就随牒逐条解释,重新详细写表上奏,光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铸造五铢钱,天下赖此得其便利。马援自从回到京师,屡次被召进见。他娴于进言答对,又擅长谈论兵法,光武帝常常说“伏波将军谈论军事,跟我的想法契合。”
建武十七年,交阯女子徵侧和她妹妹徵贰^造**,徵侧自立为王。于是光武帝下诏书拜封马援为伏波将军向南攻打交阯。马援率领军队沿着大海前进,随着山势开凿了一千多里的山路。十八年春天,大军到了浪泊,跟反贼交战,击溃敌军,马援追击徵侧等人到了禁溪。多次打败他们,反贼就溃散逃走。第二年正月,斩杀徵侧、徵贰,把她们的首级传送到洛阳。光武帝封赏马援为新息侯。马援率军队所过之处都帮着郡县修治城郭,凿通沟渠灌溉农田,来方便当地百姓。分条上奏十多条越地与汉朝相违背的法令,跟越地人郑重申明先前的制度来管理约束他们,从此以后,越地遵照执行马将军(留下的)旧律。
马援班师回京,将要进城,老朋友大多去迎接犒劳。平陵人孟冀,以有计谋为名,也在座庆贺马援。马援对他说:“我希望你有好见解,怎么反而同众人一样?过去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辟设置了七个郡县仅封赏百户,现在我凭借微小的功劳,却享食大县,功劳很小但封赏丰厚,怎么能长久呢?先生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我呢?”孟冀说:“我愚钝,没有什么办法。”马援说:“现在匈奴、乌桓还在骚扰北方边境,我想自己请求去抗击他们。男子汉应当战死边疆,用马革裹尸还葬故里,怎么能安静地躺在床上,死在儿女面前呢?”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醒心亭记
曾巩
?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①。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 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 注:①韩愈《北湖》诗中有“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句。
?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元丰类稿》)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实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见其名义? 而见者远
B.草树众而泉石嘉? 余嘉其能行古道
C.又善者矣 善假于物也
D.而始有之? 游于是乎始
2.下列各组加粗的虚词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即丰乐以饮皆在衽席之下? 輮以为轮
B.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C.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 圣人之所以为圣
D.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 皆在衽席之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写欧阳修以“醒心”名亭,而曾巩为之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修的“醉”、“乐”、“醒”展开议论,正体现本文以“议”为主的特点。
C.作者指出欧阳修“醉”只是表象,“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欧公筑亭题名的含意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C
4.(1)有人(有时)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观望风景。
(2)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3)自以为凡是这一州有点不同常态的山水,都为我所享有了(都是我所享有的)。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