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6-28 16:59:04 【

1、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
A.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与……交往
B.连公府不就     辟:征召
C.辄积年不      徙:调动官职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看、视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小题1:这些章节形象地表现了孔子?思想和?的心境。(2分)
小题2:“人不堪其忧”“忧”的是?,“回也不改其乐”、孔子“乐亦在其中矣”“乐”的是??,孔子“乐以忘忧”忘掉的“忧”是?。(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安贫乐道?乐以忘忧
小题2:贫苦的生活?道/义/未取不义之财,所以安贫乐道?老将至/才不得用


本题解析:
小题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从中可见孔子看中的不是物质的享受,而是精神。因此表现了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
小题2:“人不堪其忧”中的“人”是指的一般的人,一般的人不能忍受的是贫穷的生活,因此“人不堪其忧”“忧”的是贫困的生活。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知,孔子和颜回所乐的是虽然贫穷,但是没有谋求不义之财。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与一般人的“人不堪其忧”的“忧”有本质的区别,从原文中可看出,孔子的忧是指的老之将至,但是不能才尽其用。
点评: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分析的具体做法是:(1)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2)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郭子仪,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十四载,安禄山反,子仪收静边军,斩贼将周万顷,击高秀岩河曲,败之。贼陷常山,河北郡县皆没。会李光弼攻贼常山,拔之。子仪引军下井陉,与光弼合,破贼史思明众数万。禄山益出精兵佐思明。子仪曰:“彼恃加兵,必易我;易我,心不固,战则克矣。”士殊死斗,遂破之。于是昼扬兵,夜捣垒,贼不得息,气益老。思明跳奔博陵。河北诸郡往往斩贼守,迎王师。会哥舒翰败,天子入蜀,太子即位灵武,诏班师。子仪与光弼率步骑五万赴行在①。时朝廷草昧,众单寡,军容缺然,及是,国威大振。拜子仪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总节度。肃宗大阅六军,鼓而南,至彭原。贼安守忠壁永丰仓,子仪遣子旰与战,多杀至万级,旰死于阵。进收仓。俄从元帅广平王率蕃、汉兵十五万收长安。老幼夹道呼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王休士三日,遂东。贼以二百骑掩军,未战走,子仪悉军追,横贯其营。贼张两翼包之,官军却。嗣业率回纥从后击,尘且坌②,飞矢射贼,贼惊曰:“回纥至矣!”遂大败,僵尸相属于道。入朝,帝劳之曰:“国家再造,卿力也。”
有诏还东都,经略北讨。子仪围卫州。庆绪分其众为三军。将战,子仪选善射三千士伏壁内,诫曰:“须吾却,贼必乘垒,若等噪而射。”既战,伪遁。贼薄营,伏发,注射如雨。贼震骇。鱼朝恩素疾其功,谮之,故帝召子仪还,以赵王代子仪领朔方兵。子仪虽失军,无少望③。时帝不豫,群臣莫有见者,子仪请曰:“老牙受命,将死于外,不见陛下,目不瞑。”帝引至卧内,谓曰:“河东事一以委卿。”
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唐史臣裴垍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
(节选自《新唐书》,有改动)
注:①行在:指帝王所到之地。②坌:bèn,尘土飞扬。③望:埋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彼恃加兵,必易我易:轻视
B.贼安守忠壁永丰仓壁:修饰墙壁
C.遂大败,僵尸相属于道属:附属
D.贼薄营,伏发薄:淡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子仪引军下井陉,与光弼合竖子不足与谋
B.心不固,战则克矣入则无法家拂士
C.鼓而南,至彭原某所,而母立于兹
D.尘且坌,飞矢射贼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小题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郭子仪“忠”或“勇”的一组是?(3分)
①彼恃加兵,必易我
②破贼史思明众数万
③子仪与光弼率步骑五万赴行在
④子仪悉军追,横贯其营
⑤有诏还东都,经略北讨
⑥不见陛下,目不瞑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子仪,武举出身。安禄山谋反,郭子仪与李光弼军一起击退周万顷、史思明的数万敌军。他还善于分析贼军的骄傲心理,同时诱使叛军采取疲劳战术。
B.唐军作战失利,玄宗幸蜀,肃宗即位,局势险恶。主将郭子仪也不是一帆风顺,时而受重用,时而遭冷落,甚至一度失去军权,但他没有一点怨恨。
C.郭子仪智勇双全,转战疆场,屡建奇功。他儿子郭旰也不畏强敌,最后喋血沙场,为国捐躯。
D.本文重点记叙唐军平定“安史之乱”的英勇事迹,涉及的唐军及同盟军的代表人物有郭子仪、广平王、哥舒翰、嗣业等,叛军首领有安禄山、史思明、安守忠等。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唐史臣裴垍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王休士三日,遂东。(3分)
②贼张两翼包之,官军却。(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小题1:C小题1:B小题1:A
小题1:翻译和断句。(10分)
(1)(4分)
断句答案: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唐史臣裴垍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评分标准:断对两处得1分,断对三处得2分,断对5处得3分,断对六处得4分。)
(2)(6分)
答案:①广平王命士兵休整三天,接着向东进军。(休:使动用法。东:名词活用为动词。“王”、“休”、“东”各1分。)
②贼军像鸟张开双翼一样从两边包抄夹击,官军退却。(张两翼:像鸟一样张开两翼,2分。包之:包抄、夹击敌人。1分。却:退却。1分。)


本题解析:
1.B.修筑营垒驻军。C.连接。D.迫近,接近
C.意义和用法都不同:前者是连词,表修饰关系;后者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A.意义和用法都相同:介词,和。 “与谋”省略了“之”字。B.用法和意义都相同,都是连词,表假设。 D.用法相同,都是连词,但意义不同:前者表示递进关系,后者表示并列关系)
2.B.句⑥侧重“忠”,句②④侧重“勇”,句③兼写“忠勇”。句①写他分析敌军心理,属于“谋略”范围。句⑤客观叙述皇上召他回京商量讨伐叛军事宜。
3.A. 两处错误:李光弼未参与击退周万顷军队;“他还善于分析贼军的骄傲心理,同时诱使贼军采取疲劳战术”一句,时空错位:这是两次不同的战役,所以不是“同时”发生的事件。“诱使贼军采取疲劳战术”一句,张冠李戴。
4.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犬救幼女
  
  呈贡县村民畜一犬,甚驯。母未时上山采薪,幼女随之不及,后于母里许。俄大雪,母薄暮(傍晚)负薪归,女与犬俱不见。母惊恐万状,奔走号呼,竟(终)不见女。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是夜其幼女之父母悲痛欲绝(死),以为女或溺水,或堕井,或为狼所食。凌晨,复邀邻人寻之,见女卧大树下,犬倚偎在旁,乃不死。此雍正(清爱新觉罗胤祯的年号)十一年十一月事,邑人无不称奇。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①.母未时上山采薪()
  ②.幼女随之不及()
  ③.母薄暮负薪归()
  ④.或堕井()
  2.翻译: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文中那只犬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砍柴②.赶上③.迫近④.或者
  2.邻里们帮助她找,也没有什么办法找到她女儿。
  3.文中的狗忠诚,讲义气,重情感。


本题解析:
1.①.砍柴
②.赶上
③.迫近(课文中有“薄暮冥冥”的句子)
④.或者
  2.相助应为“助相”,课文有“及时相遣归”的诗句
  3.文中的狗忠诚,讲义气,重情感。
【翻译】
呈贡县村民养了一只狗.一天一位母亲上山打柴,小女跟不上,一下子落后了母亲几里.突然大雪,母亲在傍晚担柴回来的时候,女儿和狗都不见了.母亲非常惊恐在村中,来回奔走大声呼叫,始终见不到女儿.附近的村子协助找寻,还是无济于事.晚上父母伤心极了,认为女儿可能被水淹死了,可能掉进井里了,也可能被狼狗吃了,天刚刚亮,父母又请附近的村子帮助找.终于见到女孩卧在一棵树下,狗依偎在旁边,居然还没有死.这是雍正十一年十一月的事,同县的人没有不感到惊奇的.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至齐悼惠王时,曾参为相;礼下贤人,请通为客。?
初,齐主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二人丑之,相与入深山隐居。客谓通曰:“先生之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齐国莫若先生者。先生知梁石君、东郭先生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通曰:“诺。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与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束?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臣请乞火于曹相国。”乃见相国曰:“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有幽居守寡不出门者,足下即欲求妇,何取?”曰:“取不嫁者。”通曰:“然则求臣亦犹是也,彼东郭先生、梁石君,齐之俊士也,隐居不嫁,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也。愿足下使人礼之。”曾相国曰:“敬受命。”皆以为上宾。
《汉书?蒯伍江息夫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谋举兵畔之。?畔:伴随,跟随
B;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强:坚决
C.拾遗举过,显贤进能。?举:指出
D,里妇夜亡肉。?亡:没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臣请乞火于曹相国②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C.①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②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D.①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②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郭先生、梁石君是齐国的英才。当初跟从田荣作乱,是迫不得以的。
B.有人知道蒯通知人善用,显贤进能,所以希望他能向曹参推荐梁石君、东郭先生两人
C.蒯通将“怒而逐”里妇的“亡肉家”比喻成当时的执政者,认为是当时的执政者逼东郭先生及梁石君人深山隐居,故蒯通用“束请火于亡肉家”的做法套用在向曹参推荐这两个人才的方法上,是行之有效的。
D.蒯通认为没有“卑节下意”以求做官的东郭先生、梁石君与“幽居守寡不出门”
的妇人相类似,令人敬服,应重用他们。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C (A.背叛? B.勉强? D.丢了) ?
小题2:A (A.①为,②对于,均介词? B向,介词? c.你的,代词? D.就,连词,表承接)
小题3:C (非当时的执政者“逼”,而是“两人丑之”,自愿入深山隐居)
到了齐悼惠王的时候,曹参为相国,礼贤下士,邀请蒯通为门客。
当初,齐王田荣怨恨项羽,谋划发兵背叛项羽,劫持齐地士人,不服从的处死。齐国不曾做官的东郭先生、梁石君也被劫持,勉强服从。待田荣起兵失败,二人以曾参与叛乱为耻,就一同入深山隐居。有人对蒯通说:“先生为曹相国所倚重,帮他拾遗补缺,指出过失,为他推荐贤能之人,在齐国没有人能赶上您了。先生知道梁石君和东郭先生,他们二人本是世俗的人所不及的,为什么不推荐给曹相国呢?”蒯通说:“好。我居住的里巷有一妇人,与同里诸老妇关系很好。一次这个妇人家夜里丢了肉,婆母认为是她偷了,愤怒地把她驱逐了。她早晨离开家,顺路看望跟她友好的各位老妇,把因丢肉被婆母驱逐的事说了,并向她们告辞。里巷老妇们说:‘你且慢慢走,我们今天就让你家人追你回来。’于是她们把麻絮(? )束成引火物,向丢肉家求借火种,说:‘昨天夜晚,狗得到一块肉,互相抢夺厮杀,死了一条狗,想借火回去煮了吃。’丢失肉的那家人赶紧追赶呼叫他家的妇人回来。本来巷里诸老妇并非游说之土,用束麻絮引火的手段也并非是使妇人还归的正当办法,然而事物有相互感应的道理,事有碰巧成功的时候。我这就去向曹相国借火。”于是他求见曹相国,说:“妇人中有死了丈夫三天就出嫁的,有深居守寡不出门的,假若您找妻子,要哪个?”曹参说:“要不出门的。”蒯通说:“那么寻找臣子也应当这样,那东郭先生、梁石君,是齐国的才智过人之士,隐居不出,未曾卑节屈意而乞求做官。希望您派人对他们二人以礼相请。”曹相国说:“我接受你的指教。”于是对东郭先生和梁石君均以上宾接待。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