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八)
2019-06-28 17:00:29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不全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赢粮景从 则知名而行无过矣 B.无失其时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迁徙之徒 君子生非异也 D.虽有槁暴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唐河店妪传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呼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乃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吏民观而壮之。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①。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隶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 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羸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注:①静塞、骁捷、厅子:皆为当时地方武装的徽号。 1.下面句子中加粗实词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兵:战争? B.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诣:到……去 C.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 俟:等待? D.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羸瘠,不足御胡?瘠:缺少 2.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B.虏乃系绠弓杪,俯而汲焉——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C.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吾将瞷良人之所之 D.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汉语。 ⑴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1)等到了打仗的时候,却是这些人冲锋在前,当然他们不乐意这样做了。 (2)参与治理国家的人,不在这方面留心,我看不到他们的忠心啊。 (3)以天下人之乐为乐,以天下人之忧而忧,这样却不能成就王业的,还不曾有过。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文言文(共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 10分) 张良奇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 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hè,粗布短衣) B.孺子(rúzǐ,孩子,年轻人) C.强忍(qiáng,勉强) D.长跪履之(lǚ鞋子。这里作动词用,替老人穿鞋)
|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名词作动词用,穿) B.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名词作状语,修饰“游”) C.良殊大惊,随目之(名词作动词用,看) D.良因怪之,跪曰:“诺。”(名词作动词用,怪异)
|
小题3: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子掉到了桥下。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以此来表示白己的诚心。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0分,每小题5分)
(1)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
(1)不是他(自己)种出来的东西就决不吃,不是他妻子织的布就不穿。十年不向百姓征收赋税,百姓中每家都储存了三年的口粮。(5分)
(2)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你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小题2:
译文:张良在下邳常闲下里到桥上散步。有一次,一老翁穿深色衣,走到张良面前,忽然堕落鞋子桥下,对张良说:“孩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惊讶,想揍他,又一想他是老人,勉强忍住气,下桥取鞋。老人又说:“替我穿上鞋。”张良取鞋跪着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脚让张良穿上鞋,面露笑容扬长而去。张良奇怪,用目光注视他离去。老人走出约一里许又转回来,对张良说:“孩子,你可以培养了。过五天一早,我们在此见面。”张良惊讶,跪下对老人说:“遵命”。过五天一早,张良去约会,老人先到,老人不高兴地发怒说:“你与年长者约会,怎可迟到?”老人又交代:“再过五天,一早会面。”过了五天,鸡叫时张良去,老人又先到。老人再次发怒说:“你为何又迟到?”交代:“再过五天,一早来会面。”过五天,张良夜半就去,过了一些时间老人来了。老人高兴地说:“应当这样。”于是给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你把这本书读熟会用,就可以当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的事业兴盛,十三年你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飘然而去,不再见面。天亮时,张良看这书是《太公
兵法》,张良重视这本书,常反复诵读。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有是四端
而自谓不能者
A.非恶其声
而然也
B.知皆扩
而充之矣
C.旷安宅
而弗居
D.强恕
而行,求仁莫近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王实甫的《西厢记》,分别刻画了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不同形象。
B.《阿Q正传》、《祝福》、《包身工》、《骆驼祥子》和《多收了三五斗》等作品,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劳动人民遭受重重压迫和剥削的痛苦生活。
C.唐代的古文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文章内容改革运动。这个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柳宗元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嘉丽妹妹》的作者德莱塞、《百万英镑》的作者马克·吐温、《旷野的呼声》的作者杰克·伦敦,都是美国作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韩、柳的主张是提倡“义法”,言之有物有序。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