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A.中国瓷器是用瓷石和高岭土做胎,在1200°C左右的高温中烧成的,胎体较陶器坚固,经久耐用。 B.瓷器成熟于东汉晚期,后经魏晋南北朝400多年的发展,形成中国陶瓷史上的第一个发展期,这时期的瓷器以青花瓷为代表。 C.唐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南方越窑青瓷与北方邢窑白瓷相互媲美,其他如三彩陶器、黑釉、花釉、绞胎以及釉下彩绘尽显风采。 D.宋朝出现的成熟的青花瓷,迅速发展为明清瓷器生产的主流,同时也是瓷器行销海外的主要品种。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1)美学鉴赏性和收藏价值(2)瓷器用得最广泛、最受欢迎(3)精湛的工艺与艺术成就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是无穷的 (4)科学技术含量高,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承载的文化积淀丰厚。(5)意识形态与信仰特征等饶有趣味。(6)成本低,既经济又实用。(答到5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表述的主体为“中国瓷器的胎体”,与题干不符。理解的侧重点在“制作”与“成本”上,也偏离了“中国瓷器艺术”。解答此类题时要逐项与原文比较,比较时一定要细致。
小题2:由第6段的表述可以得出答案。A项“和”应为“或”:B项“青花瓷”应为“青瓷”:D项“成熟的青花瓷”出在“元朝”。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
小题3:抓住第1段“瓷器不单是使用得最广泛、最受欢迎的用具,其精湛的工艺与艺术成就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深藏其中的艺术内涵、工艺技巧、科学知识、各朝代的历史情况,以及意识形态与信仰特征等,均是饶有趣味的研究题材”与第4段中“瓷器不仅是可供使用的物质器皿,而且在造型、色泽和装饰工艺等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性、美学鉴赏性和收藏价值,堪称实用与观赏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交融的产物”这两个关键句子就可概括出作者观点。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然后再筛选、整合重要信息。表述时句子一定要规范。本题有字数限制,一定要注意不要超字。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泗原
叶兆言
①王泗原先生我见过很多面,衣着朴素,看上去很干瘦,愁容满面,虽是长者,却不多见言笑。他是祖父的老部下,也是祖父最信任的人,有人甚至把他戏称为叶圣陶的左臂右膀。
②王泗原送父亲的书,居然称“至诚”兄,这让人觉得很搞笑,父亲也觉得太过客气,毕竟他要比父亲年长许多岁,而且学问太高太深,而且他是那样严肃。
③八十年代,祖父病重住院,院方规定每周只有三个下午可以探视,王泗原关心祖父的病情,又不愿违背医院规定,便改成每天去家里咨询,向轮流陪同祖父的家属打听情况。照例是问昨晚睡得如何,体温可好,胃口是否开了,然后说一声这很好,也不喝一口茶,就心满意足地走了。大家都觉得这老头十分古怪,天天都如此,其实打一个电话就行。说给祖父听,祖父也很感慨,只能用“真是个古人”来评价。
④我考上大学,祖父很认真地说,我们老开明【注】的人,是看不上什么大学生的。
⑤王泗原倒是考上过大学,因为家贫,很快退学,他的学问功力,一方面得以家传,一方面全靠自习。说到学问好,祖父经常称赞与自己相熟悉的两位,一位是吕叔湘,另一位就是王泗原。这两位实在是太认真太厉害,认真得让人没办法效仿,厉害得可望而不可即。学问是人做的,然而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
⑥王泗原出身名门,世代书香,祖父王邦玺是进士,曾任国子监司业及光绪皇帝的南书房行走。王泗原偶尔也会透露一些,譬如关于老佛爷慈禧,与外面传的就不太一样,听上去更像一位邻居老太太,我父亲生前常说,王泗原要是把自己知道的这些事都写出来,会非常有意思,可惜他并不太喜欢向人家卖弄这些破烂。对王泗原影响较大的是父亲王仁照,他当过师范学堂的监督,讲究文字音韵训诂,教子甚严,教导儿子的首要认识,就是“做学问是一种责任”。
⑦王泗原做过小学和中学老师,做过很长时间编辑,这两项工作都很普通,却说明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脚踏实地,都可以做出非同寻常的成绩。张中行是老北大出身,积累很厚,学问过人,又是王泗原几十年相处的老同事。他觉得王泗原“有所作就重如泰山,甚至压倒古人”,觉得他的文章“不读书破万卷就写不出来”。
⑧祖父对王泗原的欣赏非同寻常,常以平生获此得力助手而自豪。王泗原在与祖父的闲谈中,说起昔日研究典籍的种种独特感悟,祖父觉得很有意思,力促他将这些感悟写出来。因为祖父的建议,他“勉思所以报命”,把它们当作随笔写,每写了一二十则,便送来给祖父看,让祖父提意见。起初是十六开白纸钢笔写,祖父很喜欢这类文字,提出要分类装订,王泗原自告奋勇乐意为他效劳。祖父对这些文字始终“深致奖誉”,渐渐老眼昏花,王泗原又改毛笔纸墨,用大字抄录送来让祖父过目,再到后来,祖父目力更加不及,只好改为口述。
⑨终于完稿,终于成书,这就是后来让学界感到震惊的《古语文例释》。凡是熟悉王泗原的,无人不敬佩他的学问精详。然而他的过人之处,还不仅仅是对古汉语的深入研究,现代汉语的功力也是十分了得。
⑩王泗原的白话文非常漂亮。多年来,他一直在从事教材的编撰工作,当年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高手云集,谈笑皆鸿儒,王泗原之外,还有张中行,还有张志公,还有隋树森,都是一时俊杰。还是用一句最简单的评价,人教社的教材关系到全国的中小学生,只要是“王泗原看过的稿子,大家就放心了”,他是把守文字大关的最后一个守门人。
王泗原曾当过胡耀邦的家庭教师,每周上门为其授课,自然是有专车接送,但是他坚持只在远处的胡同口上下车,不让接送的小车开进胡同,以免过分张扬。这就是他最典型的迂腐之处,胡耀邦敬佩王泗原的学问,执弟子礼甚恭,他却从不以此炫耀,终生不改布衣本色。
[摘编自《陈旧人物(增订本)》]
【注】 老开明:指1926年由叶圣陶、夏丏尊等人创办的开明书店。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王泗原在父亲的影响下,当了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工作脚踏实地,成绩非同寻常。
B.王泗原是叶圣陶的得力助手,并且深受其欣赏、信任,所以,人们称他是叶圣陶的“左臂右膀”。
C.张中行是学问大家,与王泗原又是老同事,文章引用他对王泗原著作的评价,突出王泗原著作的分量。
D.王泗原把研究典籍的感悟写成随笔,并在叶圣陶的力促下,汇成《古语文例释》一书,此书震惊学界。
E.第段写王泗原“坚持只在远处的胡同口上下车,不让接送的小车开进胡同”,表现他谦卑低调的布衣本色。
小题2:文章第③段引用“祖父”对王泗原的评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第⑤段说“学问是人做的,然而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这句话有何含义?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D(答对一项得3分,两项得5分)
小题2:突出王泗原品质中最可贵的一面,为人诚挚,堪比古人;(2分)增强人物的真实感,表达作者对其人品的钦敬。(2分)
小题3:揭示了治学之艰难,表现了王泗原治学上的过人之处。他积累深厚精详,责任感强,态度认真严谨,所以在学问上研究深入、功力了得,非同寻常。表达作者对他治学精神的由衷敬佩。(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小题1:A.文中并无“王泗原在父亲的影响下,当了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工作脚踏实地,成绩非同寻常”的内容;D.原文是叶圣陶力促王泗原将这些感悟写出来。
小题2: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思路的理解。传记中的作用题,与散文阅读中的作用题答题思路类似,可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考虑,由于“祖父”的评价与前后文并没有明显的呼应关系,因此答案主要从“内容”的角度组织。答题时,既要答出“祖父”的评价对于王泗原形象的作用,也要答出作者“引用”评价的写作意图。
小题3: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句子的理解。本题涉及的句子没有运用特殊的修辞手法,其含义主要在句子的言外之意,所谓“不是什么人都能做”,言外之意是“只有王泗原可以做”,因此,本题等同于要求回答“王泗原在做学问上有何过人之处”,答案既应该包含王泗原的学问,也要包含王泗原的精神品质。本题参考答案按总分结构组织,逻辑清晰,可供借鉴。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迟子建访谈录
记者:评论家认为你的小说是“本色写作”,你是一个人如其文和文如其人的“本色作家”。你认同评论家对你所做的这个归类吗?
迟子建:不太认同。小说是用文字搭建的想象世界,而作家是会思想的人,内心世界可以说是既复杂又单纯的,用文字反映出来的世界是既客观又离奇的,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作家的性情,却不可能完全浸透作家所有的情感。所以说,一个作家不可能做到完全“本色写作”。每个作家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不可能通过作品完全展现出来。
记者:还有评论家说,你的小说都是在向后追寻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在追忆中怀想的“逆行的精灵”。你觉得这种评判恰当吗?
迟子建:应该说,评论家作这样的评判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也是有根据的。但可能每个人对历史的理解有偏差。我的小说是写到历史,但并不是向后看。其实,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断逝去,不断地成为当下的历史。昨天的事是历史,即便我的作品在关注当下,完成时也变成了关注历史。只不过,我对远的历史比对近的历史更感兴趣,因为我认为有距离的历史可以看得更客观;而在写近的当下时,历史的客观性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记者:其实,你很多的中短篇都是在关注当下。
迟子建:是的,我的中短篇几乎都是当下题材的。评论家说我在向后回溯,是因为大家对历史出发点的判断不一样,在理解上有偏差。
记者:你的小说多以故乡东北为故事背景,你也曾经说过,故乡是你最大的创作源泉。不知道在你以后的创作中,是否还会固守在故乡的土地上?
迟子建:一个作家,如果能把自己熟悉的地方写深写透,写到八十岁能写完就很不错了。很多作家在评论家的影响之下,总想求大求全,多方突围,到头来可能反而没有一样能做得好。而评论家也常担心作家以某个固定的地方为写作背景,题材会枯竭。我觉得,完全不必有这种担心。就像挖一口深井,当井水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之后,就永远都不会枯竭。
我有一部分作品并非写故乡,但如果评论家把我的所有作品都归入与故土有关的写作,我也不否认。我的写作会有渐变,不同的作品会呈现不同的风貌,但不会刻意求变,更不会脱离我的故土去写作。
记者:在你的小说中,可以看到你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独特的感受力,这种感觉的敏锐性非一般人能比。这是不是你一直保持高产写作的原因?
迟子建:有一定的关系吧。文学写作是一种安慰心灵的方式,也是一种对内心感受力的推动。这种感受力我想是与生俱来的。我从小就对万事万物的变化特别敏感。这种能力,应该是无法拷贝的。
记者:你的小说,总是由小人物的具体生活构成,即便是《伪满洲国》这样以一段历史为题材的长篇,也坚持“以日常生活去展现历史”。但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虽然你并未放弃过去的风格,却讲述了鄂温克民族上百年的兴衰史。它触及的是民族文化的题材,可以说是宏大题材,你是有意向宏大题材靠拢吗?这是否是你今后写作的一个转向?
迟子建:我个人认为,《伪满洲国》才是宏大题材,而《额尔古纳河右岸》写的是一个弱小民族。但不管如何,坚持“以日常生活去展现历史”的风格没有改变。我之所以选择了这个题材,是因为我熟悉这个民族的一切。在我亲眼看到的事实中,我深切感受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文化在丧失,一些文化被人以文明的名义扼杀掉。因此,我特别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在一百年的历史中,我感受到苍凉和悲凉。历史不是断裂的,一百年前的生活,依然还在延续着。虽然它在现实中退缩,但历史和现实并没有严格的分割。评论家把它看做是一个宏大题材,或许是站在静止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了。其实,一百年并不一定就宏大,而一天也可能是宏大的。正如我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所说,我讲述的是这支部落式微的过程,是一首挽歌。(选自《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评论家认为迟子建是个“本色作家”,但迟子建认为,客观世界既客观又离奇,她不可能做到完全“本色写作”。
B.“逆行的精灵”的意思是,迟子建的小说以追忆历史为主要内容,写得精彩,犹如精灵一般令人喜爱。
C.迟子建认为,写近的历史时,历史的客观性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写有距离的历史则可以避免这种弊端。
D.迟子建以挖井为喻,说明自己在今后的小说创作中,将挖掘新题材,扩大写作范围,让自己的写作源泉永不枯竭。
E.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具有独特的感受力是迟子建能够保持高产写作的重要原因,而且这种感受力是天生的。
(2)从文中看,迟子建认为自己的小说具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记者和迟子建本人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评价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其实,一百年并不一定就宏大,而一天也可能是宏大的”,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C
(2)①带有自己的性情和情感;②关注现实;③写与故土有关的题材;④坚持“以日常生活去展现历史”的风格。
(3)记者认为《额尔古纳河右岸》写的是宏大题材,迟子建认为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弱小民族,不属于宏大题材。原因是两人对历史的看法不同。记者从静止的角度看待历史,认为这篇小说写了一个民族上百年的兴衰史,那就是宏大题材。迟子建从联系的角度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和现实是不能分割的,一百年前的生活,现在依然还在延续,所以这篇小说依然是“以日常生活去展现历史”,不属于宏大题材。
(4)是不是宏大并不能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有的人浑浑噩噩,一事无成,寿命虽长却虚度一生。有的人或努力进取,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或为民族利益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这些人或许生命不长却光照史册,青史留名。我们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地创造最大的人生价值,这样才能无悔于人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我请他坐下。那人过了一会儿才开口说话。他散发着悲哀的气息,就像我现在一样。
“我卖《圣经》,”他对我说。
我不无卖弄地回答说:
“这间屋子里有好几部英文的《圣经》,包括最早的约翰·威克利夫版。我还有西普里亚诺·德瓦莱拉的西班牙文版,路德的德文版,从文学角度来说,是最差的,还有武尔加塔的拉丁文版。你瞧,我这里不缺《圣经》。”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搭腔说:
“我不光卖《圣经》。我可以给你看看另一部圣书,你或许会感兴趣。我是在比卡内尔一带弄到的。”
他打开手提箱,把书放在桌上。那是一本八开大小、布面精装的书。显然已有多人翻阅过。我拿起来看看;异乎寻常的重量使我吃惊。书脊上面印的是“圣书”,下面是“孟买”。
“看来是19世纪的书,”我说。
“不知道。我始终不清楚,”他回答说。
我信手翻开。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书页磨损得很旧,印刷粗糙,像《圣经》一样,每页两栏。版面分段,排得很挤。每页上角有阿拉伯数字。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比如说,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我翻过那一页,背面的页码有八位数。像字典一样,还有插画:一个钢笔绘制的铁锚,笔法笨拙,仿佛小孩画的。
那时候,陌生人对我说:
“仔细瞧瞧。以后再也看不到了。”
声调很平和,但话说得很绝。
我记住地方,合上书。随即又打开。尽管一页页地翻阅,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我为了掩饰惶惑,问道:
“是不是《圣经》的某种印度斯坦文字的版本?”
“不是的,”他答道。
然后,他像是向我透露一个秘密似的压低声音说:
“我是在平原上一个村子里用几个卢比和一部《圣经》换来的。书的主人不识字。我想他把圣书当做护身符。他属于最下层的种姓;谁踩着他的影子都认为是晦气。他告诉我,他那本书叫‘沙之书’,因为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
1.文中说到“他散发着悲哀的气息,就像我现在一样”中的“悲哀”和“现在一样”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粗的“沉默”一词,该如何理解其内在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卖书人的神态变化,表明了他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悲哀”和“现在一样”是说卖书者和后来“我”的遭遇是一样的。
2.可以体现出卖书者内心的犹豫。
3.“沙之书”带给卖书者的感觉,跟文中,出现的买书者的感觉是一样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旧?书
李琬
①大概半年了吧,我不再去过那家古旧书店。它是否依旧安好?不得而知。
②酒香不怕巷子深。那爿小小的书店,盘踞于一个地势低洼、路径偏僻的小区。一开始是去它附近的新华书店,顺便下到这个书店望望。后来,便是只去这家旧书店了。它给我最大的记忆,不过是两朵橘黄色的灯光,斜斜地投在这个城市疲惫的罅隙里面,把那些满面尘土的读物和画作,映照得无比令人渴望。我从它那里真正买下的,不过是一本《秋海棠》、两本《西藏擦擦艺术》的小画册。
③其实在发现这家书店之前,我就目睹了一家古旧书店的短寿。那家书店原本开在我生活的大院里,主要卖一些五十年到八十年代出版的外国著作。一本《藏族民间故事》引逗出我许多古拙的知觉。几个月之后那书店就永远地消失了。正因为此,我才暗暗祈求那家生存下来的古旧书店免于无声的坍圮。
④我惊异于旧书和旧书拥有者之间的缘分。
⑤幼年读书的时光里,身边的旧书并不少。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香妃》。那大概是十来岁的时候,我到父亲的老同学家中做客。父亲和老同学酒酣眼热,我一人钻进书房乱翻一气。结果我被淡淡的霉味蛊惑了。我找到了抽屉里的一本《香妃》。书皮破败,纸页油腻。我坐在床单褪色的小床上,窗外是萧森的树影,捧着书我忘记了时间。我并不记得具体的内容,只记得仿佛香妃的剪下来的辫子那么干枯,这个辫子干枯的女人真的很神秘。那个下午,那个逼仄破旧的房间,让我魂牵梦萦了很多年。
⑥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了旧书和新书的不同。
⑦后来的那本《秋海棠》有着碧绿色的封皮,柔软光洁,当属旧书堆里的罕物。封面绘着一朵秀雅的海棠花。让我感叹不已的是,扉页上红色小篆的“骆志培藏书”印记,还有空白页中的签字章“骆志培”。我突入了这个藏书者的阅读史。我不得不承认,得以窥看另一个读书者的心灵给了我别样的快意。
⑧《丰子恺散文选》带给我的则是一张快乐糖的糖纸。那糖纸被岁月和书页压得平平整整。它原来该是被主人用作书签的吧;为了感激这意外的礼物,我把它小心地粘贴在扉页上,让它永远地失去了书签的价值,从此获得了陈列于博物馆一般的境遇。这或许是自私的,但我再也不愿失去这张辗转人世三十多年的糖纸,连同它所记录的、我无法释读的往事。
⑨和那些老房子、老街区以及一切有形无形的遗产一样,旧书的旧,只是一种表象;老,才是一种资历。即便是表面上看去毫无痕迹的旧书,也能带给我一种甜蜜的错觉:它已经陪伴我很久了。一页一页翻着,那黄褐色的霉,恰似皮肤上的斑点,属于老去的情人。你和它一起变老,它喂养你的灵魂以岁月。那些漫漶的词句,是任何一本新书都无法赐予的温情。
⑩因为老,它们不比新书站得更高,却更深。当你拥有了那些被同样热爱书籍的生命碾磨过的旧书,它们便开始碾磨你的生命。你会看到,旧书把很多人连在一起。祖父和孙子,父亲和女儿,漂泊异乡的同乡人,共存一个社区却属于不同历史节点的生命。剥除外在的身份,作为阅读者,你发现他们就是你在茫茫宇宙里素未谋面的邻居,只因为他们陪你,或者说你也陪着他们,读了同一本书。你们向同一本书裸露自身,也从同一本书汲取营养。
⑾)对待旧书的态度,也是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诗人于坚说过:遥远和旧这两个词一旦消失,那么世界的末日也就来临了。我们大概无法最终拯救二手书店的命运。但如果它们能够存活下来,我愿意在每一个炎炎夏日的傍晚走进那爿昏黑的旧书店。
小题1:文章第②自然段描写那家旧书店,有何作用?(4分)
小题2:文中说“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了旧书和新书的不同”,请结合⑦~⑩自然段的内容,概括旧书的不同之处。(6分)
小题3:解释“你们向同一本书裸露自身,也从同一本书汲取营养”这句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内容上:写出旧书店的偏僻和留在作者记忆中的模样,写出旧书店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深刻;表现作者对那家旧书店的怀念。(2分)
结构上:①写它的位置偏僻与上文作者的担心相呼应;②引出下文对另一家旧书店的叙述并和它的短寿作对比。③为下文写旧书作铺垫。(2分)
小题1:①旧书能够使人得以窥看另一个读书者的心灵。
②旧书常常记录着一些令人无法释读的往事。
③旧书的“老”(岁月)能喂养人灵魂,赐予人温情。
④旧书把很多人连在一起。(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小题1:①生活在不同历史节点的生命,在同一本旧书上留下了各自的生命印痕;(2分)
②这生命的印痕连同书中的智慧共成为旧书的营养,被不同的生命吸收。(2分)
小题1:①对旧书的喜爱与珍惜;
②对曾经与旧书相伴的岁月的怀念;
③对曾经拥有旧书的读书人的亲近。
④对旧书价值的肯定;
⑤对旧书前景的担忧与无奈;
⑥呼吁人们对以旧书为代表的积淀历史的事物的关注。
本题解析:
小题1:文章第②自然段描写那家旧书店的作用,可以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回答,最关键是要结合内容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由“我不得不承认,得以窥看另一个读书者的心灵给了我别样的快意”得出答案一,由“连同它所记录的、我无法释读的往事”可得出答案二,由“那些漫漶的词句,是任何一本新书都无法赐予的温情”可得出答案三,由“旧书把很多人连在一起”可得出答案四。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理解此句的关键是“裸露自身”的含义,即“留下了各自的生命印痕”。
小题1: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