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董师傅游湖
宗璞
?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小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2.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3.(1)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4.(1)①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如:董师傅领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②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如:家里平安;日子平静;钱足够用;小翠对雕花窗户不作评价,董师傅也不在意 ③因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而快乐。如:董师傅看夕阳西下,看月上柳梢;向小翠介绍如何看塔影。④因工作上得心应手,有成就而快乐。如:董师傅在校园许多地方都有业绩;特地向小翠介绍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2)示例一: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向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后到本分,心态平和,由立足于世的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示例二: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小翠身上,我们意识到,面对新环境要学会适应、学会生存。
示例三:校园渐向公园靠拢,说明生态环境总在不停地变化
。这启示我们:无论生态环境怎样改变,不变的应该是人的自然与本真;我们应在喧闹的环境中寻找一块心灵的绿洲,避免浮躁。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园中,董师傅热心帮助小翠的情景启示我们: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营造、去呵护。(答案不止一种。要求依据作品,谈出真情实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言之成理,语言流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数学——美——爱情
一向以严谨著称的数学到底美不美?
有位数学家极力主张数学同艺术一样美。这位数学家就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哈代。且听哈代怎么说:
数学家的造型,同画家和诗人一样,也应该是美丽的;数学概念应该就像色彩和词语一样,以和谐优美的方式结合起来。美不美是检查的第一关,蓬头垢面的数学不能与世长存。
力主数学美的,还有同是英国人的学界大佬罗素,他讲道:
数学,如果公正地看,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是无上的美——一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塑一样。
为了说明数学的这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无上的美”,我们可以举出一些初浅的例子。数学有简洁美。内涵深刻的数学往往在形式上简单得出奇,比如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拉普拉斯方程、爱因斯坦质能转换公式等等,一个简明形式就囊括了世间万事万物。完全像我国晋朝文人陆机的《文赋》里歌唱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数学具意念上的抽象美。我们所处的世界明明是三维的,数学家偏偏研究无穷维。抽象得不但世间常人找不到对应物,而且就在数学家本人的脑袋里,也只有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高扬精神状态进行关照。特别是,数学还带着一种创造上的通感(Synaesthesia)美。通感使人能够于色彩中听得到声音,在语词里看见颜色……而一个个高明的数学家,能够在代数里看得见形象的几何,于数论中听得到美妙的曲线,从博弈论当中嗅闻出经济数量关系和人性的味儿……
正因为数学美,所以她迷人;正因为她迷人,所以吸引着许多数学家终生孜孜不倦、苦心孤诣地为她而献身。数学是自然科学之中吸引力和亲和力最强的一门学科!真正的数学家把不懈追求当作无比欢乐,而又将欢乐当成艺术享受。雪莱有诗说:“美好事物是一种永久享受!”数学的美,只有数学家才会乐在其中吧。世上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把一个数学家从他的“美人”身边拉拽出去。数学家可以说是世上最忠贞的情人。他或者她一辈子会许多许多次堕入爱河,但每一次都是对同一个“人”。果然,有些大数学家有了数学,就真的不再同人结婚,像牛顿,伽罗华,哈代,诺特(现代代数创始人)等。当然,有人会因此而失去了一亲香泽和肌肤的机缘,但是数学却受到了加倍的呵护而更加娇艳。
那么,到底能不能给数学装上感情通道、让数学同人们的爱情相连相通呢?
法国曾经拍过一部爱情电影,《我爱上的是正切函数》,讲的是一个花季少女同一个盛年男人的故事,说明他们并不是两个没有交集的集合,肯定这两个地球高级生物邂逅相遇而堕入情网的概率不为零。电影最后暗示,数学同电磁场一样,是一片美丽的动情的场!
数学的美丽,还在于她像绝色佳人一样有一种“惹是生非”的挑逗美。数学研究得愈深入,就会发现更多哲学问题、艺术问题、美学问题,甚至陌生难解的人生问题,叫人争论,令人遐想,促人深思。这里有一个特别具有挑逗美的例子,美籍奥地利数学家哥德尔证明了“不完备性定理”。这定理大胆直面“严格”“完备”“和谐”等完美指标,斩钉截铁地说数学的形式系统都是“不完备的”,其中一定包含着无法证明的命题,既不能证明它“真”,又不能确认其“假”!定理使德国数学泰斗希尔伯特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严格完美大厦倾倒一旦。后来,这条定理引发了一场场数学和哲学的车轮大战。哥德尔定理于是有了许多首不同唱词。其中一个说法是:任何一部VCD或DVD都有不能够放像的碟片!于是,喜好深刻的好事者又推出了一个有趣的哲学命题:人类到底能不能认识自身呢?计算机科学奠基人图灵提出的“可计算性”的思想,也有这样强大的挑逗威力,而且又引出了计算机能不能超过人类哲学的问题……
一个孤高遗世的数学定理或理论,当它在数学之外引起大海汪洋的思潮、如痴如醉的辩论的时候,人们回眸一下,难道不承认这正是数学的美吗?美人尤物的特点难道不正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吗?能够挑拨起世界顶尖知识精英的无穷情思、澎湃心潮,不美,能够做到吗?
所以,一位德国数学家引用伏尔泰的话这么讲:
阿基米德脑海里的绮思遐想,比荷马的要多得多哟!
所以,英国大物理学家狄拉克说:
上帝使用了美丽的数学来创造这个世界!
小题1: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数学美在何处?请概括并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语言非常有特点,请赏析文中画线的第一处,解释第二处的含义。
(1)而一个个高明的数学家,能够在代数里看得见形象的几何,于数论中听得到美妙的曲线,从博弈论当中嗅闻出经济数量关系和人性的味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然,有人会因此而失去了一亲香泽和肌肤的机缘,但是数学却受到了加倍的呵护而更加娇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多处引用诗文名句和科学家的名言,请分析这两类引用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说,“内涵深刻的数学往往在形式上简单得出奇”。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简单”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冷峭而严峻的美,表现为简洁美、抽象美和通感美;“惹是生非”的挑逗美,数学研究得愈深入,就会发现更多问题,叫人争论,令人遐想,促人深思。
小题2:
(1)运用排比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数学的通感美;
(2)一些大数学家因爱数学而不结婚,全身心投入到对数学的研究中,从而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小题3:
①首尾都引用了科学家的话,突出了数学的美,增强了说服力,形成了结构上的首尾照应;②文中引用古今中外的诗文名句,使抽象说理变得形象生动,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可读性。
小题4:示例:
①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拉普拉斯方程、爱因斯坦质能转换公式等等,一个简明形式就囊括了世间万事万物。
②人们常说:大道至简。就是说最基本的原理、方法和规律都是极其简单的,正如搏击高手总是一招制敌,高人指点总是一语中的。一门技术或一门学问,如果搞得很复杂,往往是因为没有抓住关键。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思考此题要通观全文,准确定位,注意第五、十两段的提示语“一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数学的美丽,还在于她像绝色佳人一样有一种‘惹是生非’的挑逗美”,然后进行概括即可。
小题2:第一处赏析语言,可以从修辞、句式、语言的贴切、语言的风格特点和特殊意味等角度进行,然后答出效果;第二处解释含义,要注意结合语境,体会语言的表层和深层的含义。
小题3:引用名人名言和诗文名句,具有常规的论证功能,可以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而引用诗文名句还会增加文章的内涵,使文章语言典雅,增强可读性。
小题4:首先,要注意审题,“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说明答题时要包含两个方向;然后,结合文本谈对“内涵深刻的数学往往在形式上简单得出奇”这句话的理解;最后,结合现实,举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想到人类历史,你一定会轻而易举地想到许多黑暗的场景:冲突、流血、暴动、自杀……公平总是理所当然的,不公正的事却长久萦绕于心,时而让你寝食难安。难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当年会这样感慨:所谓人类历史,不过是一个写满人性坏话的记事本。而事实上,这世界不只有血流成河,不只有征战杀戮,无论世事怎样变迁,阳光依旧在温暖我们的身骨,草木应季生长。
那么新闻呢?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新闻一样在不断说着人性的坏话:某位官员腐败了;某地有人自杀了,而且是几连跳;某地有人自焚了,有人推倒他家的房屋。而你对此无能为力…
天天都有这样的新闻,你难免会心生绝望:我所处的世界、时代就是这样的吗?当然,这样的绝望时间通常不会很长,常常转瞬即逝,至少我是这样。因为我知道,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新闻是免不了要说人性的坏话的。就像我们现在通常说的“要在生活中维权,不要在维权中生活”,那好,也请你不要活在新闻里。
这实际上关系到一个媒介素养的问题。所谓媒介素养,说到底就是受众接受、解读媒介信息的一种能力。就个人而言,如果能积极独立地思考,通常都不会天真地以为新闻旦的“坏人坏事”,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并由此得出“形势一片大坏”的结论,正如当年“形势一片大好”的宣传不能遮蔽现实的困境一样;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好也罢,坏也罢,都只是对生活的取景,对现实的断章取义;就政府而言,负面新闻并不意味着对其工作的全盘否定,更不意味着媒体包藏恶意。
一个人在生活上有洁癖,人们多会同情之理解之,毕竟,那也算是个人自治的一部分,其他人无权干涉;但如果带着洁癖去看新闻,难免脱离实际。生活不是童话,童话里也有大灰狼。必须承认的是,媒体报道“说人性坏话的新闻”,除了商业上的考虑,还因为媒体肩负了一种责任,即社会需要通过它了解社会运行是否正常。
最近自杀案与恶性杀人事件接连出现,人们在讨论一个问题,即媒体报道是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方面,有些媒体着实需要省思。在过去的报道中,我的确看到许多媒体总是不厌其烦地描述杀人过程与杀人现场,唯恐读者不能身临其境。另一方面,过度批评媒体的负面报道,难免有苛责之嫌。
作为平衡,其实重要的是改变受众的观念:一方面,需要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媒体报道远处的一场火灾,你却因此烧毁自家的房屋,不理智的显然不是媒体,而是纵火者;另一方面,全社会更要直面已经发生的不幸事件,以求彻底改造,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幼儿园不安全,要加强保安,更要消除“澡层次原因”;有人自杀了,更要查找究竟是什么导致其走上绝路。
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给那些潜在的自杀者,以继续活下去的希望,而不是前仆后继的勇气。说一个人以死“唤醒社会”,实在是轻贱了人的生命,因为谁都应该好好活着;如果这种死不能让社会了解背后更实在的原因,而停留于指责是媒体起了坏作用,并加以讨伐,实在是用错了力。
(选自2010年5月22日《新京报》,有删改)
小题1:对作者在文中引用划线句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形象地说明我们当前所生活的世界充斥大量负面新闻,我们要想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就必须努力维护我们的基本权利。
B.通过类比告诉人们:要理性地对待新闻报道,不要天真地认为新闻里的“坏人坏事”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全部内容。
C.运用比喻警示人们要把生活放在第一位,不能为了维权而牺牲我们自己的生活,必须在保证生活品质的前提下维护权益。
D.含蓄地劝诫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人,不要看了“说人性坏话的新闻’’就对社会绝望了,其实这样的绝望通常是不会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