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小题2:“日头”“目光”的描写在小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中的“女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的写法很特别,在写女子时还写了喜鹊、小鱼、蝴蝶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A【“从未间断”不正确,可参考第四段最后一句话】
小题1:D【原文没说“祭祀孔子的活动升格为国之大典”是从唐】
小题1:A【中国历代帝王都对孔子进行过祭祀有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守德”如何不再难?
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买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炸弹一样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
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问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这就需要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需要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需要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而抛开自己去做道德评判。只有这些成为常态,才能走出“道德两难”的困境;只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才能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
“道德两难”的存在,也在提醒我们,当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的堤岸,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决不能让道德“亡羊”了才想起“补牢”,“积重”了才想起“难返”。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探究道德问题的演化轨迹,照亮其曲折路途,疗治其存在病症,以抓经济搞改革那样的干劲,脚踏实地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样才能创造出与时代梦想相辉映的道德成果。?
小题1:下列事件中出现的“道德两难”困境没有被突破的一项是(?)(3分)
A.一方面,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有经济损失;一方面乞讨老人食不果腹,令人同情。爱心让老板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
B.一方面,倒地老人着实可怜,应当出手相帮;一方面,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扶老人”这样简单的事竟要纠结、躲避。
C.一方面,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一方面,顾客自觉“天下无贼”,无人“顺手牵羊”。信任让彼此倍觉温暖。
D.一方面,18名路人对车轮下的“小悦悦”“视而不见”;一方面,拾荒老人陈贤妹,出手相帮。朴素的情怀,简单的举动,令众人羞愧。
小题2:下列关于解决“道德两难”困境的措施,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法律在关键时刻应站在善良这一边,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人们做出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B.减少行善的恶果对社会心理的消极甚至负面暗示,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让人们敢于行善。
C.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道德情理淹没常理推定;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负面事件的不良影响。
D.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去做道德评判;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
小题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道德领域的“冰火两重天”是现象,“道德两难”是其本质,经济攀升、社会急剧变迁是其根源,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是当务之急。
B.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路人不救“小悦悦”便是例证。这是造成“道德两难”困境的原因。
C.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所以,只有社会才有力量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
D.“道德两难”的存在,提醒我们,在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堤岸的时代,不能当道德问题“积重”了才想去解决,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先找出论述“道德两难”问题的第二段,然后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即可。B项,“‘扶老人’这样简单的事竟要纠结、躲避”,正说明人们意识到“道德两难”的困境,而不是解决了它。所以选B。
小题2:此题可从第五段论述“道德两难”问题解决的措施中寻求答案。C项,“别让道德情理淹没常理推定”曲解文意,应为“别让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此处主要指“彭宇案”的判决。所以选C。
小题3: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入原文,仔细辨识细微差别,做出判断。A项,说“经济攀升、社会急剧变迁是其根源”缺乏依据也不合事理;B项,因果倒置,“道德困境”是造成“见死不救”的原因;C项,说“只有社会才有力量”解决“道德两难”的问题,过于绝对。D项,由文章结尾一段便可知符合文意。所以选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教授看门
何休
王教授评上教授两年后,学院专业设置走向市场,采煤专业撤消,他又不愿转型,成了闲置的教学资源。学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把王教授作为一个专门的议题来讨论,讨论的结果是:要么内退,要么到保卫处挂个号,守大门。
王教授才四十五岁,不到内退年龄,分管保卫工作的陈副院长找王教授谈话,王教授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王教授上岗的那天,大家开玩笑说,这是学院有史以来职称和工资最高的守门员。
看门人一直都是聘请临时工,活儿也轻松,不外乎是为进出车辆开门,登记来访者,为晚归者开门等。上班第一天,王教授就捅了一个不小的娄子:中午,一老乞丐在学生食堂乞讨,被学生食堂管理人员撵了出来后,七弯八拐的跑到学院小餐厅里去了。此时小餐厅里,陈副院长正陪客人吃饭。
保卫处长向陈副院长深刻检讨后,打电话到值班室。王教授却一本正经地说,人是我放进去的,我没有违反工作细则。
保卫处长气咻咻地说,细则上写得很明白,闲杂人等,不得入内。
乞丐来要饭,他不是闲人。至于他是不是杂人,你没提供判断标准,凭我的主观理解,他不是杂人。
保卫处长是转业军人,王教授咬文嚼字,令他一时语塞,便气急败坏地挂了电话,火烧火燎地跑到大门值班室,对王教授说:现在我把工作细则的第五款改掉,凡是非本学院的师生,原则上不得进入校园,来办事的,必须有介绍信,来找人的,必须和相关责任人电话联系上,否则一律不放行。
保卫处长话音刚落,一份“值班人员工作细则补充说明”伸到保卫处长的鼻子底下:处长,请签字。保卫处长哭笑不得,他一边签字一边想,别人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兵遇到秀才,也难缠啊,这还是个开头,往后还不知道会惹出什么事来。
果然不出所料,半月后,陈副院长接到市政府一位领导的电话,说是建议学院换掉看门人。
陈副院长派保卫处长去调查,很快,保卫处长哭丧着脸来见陈副院长。原来,头天晚上,市委宣传部长吃请后回家,车行驶至学院门前时,内急了,司机跟他出主意,学院里面厕所多。王教授当班,死活不开门。宣传部长摇下车窗,借着酒疯指着王教授的鼻子骂:你一个看门狗,神气个鸟,老子有公干,快开门。
王教授从来没挨过这样的骂,气得脸发紫。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你来公干,拿出介绍信来。
宣传部长急了,一手捂着裤裆,一手掏出手机。把你们保卫处长的电话报来,我给他打电话。不巧的是,保卫处长手机关机,家里座机没人接。僵了几分钟,宣传部长内急难忍,只得喊司机开车,到大街上找一个角落方便。
了解情况后,保卫处长敢怒不敢言,因为王教授把自己签了字的那份“补充说明”放大五倍贴在值班室最显眼的地方。
一个学期下来,保卫处长想在开中层干部会议时,提议把王教授换掉。没有特殊情况,一般都是教务处长与学工处长先发言,保卫处长的发言放最后,所以,保卫处长还未来得及开口,学工处长发言时对王教授大加赞扬,还建议给予王教授“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本不是学工处的事,学工处长哪根神经搭错了吗?当然不是。
近几年,学生通宵上网现象非常严重,自从王教授看门之后,本院学生通宵上网现象锐减。
晚上十点后,王教授不放学生出门;清晨或上午,只要有面容憔悴的学生进校门,王教授就要验他们的学生证,如果没带学生证,王教授就用数码相机给他们拍照,再叫他们留下班级姓名学号,一丝不苟。有一次,有两个学生捂着肚子诈称生病,要去医院。王教授关切地问,钱带够了没有啊?我这里有五百块钱,你们先拿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俩学生拿着王教授的钱,在网吧门前徘徊了半小时,最后还是跑到药店买了一瓶感冒药,乖乖地回学校,把钱还给王教授。
会后,王教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教授看门,本身就是新闻,加上学工处长的渲染,本地报纸与电视台均对王教授作了专题报道。
再后来,省里下发一份文件,要求至少有一位五十岁以下、正高职称的党外人士充实学院领导班子。在所有教授中,只有王教授两个条件都符合。
王教授只看了一年大门,就成为院长助理,一年后,提为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王教授,也就是王副院长,在就职演说中慷慨激昂地说,学院的门,是学院的窗口,我们不能小视它的存在。
此后,学院再也没有聘过临时工看大门,据说,这个岗位有很多人明争暗夺着呢。(选自《当代人》,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王教授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的情节如果存在读者意料之外的因素无疑会大大增强小说的可读性。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教授看门》的艺术魅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教授最后被提拔为副院长,作品的结局安排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热爱自己的专业;②不计较工作岗位;③富有同情心;④工作一丝不苟;⑤敢于坚持原则;⑥关心爱护学生;⑦教育学生方法灵活;⑧具有远见卓识。(答出四点即可)
2.小说开篇便让教授当守门人,情节奇特,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教授工作一丝不苟,却放进乞丐影响领导食欲的低级错误,然而这又是没有违反规定,颇为有趣;门卫规则重新修订之后,应该不会有新的问题,可王教授的“执法如山”却又因“市宣传部长事件”让学院领导很尴尬;在保卫处长对王教授非常不满时,王教授却备受学工处长赞扬,还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更为离奇的是,原先面临内退的王教授最后又被提升为副院长。所以说,小说情节曲折,多处出奇制胜,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意对即可)
3.①小说的这种结局安排合理。王教授最后被提拔为副院长看起来好像是由于他的运气好,但联系小说的情节,我们可以看出,王教授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的知识分子,工作有胆量,有魄力,有自己的见解,并且真正关心学生,工作中又善于采取灵活的方法,他被提拔并不是因为他的运气好。小说情节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这种结局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并不让人觉得意外。
②小说的这种结局安排不太合理。从小说的情节中可以看出,王教授生活的环境充满尔虞我诈,而且王教授坚持原则,容易招致某些“当权者”的不满,兼且王教授又不会曲意逢迎,所以这样的安排是作者一厢情愿,并不符合小说中人物的性格。(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结合文本适当分析)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有关作品《堂吉诃德》的说明,不正确的是(?)
A堂吉诃德沉迷于其骑士小说,并信以为真,成天想着小说中那些荒诞的故事。
B.堂吉诃德选中了家中一匹瘦得皮包骨的马作为自己的坐骑,并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驽骏难得”。
C.堂吉诃德选中了邻村的一位富农家姑娘作为自己意中人,并给他起名“杜尔西内娅”。
D.堂吉诃德缠着客栈老板,要求其为他举行授封骑士的仪式,客栈老板就当真演起“长官”的角色,为堂吉诃德举行了授封仪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堂吉诃德选中了邻村的一位农家养猪的姑娘作为自己的心上人。
点评:本文学常识题仅就《堂吉诃德》一部书设置考查点,考查比较细腻,但局限于作品内容,相对考查点比较单一。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