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四)
2019-06-28 17:50:01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乌有先生者,中山布衣也。年且七十,艺桑麻五谷以为生,不欲与俗人伍,毁誉不存乎心,人以达士目之。海阳亡是公,高士也,年七十有三矣,惟读书是务,朝廷数授以官,不拜。曰:“边鄙野人,不足充小吏”,公素善先生,而相违期年未之见已,因亲赴中山访焉。 二叟相见大说。先生曰:“公自遐方来,仆无以为敬,然敝庐颇畜薄酿,每朔望辄自酌,今者故人来,盖共饮诸?”于是相与酣饮,夜阑而兴未尽也。翼日,先生复要公饮,把酒论古今治乱事,意快甚,不觉以酩酊醉矣。薄莫,先生酒解,而公犹僵卧,气息然,呼之不醒,大惊,邻医脉之。医曰:“殆矣!微司命,孰能生之?愚无所用其技矣。”先生靡计不施,迄无效,益恐,与老妻计曰:“故人过我而死焉,无乃不可乎!雅闻百里外山中有子虚长者,世操医术,人咸以今之仓、鹊称之。诚能速之来,则庶几白骨可肉矣。惟路险,家无可遣者,奈之何!”老妻曰:“虽然,终当有以活之。妾谓坐视故人死,是倍义尔,窍为君不取也。夫败义以负友,君子之所耻。孰若冒死以救之?”先生然之,曰:“卿言甚副吾意,苟能活之,何爱此身?脱有祸,固当不辞也。”遂属老妻护公,而躬自策驴夜驰之山中…… 进,山益深,失路。先生缘鸟道,?披荆棘,援藤葛,履流石,涉溪涧;越绝壁,登之弥高,行之弥远,力竭而未克上。忽见虎迹,大如升,少顷闻巨啸,四山响震,林泉战栗。声裁止,而饿虎见于林莽间,眈眈相向。先生自为必死,叹曰:“不意今乃捐躯此兽之口!”?……? 及反,亡是公犹未醒。长者诊之曰:“是非疾也,困于酒耳。酒出中山,一醉千日,若习饮之,故无异。此翁他乡客,安能胜此杯杓也?”取针刺血数处,又然艾灸之。须臾,公觉,谢曰:“蒙长者生我,再造之功也,恶能报?”长者曰:“公本无疾,老朽何功之有?”先生以金帛奉长者,辞不受,曰:“吾家世业医,止济世活人耳,何以金帛为?余岂好货贾哉?”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亡是公复留兼旬而后别,惟不敢纵饮矣。? ? ——(节选自张孝纯《乌有先生历险记》)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莫,先生酒解 莫:通“暮” B.微司命,孰能生之 微:如果没有 C.诚能速之来,则庶几白骨可肉矣 速:迅速? D.艺桑麻五谷以为生 艺:种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惟读书是务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B.故人过我而死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C.今者故人来,盖共饮诸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不意今乃捐躯此兽之口 何乃太区区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乌有先生是中山一个普通百姓,朝廷多次授官,他都不愿意上任;亡是公向来与乌有先生友善,分别一年了,非常想念,就跑去拜访他。 B.两个老头相见后非常高兴,亡是公喝得酩酊大醉,呼之不醒;乌有先生无计不施,最后和妻子合计,要亲自去请子虚长者来救治。 C.作者设置乌有先生在请子虚长者的途中遇到老虎这一情节,意在突出行途环境恶劣,衬托乌有先生救治朋友不怕艰险的优秀品质。 D.这篇寓言故事浅显易懂,寓意深刻,它告诉我们:朋友有难处应倾力相助,同时做事应量力而行,力求避免给他人添加麻烦。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卿言甚副吾意,苟能活之,何爱此身?脱有祸,固当不辞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A 4.(1)您的话很符合我的想法,如果能让他活下来,我为什么还吝惜自己这把老骨头?如果有什么灾祸,我本来就应该不推辞。 ? (2)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长安城里的修筑供观赏游览场所的富豪人家,以及靠种卖水果为生的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中供养起来。 ? (3)如果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停止过运动变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如果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就可以请求舞剑助兴。) B.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 C.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玄奘法师西行至高昌国。) 时高昌王麴文泰使人先在伊吾,是日欲还,适逢法师,归告其王。王闻,即日发使,敕伊吾王遣法师来,仍简上马数十匹,遣贵臣驰驱,设顿迎候。 法师入城,王与侍人前后列烛,自出宫迎法师入后院,坐一重阁宝帐中,拜问甚厚,云:“弟子自闻师名,喜忘寝食,量准突路,知师今夜必至,与妻子皆未眠,读经敬待。”须臾,王妃共数十侍又来礼拜。是时渐欲将晓,言久疲惫欲眠,王始还宫。方旦,法师未起,王已至门,率妃已下俱来问礼。王云:“弟子思量碛路艰阻,师能独来,甚为奇也。”流泪称叹不能已。命国统王法师,年逾八十,共法师同处,仍遣劝住,勿往西方,法师不许。 停十余日,欲辞行,王曰:“已令统师咨请,师意何如?”师报曰:“留住实是王恩,但于来心不可。”王曰:“弟子慕乐法师,必留供养,虽葱山可转,此意无移。乞信愚诚,勿疑不实。”法师报曰:“王之深心岂待屡言然后知也但玄奘西来为法法既未得不可中停以是敬辞愿王相体。又大王曩修胜福,位为人主,非唯苍生恃,固亦释教悠凭,理在助扬,岂宜为碍。”王曰:“弟子亦不敢障碍,直以国无导师,故屈留法师以引迷愚耳!”法师皆辞不许。王乃动色,攘袂大言曰:“弟子有异途处师,师安能自去,或定相留,或送师还国,请自思之,相顺犹胜。”法师曰:“玄奘来者为乎大法,今逢为障,只可骨被王留,神识未必留也!”因呜咽不能复言。王亦不纳,更使增加供养,每日进食,王躬捧盘。 法师既被停留,违阻先志,遂誓不食以感其心,于是端坐,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辍,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云:“任法师西行,乞垂早食。”法师恐其不实,要王指日为言。王曰:“若须尔者,请共对佛更结因缘。”遂共入道场礼佛,对母妃张太妃共法师约为兄弟,任师求法,还日请住此国三年,受弟子供养;仍屈停一月讲《仁王般若经》,中间为师营造行服。”法师皆许,太妃甚欢,愿与师长为眷属,代代相度。于是方食,其节坚贞如此。(选自《三藏法师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敕伊吾王遣法师来:告诫 B.仍简上马数十匹:挑选 C.又大王曩修胜福:从前 D.弟子亦不敢障碍:阻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屈留法师以引迷愚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请自思之,相顺犹胜/夫晋,何罪之有 C.其节志坚贞如此/工欲善其事 D.乃稽首礼谢云/乃一气之余烈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到高昌时,受到高昌国王麴文泰的热情迎接,不仅派使者远道接引,而且与王妃等连夜在宫中读经等候。 B.麴文泰诚心向佛,敬慕玄奘,想要留玄奘在高昌国中供养,软硬兼施,但玄奘求法心意坚定,不为所动。 C.玄奘无法说服麴文泰放他西行,于是绝食以明其志,想要感动麴文泰,麴文泰终于同意放他走。 D.玄奘与麴文泰在高昌太妃面前结拜为兄弟,同意留在高昌讲经三年,待高昌为他准备好行装后,再度西行取经。 4.用“/”给文中加粗的部分断句。 王之深心岂待屡言然后知也但玄奘西来为法法既未得不可中停以是敬辞愿王相体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弟子慕乐法师,必留供养,虽葱山可转,此意无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玄奘来者为乎大法,今逢为障,只可骨被王留,神识未必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D 4.王之深心/岂待屡言然后知也/但玄奘西来为法/法既未得/不可中停/以是敬辞/愿王相体 5.(1)弟子仰慕敬爱法师,定要留下法师供养,即使葱山能够转移,弟子这片心意绝不能改变。 (2)玄奘前来是为了求得大法,如今遇到阻碍,大王最多只能留下我的骸骨,却留不住我的神识(心)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笑林引 明·江盈科 人生大块中,百年耳,才谢乳哺,入家塾,即受蒙师约束;长而为民,则官法束之;为士,则学政束之;为官,则朝仪束之。终其身处乎利害毁誉之途,无由解脱。 庄子所谓一月之间,开口而笑者,不能数日。 嘻,亦苦矣! 予乡谭子玉夫,生长闾阎,耕凿自给,进不羶名,退不营利,鹑衣草食,泊如也。 性畅快,喜谈说,每耕锄之暇,即与田夫野叟酌浊醪,纵谐谑。 闻人作谑语,辄笔记之,渐次成册,题曰《笑林》。 余读之,大都真而雅者十三,赝而俚者十七,间或悖教拂经,不可以训,然其旨归皆足为哄堂胡卢①之助。 使经济之儒、礼法之士览之,当未及终篇,遂付秦焰。 至于迂散闲旷、幽忧抑郁之夫,取而读焉,亦自不觉其眉之伸,颐之解,发狂大叫,而不能自已。 嗟乎! 沙弥不栉,世不废夫梳掠,刖者不履,世不废夫鞋靸。 盖有不用者,亦自有用之者。则兹编亦何得遂畀祖龙②? 或曰:“谭子而得志,亦有用于天下否? ”余曰:“顾所遇何如耳。 苏代以土偶止田文之行,淳于③以豚蹄加齐宣之璧,曼倩④以鹿触之言悟汉武之杀卒,优伶以廕阴室之说止二世之漆城,此岂非谐语之收功,反出于正言格论之上者哉? 而又安可废? ”难者又曰:“谭子野人耳,不妨为此。 子,孔氏之徒也,默成象,语成爻,乃亦贵此乎? ”余曰:“果若子言,则牛刀割鸡,夫非出尼老之口者哉? 彼谭子者,特谐谑之滥觞耳,若夫索河源于昆仑,不可谓非尼老作俑。 ” (《雪涛阁集》) 【注】 ①胡卢:大笑。②祖龙:秦始皇之别名,此指焚书之火。③淳于:此处指淳于髡。④ 曼倩:即东方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耕锄之暇暇:空闲 B.不可以训训:教导 C.沙弥不栉栉:梳头 D.难者又曰难:责问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终其身处乎利害毁誉之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亦自不觉其眉之伸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C.谭子而得志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苏代以土偶止田文之行
|
武
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均表明笑话“不可废”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即与田夫野叟酌浊醪,纵谐谑
②间或悖教拂经
③然其旨归皆足为哄堂胡卢之助
④亦自不觉其眉之伸,颐之解
⑤刖者不履,世不废夫鞋靸
⑥此岂非谐语之收功,反出于正言格论之上者哉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 使经济之儒、礼法之士览之,当未及终篇,遂付秦焰。(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谭子野人耳,不妨为此。(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彼谭子者,特谐谑之滥觞耳,若夫索河源于昆仑,不可谓非尼老作俑。(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
(1)(4分)假使讲经世济用的儒者、讲义礼法度的士子看了,应当不等看完,就一把火烧掉。(给分点参考:使、经济、终篇、句意各1分)
(2)(4分)谭子是个农夫罢了,做这个没关系。
(给分点参考:野人、不妨、为、判断句各1分)
(3)(4分)那个谭子,只不过是说笑话的受影响者,如果向昆仑山寻找黄河的源流,不能说不是自孔子开始。(给分点参考:特、滥觞、作俑、句意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B 项“训 ”,意思为“准则”或“法则,典范”。
小题2:A“他终生处于利与害、批评与赞美之中”,介词,在;“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介词,对。B“也就自己不自觉地眉头伸展”,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助词,定语“茫然”后置的标志。C“假如谭子能够实现愿望”,连词,表假设;“做人如果没有信用”,连词,表假设。D“苏代用土偶人的比喻制止了田文出行”,介词,用;“苏武在始元六年春天回到长安”,介词 ,在……时候。
小题3:①“就与田间的农民、山中的老人乡民喝上一杯浊酒”,表明谭玉夫“性畅快,喜谈说”。
②“时常有背离名教违反经典的”,表明《笑林》中的故事“不可以训”。可排除①②。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人生在宇宙中,不过一百年罢了。 刚脱离哺乳,进入家塾读书,就受到启蒙老师的约束;长大成为一般百姓,官府法令就约束他;做了读书人,学校纪律就约束他;做了官, 朝廷礼仪就约束他。 他终生处于利与害、批评与赞美之中,没有办法解脱。 庄子所说的一个月之中,能够张开嘴笑的日子,不过几天而已。 唉,也是够苦的啊!
我家乡的谭玉夫,生长在乡里,耕田而食,凿井自饮,自给自足,进取(出仕)不追逐名利,(退隐)不谋求利益,衣服破旧,饮食粗陋,却淡然处之。 他性情畅快,喜欢谈论,每当耕种的闲暇时,就与田间的农民、山中的老人乡民喝上一杯浊酒,纵情说笑话。 他听到有人讲笑话,就用笔记下,渐渐汇集成了一册,题名《笑林》。 我读了它, 大约真实而且高雅的有十分之三,虚假而且鄙俗的有十分之七,时常有背离名教违反经典的,不能够作为准则,但它们的目的都是足以成为哄堂大笑的谈资。 假使讲经世济用的儒者、讲义礼法度的士子看了,应当不等看完,就一把火烧掉。 至于闲散旷达、忧愁抑郁的人,拿来看了,也就自己不自觉得眉头伸展,开颜欢笑,发狂大叫,自己不能控制自己。 唉! 和尚不梳头,世上不会废除梳头,受了断足之刑的人不穿鞋,世人不会废止穿鞋。 大概有不用的,也自然会有使用的。 那么这部书又怎么能就扔给秦始皇烧掉呢?
有人说:“假如谭子能够实现愿望,也能对天下有用吗? ”我说:“就看他的际遇是怎样的了。 苏代用土偶人的比喻制止了田文出行,淳于髡用猪蹄的比喻让齐宣王增加了礼物,东方朔用杀鹿者有三重死罪的说法使汉武帝醒悟不再杀人 优旃用找不到遮蔽的房子的疯话制止了秦二世漆城,这难道不是笑话的效力反而在正经严肃的议论之上吗?又怎么可以废止呢?”责问的人又说:“谭子是个农夫罢了,做这个没关系。 您,是孔子的门徒,动静言行都是人们的榜样,也以此为珍贵吗? ”我说:“果真像您说的,那么杀鸡焉用牛刀,不是出自孔子的口中吗? 那个谭子,只不过是说笑话的受影响者,如果向昆仑山寻找黄河的源流,不能说不是自孔子开始。 ”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1)?”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2)女弗如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3)也,于予与何诛(4)!”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5)改是。”(《论语·公冶长第五》)
注释:(1)愈:胜过、超过。(2)与:赞同、同意。(3)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4)诛:责备、批评 (5)与:语气词。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贡认为自己不敢和颜回相比,因为颜回听到一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而自己却只能推知两件事情。
B、孔子同意了子贡的看法,认为子贡的确在某些方面比不上颜回,可见孔子对颜回的赞扬和喜爱。
C、孔子说:“腐朽的木头经不起雕琢,粪土一样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责备有什么用呢?”,可见孔子对“宰予昼寝”这件事情并无责备之意。
D、孔子认为“宰予昼寝”这件事情对他影响很大,从此他改变了判断一个人的方法。
(2)孔子为何对颜回大加赞赏?孔子认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善于独立思考,能做到闻一知十,推知全体,融会贯通。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赏,而且他希望其他的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在学业上尽可能事半功倍。在这里他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听其言而观其行。(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