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小题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说一说“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三句将难忘的戎马生涯与现在无人记起的寂寞凄凉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理想成空的寂寞凄凉。后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志存恢复的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形成对比,表现了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
小题2:这两句的意思是: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予吗?表达了词人对官家的轻蔑之态和愤慨不平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上阕是对比、反衬的表现手法。第一句:“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写的是边疆打仗,军中生活的豪迈,是回忆。第二句:“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是说喝酒享乐的人(指朝廷只会领功的官员)封赏侯爵,但真正有才能、为国为民的人却受迫害,只能去江边做渔父。写了两种人,是对比,也用享乐官员的飞黄腾达反衬爱国志士的不公平待遇。
小题2:“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用典,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我八尺之躯,谁又稀罕你“官家”的赐与?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它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昂不平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意对即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塞”、“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完成后面题目。
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小题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复楚”“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
小题2:作者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写惨淡的月色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考查典故的运用。注意典故中人物的经历、命运与精神,使之和诗人思想感情连在一起。
小题2:考查炼句,分析尾联。诗歌尾联大多卒章显志,本诗以景作结,营造氛围,表达感情深沉委婉,起到言有尽意无穷之效。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为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
谁都从中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已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有的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小题1:这首诗歌中的“镜子”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请结合原诗简要赏析。(4分)
小题2: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诗中的“镜子”是直言刚烈之士的典型,“平面”展现了镜子出身普通,“真实”“不隐瞒缺点”“谁都从中发现自己”表现了镜子的率直与忠诚。?
小题2:主要运用了比喻等。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
本题解析:
小题1:诗歌中的镜子是一个见识深邃、直言不讳、忠诚之人。它平凡又真实,真诚又率直。“深不可测”说明见识深邃;“它最为真实、决不隐瞒缺点”说明直言不讳;“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说明忠诚。
点评:人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一般包括如下几步:(1)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3)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4)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本题比较简单,涉及不到背景资料和周围环境,只需要分析形象的动作、心理即可。
小题2:本题只需要从修辞角度考虑,这首诗表面上是写镜子,实际上是借镜子写像镜子一样的人,因此是比喻的手法。本题含蓄的赞扬了像镜子一样的人的正直,讽刺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
点评:本题考查范围过于狭窄,不要仅仅把思维限制在修辞上,而应该扩大到表现手法,如果从表现手法角度考虑,本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大多数咏物诗都采用这种手法,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本诗借写镜子来写人,因此本题最好考查表现手法。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途中见杏花
吴 融(850-903)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吴融,晚唐诗人,他死后三年唐王朝灭亡。②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小题1:这首诗的首联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1分)。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2分)(乐景的介绍为1分,作者的感受为1分)(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借代等,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小题2:①惜春之情(1分)。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1分)。②流离之苦(或:漂泊之苦)(1分)。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③身世之悲(或:壮志难酬)(1分)。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无人赏识的写照(1分)。④家国之思(或:心系国家)(1分)。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心忆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1分)。(四点任意答出两点即可给4分,但每点必须附带分析。具体到每点,答出情感给1分,分析给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可根据首联中的关键词,展开联想和形象。“红艳出墙”表现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与美好;“独愁”体现的是作者的愁绪,由此可得出首联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答题时,可结合着诗句大意来体会诗歌意境。
小题2:可根据诗歌写作背景及注释来从整体上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然后再结合着具体的诗句体会。首联一个“愁”字奠定了诗歌的基调,杏花开放,春光无限美好,自己却无法尽情欣赏,表现了诗人的惜春之情。颔联“更难留”表现出了晚唐时期,“安史之乱”后,诗人颠沛流离,漂泊在外,深受漂泊之苦。颈联“蝶未游”一词表现了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的现实,暗示自己壮志难酬的孤独之情。尾联一个“忆”字,表现了诗人触景生情,怀念当年在长安的美好生活,由此引申出诗人心系国家的情感。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