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8 18:12:31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愿大王假借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引而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柱而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秦武阳奉地图函?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2)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3)秦王还柱而走?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5)秦武阳色变振恐?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3.?解释加粗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1)秦武阳奉地图函,次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左手把秦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卒起不意,尽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1)稍微
? (2)断
? (3)跑
? (4)没有用来……的办法
2. (1)“奉”通“捧”
? (2)“见”通“现”
? (3)“还”通“环”
? (4)“卒”通“猝”
? (5)“振”通“震”
3. (1)以:按照,做介词
? (2)之:他,做代词;于:在,做介词
? (3)因:于是,做连词;之:的,做助词
? (4)其:他们的,做代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填空。(6分)
小题1:贾谊《过秦论》“吞二周而亡诸侯?”。极言秦始皇的功业;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抒发了壮志未酬的遗憾;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表现了抗击金兵的豪迈气概。
小题2:《促织》选自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揭露了封建皇帝的荒淫;俄国诗人?的《致大海》,表现了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答案:
小题1:履至尊而制六合、樯橹间灰飞烟灭、长使英雄泪满襟、铁马秋风大散关
小题2:聊斋志异、普希金


本题解析:考查名篇名句。分别出自教材背诵篇目,题材、体裁、册次均有兼顾。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稷字公乔,幼有孝性,所生母刘无宠,得疾。时稷年十一,侍养衣不解带,每剧
则累夜不寝。及终,哀恸过人,杖而后起。见年辈幼童,辄哽咽泣泪,州里谓之淳孝。长兄玮善弹筝,稷以刘氏先执此伎,闻玮为清调,便悲感顿绝,遂终身不听。
性疏率,朗悟有才略,起家著作佐郎,不拜。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齐永明中,为豫章王嶷主簿,与彭城刘绘俱待以礼,未尝被呼名,每呼为刘四、张五。以贫求为剡令,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会山贼唐宇之作乱,稷率部属保全县境。所生母刘先葬琅邪
黄山,建武中改葬,物资委积。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自幼及长,数十年中,常设刘氏神座。出告反面,如事生焉
永元末,为侍中,宿卫宫城。梁武师至,兼卫尉①江淹出奔,稷兼卫尉卿,都督城内诸
军事,无恙。时东昏②淫虐,北徐州刺史王珍国使直阁③张齐行弑于含德殿。稷乃召右仆射王亮等列坐殿前西钟下,且遣博士范云等诣武帝,告之以事。
梁朝初,为散骑常侍,中书令。及上即位,封领军将军。武帝尝于乐寿殿内宴,稷醉后言多怨辞形于色。帝时亦酣,谓曰:“卿兄杀郡守,弟杀其君,袖提帝首,衣染天血,如卿兄弟,有何名称?”稷曰:“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东昏暴虐,帝率义师
来伐,臣与之。”帝埒其须曰:“张公可畏。”中丞陆杲弹稷云:“领军张稷,门无忠贞,官必险达,杀君害主,以为常。”帝留其表,竟不问。
累迁尚书左仆射。帝将幸稷宅,以盛暑留幸仆射省。旧临幸供具,皆酬太官馔直。帝以稷清贫,手诏不受。宋时孝武帝经造张永,至稷三世,并降万乘,论者荣之。
稷性明烈,善与人交,历官无畜聚,奉禄皆颁之亲故,家无馀财。为吴兴太守,下车存
问遗老,引其子孙置之右职,政称宽恕。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其率素④如此。?
【注】 ①兼卫尉:官职名。②东昏:侯爵名。③直阁:官职名。④率素:朴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哀恸过人,杖而后起?杖:拄拐杖
B.兼卫尉江淹出奔?奔:逃亡
C.皆酬太官馔直?直:同“值”,价值,价钱
D.帝将幸稷宅?幸:宠幸,喜爱
2.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张稷“疏率明烈”的一项是?
①闻玮为清调,便悲感顿绝?②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
③都督城内诸军事,无恙?④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
⑤为吴兴太守,下车存问遗老?⑥稷单装径还都下
A.①⑤⑥? B.②④⑥?C.①③④? D.②③⑥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A.张稷对生母刘氏可谓“淳孝”,生母病时他不辞劳苦地侍奉,生母死后的他悲痛不已,几十年一直供奉着生母刘氏的神位。
B.张稷为官,粗中有细,他平息唐宇之之乱,都督城内诸军事,协助武帝伐东昏,立有不少功劳。
C.面对武帝酒后严厉地质问,作为臣子的张稷不卑不亢,据理力争。面对陆杲的乘机弹劾,武帝却不追究。
D.张稷家几代人都深得皇帝的信任,也深得民心,得益于张稷家族世代为官清廉,与人为善,率素宽厚。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
译文 ?
(2)出告反面,如事生焉。
译文 ?
(3)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
译文 ?


参考答案:1. D
2.B
3.D
4.(1)父亲张永和嫡母相继去世,六年中张稷一直住在墓旁的房内(守丧)。
(2)外出相告,回来面见,如同事奉活人。
(3)当初离开郡里而接受做仆射的征召,路经吴地,乡里迎候张稷的人布满水中和陆地。


本题解析:1.应是“(皇上)驾临”“到来”之意。
2. ①主要表现其“孝”;③主要表现其“军事才能”;⑤主要表现其“善与人交”。
3.“与人为善,率素宽厚”,主要是指张稷本人,而非“世代为官清廉”,这是原文没有的。
4.无
【参考译文】
张稷字公乔,幼年时就有孝顺的品德。他的生母刘氏不受宠爱,得了疾病。当时张稷十一岁,侍养母亲衣不解带,每当母亲病情加重时,则一连几夜不睡。母亲去世以后,他哀伤过度,拄着拐杖才能起来。见了年辈相同的幼童,就哽咽流泪,州里的人们称他是淳孝。长兄张玮善于弹筝,张稷因为母亲刘氏曾经先会这一艺术,所以听见张玮弹奏《清调》,便觉得悲伤欲绝,于是便终身不再听它。
他性格随便,开朗聪悟而有才略,起家为官先任著作佐郎,没有上任。父亲张永和嫡母丘氏相继去世,六年中一直住在墓旁的房内守丧。齐朝永明年间(483~493),担任豫章王嶷的主簿,和彭城的刘绘都受到礼待,不曾被呼叫名字,常常被称呼为刘四、张五。因为家贫,请求做剡县令,平时不问政务,常常进行小山漫游。正遇上山贼唐宇之作乱,张稷率领部下保全了县境。生母刘氏先是临时安葬在琅邪黄山,建武年间举行改葬,别人资助的物品堆积很多。当时虽然没有拒绝,事后又随之归还了他们。从幼年到成年,几十年中,常年设着刘氏的神位。外出相告,回来面见,如同事奉活人。
永元末年,担任侍中,守卫宫城。梁武帝的军队开到,兼卫尉江淹出逃,张稷兼卫尉卿,都督城内诸军事,平安无事。当时东昏侯荒淫暴虐,北徐州刺史王珍国便派直阁张齐行刺于含德殿。张稷于是召右仆射王亮等人列坐在殿前西面的大钟下面,并且派博士范云等人,前往见武帝,把这件事情告诉给武帝。
梁朝初年,他担任散骑常侍、中书令。皇上即位后,封为领军将军。武帝曾在乐寿殿内设宴,张稷在酒醉后话多,怨忿的言辞流露在外。武帝当时也喝得很多,对他说:“你的哥哥杀死郡守,弟弟杀死君王,袖中提着皇帝的头颅,衣服染有天子的鲜血,像卿家兄弟,有什么名声值得称道?”张稷说:“我们兄弟是没有什么名声值得称道,但对陛下您而言,则不能说我们没有功勋。东昏侯暴虐,您也亲率义师来讨伐,也有臣的参与啊。”武帝捋着胡须说:“张公实在可畏!”中丞陆杲弹劾张稷说:“领军张稷,家风缺少忠贞,做官必求显达,杀君害主,成为常事。”武帝把奏表留在宫中,最终也没过问。
几次升迁,担任了尚书左仆射。武帝将要到张稷住宅中去,因为正在盛暑,留在了仆射府衙。旧时迎待皇上所用的器物,都要交给宫官作为饭资。武帝因为张稷清贫,手写诏令不让宫官接受。南朝宋时,孝武帝就曾顺路到过张永家,到张稷已经接连三代都有皇帝光临其家,当时谈到此事的人都很替张家感到荣耀。
张稷性情明达刚烈,善于与人结交,历来做官都没有积蓄,薪俸都送给了亲友,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做吴兴太守时,刚到任就去访问遗老,任用他们的子孙担任高级职务,政治以宽恕而被称道。当初离开郡里而接受做仆射的征召,路经吴地,乡里迎候张稷的人布满水中和陆地。张稷装束简单地直接回到都城,人们都未曾认出他,他朴素就像这样。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考城隍
蒲松龄
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云:“请赴试。”公言:“文宗未临,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病乘马从去,路甚生疏,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时入府廨,宫室壮丽。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檐下设几、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肩。几上各有笔札。俄题纸飞下,视之有八字,云:?“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二公文成,呈殿上。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诸神传赞不已。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寿籍。有长须吏捧册翻阅一过,曰:“有阳算九年。”共踌躇间,关帝曰:“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瓜代可也。”乃谓公:“应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及期当复相召。”又勉励秀才数语。二公稽首并下。秀才握手,送诸郊野,自言长山张某。以诗赠别,都忘其词,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之句。
公既骑,乃别而去,及抵里,豁若梦寤。时卒已三日,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问之长山,果有张生于是日死矣,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华,浣濯入室而没。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幩,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公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瓜代:春秋时齐襄公叫连称和管至父两个人去戍守葵丘地方,那时正当瓜熟的季节,就对他们说,明年吃瓜的时候叫人来接替(见于《左传》庄公八年)。后来把任期已满换人接替叫做“瓜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俄题纸飞下俄:片刻
B.即命稽母寿籍稽:考证
C.秀才握手,送诸郊野诸:众人
D.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摄:代理

小题2:下列各组分别表现宋公的才干和孝顺的一项是(? )? (3分)
A.吏不言但敦促之。
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
B.诸神传赞不已。
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
C.登其堂,一拜而行。
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
D.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文宗未临,何遽得考?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腐宠命,何敢多辞? (4分)
译:?
(2)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 (5分)
译:?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1)? (4分)宋先生这时才明白过来,一边叩头一边哭着说:“我能得到这样荣耀的任命,怎么敢再三推辞呢? (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方”“顿首”“何敢”译对各1分)
(2)自此以后的第9年,宋先生的果然母亲到时候便死去了。料理完母亲的丧事之后,宋先生沐浴后走进屋里也死了。? (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卒”“营”“既”“没”译对各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C(诸:相当于“之于”? )
小题2:B(A和D项两句均不能表现;C项第一句不能表现其才干。)
小题3:(1) (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方”“顿首”“何敢”译对各1分)
(2) (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卒”“营”“既”“没”译对各1分)
附参考译文:
我姐夫的祖父宋先生,名焘,原是本域的一位秀才。有一天,他生病躺在床上,忽然,看到一名衙门的公差,手里拿着一张官府文书,牵着一匹头上有白毛的马走来。对他说:?“请你去参加考试!”宋先生说:“主考的学台老爷没有到,怎么能突然进行考试呢?”差人也不回答,只是不断地催促他。宋先生只好勉强骑上马,跟随他去。走的路都是非常陌生的,不久,他们便来到一座城市,如同帝王所居住的京城一样。不多时,他们进入一座衙门。宫殿建筑宏伟华丽,堂上坐着十多位官员,都不知道是些什么人,其中只有关帝是认识的。衙门的殿廊下摆着桌、凳各两个,已经有一位秀才坐在那里的下位上。宋先生便与他肩并肩坐下。每张桌子上都有笔和纸。一会儿,便送下有题目的卷纸来,一看上面写着八个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他们俩把文章做成后便呈送上去。宋先生的文章中有句话,说:“有的人故意去做好事,虽然是做了好事,但不应给他奖励:有的人不是故意做坏事,虽然做了坏事,也可以不处罚他。”各位官员在传阅中不往地称赞。他们便把宋先生召唤到殿堂上去,对他说:“河南那个地方,缺一位城隍,你去担任这个职务很合适。”宋先生这时才明白过来,一边叩头一边哭着说:“我能得到这样荣耀的任命,怎么敢再三推辞呢?但我的70多岁的老母,身边无人奉养。请你们允许在她去世之后,我再听从你们的任用。”堂上一位好像是帝王样的人,立即指令检视他母亲的寿禄。有一位留着胡子的官吏,捧着记载人寿禄的册子看了一遍,说道:“她还有阳寿九年。”他们听后正在犹豫不决,想不出办法时,关帝说:“没有什么关系,让姓张的先代理九年,到了期限,他再去。”于是,堂上人对宋先生说:“本应该让你立即到任的,今从仁爱孝敬之心考虑,给你九年的假,到了期限还得叫你去。”说完,又对那位秀才勉励了几句。二位先生叩头后走下殿来,秀才拉着宋先生的手,一直把他送到郊外,并自我介绍说:“我是长山地方人,姓张。”还将自己做的诗赠给宋先生留作纪念。可是,宋先生把整首诗忘记了,只记得中间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蜡无灯夜自明”两句。
宋先生骑上马后就告辞而去,当他回到乡里时,好像是从梦中醒过来一样。可是到这时,他已经是死去三天了。宋先生的母亲听到棺材里有吟呻声,便赶快把他从里面扶出来。过了好半天,宋先生才能说出话来。他打听长山那个地方,果然有姓张的这个人,已经在那天死去了。自此以后的第9年,宋先生的果然母亲到时候便死去了。料理完母亲的丧事之后,宋先生沭浴后走进屋里也死了。宋先生的丈人家住在城中西门里,忽然,看到宋先生一身新官服,身后跟随着许多车马人员。丈人家里人都非常惊奇,不知宋先生已经成了神,做了城隍。他们急忙跑到宋先生乡里去打听消息,原来,宋先生已经死去了。宋先生自已记有小传,可惜战乱后没有存盘下来,这只不过是个大概吧。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通“纳”,接纳。
B、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上指:向上直立(竖起)。
C、项王按剑而曰? 跽:跪直身子,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D、先破秦入咸阳者之?王:称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窃大王不取也? 乃装遣荆轲
B、樊哙侧盾以撞? 失所与,不知
C、未有封侯? 而燕见陵耻除矣赏
D、若属皆为所虏? 臣死不避
3、翻译下列语句。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1)译: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的人都背叛他。
(2)译:特意(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进来)与意外的变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