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8 18:13:55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 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 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8分)
裴给事宅白牡丹?裴磷①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惜牡丹花?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①。
[注]①裴磷一生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史称“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幸所知。”②把火:手持火把。
小题1:裴诗塑造了白牡丹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赏析。(4分)
小题2: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裴诗主要塑造了白牡丹超凡脱俗,幽雅高洁的形象。(2分)诗中通过富贵之人争相欣赏紫牡丹与无人欣赏白牡丹的对比,正是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从侧面衬托出一株冰清玉洁,却备受冷落、无人欣赏、孤独凄清的白牡丹形象。(2分)
小题1:裴诗通过对月夜之中和冷露点缀之下的白牡丹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和同情。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以及对怀才不遇者的感叹。(2分)白诗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易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由“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写出白牡丹超凡脱俗,幽雅高洁的形象。再把人争相欣赏紫牡丹与无人欣赏白牡丹的对比,更衬托出白牡丹
备受冷落、无人欣赏、孤独凄清的形象。
小题1:结合第一问对白牡丹冰清玉洁,却备受冷落、无人欣赏、孤独凄清的形象的理解,分析出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和同情。白诗中“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可以推知诗人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易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面一首小诗的作者是谁?( ?)
断 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徐志摩
B.卞之琳
C.戴望舒
D.舒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马 嵬
[清]袁 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①作者在《随园诗话》中说此诗是“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这首诗“借古人往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作者强调广大百姓的苦难远非帝妃悲剧可比,从而表现了关心民众疾苦、同情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②这首诗用了对比(映衬)的表达技巧,将《长恨歌》所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作了尖锐的对比。 (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相见欢
九日种菊西岩,云根石缝,金葩玉蕊遍之。夜置酒前轩,花间列蜜炬,风泉悲鸣,炉香蓊于岩穴。故人陈公辅坐石横琴,萧然有尘外趣,要余作数语,使清音者度之。
云闲晚溜①琅琅。泛炉香。一段斜川②松菊瘦而芳。?人如鹄,琴如玉,月如霜。一曲清商③人物两相忘。
[注] ①溜:水流。 ②斜川:晋陶渊明曾“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并作诗记之。③清商:
即商声,古时五音之一,其声凄清,故称“清商”。
小题1:这首小令写景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所描绘的意境有什么特点?(2分)
小题2:你认为诗中的人物应是怎样的身份?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写景手法答“绘声绘色”“反衬(以动衬静)”“比喻”“白描”其中之一皆可。(1分)意境特点答“清”、“清静”、“凄清”、“宁静”皆可。(1分)
小题1:应是隐逸之士,或意趣高雅的隐逸者。(1分)理由至少有三:①词中的景物环境描写是隐逸者的典型生活环境; ②小序中提及交往的“故人陈公辅”“萧然有尘外趣”; ③写景中提及的松菊以及注释中提及的陶渊明也暗示了人物的追求和身份。(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反衬(以动衬静),“晚溜琅琅”和“一曲清商”反衬了环境的清静;意境特点:一个“清”字概括了这一境界的特点:泉水清澈,月光清凉,其清在色,在感。水流琅琅,琴质如玉,其清在声在乐。青松黄菊,炉香菊气无一不使人感到清新、淡雅,使人陶醉于纯朴清澈的自然中,超脱出纷乱烦杂的世界。
小题2:应是隐逸之士,或意趣高雅的隐逸者。作者对退隐山林,种菊南山的陶渊明十分敬仰,字里行间透出到陶的倾佩;“斜川松菊”似与陶渊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同趣;
陶渊明的清旷高古的精神,与陶借松菊抒发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的心境,无一不令作者折服,不自觉地便流露纸端,见于词上;词中的景物环境描写是隐逸者的典型生活环境。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