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宋]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具体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梅花。开放时间——未到春天;形态特点——有雪具有的洁白,还有雪没有的香味。
(2)用对比的手法,通过“竹篱茅舍”、“玉堂琼榭”的不同环境进行对比。赞美梅花不论遭遇冷落还是身处富贵都一样高洁的品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
宋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guó):割耳朵。③治安:贾谊曾给文帝上《治安策》。
(1)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上阕既描写了扬州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叹”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下阕作者先写自己见情势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抒发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
(2)a、借景抒情。作者运用单调的景物形成一幅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担忧、惆怅的心情。b、用典。作者运用“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c、直接抒情。作者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d、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写出作者的失落之情。(答出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列诗句,然后回答问题。
北塘避暑
韩琦(宋)①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①韩琦是北宋名相,他为官清廉正直,生活俭朴,不尚奢华,尤重保持晚节。
1.“暑”与“清风”具有双关含义,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颈联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暑”既指夏季天气炎热,炎热酷暑,令人心烦的自然界的暑气,也指尘寰中的“暑气”,指权势的争夺,人心叵测,世俗的险恶。?“炙手可热势绝伦”的“暑气”,早已令诗人退避三舍。 “清风”既指自然界中消去暑气的清风,又表明自己正直无私,两袖清风。
2.颈联虚实并用,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水鸟得鱼”“岭云含雨”一远一近,一俯一仰,这是实写,“长自足”“只空还”抒发作者情感,这是虚写。作者还以象征手法阐述人生哲理。人要像水鸟那样“知足保和”岭云那样“来去无心”追求内在的精神品格。也是作者旷然的精神所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7分)
渡青草湖①
[南朝]阴铿②
洞庭春溜③满,平湖锦帆张。
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
穴去茅山④近,江连巫峡长。
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
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
滔滔不可测,一苇讵⑤能航?
[注] ①青草湖:在湖南岳阳西南,是洞庭湖南部水域的一部分,湘江、汨罗江谁由此汇入洞庭湖。②阴铿:南朝诗人。曾仕梁、陈两朝,经历了政权迭变。③溜:水流的样子,这里指涨水。④茅山:在江苏省句容县东南。山有华阳洞。相传汉代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得道成仙。⑤讵:岂,怎。
【小题1】“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中“逗”“息”二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3分)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逗”“息”有逗留、停息的意思。(1分)舟行湖上好像停在水天之际的树梢上;飞鸟没有足够的力量飞过湖面,不得不停在高高的桅杆上歇息。(1分)这两个字巧妙地引出扁舟、飞鸟之“小”来体现青草湖面之渺远浩瀚。(1分)(共3分)
【小题2】(1)对眼前景色的喜爱赞叹之情。(1分)诗句开篇展现春水潋滟,帆影徐徐之明快景色,接着“沅水”四句引用了典故,令人联想起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屈原笔下的湘君湘夫人以及得道成仙、巫山神女的传说,具迷奇神幻的色彩。(1分)(2)对世途艰险的无尽慨叹之意。(1分)诗的最后两句借景抒情,再次强调湖水滔滔的浩瀚和一叶扁舟的渺小,表达对旅途劳顿、世途艰险的叹息。(1分)(共4分。理解成“以乐景衬哀情”,且言之成理也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诗人在开端两句即点明渡湖季节,以“满”字和“平”字勾勒出湖泊春水潋滟的全景。“沅水”以下四句不仅描写洞庭湖的水势,更糅入了与之相关的动人传说,使得诗的意蕴更加丰富,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沅水是湖南西部的一条江流,入洞庭,桃源县在其左岸。“桃花色”三字让人联想起陶渊明笔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楚辞》中《湘君》和《湘夫人》篇有“采芳洲兮杜若”、“搴汀洲兮杜若”之句。因此“杜若香”使人想起蛾皇、女英溺于湘水的传说及屈原笔下的湘君、湘夫人;“茅山”即句曲山,是中国道教名山,在江苏省句容县东南。山有华阳洞,相传汉代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此得道成仙;而巫峡则留有巫山神女的传说。因此此四句诗不仅写出自然风物,更使诗歌具有了一种迷奇神幻的色彩。“带天”四句写洞庭湖的幽远之景:一叶扁舟,数只飞鸟,飞鸟越湖力怯,栖息在高高的桅杆之上,烟波浩渺的湖面,宽不可测,遥不可及,相形之下,大者愈见其大,小者愈见其小。于是诗人很自然地发出因旅途劳顿、世途艰险的感慨:“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这首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交错,色调明快,笔墨酣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官舍竹①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天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②量移:唐、宋公文用语。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
小题1:该诗之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对其表现手法进行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两句对仗工稳,都以拟人手法,动静结合,用“拂”和“侵”两字将句子写得富有动感,有声有色,饶有雅趣。(3分)竹声“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竹影“侵棋”写出竹的影子映在棋盘上,使人感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2分)(若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小题2:诗歌描写了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的“官舍竹”形象(2分),诗人托物言志,借咏竹子既表现了自己被贬后淡泊无争、贞洁不渝的孤傲清高,(2分)也流露出了不受重用的孤愤不平与自我宽解。(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中的“拂”和“侵”是动词,前面的主语是“声”和“影”明显是拟人,并且赋予“声”“影”以动态,应该是化动为静,手法找到之后结合诗句进行解释,最后答出效果。
小题2:这是一道一项和情感的题目,意象是“竹”,情感要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探究,注意诗歌后面的注释“被贬”和之中的关键词语“不随”“孤贞”“雅趣”“清欢”,结合本诗的抒情方式“托物言志”答题时概括形象特征,然后答出志向。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