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8 18:16:1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赵令畤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①青门,今宵雨魄云魂②。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注释]①紫陌:京城的道路,代指京城。②雨魄云魂:化用楚襄王梦神女事,此处表示伊人已逝,只能于梦中寻见。
(1)“搓得鹅儿黄欲就”中“搓”将柳树变化描写得生动有趣,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分析其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首句“春风依旧”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用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春风吹拂、柳叶初生的情状。
(2)“去年”、“今宵”对比,表达物是人非之感;“一生憔悴”、“几个黄昏”对比,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苦,突出情之摧人。(意对即可)
(3)“春风”领起上片,描写春风吹拂中的清和明丽的自然景物(或:点明时令);“依旧”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为下片“去年”、“今宵”的对比做铺垫。(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清代词作,联系其写作背景,然后回答问题。(8分)
念奴娇·家信至有感
【清】吴兆骞①
牧羝沙碛。待风鬟,唤作雨工行雨。不是垂虹亭②子上,休盼绿杨烟缕。白苇烧残,黄榆吹落,也算相思树。空题裂帛,迢迢南北无路。
消受水驿山程,灯昏被冷,梦里偏叨絮。儿女心肠英雄泪,抵死③偏萦离绪。锦字闺中,琼枝④海上,辛苦随穷戍。柴车冰雪,七香金犊⑤何处?
【注】①吴兆骞(1631-1684),字汉槎,江南吴江(今属江苏)人。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旋以科场蜚语舞弊案,受到牵连,遣戍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二十三年。
②垂虹亭,吴江名胜。
③抵死,终究,总是。
④琼枝,即玉树、琼树,常用以比喻美好的人物。
⑤七香金犊,用多种香料涂饰过的,让金黄色的小牛驾着走的车。
(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答:?
(2)古人说“儿女情长,则英雄气短”,“儿女情”与“英雄气”似乎是对立的。这首词中作者却说“儿女心肠英雄泪”,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上片以塞北的荒凉与江南的繁华对比,以突出谪戍生活的艰苦。下片以梦境的温存与现实的残酷对比,以抒发其两地相思的深厚感情。(3分)(也可以答“虚实结合”)
(2)这里的“心肠”和“泪”,不是分属于“儿女”与“英雄”的,而是合指词人自己。(1分)儿女离别之情,英雄失意之泪,一直在困扰着作者,折磨着作者。(3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杜牧
连云接塞添迢递①,洒幕侵灯送寂寥。
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注】①迢递:遥远。
小题1:赏析首句中“添”字的妙处。(4分)
小题2:诗歌是如何写“雨”的?请以末两句为例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雨水迷蒙,天地间似乎连成一体,给作者增添了距离遥远的感觉。(2分)“添”字看似不合乎实,但又实实在在地写出孤客的漂泊之感。(2分)
小题2:(4分)末两句通过听觉来写雨(或侧面描写)。(2分)之所以知道“窗外有芭蕉”,是因为一夜雨声不绝于耳而致孤客“一夜不眠”,这种声音加剧了孤客内心寂寥、凄清之感。(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表现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添”,在句子中是增添的意思。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描写雨水迷蒙,天地相连,给人增添了距离遥远的感觉。一个“添”字表现出了作者漂泊寂寞的心境。
小题2:此题要在整体理解感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关键词来理解。“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一句中没有“雨”字,但通过“一夜不眠”“耳”“窗外芭蕉”就让人联想到了一夜雨打芭蕉的情景,给人以画面感。在表现手法方面,可以从侧面描写或者从听觉来描写雨的角度作答。写景是为了写情,作者从侧面来写一夜雨声,衬托了内心孤寂凄凉之感。所以答题时,可从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两方面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两首诗均为七言律诗,赵诗为宦游长安时所作,而俞诗为仕宦失意后隐逸扬州时所作。翡翠:翠鸟。
(1)两诗均按“望”字组织题材,景中寓情。赵诗紧扣“秋”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拂晓图:云雾飘游,残星寥落,归雁横天,长笛幽怨,红莲凋谢,显出一派凄迷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内心孤寂伤感的愁思。而俞诗?
(2)两诗分别以议论和感叹的笔触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情怀,点明诗歌主旨。赵诗中“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是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借典故抒写了诗人思念故园、毅然归隐的心情。俞诗中?


参考答案:(1)紧扣“闲”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水村图: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迷离,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绪。
(2)“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是说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用对比表达了诗人鄙弃浑浊官场,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


本题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诗眼”。诗眼可以是整首诗某一句中揭示诗的主旨的凝聚点的那个字,也可以是传神的动词,富有情韵形容词,巧用辞格的其他词语。
(2)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情感内容。一般情况下诗歌都是卒章显志,即最后一句是诗歌的思想主题,中心。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


参考答案:(1)傍晚?西风(2分)
(2)拟人表现手法。(1分)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2分)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2分)


本题解析:(1)“两竿落日”“入暮”可见是傍晚;“背西风”“得一西风”可见都是写“西风”。(2)“背西风”“犹愁热”“深藏碧伞中”都是拟人的手法。“相倚恨”中的“恨”点明情感所在;第二首诗“细草摇头”“荷花愁热”“低面深藏”给人以活泼、调皮、娇羞之态。
点评:诗歌的比较阅读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有相似点但又有细微区别的诗歌,本题所选材料很好,内容相近,但情感截然不同,命题者好命题,学生答题也有话可说,不至于答空话、套话。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