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8 18:16:1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11分)
蝶恋花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注:这首词是李清照只身赴莱州探夫途中晚上宿昌乐县驿馆时怀念家乡姊妹而做的。
【小题1】请结合词的内容,赏析“惜别伤离方寸乱”中的“乱”字。(5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上片中词人是怎样抒情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乱,即心绪纷乱。(2分)“乱”字在这里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词人与家乡姊妹离别之际(1分),千言万语一起涌上心头,却又无从说起的复杂心情(2分),一片真情真态跃然纸上。
【小题2】词人抓住姊妹送别的典型细节“泪湿罗衣”,抒写真切的姊妹离别情。“人道山长水又断”一语双关,既描绘出令人黯然神伤的景色,有流露出对姊妹情意被离别无情隔断的痛苦。融情入景,“潇潇微雨”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姊妹间绵绵的深情。(三点中任两点6分,一点三分,方法1分,分析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乱,是纷乱之意,这里指心绪乱。“惜别伤离”写出心绪乱的原因是与家乡姊妹分别,表达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作者夜晚住在异地孤寂的驿馆里,伴着寒灯长夜不寐,这时隔窗传来唰唰的雨声,绵绵不已,更增加了心头的无限愁绪,不禁潸然泪下。作者用苍茫的远山和潇潇细雨构成一幅寥廓、迷茫、凄凉的画面,有力地烘托了黑夜孤馆女主人怅惘、悲伤、孤寂的心境。作者通过对姊妹惜别、孤馆夜宿、寄语姊妹的描写,表现了姊妹间感情的真挚深厚。语言朴实、通俗、清新,感情真切、细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书边事
张乔①  
调角②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③,白日落梁州④。  
大漠无兵阻,穷边⑤有客游。  
蕃情⑥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张乔,唐朝诗人。②调角,即吹角。③青冢,昭君墓。④梁州,当指“凉州”。 ⑤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⑥指吐蕃族人民的心愿。
1.首联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倚”字用得妙,妙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该联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像是在倾听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啊!这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呈现的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状态。(意对即可) 
2.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愿吐蕃族人民的心愿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里把“情”比作“水”更能体现出“情”的绵延悠长,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伤离别的复杂情感。
B.词的上片,“多情”二字,总摄全篇。上片四句,从四个并列的层面,抒发不同的情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情震荡。
C.词的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西风飒飒,桐叶萧萧,月色淡淡,雁声惊梦,作者难以成眠,相思之情更盛。
D.“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体物写意自然贴切。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①借景抒情。作者在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②衬托。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回衬托人未回。
  ③拟人。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答出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采莲曲  ?采莲曲
王昌龄?白居易?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菱叶萦波荷飐①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①飐zhǎn,风吹颤动。
小题1:概括两首诗中采莲少女的形象特点。(2分)
小题2: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在人物刻画上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王诗中采莲少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白诗中采莲少女腼腆害羞。
小题1:(4分)王诗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白诗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羞涩而又多情的少女形象宛如就在我们眼前。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诗中“乱入池中看不见,闻 歌始觉有人来”和“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来判断少女的形象。
小题1:王诗用衬托,白诗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小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罟师,渔夫。
小题1:分析诗歌首句所写意象及其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三、四句手法多样,试分析其所用手法及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杨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留”谐音,暗含挽留之意(1分);渡头,点明送客的地点(1分);行客,用行人稀少营造了送别时的冷清的情境(1分),反衬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2分)。
小题2:第三、四句用了比喻、情景交融、拟人的手法。(3分)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无边无际的春光,从江南到江北,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2分)叙写离别情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意象就是那些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找意象时就顺着诗句一句一句找就行了,杨柳、渡头、行客等这些都是意象。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意象来看作者营造了什么意境。通常会有很多意象有感情色彩,像月亮代表思乡,猿啼和杜鹃表示凄凉等。本题这些意象中,杨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留”谐音,暗含挽留之意;渡头,点明送客的地点;行客,用行人稀少营造了送别时的冷清的情境(1分),反衬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点评:鉴赏诗歌的意象,其实就是将诗文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一一找出来,然后看这些意象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小题2:试题分析: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是十分美丽的想象,用了比喻、情景交融、拟人的手法,抒发了无比蕴藉而深厚的感情。诗人似乎在对友人说:你在江上走,江南江北的春色包围着你;我的牵挂、友谊也和这春色一样,时时刻刻包围着你,陪你一路前行。春满江南江北,情亦满江南江北。不必特意写离愁别苦,别情已经充盈了满篇。更巧的是,自然之景与深挚之情妙合无间,耐人寻味。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便算是诗家能事。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