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8 18:17:23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1),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孟子·离娄下》) 注:(1)有服:服丧。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的意思是“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就把他捆绑起来”。 B.孟子用比喻的方式道出君王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臣子。 C.孟子用“寇雠,何服之有”这个反问句向齐宣王强调了应该向臣子让步的重要性。 D.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派人引导送他出国境,离开了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叫三有礼。
| (2)下面选段孟子说的话与上面的文字在表现孟子思想上有何相通之处?请简析(3分)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孟子·离娄上》)
参考答案:(1)C(强调的是要视臣子如手足的重要性) (2)(下面选段中孟子对君臣双方各自提出来了要求:无论为君为臣,都要效法尧、舜,自我完美。上面的文字强调君王要视臣如手足。)两处文字都体现了孟子希望君王加强自我修养、善待臣子,君臣要互相尊重,君如何待臣,臣也会以同样的方法报君的思想。
本题解析: (1)本段文字的意思是: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人。” 宣王说:“《礼》规定,要为先前侍奉过的君主穿孝服。君主如何做,臣下才能为他服孝呢?” 孟子说:“(臣下)有劝谏被实行,有建议被采纳,恩惠润泽民人;(臣子)因故辞去,君主就派人领他出境,并事先到他的去处安排;离去三年不返回,才收回他的圭田和房屋。这叫三有礼。这样,臣下就愿意为他服孝了。如今做臣下的,有劝谏君不实行,有建言君主不听,恩惠不能润泽民众;因故离去,君主就要拘捕,又(使他)陷困境于其去所;离开当天,就没收了他的圭地和房屋。这就叫做寇仇。(成了)寇仇,还如何服孝呢?” 从内容上不能看出,孟子之所以用反问句是启发宣王思考,对待臣子的亲和态度和关爱的行为,是让臣子信服的关键。而不是强调君王要向臣子让步。所以C错。 (2)译文:孟子说:“圆规、曲尺,是方和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典范。想成为好君主,就要尽到做君主的道理;想成为好臣子,就要尽到做臣子的道理。二者都效法尧、舜就行了。不用舜侍奉尧的态度来侍奉君主,就是不敬重他的君主;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残害他的百姓。 这段文字还是在论述君臣、君民之间的关系。与选段的第一段有相通之处:君要善待臣子,臣子要敬重君王。两者都要修为,能以尧舜为榜样,这样的君臣关系才能和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与妻书 林觉民【注】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有删节) 【注】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竟:完毕,终了 B第以今日事势观之?第:但,只 C抑汝能之乎??抑:只是 D使之肖我?肖:像,似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谓吾忍舍汝而死?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不遑起居,猃狁之故 C钟情如我辈者?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D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竞周容以为度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作者慷慨赴死原因的一组是: ①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 ②“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而死。” ③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 ④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⑤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A③④? B①⑤? C②③? D④⑤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C(抑:表选择,还是。) 小题2:B(A:都是连词,表示承接;B:主谓之间/结构助词,的;C:意思都为“像”;D:意思都为“把”) 小题3:A(①解释写这封信的原因;②作者希望妻子先自己而死;⑤不是慷慨赴死的原因) 《与妻书》译文: 意映爱妻,见字如面: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了。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够写完信就想放下笔,又怕你不体察我的心思,说我忍心抛弃你去死,说我不知道你不想让我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说这些话。 …… 你还记得不?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刚结婚三四个月,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好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不说?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剩下泪痕。又回忆起六七年前,我背着家里人出走又回到家时,你小声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我也已经答应你了。十几天前回家,就想顺便把这次远行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面对时,又不开口,况且因你怀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伤,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我确实愿意和你相依为命直到老死,但根据现在的局势来看,天灾可以使人死亡,盗贼可以使人死亡,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可以使人死亡,贪官污吏虐待百姓可以使人死亡,我们这辈人生在今天的中国,国家内无时无地不可以使人死亡。到那时让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够这样做呢?还是你能这样做呢?即使能不死,但是夫妻离别分散不能相见,白白地使我们两地双眼望穿,尸骨化为石头,试问自古以来什么时候曾见过破镜能重圆的?那么这种离散比死要痛苦啊,这将怎么办呢?今天我和你幸好双双健在,天下的不应当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却分离了的人,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爱情专一的人,能忍受这种事情吗?这是我敢于索性去死而不顾你的缘故啊!我现在死去没有什么遗憾,国家大事成功与不成功自有同志们在继续奋斗。依新已经五岁了,转眼之间就要长大成人了,希望你好好地抚养他,使他像我。你腹中的胎儿,我猜她是个女孩,是女孩一定像你,我心里非常欣慰。或许又是个男孩,你就也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作为志向,那么我死后还有两个意洞在呀。太高兴啦,太高兴啦!我们家以后的生活该会很贫困,但贫困没有什么痛苦,清清静静过日子罢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①,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注】①绳墨:木工取直用的工具。? 1.将文段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 (2)他恰到好处地做出样子,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学。 2.本段文字说明严师出高徒,师严然后道尊。(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罪秦(? ) (2)曾无虚岁( ) (3)向使( ) (4)视秦无异也( ) 2.翻译两文中的句子。 (1)彼秦者将何为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辙以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 4.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之处在于___________;不同之处在于____________。 5.李桢以“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他以为六国“视秦无异也”是因为_____________,他观点的局限性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认为……有罪(2)竟然(3)假使 (4)同……相比较 2.(1)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2)只是他们最终没有做秦国所做的事情。 3.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4.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秦得天助而六国未得天助 5.六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六国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弱肉;认为秦统一六国得天助,有种天命论思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义。 七月既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露横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纵一苇之所 如____________________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________________ 渺渺兮予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倚歌而和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___ 正襟危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一世之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不可乎骤得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_______________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_________________ 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_____________ 山川相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农历每月十六 通“嘱”,指劝人饮酒 弥漫,充溢 纵(任)如(往) 浩浩(广阔,辽远) 冯虚(凌空) 渺渺(悠远的样子) 倚(循,依)和(唱和)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 危(端正) 固(本来) 须臾(片刻) 骤得(多有所得) 曾(竟)一瞬(一眨眼) 适(指享有) 枕藉(互相枕着垫着) 缪(通“繚”,盘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