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2019-06-28 18:17:44
【 大 中 小】
1、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5分) A."他顽强、严酷、冰冷,像一座石头。" 这一句话的背景是:葛朗台每逢新年都有把玩女儿积蓄的习惯,他见女儿的积蓄不翼而飞,便严加追问,欧也妮只好承认她把钱送给了堂弟,于是葛朗台大发雷霆。他把女儿锁在房里,只给她面包和冷水,无论谁来讲情,他都置之不理。《欧也妮?葛朗台》 B.“这独眼巨人放眼一看,畸形脚底下尽是人头,个个眉清目秀,昂首挺拔,五官端正,他那忧郁的脸上顿时眉开眼笑,流露出一种苦楚而又轻蔑的喜悦表情。” 这是巴黎全民众最激奋的一天,进行选举愚人王的怪相竞赛。笑声,快活的跺脚声,始终不绝于耳,并且一阵高过一阵。这情景给人某种飘飘然的特殊感觉,具有一种令人陶醉和迷惑的力量。最终选出了独眼巨人卡西莫多。《巴黎圣母院》 C.《红楼梦》的第三回。作者借林黛玉的眼睛描述了三春的肖像和外貌;“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这里写的是探春。“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这里写的是惜春。 D.他说:“我应当由我自己作主。现在我还年轻,正是应该读书的时候,我不愿意成家。”
| 这是觉民抗婚的经典语言,觉民和弟弟觉慧在外开展一些反封建的活动,来开导当时内地有着迂腐思想的人们,当家里要决定他的亲事时,他冲破来自高老大爷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从此离家出走,去了上海。《家》 E、“学着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接见小国外交代表叶的态度,他想用这种独裁者的成风,压倒和吓退鸿浙。” 说的是留美学生赵辛楣,他爱着苏文纨,但苏却不爱他。由于他误把万鸿渐当作 “情敌”,于是就醋意大发,两人初次见面,赵辛媚就摆出一副傲慢无礼的样子。《围城》
参考答案:CD
本题解析:C(应是迎春和探春)。D 觉民还是没走出这个家,在高老太爷病危答应解除婚约时,从同学家回来。“从此离家出走,去了上海”的是觉慧。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illectualResponsibilty)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是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琅珰,饱受铁窗的风味。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他们虽因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受过去时代留下最好的精神遗产。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禀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知识分子在中国向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学林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 B.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应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 C.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 D.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坚持真理时不惧牺牲,是出于对知识的责任感。 E.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A.掌握了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指挥物质生活”,同样不能被称作知识分子。 B.从艰苦困难之中得来的思想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负责的思想。 C.某科学家经过严密的论证,得出了划时代的科学真理,虽然一直没有拿出来发表,但他同样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负责的知识分子。 D.拥有天然的禀赋、国家民族的赐予、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这样的人就配称作知识分子。 3.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C 3.①第一个“负责”是形容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的”;②第二个“负责”是动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指“推进和扩充”。 4.①有负责的思想,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②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袁隆平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③负起更重大的责任:袁隆平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肩负着解决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的责任。(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下面问题。 手心手背 郭萍 当母亲跪在大嫂的面前时,我胸中的热血一下子冲到了脑门,心里像针扎一样难受。 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母亲高兴了一阵子,然而昂贵的学费让母亲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借遍了亲戚朋友,可还差三千元。母亲终于下了决心,向两个哥哥求助。两个哥哥老实木讷,不善言语,可因为两个嫂子,和母亲的关系很紧张。 我和母亲来到大哥家的时候,他们正在吃饭。见我们进来,小侄子蹦蹦跳跳迎了上来,亲热地叫着奶奶。大哥急忙收拾碗筷,大嫂对我们不理不睬,阴沉着脸,随手拿起了没有织好的毛衣,低头专注地织了起来。 好像是过了一个世纪,母亲才开了口,话里带着哭腔:“你小弟考上了大学,急用学费。你们……”大哥小心地看了一眼大嫂,悄悄地躲在了屋角,点燃了一支烟。大嫂暴跳如雷,突然放下手里的毛线,指着大哥的鼻子破口大骂:“你这个窝囊废,瞧瞧你挣的钱?自己家都养不起的,还想供人家读大学?凭什么你只读小学,他要读大学?”大哥一声也不敢吭,低着头抽烟,烟圈一圈圈地在大哥眼前荡漾,像是无奈的灵魂跳舞。 母亲站在屋中央,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我看出她在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我的热血一下子冲到了头顶,愤怒地大声喊道: “算了,不用你们了,我不上什么大学!不上了!” 我拉起母亲就往外走,可母亲挣脱了我,一下子跪在了大嫂的面前,泪流满面: “不要这样!求求你,帮帮你弟弟吧!都是一家人,手心手背啊!” 大哥一下子跳了起来,把烟丢在地上,伸手拉起了母亲,转身一把抓过大嫂,一记耳光在屋子回响,屋里乱成了一锅粥。 我还是用两个哥哥的钱上了学。到学校报到的那天,阴雨绵绵。夜晚,躺在宿舍里,听着外面雨敲打窗户的声音,我的眼前又浮现母亲给嫂子跪下的情景,耳边回响着嫂子的哭声和骂声。我悄悄地饮下泪水,对亲情产生了怀疑。 毕业后,凭着教授对我的偏爱和自己的努力,我很快地在商海里成功。 春节来临,我衣锦还乡。哥哥很热情,两个嫂子见了我脸上讪讪的。大嫂小心翼翼地观察我的脸色,陪着小心,用极温和的语调:“你有出息了,可别忘了家里人。”我什么也没有说,把眼睛扭到了一边,她灰溜溜地到厨房洗碗去了。大哥看了看大嫂,慢慢地劝我:“小弟,不要跟她计较,女人就是这样。”哥哥们请我到他们的家做客,我不想去。母亲劝我:“还是去吧,都是一家人。”在两个哥哥家桌子上,我见到了本地极为罕见的海鲜,那是我特地从大连买来孝敬母亲的。我的心里又被针刺了一下,食不下咽,我不敢相信母亲会忘记了那一跪。母亲见我从哥哥家里回来闷闷不乐,心里明白了几分,她小心地观察我的脸色,什么也没说。夜晚躺在东北的火炕上,母亲轻轻地为我掖了掖被子,慢慢地对我说:“孩呀,都是娘的心头肉,手心手背都是肉,咬哪儿都疼。” 我在被窝里泪流满面,是为自己的小心眼还是为母亲的大度,我不知道,母亲为大嫂跪下的那一幕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再回到家乡是为了大哥。严重的肾衰竭让他一步步走向坟墓。我和医生搜遍了互联网,可找不到能和大哥相匹配的肾。大哥躺在床上,呼吸渐渐微弱,大嫂只是哭泣。可怜大哥才四十出头!我至今还记得他拉起跪在地上母亲的那只手。我想把我的肾换给大哥。 大哥患病才仅仅一个月,母亲的头发再也找不到一根黑的,体重瘦了十多斤。听说我要给大哥一个肾,她找到了医生,决定将她的肾换给大哥。我震惊了,母亲已经是快六十的人,身体不好,如果把肾给大哥,那后果…… 我坚决不同意,和母亲抢着把自己的肾换给大哥。母亲哭了:“手心手背,手心手背啊!” 大嫂跪在母亲的面前,痛哭流涕。母亲拉起了她:“孩呀,一家人,都是娘的儿呀,手心手背!” 我悄悄地看了看自己的手心,轻轻地咬了一口,那份疼痛让我清醒,又转过手背,也轻轻地咬了一口,伴着疼痛我泪沾衣襟,我懂得了母亲心痛的滋味,也理解了当年母亲那一跪的意义。 唉,手心手背,圣洁的母爱! 1、作者先写母亲下跪,再写母亲下跪的原委,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母亲”开口向大哥家借钱,“话里带着哭腔”,文中有伏笔对此作了铺垫。请找出文中的“伏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大嫂”对“母亲”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作者写这一变化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文章最后说:“唉,手心手背,圣洁的母爱!”请联系全文说说母爱“圣洁”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线索非常明确,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样叙述一是突出了母亲无私的母爱;二是使读者产生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意对即可) 2、伏笔:①母亲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借遍亲戚朋友,还差三千元; ②母亲到大哥家借钱,大嫂不理不睬,阴沉着脸。(意对即可) 3、变化:先前母亲向大哥家借钱,大嫂对母亲不理不睬,非常冷漠;后来母亲决定换肾给大哥,大嫂跪在母亲面前痛哭流涕。 作用:文章写大嫂这一变化,显示了母爱的力量,从侧面表现了母亲的伟大。 具体表现:为了给儿子筹集上学钱,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为了给儿子治病,甘愿奉献自己的器官。 (意对即可) 4、本文以“手心手背”为线索,贯穿全文。为“我”筹集学费、劝“我”到哥哥家做客、和“我”争着为哥哥换肾、面对大嫂的感激,母亲都说了“手心手背”这句话,这句话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紧凑,不枝不蔓。(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提起外来物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些陌生的物种,殊不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玉米、小麦、马铃薯、甘薯、番茄等食物,以及猪、牛、羊等家畜也都是我们从国外引进的,它们都是“外来客”,它们并没有引起任何环境问题,而且对我们有巨大贡献。 据统计,在所有被引入的外来物种中,大约有10%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可以自行繁殖,而在这些可以自行繁殖的外来物种中,又有大约lO%会造成生物灾害,成为外来入侵种。这一小股力量不可小觑,它们不仅会破坏我们的环境,还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对我们的生存也会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外来的物种被引入到一个新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恰好适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很好地生存下去。那么,这部分能够生存的物种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就可能产生如下影响:一是外来入侵种本身形成优势种群,使物种单一化;二是通过压迫和排斥本地物种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立态系统遭受破坏。 在这里我们一定要区分开外来物种和外来入侵种这两个概念。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分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而当外来物种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了种群,改变或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时候,才成为外来入侵种。也就是说,外来入侵种只是外来物种的一部分。 有人把外来入侵种看作是“偷渡客”,客观地讲,有些物种是为了迎合我们自己的某种需要而有意引进的,部分是由于疏于管理才变得失控的,包括用于养殖、种植花卉等目的的引种,用于生物防治、绿化、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目的的引种,如作为宠物的巴西龟,作为观赏植物的加拿大一枝黄花,作为改良土壤、绿化海滩的互花米草,作为食物的福寿螺以及以饲料形式引进的凤眼莲等。另一类外来入侵种的引进属于无意引进,包括随航空、陆路、水路运输工具和压舱水引入,随进口货物和包装材料引入,旅客无意引入等。此外还有自然入侵,这主要是指物种随风、虫、鸟等媒介自然传播或海洋垃圾漂移。 (选自梁宇《危险的“外来客”》,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外来物种”这一概念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国外有意引进的玉米、小麦、马铃薯等食物及猪、牛、羊等家畜,这些对我们有重大贡献的物种。 B.为了适应我们的某种需要而被引人,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生态平衡之外,未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的物种。 C.出现在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分散潜力以外的,对本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的,被有意、无意或自然引入的物种。 D.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建立种群,形成优势,使本地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反客为主的被引进物种。
|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被引入的物种中占10%的份额,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可以自行存活、继而繁殖、最终建立种群、威胁本地生态系统的叫外来入侵种。
B.外来人侵种进入的渠道主要是有目的的引进,无意引进,通过风、虫、鸟或海洋垃圾而传播的自然入侵。
C.外来入侵种能形成危害,主要是因为它们能恰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顺利地生存繁衍,从而成为优势种群。
D.文中的“外来客”指的是外来物种,“偷渡客”指的是外来人侵种,外来入侵种是外来物种的一部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外来物种被引入到一个新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中不会造成危害,可能是因为它被严格管理,未能发展为种群。
B.有人之所以把外来入侵种看作“偷渡客”,是因为有些外来物种不是人们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而有意引入的。
C.由于外来人侵种的危害不可小觑,所以我们引进那些陌生的物种时一定要慎之又慎,而且要加强管理。
D.生态系统平衡的唯一条件就是需要外来物种受到环境、天敌、种群竞争、人为干扰等方面的限制而无法“为所欲为”。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C(A不是解释概念而是从一个方面举例;B与原文“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不符;D解释的是外来入侵种)
小题2:A(“10%的份额”有误)?
小题3:D(“唯一条件”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2分)
与中国神话相关的几个问题
深化创造的黄金时代在史前时期。中国史前文化大致可分为东、西两大系统。西部文化朴实,东部文化浪漫;西部勤于人事,东部繁于祀神。中国几支主要的玉器文化,如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都集中在东部地区,绝非偶然。玉器缺乏实用价值,主要用于宗教礼仪。东部地区玉器繁荣,是东部文化宗教发达的物化表现。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史前的大型祭祀遗址,基本上集中在东部地区,又是东部文化宗教发达的表现。相应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著名神话,都出在东部地区。商是东方民族,宗教意识浓厚;周是西方民族,宗教意识淡薄。
中国古代文献缺乏丰富系统的神话资料,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个事实不能说明中国史前文化全都缺乏高昂的宗教热情与瑰丽的神话传说。因为中国现存的先秦文献都是周代所撰,经过周文化的过滤势所必然,故它可以说明周文化的特点,难以说明周代以前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我们不能以中文化代表中国史前文化的整体特征。周公东征以后,重人事、讲实际的周文化开始统治中国。东部民族的原有神话主要残存于《天问》、《山海经》、《淮南子》等南方人的著作中。而仅存的神话残余,还要遭到儒家的扼杀于曲解。例如孔子把“黄帝四面”(四个面)的神奇形象改说为圣人垂听四方,将“夔(神话动物)一足(脚)”的神话说“夔这个人很贤良,有一而足(满足)”。焚琴煮鹤,不知泯灭了多少美丽的神话。幸好新中国考古成就辉煌,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的大量玉器与大规模宗教遗址的出土,把我们引进宗教发达、神话繁荣的史前世界。只要我们不固守传世的文献资料,勇于直面新发现的考古资料,那么,一部分沉默的史前神话,就可能渐次浮出水面。
当我们把发掘神话遗产的主要希望寄托于考古资料时,千万不能对传世文献掉以轻心。中国的传世文献对神话的特别吝啬,唯其如此,片言只语我们都要倍加珍惜,像考古学家珍惜陶片那样,争取从陶片复原或设想成完整器皿。不要以为今天没能看到某种记载,当时就一定没有这种说法,失载的神话比记载的不知多出多少倍。传世的先秦文献的确没有关于伏羲女娲结为夫妻的明确记载,但不能因此就把它们的婚期定在唐朝,甚至连他们在汉祠汉墓画像上的名字都加以抹杀,代之以抽象符号“阴阳之人格形象”。这种思维模式只能使本来就十分稀疏的神话资料飘零入泥。汉代人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已有“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的记载,愿文献中的这些片言只语,像是海面上的片片木板,能引导我们去打捞沉船!
小题1:对中国神话与中国史前文化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集中于东部地区的中国史前的大型祭祀遗址,表明中国史前文化玉器繁荣,祭祀繁多,宗教发达,这就为神话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B.中国史前西部文化朴实,勤于人事,宗教部发达,因而西部文化中不可能产生神话。
C.史前文化主要是神话文化,而西部文化宗教意识淡薄,不重视神话,因此它不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一部分。
D.中国几支主要的玉器文化都属于中国史前东部文化系统,这表明东部文化宗教发达,浪漫、繁于祭祀的东部文化为神话创作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小题2:造成“中国古代文献缺乏丰富系统的神话资料”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现存的先秦文献都是周代所撰,中国史前文化缺乏高昂的宗教热情与瑰丽的神话传说。
B.周文化重人事,讲实际;中国现存的先秦文献经过了周代文化的过滤,难以说明周代以前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
C.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家,扼杀和曲解南方人著作中的神话残余,致使中国古代许多美丽的神话泯灭。
D.由于各种原因,研究中国神话的人固守传世的文献资料,而不直面新发现的考古资料。
小题3:对本文提出的发掘中国神话遗产的方法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不固守传世的文献资料,勇于直面新发现的考古资料,使沉默的史前神话渐次浮出水面。
B.主要从考古资料中去发掘,还有十分珍惜和正确解读传世文献中有关神话的片言只语。
C.珍惜传世文献中有关神话的片言只语,用考古资料加以补充,使中国神话复原。
D.根据传世文献中有关神话的片言只语,展开大胆的设想,再用考古资料来印证。
小题4:根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夔一足”本是个美丽的神话,却被孔子曲解为“夔这个人很贤良,有一而足”,这体现儒家文化对古代神话的利用。
B.中国传世神话残存于《天问》、《山海经》、《淮南子》等南方人的著作之中,但还有许许多多的神话未能通过文字记载流传下来。
C.中国史前西部文化稍有大型的宗教祭祀活动,而商代应该是一个神话繁荣的时代。
D.“伏羲女娲结为夫妻”应该是中国史前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B。
小题:B。
小题:B.
本题解析:
小题:D。“玉器繁荣”等应是东“文化;B“不可能”叙述武断“绝对化;C西部文化应是史前文化的一部分。
小题:B。A否定了东部文化;C不是最主要原因; D答非所问。
小题:B。A归纳不准确,不全面;C研究考古资料应是发掘神话遗产的主要方法;D同C(本题参照B答案,注意第一段最后一句和第三段第一句)
小题: B.应为“主要残存于”《天问》“《山海经》、《淮南子》等南方人的著作之中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