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九)
2019-06-28 18:17:44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美国也是文明古国 金灿荣 在比较中美两国时,常听到这种说法:中国有5000年历史,美国只有200多年历史。但换个角度细究起来,这种说法需要予以纠正。所谓比较,必须是将不同的事物放在统一标准中进行对比。上述“5000年对200多年”的说法,其问题就在于采用了不同标准。 从文明史的标准看,如果我们中国有5000年文明,那么美国文明的源头大致也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美国的主流文明一直是来源于欧洲的西方文明,而且美国还是堪称集西方文明之大成的一个国家。一般学者将西方文明简化为 犹太-基督教文明。从正面的角度归纳,西方文明至少有四大历史要素:希腊人的求真精神、罗马人的法治传统、犹太-基督教的上帝信仰以及凯撒在《高卢征战记》中提到的“高贵的野蛮人”的自由精神。在今天的美国,上述西方历史要素经过融合与转化而表现为:科学、法治、基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对世俗权威持怀疑态度的传统而来的公民参政,以及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高度追求。 从统一的现代国家史的角度看,美国可是比中国要早。联邦制的美国成立于1789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成文宪法,而中国的现代国家史严格地说只能从1949年算起,也就是说1949年的中国在现代国家建构方面相当于1789年的美国,两者存在160年的时间差。我个人的观点是,1949年以前的漫长的封建主义以及1840年之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还不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国家。中国作为一个合格的、独立的国际关系参与者,开始于1949年。这是因为近现代史上,中国第一次有一个现代政府能真正地把社会组织起来,并有效地保卫疆土。但随后,中国的现代化走了弯路。因此,严格地说,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始于1979年。 (摘自《环球时报》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一段中“‘5000年对200多年’的说法,其问题就在于采用了不同标准”,结合全文,说说分别采用了哪两个标准?(4分) ?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美国是文明古国的理由。(6分) ? 小题3:中国在走向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5分)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阿庆 丰子恺① ①我的故乡石门湾虽然是一个人口不满一万的小镇,但是附近村落甚多,每日上午,农民出街做买卖,非常热闹,两条大街上肩摩踵接,推一步走一步,真是一个商贾辐辏的市场。我家住在后河,是农民出入的大道之一。多数农民都是乘航船来的,只有卖柴的人,不便乘船,挑着一担柴步行入市。 ②卖柴,要称斤两,要找买主。农民自己不带秤,又不熟悉哪家要买柴。于是必须有一个“柴主人”。他肩上扛着一支大秤,给每担柴称好分量,然后介绍他去卖给哪一家。柴主人熟悉情况,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软柴,分配各得其所。卖得的钱,农民九五扣到手,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农民情愿九五扣到手,因为方便得多,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去买物或喝酒了。 ③我家一带的柴主人,名叫阿庆。此人姓什么,一向不传,人都叫他阿庆。阿庆是一个独身汉,住在大井头的一间小屋里,上午忙着称柴,所得佣钱,足够一人衣食,下午空下来,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烟,唯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当时留声机还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种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声机来卖唱,听一出戏,收几个钱。商店里的人下午空闲,出几个钱买些精神享乐,都不吝惜。这是不能独享的,许多人旁听,在出钱的人并无损失。阿庆便是旁听者之一。但他的旁听,不仅是享乐,竟是学习。他听了几遍之后,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足见他在音乐方面,天赋独厚。 ④夏天晚上,许多人坐在河沿上乘凉。皓月当空,万籁无声。阿庆就在此时大显身手。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肉声,容易动人。钢琴不及小提琴好听,就是为此。中国的胡琴,构造比小提琴简单得多。但阿庆演奏起来,效果不亚于小提琴,这完全是心灵手巧之故。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阿庆只能把内外两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让②一一教给他。此人按字眼拉奏乐曲,生硬乖异,不成腔调。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庆的胡琴来拉奏,依旧不成腔调,只得废然而罢。记得西洋音乐史上有一段插话: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装四根弦线,照样会奏出美妙的音乐。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 ⑤笔者日: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可见音乐感人之深,又可见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原载1983牟2月9日《文汇报》,略有删减) 注:①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漫画家、作家。②上尺工凡六五乙仕:中国传统记谱方法“工尺谱”的记音符号。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阿庆对生活要求不高,做“柴主人”所得的百分之五的佣金,足够他一人衣食之用。他没有其他嗜好,把生活的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 ? B.阿庆有空闲(半天工作),有学习条件(可免费听留声机),有表演舞台(夏夜的河沿),有崇拜者(一青年拜师),这些造就了他非凡的音乐才能。 ? C.作者先写琵琶不如胡琴动人,钢琴不如小提琴好听,再写阿庆用构造简单的胡琴演奏,效果不亚于小提琴,最后水到渠成,点明阿庆心灵手巧。 ? D.文章有很多对浙西乡土风情的描写,这些描写,除了交代主人公阿庆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江南水乡风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E.文章语言别有风味,有典雅的文言,如“商贾辐辏的市场”“只得废然而罢”,也有通俗的口语,如“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人市”。 ? 2.作者用哪几件事来表现阿庆的音乐天赋?请简要分析。 ? 3.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 ? 4.阿庆是甘于淡泊的,你赞同他的生活观念吗?请围绕“淡白人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200字左右) ?
3、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新唐书·龟兹传》:高祖(618-626年在位)受禅,金花王遣使入朝。会死。子苏伐叠(约618-630年在位)立。贞观四年(630年),献马,太宗赐玺书,抚慰加等。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龟兹国:闻诸先志曰:近代有王,号曰金花,政教明察,威龙驭乘,鞭触其耳,因即潜隐,以至于今。 法国学者列维经过考释后,提出了一个令其不解的问题:他认定了苏伐叠在位时应在618年至630年间,“那么玄奘经过龟兹时应已识之,但玄奘未举其名,《西域记》中惟言‘其王智谋寡昧,迫于强臣’。” 但是,列维却没注意到另一个问题。对比《新唐书·龟兹传》和《大唐西域记》的引文,就能发现:唐高祖受禅,龟兹金花王就遣使者入朝。他不久死去,儿子苏伐叠立,贞观四年(脚年)献马。二者相距的时间并不太长。然而玄奘却说:“闻诸先志曰:近代有王,号曰金花。”请注意,《大唐西域记》校注本,校勘四:“先志,《古本》‘先志’作‘耆旧’。”“耆旧”者,年老而有声望的人。看来这个“金花”决不是向唐高祖进贡的那个“金花”。 德国学者吕德斯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他释读的写在金花王和苏伐叠统治龟兹时的克孜尔石窟梵文残卷中有“很久以前死掉了的、以金花王为首的那一些施主们”的字样。他说:“因此,我们被迫作出结论,有两个龟兹王,都叫金花,其中之一是苏伐叠的前任,另一位则生存在他之前很久,说不定是几百年前。” 近读《比丘尼传》,发现了有关金花王的材料:冯尼者……年三十出家,……谓法惠法师言:“……可往龟兹国金花帐下直月(人名)闻,当得胜法。”法惠闻而从之。……(冯尼)年九十六,梁天监三年卒。? 只有国王才能称“帐下”,因此,“金花”就是“金花王”。“梁天监三年”是公元504年,冯尼活了九十六岁,“年三十出家”,据此可推断出,法惠去金花帐下见直月当在438年至504年之间。这肯定就是玄奘所说的“金花”。他说的“近代有王”,可能说的近了一点。 (选自季羡林《龟兹国王金花考》,有删节) 1.文中加点的“这个问题”是指 A.《新唐书·龟兹传》和《大唐西域记》引文的不一致。 B.《古本广先志”作“耆旧”。“耆旧”者,年老而有声望的人。 C.玄奘所说的“金花”并非是向唐高祖进贡的那个“金花”。? D.克孜尔石窟梵文残卷中“很久以前死掉了的、以金花王为首的那一些施主们”的记载。 2.对原文最后两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冯尼生卒年代,准确推算出了玄奘所说的金花王统治龟兹的时间。? B.《比丘尼传》中关于金花王的材料并未证实有“先志”所说的“金花王” C.作者通过对《比丘尼传》中相关信息的论证和推断,得到与吕德斯基本相同的观点。 D.《比丘尼传》中关于金花王的材料,证明了《新唐书·龟兹传》中“金花遣使入朝”的年代是错误的。 3.以下不能作为“有两个金花王”说法的依据的一项是 A.闻诸先志曰:近代有主,号曰金花。 B.《西域记》中惟言“其王智谋寡昧,迫于强臣”。 C.克孜尔石窟梵文残卷中有“很久以前死掉了的、以金花王为首的那一些施主们”的字样。 D.作者从(比丘尼传)中发现的有关金花王的材料。 A.虽然列维、吕德斯和作者思考角度和占有材料不同,但是三人对“有两个金花王”的认识是相同的。? B.按照吕德斯和作者的推断,如果给文中提到的三位龟兹国王排出时间顺序应是:《大唐西域记》中的“金花”、《新唐书·龟兹传》中的“金花”、苏伐叠。 C.吕德斯释读的梵文残卷中记载的“金花”和《大唐西域记》的“金花”不是同一个龟兹国王。 D.作者很善于分析史料,读过《比丘尼传》后,敏锐地发现了历史上曾先后有过两个“金花王”。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粗略的考察人的孤独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外在的孤独感和内在的孤独感。 外在的孤独感是一种机缘性的、具体的、浮在表层上的心理意识。只要外在环境一变好,这种孤独感便会烟消云散。内在的孤独感则是一种最深层上的心理意识。它常常是朦胧的,莫可名状和说不太清的。正因为说不太清,所以具有一种根本的、永恒的、无法驱散的哲学性质。 大凡有根本孤独感的人,思想感情多为较深沉者。因为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个性,不为当时的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在任何场合下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和格局,故内心常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当他们一旦陶醉在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中,他们方才感到实实在在的平安和满足。他们的作品原是写给未来世纪的人看的,所以不为同时代人理解,横遭守旧者和庸人们的攻击。在人类少数天才人物,包括伟大政治家身上,根本的孤独感几乎是一种不治之症。这种孤独感伴随着一种根本的惆怅和忧郁。企图抗衡和摆脱这种孤独感,便成了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一种最顽强的定力和内驱力。梵高之所以要拼着一条性命去画,仅仅是为了排遣内心深处一种说不太清的根本的孤独感。爱因斯坦终生对物理学、艺术和哲学的真挚的爱,全然是企图对这种孤独感的永恒的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 唐诗宋词中那些堪称为千古绝唱者,正是因为它们陈述了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的孤独感才成为不朽诗篇。伟大艺术家们的气质,多半有哲理沉思的成分。他们总是从个人具体的孤境(外在的孤独感)出发,上升到普遍的、哲学意义上的地球人的根本孤境。因为它带有永恒性,涉及到人类的根本处境,故具有一种哲理的深度。 艺术创造的动力之一乃是在吾生有涯之中追求一种理想的、超越时空的永恒。 自然科学家家刻意寻求自然界的永恒法则,亦在驱散内心一团根本的孤独感。 文化创造者们为了排遣自身的孤独感而进行的创造,留下了一笔精神遗产竟会使今天千百万读者感受到温暖,驱散千百万个寂寞,真是不可思议! 在多艰而短暂的人生中,能时时体验到根本孤独感并寻找一条解救方法和出路的人,自会感到一种悲壮的奇美。也许,恰恰是这种人才会对人类怀有一种博爱之心和同情之心。 浅薄的快活和廉价的感官享受,远不如处在根本的孤境中并力图去冲决它来得幸福。这是搏斗的、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时空局限的高贵幸福。(赵鑫珊《孤独感与人类文化创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孤独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在孤独感随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变化,而内在孤独感则没有这种由外而内的波动性。 B.内在孤独感之所以具有某种永恒的哲学性质,是因为它是一种朦胧的、莫可名状的深层心理意识。 C.有内在孤独感的人,基本上都有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和个性,思想感情深沉而又不被同时代的人们理解和接受。 D.孤独的两种分类说明,人类都是孤独的,只是孤独的程度和类型有所不同。
| 小题2:下列关于孤独感与人类文化创造关系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企图抗衡和摆脱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孤独感,是人类从事文化创造的唯一最强大的定力和内驱力。 B.在人类少数天才和伟大的政治人物身上,都患有某种与生俱来的的孤独症,这种精神顽疾终生不可治愈。 C.梵高和爱因斯坦取得显著成就的领域虽然不同,但促使他们取得成就的内在动力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于内心深处根本孤独感的抗争。 D.爱因斯坦终生对物理学、艺术和哲学的真挚的爱,全然是企图对这种永恒的孤独感予以摆脱和最勇敢的回击。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诗中那些堪称千古绝唱的作品证明,只有表达出一种俯仰千古悠悠的根本孤独感的诗作,才能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
B.伟大的艺术家惆怅、忧郁的精神气质之所以具有一种哲理沉思的美感,是因为他们的孤独不是个人的,而是人类集体性的;不是暂时的,而是带有一种关乎人类根本处境的永恒性。
C.浅薄的快活和感官享受是短暂的,肤浅的;致力于冲破根本孤独感而进行的人类文化创造所获得快乐则更本质,更永恒,也更博大,所以更高级。
D.文化创造者们出于排遣自我内在孤独而创造的文化遗产,却使很多的人们感到温暖,这说明文化创造过程中的非理性的因素。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简谈玉文化的价值
江富建
中华玉文化是伴随着玉器生产而产生的,正是中国玉器在上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玉文化体系,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玉器不仅是权力、等级的标志,而且是财富的一种炫示。玉器是殓葬品。用玉殓葬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到了秦汉皇权独尊的时代,在孝道和厚葬风气的影响下,有数千年历史的葬玉日趋完善。玉器是吉祥物。我国古代很早就视玉为祥瑞之物,明代以后,各种吉祥图案的玉佩玉饰尤其普遍,反映了人们祈求吉祥的共同愿望。玉器是德行操守的象征。自春秋末年,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其国家权力而崇尚玉器,并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玉器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由于玉的直观美一直受到人们的钟爱,所以“玉”也就成为了一切美的事物象征,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不论贫富贵贱,皆把玉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基石、情操和道德的化身。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入到中国人的血脉,是有7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留给当今世界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玉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考古等诸多价值。
中国玉器发展源远流长,最早出土的玉器,是距今1.2万年的辽宁海城县小孤山仙人洞古人类洞穴遗址出土的三件绿色蛇纹石制作的砍斫器。玉器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贯穿于中国文化史的始终,与中华民族7000年的文明史同步。中国的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其成就和辉煌不亚于伟大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
玉器往往表现出“天工之美”(质地)加“人工之美”(工艺)的社会美,它是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艺的融合。玉质感温润细腻,佩之则倍感体贴;它色感纯洁无瑕,赏之则净化心灵;它音感清脆悦耳,听之则涤荡胸怀。而这些美学要素结合起来,不仅会使人感叹玉石乃天地之精华,进而会在崇敬、景仰之余产生神秘的美感,这种神秘的美感与宗教等相互联系,更加深了人们对玉的既爱又敬、不平凡中又蕴涵神秘的独特的审美趋向。“玉器时代”的玉器是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是由远古先民心目中完美品格的作用形成的中国独特的玉文化,其文化品位最高,反映历史、社会风貌最为全面和深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和世界文化艺术的奇葩。
(选自2007年11月24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面关于中国玉器具体“文化内涵”的理解,解说最全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玉器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体系,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既是殓葬品,又是吉祥物,还是德行操守的象征和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B.中国玉器是玉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文化内涵”很丰富,既是权力、等级的标志,也是财富的炫示,又是人们心目中的祥瑞之物,还是德行操守的象征。
C.中国玉器的“文化内涵”很丰富,它既是权力、等级的标志,也是财富的炫示,并且又属于殓葬品、吉祥物,还是德行操守的象征和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D.中国玉器在上万年的演变过程中,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它以殓葬品而作为财富的炫示,也是吉祥物,还是德行操守的象征和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小题2:下面对中国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留给当今世界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主要理由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玉器发展源远流长,1.2万前就有玉器问世,玉器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贯穿于中国文化史的始终,与中华民族7000年的文明史同步,成就和辉煌不亚于长城和兵马俑。
B.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不论贫富、贵贱,皆把玉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基石、情操和道德的化身,玉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考古等诸多价值。
C.中国玉文化的延续时间长,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影响深远,无与伦比,玉器还表现出“天工之美”(质地)加“人工之美”(工艺)的社会美,是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艺的融合。
D.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影响深远,成就卓越,而且玉器又具有质地和工艺融合的多种美学要素,是世界文化艺术的奇葩。
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既跟玉器自身的文化内涵有关,也跟统治阶级的权力崇尚和社会理念的倡导有关。
B.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因而“玉”也就成为了美的事物象征,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
C.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成就和辉煌不亚于伟大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世界上其他文化难以相比。
D.玉器的质感温润细腻,色感纯洁无瑕,音感清脆悦耳,可让佩带者倍感体贴,观赏者净化心灵,聆听者涤荡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