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①
刘辰翁
中斋上元②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③。
[注释]:①本词是刘辰翁于南宋灭亡后和邓剡《忆秦娥》而作。邓剡号中斋,参加过抗元斗争,宋亡后一直未仕。②上元:即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烧灯节。南宋的上元节,都城临安热闹非凡。③梅发:白发。
(1)上片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人认为“与君犹对当时月”中的“犹”字用得很妙,请赏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词看,刘辰翁的“悲”从何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主要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描写了今日风雪交加,朝京人绝的景象,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通过临安上元节昔盛今衰的对比,反映物是人非以及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
(2)“犹”应理解为“还,仍然”。宋室江山已经灭亡,我们还对着南宋未亡时就有的月亮,这是一件值得自我安慰的事情。这样写看似自我安慰,实际上更加点出了词人和朋友的兴亡之痛。“犹”字含义深远,用得很妙。
(3)“悲”来自于昔盛今衰的感慨;来自于宋室灭亡,异族入侵的惨痛;也来自于年华老去,怀念故国的伤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对下列古诗句中加粗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晴”是双关词:既指晴雨的“晴”,也暗指恋情的“情”。
B.“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孤”是比喻写法,“楚山”似乎也有诗人孤寂的心情。
C.“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天涯《秋思赠送》)
“新月”“蛾眉”:作者浮想联翩,仿佛那弯弯的新月就是娇妻的蛾眉。
D.“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貂锦”“胡尘”运用借代手法,这里分别指唐军将士和边塞战争的激烈场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
(2)?,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3)?,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4)湖月照我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歌台暖响,?。?,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参考答案:(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2)出师未捷身先死,(3)岩扉松径长寂寥 ,(4)送我至剡溪。(5)春光融融。舞殿冷袖
本题解析:此类“名句默写”题目要注意通假字与较难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堪、捷、扉、寥、袖。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释:[1]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那时,“安史之乱”刚平定以后,吐蕃又攻陷长安,代宗出逃。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乘舆反正。此时的唐王朝,处于内外交困,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灾难重重。[2]锦江:与下句的“玉垒”(山名)都在成都地方。? [3]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4] 梁甫吟:古乐府中一首民歌。《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小题1:首句中“伤客心”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析。(4分)
答:
?
?
小题2:尾联说“可怜后主还祠庙”有什么用意?“日暮聊为梁甫吟”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4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
“伤客心”的原因是“万方多难”。(1分)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1分。答出“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就能得分。)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2分。语句不通,逻辑混乱,不给分。)
小题2:
诗人借眼前古迹,感叹刘禅任用小人而亡国,暗示了唐代宗宠信宦官(或治国无能),造成万方多难、盗寇相侵的局面。(2分)在这样的现实中,诗人空怀抱负,却只能若躬耕陇亩的诸葛亮“好为《梁甫吟》”一样。诗人借助典故,感叹时事,借古伤今(借古讽今),抒发了自己垂暮多病,有志难伸(或壮志难酬)的感慨。(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小题2: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戍明
刘基
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九洲犹虎豹,四海未桑麻。
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注]笳:号角
⑴本诗作于元末,请结合前两联谈谈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诗的后两联描绘了怎样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⑴本诗写了边城堡垒烽火不断,遍地号角,官吏贪婪,农事败坏,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反映了当时战事频繁,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⑵颈联写了一派荒芜萧条的景色:白云低垂,与草原连成一片,江面广阔,白雪覆盖着无垠的黄沙。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怨愤,对国家前途的忧心。尾联写虽历经战火和风雪,梅树依旧顽强坚贞,透露出春的消息。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及坚定信念。诗人寓情于景。借景物的变化,含蓄深沉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感变化,富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