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十)
2019-06-28 18:41:15 【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养狸述
(唐)舒元舆
野禽兽可驯养而有裨于人者,吾得之于狸。狸之性,憎鼠而喜爱①。其体趫②、其文班。予爱其能息鼠窃,近乎正且勇。尝观虞人(掌管山泽的官吏)生致者,因得请归,致新昌里客舍。舍之初未为某居时,曾为富商家廪,墉堵地面,甚足鼠窍,日有鼠络绎然。某既居,果遭其暴耗。常白日为群,虽敲拍叱吓,略不畏忌。或暂黾侻跧③缩,须臾复来,日数十度。其穿巾孔箱之患,继晷而有。昼或出游,及归,其什器服物,悉已破碎,若夜时长留釭④续晨,与役夫更吻驱呵,甚累神抱。或知之,借椟以收拾衣服,未顷,则椟又孔矣。予心深闷,当其意欲掘地诛剪,始二三十日间,未果。颇患之,若抱痒疾。
自获此狸,尝阖关实窦,纵于室中,潜伺之。见轩首引鼻,似有鼠气,则凝蹲不动。斯须,果有鼠数十辈接尾而出,狸忽跃起,张爪呀牙,划泄怒声,鼠党帖伏不敢窜,狸遂搏击,瞬视间,群鼠肝脑涂地。迨夜始背釭潜窥,室内洒然,予以是益宝狸矣。常自驯饲之,到今仅半年矣,狸不复杀鼠,鼠不复出穴。向之韫犊服物,皆纵横抛掷,无所损坏。
噫!微狸,鼠不独耗吾物,亦将咬啮吾身矣。是以知吾得高枕坦卧,绝疮痛之忧,皆斯狸之功。异乎!鼠本统乎阴虫,其用合昼伏夕动,常怯怕人者也。向之暴耗,非有大胆壮力,能凌侮于人,以其人无御之之术,故得恣横若此。今人之家苟无狸之用,则红墉皓壁,固为鼠室宅矣。甘酿鲜肥,又资鼠口腹矣,虽乏,人智其奈之何?呜呼!覆焘(天地)之间,首圆足方,窃盗圣人之教,甚于鼠者有之矣。若时不容端人,则白日之下,敌得骋于阴私。故桀朝鼠多而关龙逢斩,纣朝鼠多而比干剖,鲁国鼠多而仲尼去,楚国鼠多而屈原沉。以此推之,明小人道长而不知用君子以正之,犹向之鼠窃而不知用狸而止遏,纵其暴横,则五行七曜,亦必反常于天矣。岂直流患于人间耶!
(节选自《全唐文》,有删改)
【注】①爱:通菱,隐蔽。②趫:行动轻捷。③黾侻跧:黾(mǐn):勉强。侻(tuō):狡猾。跧(quán):蜷缩。④釭:油灯。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观虞人有生致者致:抓获、捉到
B.其穿巾孔箱之患孔:打洞,使动用法
C.某既居,果遭其暴耗暴:突然
D.予以是益宝狸矣宝:珍视,意动用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颇患之,若抱痒疾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B.①能凌侮于人,以其人无御之之术 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①虽乏,人智其奈之何②路漫漫其修远兮
D.①故桀朝鼠多而关龙逢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我家”老鼠“恣横”的一组是(?)
①与役夫更吻驱呵,甚累神抱
②或暂黾侻跧缩,须臾复来,日数十度
③张爪呀牙,划泄怒声
④斯须,果有鼠数十辈接尾而出
⑤借椟以收拾衣服,未顷,则椟又孔矣
⑥甘醴鲜肥,又资鼠口腹矣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在新昌里的客舍,以前曾经是富庶人家的粮仓,所以鼠患严重,到处都是老鼠洞,天天都有老鼠频繁出入。
B.作者为了彻底杜绝鼠患,曾经花了二三十天时间掘地找鼠洞,但终究没有成功,以致烦心不已,而患了痒病。
C.作者认为如果没有狸猫的存在,就算红墙白壁终究也会成为老鼠的家园,美酒佳肴终究也会进入老鼠的口腹。凭借人力,就是再劳累也没有抵御老鼠的办法。
D.文章结尾,作者用讽喻手法指出,若不任用君子来端正方向,就会如同老鼠盗窃时却不知道用狸猫遏止,放纵小人横行和暴戾,就会祸害人间。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B


本题解析:
小题1:暴:猛烈,严重?(亦可译为“残害”“糟蹋”)
小题2:①表反诘,哪里。?②音节助词。(A.若:像,如同。B.以:因为。D.则:表因果关系。)
小题3:③为狸之状;⑥是想象中的情景
小题4:只是“意欲”而已,实际上没有这样做;“若抱痒疾”是“如同患了痒病”的意思。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苏辙的《六国论》,完成下面试题。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咎:怪罪
B.韩、魏塞秦之冲,而山东之诸侯蔽:掩护
C.秦人不敢逾韩、魏以齐、楚、燕、赵之国窥:图谋
D.至使秦人得伺其以取其国隙:矛盾
小题2:下列各项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常为深思远虑以其求思深而不在也
B.在韩、魏之郊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C.昔者范睢用秦而收韩智勇多困所溺
D.然后秦人得通兵于东诸侯吾无意于人世矣
小题3:下面对文章中观点的分析,有错的一项是(3分)(?)
A.六国之亡,罪在六国的谋士考虑忧患粗略,图谋利益肤浅,不了解天下的情势。
B.六国与秦的对抗中,韩、魏的态度至关重要,他们倾向哪边,哪边就能最终获胜。
C.六国与其亲近秦国,不如合力支持韩、魏,韩、魏保住了,六国也就各自保全了。
D.各国诸侯贪图小利,背弃盟约,相互残杀,秦国军队还没出动,六国就把自己困住了。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3题,10分)
(1)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3分)
(2)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3分)
(3)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抛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橫的秦国,他們怎能不屈服而归顺秦国呢?(委,折各1分,句意通顺1分)(2)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全天下的诸侯,必须靠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藉,摈各1分,句意通顺1分)(3)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永远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委,阴,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隙:空虚。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结合上下文应该是趁虚而入的意思,所以解释为“矛盾”错。
小题2:C都是连词,表被动。A.代词,此/助词,补语标志。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因果。D.代词,他们/语气助词,表揣测。这是一道考核文言虚词的题目,文言虚词注意区分用法和意义,平时注意积累,记忆重点典型例句。
小题3: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态度至关重要, 他们倾向哪边,哪边就能最终获胜”错。是这两国的地理位置重要,堵住了秦国东进之路。事件错误,曲解文意。
小题4: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重要词语:(1)委——抛弃。(2)藉——靠,蔽——隔开,厚——亲近,摈——抵御。(3)委——对付,休息——休生养息,阴——暗中,何为——什么作为。
【参考译文】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內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边面积只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不在于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国境;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也不在于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土地。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殽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別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得韩、魏的人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怕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讳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在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而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趁机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事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時,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那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內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抛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橫的秦国,他們怎能不屈服而归顺秦国呢?韩、魏因屈服而归顺秦国,从这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全天下的诸侯,必须靠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这样)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而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疆域內保存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永远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取这种策略,却只是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毀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他们的国家,这怎不令人悲哀啊!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吕甥①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
  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胥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遂出质。
  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
  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②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③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选自《容斋随笔·谏说之难》,有删改)
  [注]:①吕甥:人名。②茅焦:人名。③劘mó:切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公晋侯/执:俘获
B.人为上客/延:延请
C.君之所使/恣:听凭
D.焦以桀、纣狂悖之行/数:屡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迎拒之/吾从师之
B.其晋游说无可疑者/谁为大王此计者
C.吕甥之言出义/夫祸患常积忽微
D.卒代为秦相者,泽也/填然鼓,兵刃既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写了《说难》,却死于因劝谏所招致的灾难。劝谏之难,自古以来就如此。
B.文章列举左师说赵太后这一典型事例,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左师高超的论辩才能,还有力地论证了劝谏之难的论点。
C.蔡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导范雎,劝说范雎将相位让给贤能的人,并最终说服了范雎。
D.茅焦请求入宫劝谏,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烹杀他,在茅焦以夏桀、殷纣狂妄悖理的行为加以责备后,秦王母子才和好如初。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A
3.D
4.(1)见识短浅的人认为他不会被释放,君子则认为一定会让他回晋国去的;把恩德变成仇怨,秦国一定不会这样做的。
  (2)百家的学说,我都已经了解,众人的雄辩,我都挫败过,这个人怎么能夺去我的相位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②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①。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②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③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③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④。太空冥冥⑤,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有年:丰收年?②忭(biàn):高兴、喜欢?③伊:发语词,无意义?④太空:宇宙?⑤冥冥:形容高远、深远
小题1:文章第①段列举了历史上的一些“记喜”的事件,有何作用?(2分)
小题2:文章第②自然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小题3:本文集中体现了苏轼?的思想情感 。(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类比的手法,强调(1分)对春雨到来的极大喜悦之情。(1分)
小题2:运用排比的手法,(1分)强调春雨到来后,人们的喜悦之情。(1分)
小题3:关心人民疾苦 或 与民同乐 (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文章第①段列举的历史上一些“记喜”事件,如“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可知在与“亭以雨名,志喜也”的比较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突出了对春雨到来后的极大喜悦之情。
小题2:文中“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和“忧者以喜,病者以愈,吾亭适成”,从几个人物分别表达均运用了排比句式,突出春雨到来后的人们喜悦之情。
小题3:这篇文章善于立意,巧于布局,很有特色。在官府之内修建亭子,作为官吏们“休息之所”,本与老百姓毫无关系;但作者却把它写得与百姓“忧”“喜”相关,表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与百姓同忧患、共欢乐的思想感情。为了表现这一主题,作者在第一段先总说“亭以雨名,志喜也。”在第二段,先写建“亭”,再写旱后“喜雨”,并把“喜雨”与“亭成”联系起来。在第三段,再进一步写自己能“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这样就把自己的忧乐与百姓的忧乐联系在一起了。最后一段以歌词颂雨之功,并且不归功于太守,不归功于天子,不归功于造物,不归功于太空,语虽幽默成趣,但把“喜”字写透了,而且观点科学可贵。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9分)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郁离子·术使》)
小题1:解释加点字(4分)
①使老狙率以之山中(?)?②公所树与(?)
③相与俟狙公之寝(? )?④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 )
小题2:下列加点字和“取其积”中“积”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B.公所树与
C.群狙皆畏苦之
D.纠合骁健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而为之役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必部分众狙于庭
B.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故不为乡曲所称
D.胁以白刃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9分)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3分)
?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3分)
?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猴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让老猴率领(其它猴)到山里去,摘取植物的果实,征收十分之一的果实来供养自己。有的猴不给,(猴公)就鞭打他们。猴子们都害怕,认为(这种生活)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猴问众猴说:“山上的果子,是猴公种的树(结出的)吗?”众猴说:“不是,是天生的。”小猴又问:“不是猴公就不能得到果实吗?”众猴说:“不是,谁都能得到。”小猴又问:“(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听从他并要被他差使呢?”话还没有说完,猴子们全领悟了。
那天晚上,众猴一起等猴公睡着之后,打破栅栏毁坏木笼,拿走猴公存放的粮食,一起进入森林里面,不再回来。猴公最后因为饥饿而死。
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凭借权术奴役人民却不讲法度的人,不正像猴公吗?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