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8 18:42:19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绝版的周庄 王剑冰 ①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白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凌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 ②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以致使你这样沧桑。而你依然很美,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里。周庄,我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象的还要动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 ③有人说,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眼前即刻闪现出古苏州的模样。是的,苏州脱掉了罗衫长褂,苏州现代得多了。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绣的团扇,却已远不是躲在深闺的旧模样。这样,周庄这位江南的古典秀女便名播四海了。然而,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正在周庄四周崛起,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 ④参加“富贵茶庄”奠基仪式。颇负盛名的富贵企业和颇负盛名的周庄联姻。而周庄的代表人物沈万三也名富,真是巧合。代表富贵茶庄讲话的,是一位长发飘逸的女郎,周庄的首席则是位短发女子,又是巧合。富贵、茶、周庄、女子,几个字词在春雨中格外亮丽。回头望去,白蚬湖正闪着粼粼波光。 ⑤想起了台湾作家三毛,三毛爱浪游,三毛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三毛的长发沾的什么风都有。三毛一来到周庄就哭了,三毛搂着周庄像搂着久别的祖母。三毛心里其实很孤独。三毛没日没夜地跟周庄唠叨,吃着周庄做的小吃。三毛说,我还会来的,我一定会来的。三毛是哭着离去的,三毛离去时最后亲了亲黄黄的油菜花,那是周庄递给她的黄手帕。周庄的遗憾在于没让三毛久久留下,三毛一离开周庄便陷入了更大的孤独,终于把自己交给了一双袜子。三毛临死时还念叨了一声周庄,周庄知道,周庄总这么说。 ⑥入夜,乘一只小船,让桨轻轻划拨。时间刚过九点,周庄就早早睡了,是从没有电的明清时代就养成的习惯?没有喧闹的声音,没有电视的声音,没有狗吠的声音。 ⑦周庄睡在水上。水便是周庄的床。床很柔软,有时轻微地晃荡两下,那是周庄变换了一下姿势。周庄睡得很沉实。一只只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鞋子多半旧了,沾满了岁月的征尘。我为周庄守夜,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粲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如同我。我知道,打着鼾息的周庄,民族味儿很浓。 ⑧忽就闻到了一股股沁心润肺的芳香,幽幽长长的经过斜风细雨的过滤,纯净而湿润。这是油菜花。早上来时,一片一片的黄花浓浓地包裹了古老的周庄。远远望去,色彩的反差那般强烈。现在这种香气正氤氲着周庄的梦境,那梦必也是有颜色的。 ⑨坐在桥上,我就这么定定地看着周庄,从一块石板、一株小树、一只灯笼,到一幢老屋、一道流水。这么看着的时候,就慢慢沉入进去,感到时间的走动。感到水巷深处,哪家屋门开启,走出一位苍髯老者或纤秀女子。那是沈万三还是迷楼的阿金姑娘?周庄的夜,太容易让人生出幻觉。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标题《绝版的周庄》,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周庄的古典美得天独厚,不可复制;二是指像苏州这些从前的水乡古镇已变得现代,周庄已经是国内仅存的水乡古镇。 B.第六段中,作者生动形象地写出入夜在周庄乘小船的情景,用了拟人、排比、夸张等手法,写出了周庄与现代都市之夜截然不同的平和与安宁。 C.作者看到周庄四周正在崛起的舞厅和酒楼,不禁发出疑问:“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表现出对周庄能否抵抗得住现代化诱惑的深沉的担忧。 D.作者反复强调“我来晚了”,既有相见恨晚之意,表达自己对周庄的仰慕之情;也为自己没有早来周庄看到她最原始纯静之美,现在她的美已经变味而惋惜。
| E.本文语言生动,想象丰富,自如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既充分描写出周庄淡雅的自然之美,又深刻表达出周庄纯秀的人文之美。 小题2:文中前两段用“你”称呼周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 ? 小题3:分析下面两句话的含意及表达效果。(6分) ①苏州脱掉了罗衫长褂,苏州现代得多了。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绣的团扇,却已远不是躲在深闺的旧模样。(3分) ? ? ②我为周庄守夜,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粲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如同我。(3分) ? ? 小题4:本文中的周庄具有哪些特点?本文开头说周庄“不算太美”,后文又说周庄“依然很美”,是不是自相矛盾?你怎样理解?(8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答D项给3分,答B项给2分,答A项给1分;答C、E不给分。 小题2:作者采用第二人称,并且使用了比拟手法,将周庄比拟成女子。(能答出比拟手法给2分)这样写,使周庄具有了人的灵性,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周庄的美。(能答出比拟的作用给2分)以第二人称称呼周庄,像是与周庄直接对话,更便于直接抒发对周庄的热爱之情。(2分) 小题3:①作者运用拟人手法,(1分)写出苏州已经从原来具有古典之美的水乡变成了具有现代时尚特点的城市。(2分) ②樱花产自日本,“我”也来自外地,在这一点上两者相像。(1分)周庄有浓厚的中国风情,有接纳包容外物的气度和胸怀,使这一切都很好的融入了周庄。(2分) 小题4:第一问:古典、朴素、纯秀、大方。(能答出两点即给2分,否则不给分)第二问:不矛盾,这句话是从不同角度对周庄的评价。周庄灰衣白裙、红花绿柳,自然朴素,不是浓妆艳抹的那种世俗眼中的美,所以说不算太美;(2分)周庄建于明代,已历尽沧桑,但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是朴素动人的内在美,所以说依然很美。(2分)作者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答“对比”也给分),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D项,作者没有说周庄之美已经变味,只是表达出一种担心。B项,本段没有使用夸张手法。A项“国内仅存”过于绝对。 点评:这一类题类似于社科文的理解文意题,但又不完全相同,这类题的内容更丰富,考查的点更多,不仅涉及到内容,还涉及到表达技巧、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等,所以考生要区别对待。 小题2:本题考查第二称的作用。第二人称的作用主要有:1、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2、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结合本文的内容再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点评:第二人称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命题者抓住了这一特色,提醒考生平时训练时一定要把握文章的特点。其次,对人称的考查并不多,所以考生不能忽视,第一、二、三人称作用,考生必须清楚明白。 小题3: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要分析其运用的修辞手法,还要分析其中的重要词语。第一句中的“罗衫长褂”“丝绣的团扇”即喻指传统的古典之美。第二句要理解“原本不是周庄的”,言下之意为现在已融入了周庄,即体现了周庄的包容性。 点评:这是一道很规范的理解重要句子含义题,这类题是现代文中的必考题,首先考生要掌握这类题的答题思路和格式,从而有的放矢。其次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深刻含义,这是考生感到最难的地方,平时要多加训练。 小题4:第一问可从以下内容概括:“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第二问,应从文章的第一二段分析得出答案,第一段是论述“不算太美”,第二段论述“依然很美”。将两段的主要内容分析出来即可。 点评: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是一道典型的归纳概括题。第二问是一道典型的分析题,命题者慧眼识珠,找到了两个看似矛盾的观点,这几乎是所有命题者都喜欢的内容,所以考生平时一定要注意这样的内容,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答题时要分析二者的相通之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人物访谈,完成1一3题。(15分) 对话:有时会在睡梦中哭醒 邱?敏 ①记者:做救助艾滋孤儿这件事,你最大动机是什么? 杜聪: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托孤的感觉。有一次我到一个家庭,一个母亲哭着扑过来,苦苦哀求救救她那个患了艾滋病的年仅8岁的儿子。村外农田里的一座新坟头是属于因艾滋病而去世的这个孩子的爸爸。我强忍泪水对那个几乎绝望的母亲说:也许我没有能力为你的儿子做些什么,但我要确保你的儿子能有读书的机会。 ②记者:你开始救助之后,就经常失眠,有时会在睡梦里哭醒,你自己的心理状态怎样? 需要求助心理医生吗? 杜聪:每一次去那些村庄都会在心里积压上一层负担,一层层积起来,解不开。所以朋友说我应当去看心理医生,但我一直没有去。调适自己,不断排解,我喜欢散步。我没有宗教信仰,但记得1997年的时候去西藏旅游,藏传佛教中有两种法器,一个代表智慧,一个代表慈悲,我很受启发。 ③记者:你的救助工作在一开始的时候遇到很多困难,到目前为止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杜聪: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其实去了很多的地方,被拒绝了,碰钉了,他们不愿意接受我们的帮助。其实我们做的工作,中央政府是非常支持的,但地方上有一定的阻力。 ④记者:面对这么多困难,你想过放弃吗?(三槐居搜集) 杜聪:确实有时候觉得,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做这个工。有一年我们为了赶路,坐了一个晚上的车,而且那个冬天很冷,整个晚上都在车里面颠簸,而且又是我的生日,我也想念我自己的家人,也是在赶路,很冷,又冷又饿,又是春节,我就哭起来了,觉得我那么辛苦到底是为什么?但想起那些坚强地面对人生逆境的孩子们,我对人生亦变得更积极乐观。那些孩子真的很坚强,家里最大的孩子往往就是一家之主了。 ⑤记者:你有没有想过要做多久? 杜聪:刚开始的时候,我设想的(救助艾滋孤儿)是三年,但现在我们在做未来十年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工作真的很艰巨。 ⑥记者:我们看到丛飞的例子,会遇到一些道德水平不算很高的对象,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比较灰心的情况? 杜聪:帮助的人里有素质高的,也有不高的,所谓的农村刁民。但大部分我所接触的人都是很好的人。 ⑦记者:你现在到处演讲,力图让社会对艾滋病的氛围有所改善,你不觉得以一人之力来面对整个社会目前现状,有一种“唐·吉诃德的感觉? 杜聪:我经常举海星的例子,可能海滩上有成千上万快要被干死的海星,我们只能一个个把它们抛到海里去,可能对整个海滩上的海星来说,我们只帮了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是对于被我们抛回海里面的那个海星,它得到了百分之一百的帮助,也是因为我们的帮助它能活下来了。每一次讲座我都觉得是有效果的,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艾滋病的世界,让更多的人来做一点点事情。 ⑧记者:中国的NGO(民间组织)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你怎么看他们的发展,年轻人可以怎样参与这些民间组织的活动? 杜聪:中国的民间组织、慈善团体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很难吸引人才,钱和资源都比较少。目前这一些小型的民间组织很难持续发展。对于年轻人来说,刚毕业可能觉得民间组织工资太低了,其实只要每个人有点回报社会的心,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小到给艾滋病孤儿们写封信。 附注:10年前,29岁的杜聪已经是一位银行家,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哈佛的硕士, 在华尔街闯荡的岁月,让这个年纪轻轻的香港人当上了法国一家银行的副总裁。10年后的今天,杜聪总是一个人,带着小小的两个拉杆箱,穿行于艾滋村,本来略有洁癖的他,走进一个个破败的家庭,看着村头田里的一座座新坟。 “我从来没见到这么多的苦难在这么小的地方发生。”于是,他辞去年薪百万元的工作,专职救助孤儿。4年里,他创办了智行基金会,已经让4000多名艾滋孤儿回到学校,其中已有400多个考上高中,超过100个考上大学。 (选自2006年12月1日《广州日报》) 1.根据原文,按要求填空(字数不超过所给的字格)。(4分) 在访问新闻人物杜聪的过程中,记者在第①②节访谈中,开门见山直问杜聪救助的口口口口问题;在第⑥节访谈中,运用口口的方法,推问最敏感的问题;最后两节访谈,记者以未来的前景结束访谈。 ?①? ②? 2.杜聪“有时会在梦中哭醒”。他为了什么而“哭”?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德?请结合全文,简要同答。(5分) ? ? ? 3.记者用“唐·吉诃德”来比喻杜聪,其用意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批评;也有人认为这是赞扬。请你从上述两种看法中,任选一种,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 ? ? ? ?
参考答案:1.动机、心理,比较。 2.杜聪为自己有种强烈的托孤感觉而哭,为自己心理上沉重的救苦救难的责任感而哭, 为地方上的阻力而哭,为不能与亲人团聚而哭,为社会上没有良好的救助艾滋病人及其孤 儿的氛围和道德水平不高而哭。杜聪的哭,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仁爱之心, 体现了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积善成德的道德风范。杜聪的哭更显示出新闻的真实性和人物 的可信性。 3.(1)我不赞成第一种“看法”,而同意第二种“看法”。因为,仅凭一个比喻,就断定记者是批评,未免太武断了。理由有三:其一,唐·吉诃德敢于单枪匹马跟整个黑暗社会对抗,而且即使头破血流,一再碰壁挨打,也决不后退的精神令人可敬。其二,我们的社会不是唐·吉诃德时的社会,有光明阳光的一面,杜聪的义举不是孤立无援。其三,作者用比喻发问,目的在于张扬杜聪救助艾滋孤儿的仁爱、扶弱的坚毅精神,使“问”具有文学色彩。 (2)我同意第一种“看法”。作者批评杜聪救助艾滋孤儿如同唐·吉诃德一样,充满冒险精神、太理想化了;同时,救助的方式不能单枪匹马,一开始就应该依*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
本题解析:1.无 2.①第一问,回答不少于3项内容,并且答案出自原文。 ②第二问,回答要用关键语,如“责任感”、“仁爱”、“无私”,“积善”等词语中的两个。 3.联系唐·吉诃德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7分) 隐入草地的纪念碑 朱学勤 华盛顿广场的那块绿地,周围有国会山、白宫、林肯纪念堂,而其中最成功的建筑当数越战纪念碑。我在国内时已不止一次看过它的照片,但身临现场还是感到震撼。令人震撼的不是它的高度,恰恰相反,它打破了以往纪念碑以高度取胜的常规。准确地说,它仅仅是一堵低矮的长墙,起始处稍高出两米,然后以缓慢的坡度逐渐低落下去,末端隐入远方的草地,渐趋消失。 与其说它是一座纪念碑,不如说是众平民发一声喊,把一座虚拟的纪念碑推倒,就让它如长龙横卧,永远做反战控诉。它的墙面是黑色大理石,以统一的印刷体字母镌刻着全体越战死亡军人的姓名,从将军到士兵,不分军阶,以出生年代分区,再以姓氏第一字母为顺序。在纪念墙开始的这一端,隔着一块草地,先是一座越战老兵铜塑像:三个衣衫褴褛的士兵,其中一位还是黑人,似乎刚从越南丛林中跋涉而出,筋疲力尽,猛然看到远处有一堵死难战友的长墙以及长墙下游走的鲜活人群,一时惊愕,随后即露出悲伤,那份悲伤永远冻结在那尊铜像上。顺着他们的目光往前走,跨过那片草地,走近纪念墙,顺着墙走,走过成千上万死难者,墙越来越低,逐渐没入草地,最后一排士兵的姓名消失在草根深处…… 此时,你还会了解中国汉字与西文字母的一大差别。 汉字的象形特征成全了一门叫做“书法”的艺术,西方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仅仅是把字写好就能成为艺术家,而且是以字计价,日进斗金。每有纪念性建筑落成,往往是中国文人和政要卖弄他们书法的机会。凡是有纪念碑的地方,首先吸引人的是纪念碑上的书法与落款,而真正应该纪念的死者姓名,却被那些龙飞凤舞的镏金字迹掩盖。西文由字母构成,太乏味,留不下让文人构思起落间架的余地。每到这种时候,他们往往很尴尬,因为拿得出手的只有千篇一律的印刷体。不料这样一来反是死者幸运,凸显了谁才是被纪念的主体。 单调的白墙,单调的印刷体,黑压压一片!中国人在这种场合的心理期待,是要看到某文人某政要的镏金题词的,一看没有,就可能嘀咕“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然而仔细一想,还有什么比死者本身更值得凸显的?只有这样,才能直逼生命尊严,才能唤起活人对死者的敬重。我也是到那一刻才顿悟,在这种地方,死者进入永恒的平等,如有等差,只能表现于一点:已逝者比苟活者尊贵,比文人尊贵,比政要尊贵。书法再美,也不能到他们的头上来卖弄。 活着的人到那堵墙下表达他们的哀思,常见的是鲜花。但在那一天,我还看到另—些东西,有老军人坐轮椅而来,只在昔日战友的名下放上一罐啤酒和一对旧军靴,相对茫然;有妻子在亡夫名下摆着一封信,信口封着,无谁触动;还有一对青年男女寻找到一位死者的姓名,正在用铅笔白纸临拓那组印刷字母,也没有人打搅他们。人慢慢走动起来,你会领悟到设计者在那么多的建筑材料中,为何独重黑色的大理石。那黑色的石头是有灵性的,它能反光,蓝天白云,芳草碧地,还有川流不息的行人,都被它收摄于内。黑色长墙如黑色镜廊,活着的人在流动,叠映在死者的姓名行列里,形成生与死的对话。 (选自《杂文选刊》2008年10期) 17、文章说越战纪念碑“令人震撼的不是它的高度”,那么“令人震撼的”是什么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18、本文写越战纪念碑,为什么要写到“一座越战老兵铜塑像”?(4分) 19、请说说“此时,你还会了解中国汉字与西文字母的一大差别”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20、文末“形成生与死的对话”一句中“对话”的含义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17、①它打破了以往纪念碑以高度取胜的常规,仅是低矮长墙,且逐渐低落以至隐入草地。②它是众平民呐喊着推倒一座虚拟的纪念碑,永远作反战控诉。③墙面是黑色大理石,以统一的印刷体字母镌刻着全体越战死亡军人的姓名,不分军阶,体现平等,凸显死者价值,直逼生命尊严,唤起对死者的敬重。④流动的活人叠映在死者姓名行列里,形成了生与死的对话。(可按文章思路进行分析,从其形体、色彩、文字及周围环境背景等角度进行思考。答出任意3点给满分) 18、①它与越战纪念墙互相呼应映衬,成为一个整体;(2分)②表现受战争戕害的越战士兵永远冻结于脸于心的悲伤;(1分)③表达作者的反战思想(1分) 19、面对越战纪念牌,我们会了解到: 中国的纪念性建筑使文人或政要们有了卖弄书法的机会,以致本应成为纪念主体的死难者的姓名被龙飞凤舞的馏金字迹掩盖;(2分)而西方纪念碑是单调的印刷体,凸显了死者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命的平等与尊严,能唤起活人对死者的尊重。(2分) 20、①活人对死者的纪念,死者对生者的警示;(1分)②活人面对战争给生者和死者带来的身心戕害,反思战争,呼吁和平。(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红叶? 孙伏园 ①因为看红叶,特地跑到绍兴去。上海是春天连蝴蝶也不肯光降的,秋天除了墓地里的法国梧桐呈着枯黄以外,红叶这一样东西是从未入梦,更何论实景了。 ②绍兴是水乡,但与别处的水乡又不同,因为原来是鉴湖,以后长出水田来,所以几百里广袤以内,还留着大湖的痕迹,在这大湖中,船舶是可以行驶无阻的,几乎没有一定的河道,只要不弄错方向,舟行真是左右逢源。 ③在这样交叉的河道的两旁,我们鉴赏着绍兴的红叶。红叶是各地不同的,我与春苔、以刚两位谈论着:绍兴的是柏叶,红叶丛中夹着白色柏实,有的只有是红半片,余下的半片还是黄绿,加上柏实的白色,是红绿白三色相映了;杭州的是枫叶,是全树通红的,并没有果实等等去冲淡它,除了最高处的经不起严寒变成了灰红色以外;北京人最讲究看红叶,这时我想起老友林宰平先生来了,我们的看红叶完全是他提起兴趣来的,也赖他的指示,知道北京人所谓看红叶完全是看的柿叶。柿叶虽然没有像绍兴柏树那般绿白的衬色,也没有像杭州枫叶那般满树的鲜红,但柿树也有它的特色,就是有与柿叶差不多颜色的柿子陪伴着,使鉴赏者的心中除了感到秋冬的肃杀之处,还感到下一代的柿树将更繁荣的希望。 ④这时候我不知怎的,突然发生一种悲哀的预感,觉得我们的眼福渐渐缩小了。这不是很明显的事么,我们今年就没有看到京西的红叶。北京的柿子是著名的,虽在大雪的天气,整车的红柿子还推着沿街叫卖,柿子上盖着一层薄雪,因为老年人说吃了可以戒煤毒的,所以大家不怕冻的坦然吃着。而在上海是,要想买一个好好的柿子也得不到。桔子与苹果,是有“生基斯德”①的,我们不愁没得吃。生基斯德如果不运桔子苹果来,我们一定没有桔子苹果吃了,柿子就是个好例。十几年前,一到这个时候,不是广东的柑子,福州的蜜桔,浙江的黄岩桔,都要上市了吗?生基斯德一到,这些东西完全销声匿迹了。而柿子更脆弱,简直不等生基斯德到,早已吓得魂不附体,不敢跨入洋场一步了。 ⑤于是我们大在绍兴吃柿子。我预料,果子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也许是有一脉相通的。上海现在已经没有柿子的足迹,绍兴的领域也许只是十年五年的事了,再过五十年,一定只有深山荒谷里还找得着,与台湾的“番席”一样,必有汉人挑了担子从深山荒谷出来,一担柿子换一盒火柴回去,而这担子一入洋场,便放进玻璃柜里,上面写着大字广告:“华柿:新从深山荒谷得来,曾耗去子弹三万粒,步马枪各五千杆,本店店员采办队,尚有十八人负伤住院未愈,除略去医药费外,特别廉价出售,以飨各界士女,每个洋五十元整”云。 ⑥岂但柿子的命运如此,衣食住各项的命运无一不如此。你到上海木器铺里去问,他们有没有一件木器,是用完全中国的木料,中国的油漆,中国的铁链做的?当然没有的。木料是从斐列滨、日本运来,漆是一擦便掉的,中国的锁钥无人中意,也只好改用洋锁了。最使你听了惊异的是,如果你一旦驾鹤仙游了,棺材也菲律宾、日本的木材不办,龙游寿木的来源据说早经断绝了。举个最近的例,我们这个《贡献》杂志的书皮上不是有一条棉线么,在上海各处大小杂货铺里搜了两三天,竟得不到一根中国的棉线,结果还是用J&P.COATS②的。 ⑦趁时看看中国的红叶,大概不久也要没有得看了。 (选自《百家散文名作鉴赏》,原载《贡献》 1927年12月15日第2 期) [注]①“SUNKIST”的音译,或译“新奇士”,英国一家提供柑橘产品的公司。②J&P.COATS是全球最大缝纫线和裁缝制品制适商Coats PLC 的一个下属品牌。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第③段将绍兴、杭州、北京三地的红叶比照着写,目的是为了衬托绍兴红叶独特的美。 B.第④段叙述自己当年耳闻目睹的有关北京柿子的琐事,从中可以看出一种民情风俗。 C.第⑤段写五十年后出供柿子的广告,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华柿“物以稀为贵”的境遇。 D.第⑥段首句承上启下,由柿子命运谈及衣食住各顶的命运.逐层深入,深化文章主旨。
|
E.本文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语言朴实无华,不重意境的营造,而重感受的表现、见解的生发。
小题2:文章开头①、②两段主要写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清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C
小题2:第一段写作者为看红叶特地从上海跑到家乡绍兴;第二段写绍兴水乡与别处水乡的不同(2分)。意图:第一段开篇点题,文代到绍兴看红叶的原因(l分);第二段欲擒故纵,先不急于写红叶,而是宕开一笔对绍兴水乡作了一番描绘,避免行文平铺直叙(l分)(或,“使行文曲折有致”、“使行文张弛有致”)
小题3:本文表面上是在闲谈风景、吃食和日用品等人生琐屑,字里行间满含深情:对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2分)对国人民族意识的呼唤,号召人们警惕并抵制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2分);对祖国、家乡的热爱。(2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也可。)
本题解析:
小题1:A .“目的是为了村托绍兴红叶独特的美”这一说法不恰切,目的是为了说明绍兴、杭州、北京三地的红叶各具特色。C .“突出了华柿物以稀为贵的境遇”这一表述不恰切,联系原文语境,可推知这样写是为了表露作者对于垄断资本控制民族经济的严峻现实的担忧。
综合C。
小题2:第一段写作者跑到绍兴看红叶;第二段写绍兴水乡与别处水乡的不同。文章开始交代了到绍兴看红叶的原因。第二段主要对绍兴水乡作了一番描绘, “使行文张弛有致”。
小题3:表面上写一些生活琐事,但是却内涵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和热爱,号召人们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抵制。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朱光潜的“美学”人生
张金言
①一谈到朱(光潜)先生的学问,大家自然不约而同地想到他的美学,原因是美学研究伴随了他的一生,是他最感兴趣和下工夫最多的学科。在朱先生的美学著作中,有最早留学欧洲时期用英文写的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回国后写成出版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谈文学》《克罗齐美学述评》,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出版的大学教材《西方美学史》。正是这些著作奠定了朱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美学家的地位和声誉。
②与此同时,朱先生还译出了大量西方美学经典著作,其中包括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黑格尔的《美学》(三卷)、克罗齐的《美学原理》和维柯的《新科学》等。作为20世纪介绍西方学术思想的翻译大家,也许只有朱先生可以与19世纪后期的严复相提并论。
③美学对朱先生来说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朱先生在《论美感教育》一文中说:“道德起于仁爱,仁爱就是同情,同情起于想象。”还说:“儒家认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严格地说,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在朱先生看来,
美学与伦理学始终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提供完美的人生理想。
④朱先生在讲艺术时必讲到人生,而在讲人生时又必讲到艺术。从艺术讲到人生,是说艺术来自人生。他说:“离开人生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从人生讲到艺术,是说人们要以艺术家的眼光观察人生,做到超功利的观赏。这样人生才有情趣,才能从狭隘的功利束缚下解脱出来。
⑤朱先在《谈美》一书的开场话中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文革”之后,他每天打一趟太极拳,晚上喝一点酒,过着一种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生活。他之所以能够保持平淡宁静的心态自然得力于平素的道德修养功夫。朱先生一生都在追求“美学的人生”也就是“艺术的人生”“有情趣的人生”,所以他一直以求真务实的豁达开朗的精神去看世界,不管遇到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坦然处之。
⑥朱先生的道德修养可以说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我想再也没有比《人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里说的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松更能比拟朱先生的人格的了。记得在50年代初,大学教师刚刚开始改造,朱先生一时间成了被批判的“典型”、“重点”。但是他却处变不惊,大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从容。事后也不为此耿耿于怀,而是表现出心胸开阔、豁达大度,照常上课。如果不是有深厚的人格修养,这是不容易做到的。
⑦朱先生一生勤勤恳恳工作,从事教学工作,为国家培育了不少人才。他在历次运动中,虽经受冲击,多次受到批判,但他仍以其特有的睿智,走完了他卓有成果的一生。古人说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说朱先生做到了三不朽!一点都不为过,他称得上是20世纪中国少有的道德学问都值得后世景仰的大师。?(选自《人物》,有删改)
[注]朱光潜(1897—1986年),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
19、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从朱光潜先生的美学研究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
?
?
?
??
20、根据全文的内容,概括出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人生观的主要内容。(6分)
?
?
?
?
??
?
?
21、文章最后说“说朱先生做到了三不朽,一点都不为过,他称得上是20世纪中国少有的道德学问都值得后世景仰的大师”,请联系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5分)
?
?
?
?
???
?
参考答案:
19、(1)因为:①美学研究伴随了他的一生,他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②美学是他观察人生的重要视角,同他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密不可分。
(2)作用:开篇扣题,凸显出他的成就,让读者对朱光潜先生产生一种感性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从而自然引入对下文的叙写。
20、(1)美是一种善,善也是一种美。美与善的统一和结合,才会有最高的人生境界。?
(2)人生要有情趣,要淡泊功利,用艺术家的眼光观察人生,对人生做到超越功利的观赏。
(3)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以平淡宁静的心态和豁达开朗的精神去看世界、看人生。
21、答题要点:古人说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朱先生确实做到了这三不朽,理由是:(1)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足以为后世楷模,可以说是立德;(2)朱先生一生从事教学工作,培育了不少人才,可以说是立功;(3)朱先生一生著作甚丰,留下的著作有几百万字,可以说是立言。朱光潜先生的学术成就确实值得我们景仰,但如果没有很高的道德境界和精神,朱光潜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他的成就背后的思想和人格的闪光点更值得后人学习。
本题解析:
19、(1)理由:两个要点,每个1分。
(2)作用:答到“开篇扣题”1分,答到“引入下文”1分
20、意思对即可,三个要点,每个2分,共6分。
21、点明“三三不朽”的内容1分,理由4分。答出两个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