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8 18:42:19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危机让我更强大 赵建 ①有经济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危机之于企业就如同疾病之于人生,是无法避免的。有的企业会在“疾病”的冲击下轰然倒塌,而有的企业则会经过“救治”而完好如初,甚至更加强大,毫无疑问,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正属于后者。 ②众所周知,中国互联网曾经历过一次最严重的危机。在那一次危机中,绝大多数网络企业都曾受到冲击,资金快花完了,投资也没了,更找不到所谓的赢利模式,很多网站都因此而倒闭,可就在这么危急的时刻,马云及其团队没有放弃,作为一个企业家,他显示了极强的化解危机的能力。 ③面对互联网的寒冬,马云当机立断,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撤站裁员,启动了后来被马云称作“回到中国”的战略收缩。这次撤站裁员进行得可谓惨烈至极,但也暂时化解了阿里巴巴的寒冬危机,为其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但随之而更令人担心的是,这次撤站裁员使阿里巴巴员工士气大落,公司会不会就此走向衰落?这成了许多员工的心病。 ④就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候,在首席运行官关明生的协助下,马云在阿里巴巴内部掀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做了三件大事:“延安整风运动”——给员工灌输价值观,“建立抗日军政大学”——培训员工,“南泥湾开荒”——提高销售人员能力。 ⑤此外,为了保持企业价值观的延续性,马云还特意在阿里巴巴内部推行师徒制,新进职员都会得到指定师傅的帮助。师傅通过言传身教,让这些“毛头兵”迅速地成长成熟。 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一系列的危机公关,使阿里巴巴员工的士气得到了迅速回升,上下一致,士气高昂,共渡难关,终于有惊无险地度过了那个“寒冷的冬天”。而2003年那一场让举国上下陷入恐慌的“非典”危机,则再一次彰显了马云化解并利用危机的超强能力。 ⑦当时,阿里巴巴一位外出广州公干的员工在回到杭州后,被确诊为“非典”患者,而阿里巴巴本部也迅速被杭州市政府列为重点防范对象。消息传开后,本部大楼里的员工纷纷外逃回家。到了第二天,公司的办公区域被完全封锁,员工也都被隔离在家。阿里巴巴随时面临瘫痪的危险。 ⑧就是在这样的四面楚歌中,马云不仅没有被“非典”所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所击倒,反而化危机为转机,在危机中抓住了大商机,在危机中实现了大飞跃。他先亲自给员工们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道歉信,以示安慰和鼓励,激起了员工的斗志;再改集中办公为分散办公:员工们在各自家中工作,公司领导则在网上遥控,实行网上指挥,网上管理。另外,他还利用人们由于传统的销售渠道封闭而将视线转移到互联网的时机,大力推行电子商务,试验网上生存网上交易,同时为客户化解了危机,一举把互联网产业从冬天带到了春天。 ⑨企业家如何生存和取得成功,这其中存在多种因素。眼光、境界、智慧、谋略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有时候,意志、韧劲、抗挫折能力、化解利用危机的意识,才是最重要的。 ⑩关于如何在危机中坚持下来,马云这样说道:“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晚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表述有误的两项是(?)?(6分) A.“非典”期间,阿里巴巴的员工中发现了确诊病人,其他人被隔离,马云则利用此次危机,试验网上生存网上交易,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B.面对危机,马云当机立断,进行了全球范围的撤站裁员,为阿里巴巴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使公司彻底摆脱了“寒冬”。 C.本文是一篇以马云为传主的人物传记,文章用平实的语言,表现出了马云化解并利用危机的超强能力,这也正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D.作者认为,两次巨大的危机,不仅没有使阿里巴巴轰然倒塌,反而使它更加强大起来,这是真正的英雄才能够完成的伟业,因而,马云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 E.作者认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企业家的生存和成功,最重要的都是意志、韧劲、抗挫折能力和化解利用危机的意识。 小题2:马云是如何带领自己的团队度过互联网最严重的危机的?请概括说明。(6分) 小题3:文章第六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具体分析。(6分) 小题4:从马云所说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晚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这句话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一下你的观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E(每个选项3分) 小题2:①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撤站裁员,暂时化解了危机。②掀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③在阿里巴巴内部推行师徒制。(每点2分)? 小题3:从结构上来说,第六段承上启下,既写出了上文所提到的互联网危机的结局,又引出下文对于“非典”危机的叙述。(3分。答出承上启下给1分,解析正确给2分) 从内容上来说,这一段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点出文章的中心话题:马云有化解并利用危机的超强能力,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3分。答出点题给1分,解析正确给2分。) 小题4:示例:①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勇于面对。或②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磨难,我们都要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观点明确给2分,不明确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B项,“使公司彻底摆脱了寒冬”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暂 时化解了可里巴巴的寒冬危机”。E项,“无论在什么时候”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有时候”。 小题2:所谓“筛选信息”,就是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凭借整体感知,经过辨别,快速准确地捕捉到命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所谓“整合信息” 就是根据答题的要求,对筛选所得的信息作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形成准确的答案。分析可知,马云带领自己的团队度过互联网最严重的危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撤站裁员,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和推行师徒制等。 小题3:顾名思义,承上启下的意思是承接上面连接下面。在文章中就是能够联系上下文的重要的句子或是段落。承上启下指连接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语文课文中承上启下是指过渡句或过渡段所起的作用。承上是总结上文内容,启下就是引出下文,或概括下文的内容。承上启下句在全文起过渡作用。文章第六段承上启下,同时这一段又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点出中心。 小题4:本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必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而后深入思考。分析可知,它包含了应勇于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之意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茼蒿 徐晓杭 ①秋天来了。菊花的蕾密密地爆满枝头,桂花的香恣意地四处流淌,菜园子里空空的,只有老而坚的丝瓜成了精,每天还挂在篱笆上怀旧。 ②在择取了所有的故事和细节后,春天的序曲夏天的辉煌只剩下了半青半黄的提纲,枝枝蔓蔓地留在读过的残页上。 ③霜冻来临前,蒿菜落种了。没有人问过他们为什么要生在秋天,生在万物都结果的时候。 ④问谁,问上帝吗? ⑤蒿菜,学名茼蒿,杭州人又叫菊花菜。木屑一样的籽,粗糙;干燥,风吹雨打日晒,撒在哪里都发芽。 ⑥严寒来了。浩浩荡荡的西北风凌厉如刀,在风的砍削下,他们甚至没有所有植物都要挺起的躯干,每一片叶子都从根上生起,却毫不懈怠地上举,你撑着我,我扶着你。 ⑦他们所有的骄傲都潜藏在冬天的绿色里,敦厚、坦诚,任严寒拍打,仍敞开着胸膛。 ⑧尘世间的每次召唤,他们都高喊着,雀跃着,一朵朵争先恐后往前涌。选上的,以荠菜的做法,放在滚水里汆,拧干,切碎,和笋一起拌了,放在餐桌上,聊以解人思春之愁。 ⑨最粗壮,最饱满的蒿菜走了,菜园子里一片狼藉。破碎的老叶,幼小的嫩芯们依偎在一起,守着他们的家。生活是不能轻言放弃的。 ⑩十天半个月后,他们又是葳蕤一片。命运之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蒿菜仿佛有无尽的生命力,前面的去了,后面的又来。 ⑾任用他们是多么省心的一件事啊,他们取之不尽,他们生生不息。 ⑿他们好像生来就是为了奉献。可书上说,他们是一种菊科的草本植物,只是“嫩茎、叶可作蔬菜”。 ⒀是因为他们的无言,才没有人尊重他们作为植物的权利吗? ⒁仲春,当他们老得再也不能被采摘的时候,他们的每根躯干才结上了一个小小的花蕾,蒿菜们那个高兴啊,他们就像浩劫之后再次相逢在母校的学子,彼此相拥,唏嘘感叹。 ⒂风起处白发飞舞,没有人在乎。怎么会在乎呢,那么多寒冷的日子都没有哭,所有为生活的泪早已和汗水血水一起绞干了。 ⒃春风中,他们努力展平脸上的褶皱,像年轻人一样开怀大笑,绽放他们最后的金黄。原来,原来他们对生命的全部要求,只是开一朵花,小小的。 ⒄望着阳光下那片兴高采烈的雏菊,刹那间,我热泪盈眶。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 小题1:作者在第⑩段写道:“仲春,当他们老得再也不能被采摘的时候,他们的每根躯干才结上了一个小小的花蕾,蒿菜们那个高兴啊……”请简要说说“蒿菜们”高兴的原因。 (3分) 小题2: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茼蒿的复杂感情,请你用两个词语概括出来。(4分) 小题3:?第(1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4、文中茼蒿的形象让你联想到哪些人,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小题:3分因为①茼蒿从秋的落种到春的开花,经历了寒冬的磨难,②为人类奉献出青春,③最后结出了一朵小小的花蕾,并将绽放出一朵小小的金黄的花,实现它对生命的全部要求。 (每答出一点给1分。字句不必拘泥相同,意思对即可。) 小题:4分赞美(答“赞颂”或“肯定”也可)悲;怜悯(答“同情”也可) (每答出一点给2分) 小题:、4分该句反诘有力,很好的抒发了作者对茼蒿深深的同情和为他们抱不平的强烈感情。 小题:4分联想到坚韧顽强、敦厚坦诚、默默奉献、团结互助、执着追求、乐观豁达(或笑对生活的磨难)的人。(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并能结合即给文中相关语句阐述说明理由给满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雨落大海 鲍尔吉·原野 我终于明白,水化为雨是为了投身大海。水有水的愿景,最自由的领地莫过于海。雨落进海里,才伸手,就有海的千万只手抓住它,一起荡漾。谁说荡漾不是自由?自由正在随波逐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雨在海里见到了无数的兄弟姐妹,它们被称为海水,可以绿,可以蓝,可以灰,夜晚变成半透明的琉璃黑。雨落进海里,就开始周游世界的旅程,从不担心干涸。 我在泰国南部的皮皮岛潜泳,才知道海底有比陆上更美的景物。红色如盆景的珊瑚遍地都是,白珊瑚像不透明的冰糖。绚丽的热带鱼游来游去,一鱼眼神天真,一鱼唇如梦露。它们幼稚地、梦幻地游动,并不问自己往哪里游,就像鸟儿也不知自己往哪儿飞。 人到了海底却成了怪物,胳膊腿儿太长,没有美丽的鳞,只有裤衩,脑袋戴着泳镜和长鼻子呼吸器。可怜的鱼和贝类以为人就长这德行,这真是误会。我巴不得卸下呼吸器给它们展示嘴脸,但不行,还没修炼到那个份儿上,还没掌握用鳃呼吸水中氧气的要领。海底美啊,比九寨沟和西湖都美。假如我有机会当上一个军阀,就把军阀府邸修在海底,找我办事的人要穿潜水服游过来。海里的细沙雪白柔软,海葵像花儿摇摆,连章鱼也把自己开成了一朵花。 上天造海底时分外用心,运用了美术家全部的匠心。石头、草、贝壳和鱼的色彩都那么鲜明,像鹦鹉满天飞。上天造人为什么留一手,没让人像鸟和鱼那么漂亮?人,无论黄种人、黑人、白人,色调都挺闷,除了眼睛和须发,其余的皮肤都是单色,要靠衣服显示自己不单调。海里一片斑斓,上天造海底世界的时候,手边的色彩一定很富裕。 雨水跳进海里游泳,它们没有淹死的恐惧。雨水最怕落在黄土高坡,“啪”,一半蒸发,一半被土吸走,雨就是这么死的,就义。雨在海里见到城墙般的巨浪,它不知道水还可以造出城墙,转瞬垮塌,变成浪的碉堡、浪的山峰。雨点从浪尖往下看,谷底深不可测,雨冲下去依然是水。浪用怀抱兜着所有的水,摔不死也砸不扁。雨在浪里东奔西走,四海为家。 雨在云里遨游时,往下看海如万顷碧玉,它不知那是海,但知道那不是树,也不是土。雨接近了海,先感受到透明的风的拨弄。风把雨混合编队,像撒黄豆一样撒进海里。海的脸溅出一层麻子,又被风抚平。海鸥在浪尖叼着鱼飞。浪涛冲到最高处,卷起纷乱的白边。俯瞰海,看不清它的图案,大海没有耐心把一张画画完,画一半就抹去另画,象形的图案转为抽象的图案。雨钻进海里,舒服啊!海水清凉,雨抱着鲸鱼的身体潜入海水最深处,鱼群的腹侧如闪闪的刀光,海草头发飞旋似女巫。往上看,太阳融化了,像蛋黄摊在海的外层,晃晃悠悠。海里不需要视力,不需要躲藏。水是水的枕头和被褥,不怕蒸发,雨水进入大海之后就不再想念陆地。?(摘自2013年2月1日《广州日报》) 小题1:“我终于明白,水化为雨是为了投身大海。”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雨落大海的原因。(6分) 小题3:综观全文,作者运用了哪些的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6分) 小题4:文章结尾部分作者说“水是水的枕头和被褥”,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深刻含义”中又蕴含着怎样的现实意义?(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开门见山,点明标题“雨落大海”;(2)引领全文,引出下文 “雨落大海”的原因;(3)设置悬念,引人深思,激发阅读兴趣。(3分) 小题2:(1)海是最自由的领地;(2)海里有比陆地更美的景物;(3)海底舒服温暖,没有死的恐惧。(6分) 小题3:(1)拟人的手法:把雨人格化,赋予雨丰富的情感,有利于抒情,对雨的描写更形象生动。(2)对比的手法:海底的美与陆地的美比较,海中景色鲜明与人的肤色单一对比,海底的舒服与陆地的恐惧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雨落大海的美丽、自由与舒服。(3)比喻的手法:如盆景和不透明冰糖的珊瑚,像花儿的海葵与章鱼,如城墙、碉堡、山峰的浪,如刀光的鱼群腹侧,似女巫头发的海草等等,更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海底景色的鲜艳美丽。(6分) 小题4:(1)作者把大海比喻为雨的枕头和被褥,形象地说明了海是雨温暖舒服的家,这里没有蒸发与死亡的恐惧,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平安和舒适温暖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自由平安和舒适温暖的生活是当下浮躁社会中的人们应该追求的本真生活,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精神归宿。在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更要扫除心灵的荒芜,去建造自由平等、舒适温馨的精神家园。(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即可酌情计分)(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点题,引出下文 ,激发阅读兴趣。 小题2:雨落大海,就可以随波荡漾,周游世界,自由自在 ;雨落大海,还可以欣赏到海底的美,那绚丽的色彩,丰富的景物,都是陆地无法比的。雨落大海,牢牢抱成团,不会蒸发,不担心干涸。 小题3:拟人、对比、比喻。“雨在海里见到了无数的兄弟姐妹,它们被称为海水”,把雨人格化,并赋予丰富情感;“石头、草、贝壳和鱼的色彩都那么鲜明。”“人,无论黄种人、黑人、白人,色调都挺闷”,海底与陆地的美比较,海中景色与人的肤色对比,海底的舒服与陆地的恐惧对比;“红色如盆景的珊瑚遍地都是,白珊瑚像不透明的冰糖。”“海葵像花儿摇摆,连章鱼也把自己开成了一朵花。”更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海底景色的鲜艳美丽。 小题4:雨落大海,就可以随波荡漾,周游世界,自由自在 ;雨落大海,牢牢抱成团,不会蒸发,不担心干涸。雨水跳进海里游泳,它们没有淹死的恐惧。海是雨温暖舒服的家。体现了作者追求自由平安和舒适温暖生活。在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的今天,我们更要寻求自由平等、舒适温馨的幸福。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美即完善 朱光潜 “美即完善”说与“美在物体形式”说是既有关联而又有区别的:关联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大半同时持“美在物体形式”说,区别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还要替形式美找出一种名为“理性”的而其实是神学的基础。这一说的创始人是新柏拉图派。他们把柏拉理式说和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认为每类事物各有一个“原型”,而这个原型是上帝在创造世间事物时所悬的一种“目的”。上帝创造每一类事物,都分配给它在全体宇宙中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为着尽这种功能,它就需要一种相应的形体结构。例如动物在功能上不同于植物,而在动物之中牛又不同于马,因而在形体结构上各有不同的模样。一件事物如果符合它那类事物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而完整无缺,那就算达到它的“内在目的”,就叫做“完善”,也就叫做美。所以“美即完善”说的哲学基础是有神论和目的论。 十七八世纪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家们大半在新柏拉图派的目的论的基础上发展这种美即完善说。他们的领袖是莱布尼兹。他把世界比作一座钟,其中每一部机器或零件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贴,具有一种“预定的和谐”,所以是美的。作这种安排的当然是上帝。他的门徒伍尔夫和鲍姆嘉通相继发挥了他的这种美学观点。鲍姆嘉通在《美学》第一章里就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本身就是美”。所谓“感性认识的完善”即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与“理性认识的完善”是对立的。一条科学定理也是完善的,但是这种完善要通过理智思考才能认识到,至于美的事物所显出的那种完善却只须通过感官就可直接认识到。 理性派所说的“完善”实际上是指同类事物的常态。例如人既是人,就有人这类事物所共有的常态,五官端正,四肢周全,这就是完善,也就是美;完善的反面是残缺不全或畸形,也就是丑。这一说主要仍从物体形式着眼,强调美的感性与直接性,所以理性派大半采取“寓变化于整齐”那条形式原则。但是它和“美在物体形式”说毕竟有所不同,认为美的形象虽是感性的,还是有它的理性基础。美的事物符合它按本质所规定的内在目的,在这一点上就有内容意义了,所以比单纯的形式主义似乎进了一步。 但是理性派所理解的理性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理性,而是“天意安排”的合理性,所以它是先天的,先验的。人生来仿佛就有一些与经验无关的“理性观念”,如康德的“先验范畴”以及“德行”,“完善”,美丑善恶之类观念。根据这些先验的理性观念,人才可能有理性认识。判别美丑善恶的能力也是先天的。例如英国新柏拉图派美学家夏夫兹博里就把这种能力叫做“内在感官”或“内在眼睛”,认为“从行动,精神和性情中见出美和丑”和“从形状,声音和颜色中见出美和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由内在感官掌管的。这样,他就把美与善以及丑与恶密切联系起来,认为它们都有“社会情感的基础”,他认识到美的形式后面有内容意义,美不只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性,这是他的思想中的进步方面。不过他对美的社会性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他的主要论点还在于美符合天意安排的目的,目的论是与社会观点不相容的。 (节选自《西方美学史》,有改动) 8.从原文看,下列对“美即完善”说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即完善”说是从柏拉图理式说和基督教神学发展而来的美学观念,具有神学色彩。 B.“美即完善”说贯穿于新柏拉图派理论和理性派理论,后者在前者的甚础上发展而来。 C.“美即完善”说后来发展到美的内容意义领域,摈除美的自然属性而承认美的社会性。 D.“美即完善”说与“美在物体形式”说并不完全相同,是对形式美的批判的继承与超越。 9.从原文看,下列对“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学的对象是符合所在事物类别所特有的形体结构或模样,能够达到自己的“内在目的”的事物。 B.美学的对象是符合它按本质规定的“内在目的”,具有内容意义而比单纯形式主义进步的事物。 C.美学的对象是那些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贴而具有一种“顶定的和谐”的事物。 D.美学的对象是通过感官就可以直接认识到的符合同类事物常态因而显现出那种“完善”的事物。 10.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形式美论调有所不同,理性派强调美的感性与直接性,提出美具有理性基础,均采取“寓变化于整齐”的原则。 B.理性派所理解的理性属于“先验范畴”,不是一般意义所谓的“理性”,因而比一般意义上的“理性”来得高级。 C.新柏拉图派和理性派有相同的理论背景和思维方式,即基督教神学中的创世神话,上帝造物以及对天地万物的精妙安排。 D.科学领域的事物也是“美”的,这个“美”要通过理智思考才能获得,而除此以外的其他事物的“美”只要通过感官就可获得。
参考答案: 8.C 9.D 10.C
本题解析:8. ?(“美即完善”说到夏夫兹博里那里发展纠美的内容意义领域,他认识到了美是一种自然属性,还有社会性,但并没有摈除美的自然属性。A项,由第l段论述“他们把柏拉图的理式说和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所以‘美即完善’说的哲学基础是有神论和目的论”,可判断为正确;B项,通览全文可知,“美即完善”说是新柏拉图派和理性派的共同学说,从第2段可知“理性主义哲学家们大半在新柏拉图派的目的论的基础上发展这 种‘美即完善’说”,可判断为正确;D项,从文章开头“关联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大半同时持‘美在物体形式’说,区别在于持‘美即完善’说者还要替形式美找出一种名为 ‘理性’的而其实是神学的基础”,可判断为正确) 9. (从第2段内容可知这是鲍姆嘉通的观点,他认为“所谓‘感性认识的完善’即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美的事物所显出的那种完善却只须通过感官就可直接认识到”,可判断为正确;A项,从第1段内容可知,这是新柏拉图派的观点,不是鲍姆嘉通的美学理论,相差甚远,可判断为错误;B项,从第3段内容可知,这种观点认为美的形象虽是感性的,还是有它的理性基础,对照“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与‘理性认识的完善’是对立的”,可判断为错误;C项,从第2段内容可知,这是莱布尼兹的观点,不能准确说明“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因为鲍姆嘉通观点由此而来但又已经做了发挥,可判断为错误) 10. (从第l段与新柏拉图派“上帝创造每一类事物,都分配给它在全体宇宙中所特有的一种功能”与第2段理性派“他把世界比作一座钟,其中每一部机器或零件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形式,安排得妥贴,具有一种‘预定的和谐’,所以是美的。作这种安排的当然是上帝”可知,两者都吸收了基督教神学理论,上帝造万物并使万物具有一种“预定的和谐”,可判断为正确。A项,从第3段论述“这一说主要仍从物体形式着眼,强调美的感性与直接性,所以理性派大半采取‘寓变化于整齐’那条形式原则。但足它和‘美在物体形式’说毕竟有所不同,认为美的形象虽是感性的,还是有它的理性基础”,由此判断“均”与“大半”不符,错误;B项,从第4段论述“但是,理性派所理解的理性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理性,而是‘天意安排’的合理性,所以它足先天的,先验的”可判断为错误,这里实际是说明理性派理性与一般理性不同,是与生俱来的“先验”的东西,和一般所说的理性是两个概念,没有依据可得出高下之分,可判断为错误;D项,从第2段论述“一条科学定理也是完善的,但是这种完善要通过理智思考才能认识到,至于美的事物所显出的那种完善却只须通过感官就可直接认识到”可判断,科学事物的 “美”是需要通过理智思考获得的,但不能得出结论说“除此以外的其他事物的‘美’只要通过感官就可以获得”,无法推断出结论,选项说法属不当周延)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择?友 1.俗话说:“朋友如手足,知音胜兄弟。”又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不能没有知心朋友。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纵有“红荷出污泥,一尘不染” 者,而青年人阅历尚浅,思想单纯,要求慎择友,并非无足轻重。 2.那么,我们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呢?明代学者苏浚在他的《鸡鸣偶记》里讲到有四种朋友,他说:“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此话重提,对我们如何择友,是很有启示的。 3.所谓“畏友”,就是志同道合,铁面无私,敢于直言规劝,能够开展批评的朋友。这种朋友,表面上叫人有点害怕,其实正是朋友之俊杰。陈毅同志有“难得是诤友”的句句,就是对“畏友”的赞许。琳蘅·德穆特,是马克思的女佣人,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畏友”。据威廉··李卜克内西的回忆,当马克思一日烦躁得暴跳如雷的时候,别人吓得销声匿迹,她竟能“直入狮穴”,“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于是狮子就变得比羊还驯服”。她是与马克思一家风雨同舟的战友,她一生对马克思的帮助不是用文字所能表达出来的,而马克思在“畏友”面前,顿改弊病,从善如流。 4.所谓“密友”,就是不但在平日友好往来,而且于危难之际,也能相互依托,生死与共。能交上“密友”将是莫大的幸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的事业中结成了举世无双的“密友”。列宁曾评价说:“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他们的终生合作,不但为无产阶级带来了光明,而是使他们度过了平生一段苦卓绝的岁月。真挚的友谊有着迷人的魔力。马克思被疾病纠缠的时候,只要收到恩格斯的一封信,或者恩格斯陪他走走逛逛,他的疾病即会十去八九。正如马克思的女儿燕妮所说:“他在卡尔身上所起的作用,比任何药物都大得多。” 5.所谓“昵友”,就是那些互相奉承、互相吹捧、吃喝玩乐的酒肉朋友。“昵友”除了他们自己欢心得意、乐于口腹外,对人类和国家毫无益处。亲昵的面孔,最容易掩藏祸心;郁烈的醇酒,最容易使人陶醉。社会上的流氓盗窃集团多是以“昵友”的面孔拉人下水的。“昵友”不“昵”,是可信的真谛。 6.所谓“贼友”就是那些利害倾轧、两面三刀的人。当你一帆风顺时,他以朋友的面孔出现,阿庚奉承,亲热异常;当你有个三灾六难时,他又会为了自己的得失,出卖灵魂,落井下石。与这种人交朋友,正如纸娃子玩火,不难自焚! 7.马克思在赞扬工人阶级之间的关系时说:“人类的兄弟情谊在他们的中心? a?词句,? b?真实。? c?人类的高贵从那被劳动锻炼得刚强的形象中向我们发出光辉来。”这“真实”二字,对交友来说,是极有分量的。俗话说:“浇树要浇根,交友要交心。”待人不诚,言而无信,怎么会找到知己的朋友呢?我们所提倡的这种“交心”,就是一颗纯纯净净的同志之心。 8.交朋友首先要注重于政治上的考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见到有的人交了朋友,后来关系又破裂了。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同其他事物一样,人的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朋友之交绝不是一成不变的。真正的友谊,在斗争中得到巩固和发展,虚伪的友情,在斗争中将会以断交而告终。在前进的征途上,当同路的伴侣倒行逆施而又可救药时,一刀两断、各奔前程是很自然的事情。卢格是马克思的朋友,但当他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大肆攻击和诬蔑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时,马克思便毅然地同这位曾一度“志同道合”的朋友彻底决裂了。在马克思看来,政治上的敌对与个人之间的友谊是不可并存的。 9.交朋友不是为了满足私欲,不是搞交易。有的青年人把交朋友当成谋求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比如,有的人在开学就业、入党入团或者购置什么缺货时,自鸣得意地说什么:“没问题,我有知心朋友,好办……”如若目的达不到,私欲落空,就转而牢骚满腹,甚至骂出声来:“真他妈的不够朋友!”这种友谊价值究竟如何,大家可以想像得到。可见,私欲是侵蚀纯真友谊的蛀虫。 1.要慎择友,交诤友。真正的友谊,其力量是无穷的!· 1.?仔细阅读文章,联系内容,解释第2段的加点字: 规——?;?托—— 饴——?;?攘—— 2.?在第7段空格处分别填上三个虚词: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3.?第7段中“这种交心”批的是□□。 4.?分别概括文中所提到的四类朋友: a.畏友是□□□□□□□□□□□□□□□□□□□□的朋友。 b.密友是□□□□□□□□□□□□□□□□□□□□□的朋友。 c.昵友是□□□□□□□□□□□□□□□的朋友。 d.贼友是□□□□□□□□的朋友。 5.?本文正确的分层应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在序号中间划“/”) 6.?第五段中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提出的中心论点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规:规劝;托:托付,依托;饴:密糖;攘:相挽? 2.a:不是? b:而是? c:而? 3.真诚(真实)? 4.a:志同道合,铁面无私,敢于直言规劝,能够开展批评? b:不但在平时友好往来,而且于危难之际,也能相互依托? c:互相奉承,互相吹捧,吃喝玩乐的酒肉? d:利害倾轧,两面三刀? 5.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6.对偶? 7.要慎择友,交诤友
本题解析: 无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