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8 18:46:28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意对即可)
(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4题
创造必须有学问。在一定意义上,创造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想说的只不过是:创造需要知识,但知识不等于创造。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我觉得从知识到力量,其中还需要某种转换。即是说,要使知(对象)变成力量(主体),还需要某种科学的选择、组织、建构、融化的工夫,这样才能使知识纳入你的智力结构,成为你的能力,符合你的需要,而为你自由驾驭,而不只是像机器那样被动地贮存,凭外在指令输入输出而已。也就是说要善于读书,要善于吸收融化知识,使合乎规律性的知识,趋向于、接近于、符合于你的目的性的创造。
1.对“不只是像机器那样被动地贮存,凭外在指令输入输出而已”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要把知识变成力量
B.说明从知识到力量需要某种转换。
C.说明知识变成力量的重要。
D.符合人的需要而为人所自由驾驭
2.最后一句“使合乎规律性的知识,趋向于、接近于、符合于你的目的性的创造。”中加点短语所表述的意思是
A.用并列短语强调要善于吸收、融化知识
B.用递进短语突出善于主动地选择、建构、运用和支配知识的知重要性
C.用并列短语说明读书的目的性越来越明确
D.用递进短语说明从读书到创造的发展过程
3.这个文段的中心句是
A.创造必须有学问
B.创造需要知识,但知识不等于创造
C.知识就是力量
D.要善于读书
4.对本文段的论证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首先论证了知识的重要,接着指出知识与创造的相互关系,然后阐明了从知识到力量的转换,从善于读书到创造的发展过程。
B.首先论证了知识的重要,接着指出知识与创造的关系,然后阐明了从读书到创造的发展过程。
C.首先提出了观点,接着指出了知识的重要。然后阐明了从知识到力量的转换和善于读书的重要。
D.首先提出了观点,接着指出了知识的力量,然后阐明要善于读书,要善于选择、建构、运用和支配知识。


参考答案:BDBA


本题解析:1.(原文中“即是说------而不是------”一句所阐述的便是这个内容)3.(ACD三项都未能表明知识与创造的相互关系)4.(B项对论证内容的表述有遗漏之处,CD两项均未涉及“创造”的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问题。
办事儿
王和文

  每次探亲回家,父亲都会提起表哥。他通常这样说,你表哥真不错,经常来照料我们,大大小小的事都替着张罗。
  表哥待我们真是好。我在县城读书的时候,伙食差,经常陷于“饥寒交迫”的境地。多亏了表哥,他当时在县里最气派的第一饭店工作,晚上下了班,经常到学校里给我送去一大块熟牛肉或狗肉,看着我吃下才笑眯眯地离开。
  我有时会问,你这样做好吗?
  表哥说,我们那里每个人都有一份,自己人吃嘛,撑死了能吃多少?
  我很感动,也很诧异,但是狗肉堵着嘴,想不出恰当的话来,只能说,你们不会把饭店拿垮了吧?
  果然被我不幸而言中。我考上大学的第二年,第一饭店停业了。表哥呢?进了一家金属乐器制造厂。
  我再次放假回家,发现家里的橱柜.水缸盖.锅盖乃至簸箕,全都是亮闪闪的优质材料。
  我的心一沉!侧立起耳朵,看着父亲。他老人家果然又说,你表哥真是不错。
  我决定和表哥谈一谈。我尽量委婉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你这样做对单位和个人都是不负责任的,这样下去对自己是很不利的。
  表哥很尊重我这个小弟,他也相当诚恳地表达了他的意思:你表哥我没有别的本事,只能拿破料子给亲戚朋友办点事儿;要是这点事儿都办不了,我还不憋屈死啊;又不是偷出去卖钱,自己人用嘛,打死了能用多少?
  我乖乖地闭上嘴巴。
  不过,表哥还是感谢我的开导,他说,放心吧老弟,我倒是想拿金块呢,可也得有啊,厂里只有铝合金和擦琴的布料。
  我这才注意到,他家里的窗帘、床单、电视机罩……都是上好的白棉纱布。
  我讪讪地说,你们,你们不会把工厂拿垮了吧?
  果然又被我不幸而言中。没过两年,乐器厂倒闭了。表哥呢,下岗了。
  又是一年过去。
  我再一次回家。阔同学在当地最高档的酒店设宴款待。酒至半酣,我去洗手间,没想到竟遇见了表哥!他做了这里的保洁员。
  意外相逢,我们都特别高兴。表哥实在见老,也是奔50岁的人啦,但是热情和仗义丝毫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他把“正在维修请您稍候”的大牌子架到洗手间门外,说,不让别人进来,给你专用!
  我大着舌头说,这不太好吧?
  表哥说,嗨,这点事情都办不到,你表哥我在这里不是白混了么?
  从洗手间出来,我发现衣兜里鼓鼓的,掏出来一看,是不知什么时候塞进去的五六包面巾纸。我隐约记起表哥刚才说过一句话:这里只有这东西,真不好意思拿出手。
  我嘿嘿笑了,眼泪却止不住流下来……(选自《京江晚报》)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中“我”的内心情感是复杂的,即深恶痛绝表哥的可耻行为,也理解表哥的做法,同情表哥的遭遇。
B.从“我”的身上,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并不是不懂得法律和制度,但往往难免做了人情的俘虏,引人深思。
C.小说通过对表哥前两次工作中拿饭店肉食和拿工厂材料的描写,既能让读者感受到表哥最后做了保洁员的情节安排是一种必然,又为结尾处的高潮铺垫蓄势。
D.小说通过前后的对比,写出表哥生活的变化,也表现出现实生活的变化,提出社会需要改革的问题。 E.小说启示我们:个人的利益是建立在集体利益的基础上的,如果一味损害集体利益,最终损害的可能就是自身利益。
2.试总结表哥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小说结尾“泪”的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D
2.表哥喜欢给亲戚朋友办事儿,说明他是一个重感情.热情仗义的人。表哥给人办事儿是为了“不憋屈”“不白混”,说明他是一个喜欢面子的人。表哥拿公家的东西办事儿,说明他是一个爱贪便宜的人。(意对即可)
3.对表哥多年待自己好的感动。对表哥不改陋习的痛惜。(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动物社会性可能受基因影响
因受到欺凌和惊吓而变得畏缩的实验鼠,剔除掉一个基因后,行为就能恢复正常。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发表的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动物的社会性可能受基因影响。?
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最近一期《科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鼠是社会性很强的动物,一般乐于和陌生的同类接触,但如果遭到比较霸道、富有侵略性的同类的欺凌,鼠就会变得畏缩起来,而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能改善这一状况。
研究人员让个头小的实验鼠每天与具有侵略性的大白鼠近身相处5分钟,小实验鼠常常被 “揍”到容器的一角,余下的时间让它们隔着有一个凿孔的透明树脂玻璃墙相望相闻,虽然免去了皮肉之苦,小实验鼠也免不了受到精神折磨。经过10天的折磨后,再把小实验鼠与其他友善的实验?鼠?放在一起,但小实验鼠还是与受折磨时一样,表现得非常畏缩。?
研究人员认为,老鼠的这一行为背后可能有基因的影响,特别是一种名为BDNF的神经营养因子。他们进一步研究了鼠脑内与欣快感刺激相关的两个区域,一个是脑中部的腹侧被盖区,另一个是脑前部的依伏神经核。他们发现,正常实验鼠的腹侧被盖区含有较多BDNF因子,依神经核则只含有微量的BDNF因子;而在实验中被折磨的实验鼠,依伏神经核却含有更多的BDNF因子。研究人员推测,腹侧被盖区生成的BDNF因子,传输到了依伏神经核,并对实验鼠的行为产生影响。过量的BDNF因子在依伏神经核中积累,会使实验鼠行为畏缩。为了验证这一推测,他们剔除了畏缩实验鼠脑中编码BDNF因子的基因。实验鼠在这一番“洗脑“后果然一反常态,面对粗暴的同类再也不畏缩了,这一效果与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的疗效一样。领导这一研究的内斯特勒表示,他们的新发现再次证明,动物在社会压力下的反应,与大脑内部的回馈通路密切相关。他们认为,人类身上可能也有类似机制。某些人长期抑郁或受到惊吓后,会出现自闭倾向,可能就有基因的影响。新发现为寻找有关基因治疗方法提供了线索。?
5.下列有关“BDNF因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BDNF因子是一种名为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它在调节动物的情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B.BDNF因子在依伏神经核中的过量积累,会使实验鼠行为畏缩,这一推测得到了验证。?C.BDNF因子在遭受欺凌的实验鼠的依伏神经核中的数量与腹侧被盖区中的数量一样多。?D.BDNF因子是动物体内的一种有害基因,科学家通过剔除这种基因,有效地抑制了动物的不良情绪。?
6.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腹侧被盖区和依伏神经核是鼠脑内与欣快感刺激相关的两个区域,正常情况下,两个区域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BDNF因子。?
B.实验表明,受到精神折磨的实验鼠会形成某种“记忆”,以致它们在不受到欺凌和惊吓的环境里也表现得很畏缩。?
C.科研人员剔除了畏缩实验鼠脑中编码BDNF因子的基因,结果发现它们在行为上不再表现得畏缩。?
D.动物在社会压力下的反应,与大脑内部的回馈通路密切相关,这一点因BDNF因子的发现而被认识。?
7.以下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被剔除了BDNF因子基因的老鼠,获得了对欺凌与惊吓的终身抵抗力,再不会抑郁和畏缩了。?
B.某些具有自闭倾向的精神疾病,是某种基因影响的结果,研究人员通过科学实验找到了利用基因疗法排除抑郁情绪的途径。?
C.人类的勇敢、胆怯等心理,欣悦、悲伤等情绪可能受某种基因的影响,如果破解了这种基因密码,将有利于对人类心理疾病的治疗。?
D.随着人类对基因的不断研究和认识,一切前所未知的人体秘密都将昭然若揭,人类很快将进入无疾病时代。?


参考答案:5.? B?
6. D?
7. C


本题解析:5. A项中“BDNF因子是一种名为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错误,参照原文“一种名为BDNF的神经营养因子”可知BDNF因子是一种神经营养因子;C项中“数量一样多”的说法错误,由原文“而在实验中被折磨的实验鼠,依伏神经核却含有更多的BDNF因子”可知;D项“有害基因”的说法无依据。 ?
6. 该选项参考原文“他们的新发现再次证明”可知该结论此前已经得到证明;此外,它被再次证明,也不能只归于“BDNF因子的发现”。? 
7.A项中“再不会抑郁和畏缩”的说法在文中无依据;B项中“找到了”的说法不对,原文表达是“新发现为寻找有关基因治疗方法提供了线索”;D项中“人体秘密都将照然若揭,人类很快将进入无疾病时代”的推断过于主观、绝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一次盛会。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和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做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呀!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定的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内疚。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斯瓦米纳森爽朗地一笑,便竹筒倒豆子般地把那件往事兜底揭穿了。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块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会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去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短见浅识。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世界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杂交水稻种子,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
E.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2.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袁隆平送出去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短见浅识”。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会更加长久”。请就你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E
2.①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
  ②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
  ③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意对即可)
3.①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
  ②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
  ③一旦祖国有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他们也会随时回来。(意对即可)
4.观点一: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
  ①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
  ②同行的认可,又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观点二:维护尊严,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让步。
  ①斯瓦米纳森曾因为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
  ②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
  ③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斗争到底。
  观点三: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
  ①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
  ②竞争对手间要保持友谊,必须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