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8 18:54:11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7分)? 不幸的她?张爱玲 秋天的晴空,展开一片清艳的蓝色,清净了云翳,在长天的尽处,绵延着无边的碧水。那起伏的海潮,好像美人的柔胸在蓝网中呼吸一般,摩荡出洪大而温柔的波声。几只洁白的海鸥,活泼地在水面上飞翔。在这壮丽的风景中,有一只小船慢慢的掉桨而来:船中坐着两个活泼的女孩子,她们才十岁光景,穿着紧紧的小游泳衣服,赤着四条粉腿,又常放在船沿上,让浪花来吻她们的脚。像这样大胆的举动,她俩一点也不怕,只紧紧的抱着,偎着,谈笑着,游戏着,她俩的眼珠中流露出生命的天真的诚挚的爱的光来。 她俩就住在海滨,是M小学的一对亲密的同学。这两朵含苞的花是差不多浸在蔚蓝的水中生长的。今天,恐怕是个假期,所以划到海心游乐的吧!“雍姊!你快看这丝海草,不是像你那管草哨子一样吗?拾它起来,我吹给你听!”她一面说,一面弯转了腰,伏在船沿上去把手探到水里。雍姊忙着挡她,“仔细点!跌下去不是玩的。你不看见浪很大吗?”她不言语了,只紧靠在雍姊的怀里,显出依傍的神气。 夜暮渐渐罩下来,那一抹奇妙的红霞,照耀得海上金波似的。在那照彻海底的光明中,她俩唱着柔美的歌儿,慢慢地摇回家去。暮色渐渐黯淡了,渐渐消失了她俩的影子。 五年之后,她母亲带她到上海去依靠她的姨母,雍的父亲也死了,她俩就在热烈的依恋中流泪离别了。 在繁华的生活中又过了几年,她渐渐的大了,像一朵盛开的玫瑰一样。她在高中毕了业,过着奢华的生活。城市的繁荣,使她脑中的雍姊,和海中的游泳,渐渐的模糊了。 她二十一岁,她母亲已经衰老,忽然昏悖地将她许聘给一个纨绔子弟!她烧起愤怒烦恨的心曲,毅然的拒绝她,并且怒气冲冲的数说了她一顿,把母亲气得晕了过去。她是一个孤傲自由的人,所以她要求自立——打破腐败的积习——她要维持一生的快乐,只能咬紧了牙齿,忍住了泪痕,悄悄地离开了她的母亲。 飘泊了几年,由故友口中知道母亲死了。在彷徨中,忽然接到了童时伴侣雍姊的消息,惹她流了许多感激、伤心、欣喜的眼泪。雍姊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商界服务了几年,便和一个旧友结了婚,现在已有了一个美丽活泼的女孩子,正和她十年前一样,在海滨度着快乐的生活。几度通信后,雍姊明了了她的环境,便邀她来暂住。她想了一下,就写信去答允了。 她急急的乘船回来,见着了儿时的故乡,天光海色,心里蕴蓄已久的悲愁喜乐,都涌上来。一阵辛酸,溶化在热泪里,流了出来。和雍姊别久了,初见时竟不知是悲是喜。雍姊倒依然是那种镇静柔和的态度,只略憔悴些。 “你真瘦了!”这是雍姊的低语。她心里突突地跳着,瞧见雍姊的丈夫和女儿的和蔼的招待,总觉怔怔忡忡的难过。一星期过去,她忽然秘密地走了。留着了个纸条给雍姊写着:“我不忍看了你的快乐,更形成我的凄清!别了!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无论怎样,我们总有藏着泪珠撒手的一日!“ 她坐在船头上望着那蓝天和碧海,呆呆地出神。波涛中映出她的破碎的身影——啊!清瘦的——她长吁了一声!“一切和十年前一样——人却两样的!雍姊,她是依旧!我呢?怎么改得这样快!——只有我不幸!” 暮色渐浓了,新月微微的升在空中。她只是细细的在脑中寻绎她童年的快乐,她耳边仿佛还缭绕着那从前的歌声呢! 注:这篇小说发表于作者12岁。 小题1:简要分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4分) 小题3:小说中的“她”是一个怎样的形象?(4分) 小题4:关于这篇小说,有人认为首次流露出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的起点;有人认为是张爱玲对人生的终极悲剧的探索与慨叹,是一个“天才的起步”。你认为呢?(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渲染气氛,烘托“她”与“雍姊”之间的友谊;推动情节的发展,预示着主人公“她”悲剧命运的开始。(每点2分) 小题2:(4分)小说叙述一对少女时代的密友在海滨幸福地生活,长大后“她”和“雍姊”分别,“她”去了上海,为反抗母亲为她订的婚姻而漂泊囚方,“雍姊”自由恋爱结婚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十年后,旧友故地重逢,一星期后,“不幸的她”悄然离去。 小题3:(4分)小说中的“她”对童年生活怀念,对纯真友情依恋;孤傲爱自由,对婚姻自由充满渴望,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内心细腻敏感自尊,遭遇命运挫折之后,自怨自艾。 小题4:(5分)示例一:这篇小说首次流露出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的起点。在这篇小说中,张爱玲运用跳跃式的叙事策略,简单而又深刻地展现了女性生命的历程,而这样的历程恰恰就是女性纯洁美好生命被毁灭的过程。“她”在孩童年代拥有快乐和幸福,一旦迈人成年便开始成为牺牲品,要被母亲许聘给纨绔子弟。为了自由,为了“打破腐败的积习”,“她”离开了母亲,而离开母亲的结果便是没有了“奢华的生活”,只能漂泊。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张爱玲对女性独立自主的追求,虽然这样的追求还是建立在女性反抗“腐败的积习”的基础上的,还仅仅是女性对婚姻自由的渴望,还没有深入到女性生存世界的根本,但它毕竟是张爱玲在其小说中首次流露出女性对自我的关注,因而这种流露完全可以说是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的起点。示例二:这篇小说是强爱玲对人生的终极悲剧的探索与慨叹,是一个“天才的起步”。小说围绕文末“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无论怎样,我们总有藏着沮珠撒手的一日”,叙述了主人公少年亲密的友情——分别到了上海——抗婚离家出走——旧友故地重逢——再次踏上孤独的旅程,这就是“她”或者说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在这里,“她”似乎只是一个人的符号,因此,“她”的成长之旅也就有了象征意义,这也或多或少揭示了生命所面临的永恒意义上的灾难,而这篇小说又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女所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天才的起步”。(综合以上两种观点也可。观点明确2分,结合文本内容,言之有理有序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此题,可从该句的内容及其对揭示文章主题、展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此句写的是景,因此有渲染气氛的作用;此句还写了“她俩”“慢慢地摇回家去”“渐渐消失了”,因而预示着主人公“她”悲剧命运的开始。 小题2:解答此题,要概括故事情节,主要概括故事发生过程中的主要事件,比如可分为:少女时代(在海滨幸福地生活)、长大后(分别,一个去了上海,为反抗母亲为她订的婚姻而漂泊囚方,一个自由恋爱结婚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十年后(故地重逢)、一星期后(“不幸的她”悄然离去)等几个时期。 小题3:要分析小说中“她”的形象,必须根据小说中对“她”的语言、心理、行为动作等描写分析。小说先写五年前,再写五年后、十年后“她”回到故地,“见着了儿时的故乡,天光海色,心里蕴蓄已久的悲愁喜乐,都涌上来”这些都表明了“她”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纯真友情的依恋。再由“她”反抗妈妈给“她”安排的有婚姻,可看出“她”孤傲,爱自由,对婚姻自由充满渴望,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再从“她”最后留下的纸条可看出“她”内心的细腻敏感和自尊。 小题4: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题目,答案并不唯一,可在题目提示的两种看法中任选一种加以阐发,也可综合两种看法进行分析。如果认为“这篇小说首次流露出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的起点”,就要从作者运用跳跃式的叙事策略,简单而又深刻地展现出女性生命的历程恰恰就是女性纯洁美好生命被毁灭的过程这样的角度分析。“她”在孩童年代拥有快乐和幸福,但一当迈人成年便成为牺牲品,被母亲许聘给纨绔子弟。为了自由,“她”离开了母亲,而结果便是只能漂泊。从中可以看到张爱玲对女性独立自主的追求,这是张爱玲在其小说中首次流露出女性对自我的关注,是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的起点。如果认为“这篇小说是强爱玲对人生的终极悲剧的探索与慨叹”,就要从小说叙述了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分析。小说中“她”的成长之旅或多或少揭示了生命所面临的永恒意义上的灾难,而这篇小说又是一个著名作家在十二岁时所作,因此可以说这是“天才的起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和而不同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为实现和谐的追求,中国文化提供了两大法宝,一是“和”,一是“中”。 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互相关心、与人为善、推己及人,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为贵”一词出自《论语》,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主张借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和”与“同”是中国文化所关注的一对含义不同的范畴。早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过所谓“和同”之辨。“和”是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同”是简单的同一。《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在回答郑桓公“周其弊乎”的发问时认为,西周最大的弊端就是“去和而取同”。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史伯这样区别“和”与“同”:“以他平他谓之和”,就是说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作“和”,“和”能产生新事物,所以说“和实生物”;“以同裨同”,就是说把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是不能产生新事物的。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推及施政,则必须“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综合不同意见,防止偏于一端、专横独断,否则,则“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孔子曾提出“和而不同”的著名观点。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认为君子能汲取别人的有益思想,纠正其错误思想,力求公允正确,绝不盲从,这叫“和而不同”;而小人只会随声附和,从不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叫“同而不和”。 “和”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重要特征,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和而不同”的“和”,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以宽容的态度。“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宽厚之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 “和”不是“同”,“和”是有矛盾、有斗争的。宋代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讲: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意思是说只要有一种事物、一种现象,必定有与之相对的事物和现象,两者免不了有矛盾,有斗争,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要求“和”。张载看到了宇宙世界、人间社会都是有矛盾的,但在矛盾的解决上他主张“仇必和而解”,而不是“仇必仇到底”。对立和斗争不应以一方面消灭另一方面作为最终的结局,而应是相辅相成,协调配合,趋向于“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充分体现在这句“仇必和而解”之中,以和谐的方法来消除矛盾,解决矛盾,使事物向一个更新的方面来发展,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是求和,不是让矛盾冲突扩大。只有“和”才有生机和活力。这种对待矛盾的朴素的辩证思想,对于我们实现和谐人生的理想是大有裨益的。 小题1:下列对“和而不同”中的“和”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汲取别人有益思想,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力求公允正确。 B.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 C.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以宽容的态度。 D.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或矛盾的途径和办法。
| 小题2:下列表达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了在建立和保持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中礼仪的重要作用。 B.史伯认为西王朝统治者由于“去和而取同”,专横独断,直接导致了统治的崩溃。 C.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普遍和谐的基本特质。 D.“仇必和而解”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现象,最后一定能找到求得和解的办法。
|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贯彻“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解决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冲突的问题。
B.“和而不同”的主张既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C.利用包括“和而不同”思想在内的儒家学说维护统治,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保持国家统一的重要原因。
D.在人际关系领域采取“求同存异”的做法是符合“和而不同”思想的,“求同”与“不同”并不矛盾。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B.(B项所示的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同时对“和”的理解过于宽泛。)
小题2:D.(A项,错在把“礼”和“礼仪”混为一谈;B项,错在“直接导致了统治的崩溃”并非史伯的观点;C项,错在扩大了“和”的外延,孔子主要是从人际关系角度提出“和而不同”的主张的。)
小题3:C.(封建统治者的确是利用儒家学说来维护其统治的,但是“和而不同”思想不在其内,因为“和而不同”思想与思想专制是格格不入的。)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谈人
朱光潜
世间事物最复杂、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希腊人把“懂得你自己”看做是人生最高的智慧。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西方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魔鬼固诡诈多端,而仙子也缥缈难测。
作为一种动物,人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他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又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人猿发展到人。正如人的面貌还有类人猿的遗迹,人的习性中也还保留着一些兽性,即心理学家所说的“本能”。
我们这些文明人是由原始人或野蛮人演变来的,除兽性之外还保留着原始人的一些习性。要了解现代社会中的人,还需要了解我们的原始祖先。所以马克思特别重视摩根的《古代社会》,把它细读过并且加过评注。恩格斯也根据古代社会的资料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还详细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这对研究美学是特别重要的。古代不仅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政权的摇篮,而且也是宗教、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数典不能忘祖,这笔账不能不算。
从人类学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来看,艺术和美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源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和女俘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活动。中国的儒家有一句老话“食、色,性也”。“食”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是延续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艺术和美也最先见于食色。汉文“美”字就起源于羊羹的味道,中外都用“趣味”来指“审美力”。原始民族很早就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他们用发亮耀眼的颜料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
在近代,人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一个活人时时刻刻都要和外界事物(自然和社会)打交道,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因为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不断地改造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复杂过程简化为从刺激到反应往而复返的循环弧。外界事物刺激人的各种感觉神经,把映像传到脑神经中枢,在脑里引起对映像的初步感性认识,激发了伏根很深的本能和情感(如快感、痛感以及较复杂的情绪和情操),发动了采取行动来应付当前局面的思考和意志,于是脑中枢把感觉神经拨转到运动神经,把意志转达到相应的运动器官,如手足肩背等类,使它实现行动。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选自《谈美书简》,有删改)
1.关于“人”的理解,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懂得你自己”是人类的最高智慧,人类只要能够懂得自己,也就能懂得人。
B.人是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再由人猿发展到原始人进而发展到文明人的。
C.进化过程中遗留在人类身上的一部分“兽性”和原始人的一些特点构成了人的“本能”。
D.人的所谓“生活”就是时时刻刻地和外界打交道,不断地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
2.关于“艺术”和“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和美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源于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
B.儒家说:“食、色,性也。”在“食”和“色”这两大人类本性的具体行为中便蕴藏着艺术的美。
C.“食”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是延续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它们都属于艺术美的范畴。
D.原始民族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就是艺术活动。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有心灵,所以,人是世间万物中最难懂的。 B.西方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可见人的性格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不能把人简单分类。
C.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就是美的历史。
D.哲学和心理学把人们认识世界的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1.B
2.C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关于有关文学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中,周瑜用“假途灭虢”之计,骗刘备说愿代取西川以换荆州,实则是以取西川为名起兵欲取荆州。结果被诸葛亮识破,将计就计大败周瑜。周瑜大怒,箭疮复发,不久又接到了诸葛亮的一封来信,信中写明了周瑜的所有用心。周瑜被激昏过去,醒来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之后死去。周瑜死后孙权任命陆逊为都督,总领兵马。
B.被称为“四大悲剧”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代表着莎士比亚的顶峰,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复杂丰满、发人深省的艺术形象。
C.除夕前一天的下午,在觉新的办公室里,觉新向觉民、觉慧诉说了自己身为长孙所承担的重任,以及自己为家族牺牲了个人幸福的痛苦。《家》
D.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曹魏政权在曹丕死后,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最终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先灭东吴,后灭蜀汉,三分天下至此重归统一。(《三国演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D(先灭蜀汉,后灭东吴)
点评:文学常识虽然最近几年考得不多,但是一些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一定要求学生读,该记忆的也要背过。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1.“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
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
参考答案:1、因为“木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
2、在内容上引出“落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3、B(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