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四)
A.以其有得,则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后当以我语告之 B.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 C.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 D.吾不及见儿之立也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每处0.5分)
(2)①他的俸禄虽然很微薄,常常不让留下余钱,说:“不要使这(钱财)成为我的负累”(虽、累,各1分,句意1分)
②我开始一两次看到这样的情形,认为是刚服完丧不久才这样的。(以为,新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姑:丈夫的母亲。
小题1:两个“其”都是代词,指代“我的父亲”。A.“以”分别解为“介词,因为”和“介词,把”。B.“而”分别解为“连词,表承接,并且”和“连词,表转折,但是”。D.“之”分别解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和“代词,这”。
小题1:A.无省略。B.“汝”应是“汝父”,后面的“汝父”应删除。C.“其”字用错,应是“官吏”“求”后应是“其生”。
小题1:“直接表现了千百年来封建社会官吏草菅人命的社会现状”错。
小题1: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傅岐,字景平,北地灵州人也。岐初为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服阕后,疾废久之。是时改创北郊坛,初起岐监知缮筑,事毕,除如新令。县民有因斗相殴而死者,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引咎,郡乃移狱于县。岐即命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岐乃放其还家,使过节一日复狱。曹掾固争曰:“古者乃有此,于今不可行。”岐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主者勿忧。”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岐后去县,民无老小,皆出境拜送,啼号之声,闻于数十里。至都,除廷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
岐美容止,博涉能占对。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岐接对焉。太清元年年冬,豫州刺史贞阳侯萧渊明率众伐彭城,兵败陷魏。二年,渊明遣使还,述魏人欲更通和好,敕有司及近臣定议。左卫朱异曰:“高澄①此意,当复欲继好,不爽前和;边境且得静寇息民,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岐独曰:“高澄既新得志,其势非弱,何事须和?此必是设间,故令贞阳遣使,令侯景②自疑当以贞阳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今若许澄通好,正是堕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涡阳新复败退,令便就和,益示国家之弱。若如愚意,此和宜不可许。”朱异等固执,高祖遂从异议。及遣和使,侯景果有此疑,累启请追使,敕但依违报之。至八月,遂举兵反。十月,入寇京师,请诛朱异。明年二月,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其部下,当解围还镇,敕许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望得解围。岐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逆,未遂求和,夷情兽心,必不可信,此和终为贼所诈也。”众并怨怪之。及景背盟,莫不叹服。寻有诏,以岐勤劳,封南豊县侯,邑五百户,固辞不受。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举事者定于谋,故万举无遗策,信哉是言也。傅岐识齐氏之伪和,可谓善于谋事,是时若纳岐之议,太清祸乱,固不作也。
(节选自《梁书列传·三十六》)
注]①高澄,东魏丞相。②侯景,初为东魏大将,此时已投靠后梁。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又一次
B当复欲继好,不爽前和?违背
C“贼举兵为逆,未遂求和?成功
D寻有诏,以岐勤劳,封南豊县侯?不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服阕后,疾废久之?太后盛气而揖之
B累启请追使,敕但依违报之?卿但暂还家?
C常遣岐接对焉?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D边境且得静寇息民,于事为便?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岐做如新县令时,县里发生凶案,郡守逮捕凶手,严刑逼供,凶手却拒不认罪,于是案件移交如新县,傅岐对凶手宽厚相待,凶手便俯首认罪。
B.傅岐形象俊美,举止得体,知识渊博,善于应付,所以在大同年间,梁与魏国和亲,经常由他接待魏国派来的使臣。
C.当梁答应了魏国的求和之后,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傅岐所料,侯景疑虑梁王会用自己交换贞阳侯,所以多次请求追回使者。
D.侯景叛乱,举兵攻入后梁都城,迫使梁王诛杀了大臣左卫朱异,并于次年二月同梁达成和议,割据了梁江右四州。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A(再:两次)
小题2:B。
小题3:D。(原文“请诛朱异”,不能理解为“迫使梁王诛杀了大臣左卫朱异”。)
翻译:傅岐,字景平,是北地灵州人。傅岐最初做尚书金部郎。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回家服丧尽孝。服丧完毕以后,就得了久治不愈的病。这时候(梁)创设北郊坛,开始起用傅岐监督管理北郊坛的修建,工事完成后,就任命他为如新的县令。县里有平民因为相互斗殴而致死,死者家属告到郡里,郡里逮捕了死者的仇人,对他严刑拷打,疑犯始终不认罪,郡里就把案件交给如新县处理。傅岐就马上让人给疑犯解开枷锁,用温和的话语问他,疑犯立刻就俯首认罪。按照法令应该以死抵命,恰逢冬至节到了,傅岐就放他回家,让他过一天节之后再回监狱,官吏坚持争辩说:“古时候才可以这么做,现在却不能这样做。”傅岐说:“他如果不守信用,县令就应当连坐,请你不要担忧。”犯人竟然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回来了。太守对他非常惊叹,就把事件情况报告了上去。傅岐后来离开新县,县民无论老少,都来与他拜别,送他出境,啼哭号泣的声音,几十里之外都听得到。到了京都,被任命为廷尉正,并且兼任中书通事舍人。
傅岐形象俊美,举止得体,知识渊博,善于应对。大同年间,梁与东魏和亲,魏国使臣一年来两次,梁经常派遣傅岐接待魏国的使臣。太清元年的冬天,豫州刺史贞阳侯萧渊明率领部下攻伐彭城,兵败后投降东魏。太清二年,萧渊明派遣使者回来,述说魏人想改变对峙局面,与梁通好议和,梁帝高祖下诏让各部门官吏以及亲近的大臣们商议。(宠臣)左卫朱异说:“高澄的意图,应该是想再继续以前和好的局面,不违背之前的和约;边境将能够使贼乱得到平息,使百姓得到安宁,对于事情颇有益处。”其他参议的人也都赞同这个说法。只有傅岐说:“高澄刚得势掌权,他的势力又不弱,何必要议和?这一定他巧设离间之计,故意让贞阳侯萧渊明派遣使者,致使侯景担心东魏会用贞阳侯交换侯景。侯景心中不安,就一定会图谋叛乱。如今假若答应高澄通好讲和,正是中了他的奸计。所以我们不应该答应这个和议。”朱异等人固执己见,高祖就采用了他们的意见。等到梁派遣了和谈使臣后,侯景果然有这样的疑虑,多次启奏请求追回使臣,高祖却只模棱两可地回应他。到了八月,侯景就举兵反叛。十月,贼冦打到了京都,侯景奏请诛杀朱异。第二年二月,侯景在京都前传达和谈表章,要求割占江西四个州,以安置他的部下,此后便当解除围困回到镇守地,高祖下诏答应了他。等到与侯景订立了盟约之后,城中的文武百官都喜欢雀跃,以为马上就可以解除围困了。唯独傅岐对大家说:“叛军举兵作乱,没有成功就要求讲和,贱民的本性,禽兽之心肠,一定不可以相信。这次和谈终究会被叛军所欺骗的。”大家都埋怨责怪他。等到侯景背弃盟约,没有人不叹服的。不久,皇帝下诏,因为傅岐勤于政事,册封为南豊县侯,赏邑五百户,傅岐坚决辞谢没有接受。宫城失守之后,傅岐带病逃出京都,死在家中。
陈朝的吏部尚书姚察说:发动战事的人,(取胜的)关键在于谋略,所以提出的计谋必须没有失算的。这句话说得真有道理啊。傅岐认识到齐氏的假装议和,可以称得上是善于谋划事情。当时如果采纳了傅岐的意见,那么太清的叛乱本来就可以不发生的。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程琳字天球,永宁军博野人。举服勤辞学科,补泰宁军节度推官。权三司使范雍使契丹,命琳发遣三司使。太仓赡军粟陈腐不可食,岁饥,琳尽发以贷民,凡六十万斛,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迁给事中、权知开封府。王蒙正子齐雄捶老卒死,贷妻子使以病告。琳察其色辞异,令有司验得捶死状。蒙正连姻章献太后家,太后谓琳曰:“齐雄非杀人者,乃其奴捶之。”琳曰:“奴无自专理,且使令与己犯同。”太后默然,遂论如法。
改三司使,出纳尤谨,禁中有所取,辄奏罢之。内侍言琳专,琳曰:“三司财赋,皆朝廷有也。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帝然之。或请并天下农田税物名者,琳曰:“合而为一,易于勾校,可也。后有兴利之臣,复用旧名增之,是重困民,无已时也。”再迁吏部侍郎,遂参知政事,迁尚书左丞。
时元昊反,犹遣使来朝,众请按诛之。琳曰:“遣使,常事也,杀之不祥。”后使者益骄横,大臣患之。琳曰:“始不杀,无罪也;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国法也,又何患耶?”元昊死,谅祚立,方幼,三大将分治其国。议者谓可因此时,以节度使啖三将,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不如因而抚之。”议者惜其失几。
既而遣使册命,夏人方围庆阳。琳曰:“彼若贪此,可缓庆州之难矣。”命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果喜,即日迎册使,庆阳之围亦解。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
琳持重不扰,前后守魏十年,度要害,缮壁垒,增守御备。植杂木数万,曰:“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矣。”人爱之,为立生祠。改武胜军,又换镇安军节度使。上书曰:“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未报,得疾卒。赠中书令,谥文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饥,琳尽发以贷民贷:借给
B.是重困民,无已时也已:停止
C.帝然之然:正确
D.议者谓可因此时因:趁着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程琳为官机智的一组是(?)
①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②人爱之,为立生祠
③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④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
⑤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矣?⑥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琳执法如山,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王蒙正虽然与章献太后家连姻,但他的儿子王齐雄杀人,程琳同样对他进行依法严惩。
B.程琳善于处理政事,元昊^造**仍派使朝见,程琳力排众议,主张不杀;元昊死,幼子立,程琳主张不应趁人之丧,而应采取怀柔政策。
C.程琳能从危机中捕捉时机,朝廷派使者去册封契丹,偏偏遇到夏人包围庆阳,他便让人把册封用的礼品财物转赐给夏人,从而解除了庆阳之围。
D.程琳非常体恤民生疾苦,他不但从不扰民,还主张合并天下农田税物名称以减轻百姓负担,所以百姓对他十分敬爱,为健在的他立了祠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凡六十万斛,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迁给事中、权知开封府。(5分)
⑵以节度使啖三将,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⑴总共六十万斛,饥民赖此保全活命,还回来后军队又得到了好粮食。迁任给事中、暂时代理掌管开封府。?
⑵用节度使的官衔收买三个大将,使他们各自占有自己统领的地盘,使契丹的势力变弱小,可以不作战而使它屈服。
本题解析:
小题1:C(然:认为……正确)
小题2:D(②表现百姓的爱戴⑥表现程琳的衷心,含有它们的选项不正确。)
小题3:D(事件杂糅。百姓为健在的他立祠庙是因为他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管大名府,守魏十年,从不扰民。而“主张合并天下农田税物名称以减轻百姓负担”是他任三司使时所为)
小题4:(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大意2分,“凡“、“权”“知”的翻译。(2)这个句子中大意1分,“啖“、“所部分”的翻译、“弱”“屈”的词类活用。
点评:本题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都比较简单。需要注意的是第2个小题,首先要理解“为官机智”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程琳的行为,却不能体现 “为官机智”。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高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文言译文: 程琳字天球,是永宁军博野人。被举荐服勤辞学科,补授泰宁军节度推官。权三司使范雍受命出使契丹,命程琳处理三司事务。太仓供给军队的粮食陈腐几乎不可食用,那年又大饥荒,程琳全部取出借给灾民,共六十万斛,饥民赖此保全活命,还回来后军队又得到了好粮食。迁任给事中、暂时代为掌管开封府。王蒙正的儿子王齐雄打死一名老兵,买通老兵的妻子儿女让他们以病故报告。程琳观察他的妻子儿女神色、言辞异样,下令有司检验出被打死的症状。王蒙正与章献太后家连姻,太后对程琳说:“王齐雄不是杀人的人,是他的奴仆打死的。”程琳曰:“奴仆没有自作主张的道理,而且下令与自己动手犯罪是相同的。”太后默然无语,于是按照法律判罪。改任三司使,开支收入尤其谨慎,宫中要取用东西,总是奏请取消。内侍说程琳专权,程琳说:“三司财赋,都是朝廷所有。我替陛下节省,对我有什么呢?”皇帝认为他说的对。有人奏请合并天下农田税物名称,程琳曰:“合而为一,易于考核检查,可行。后来有兴利之臣,又用旧的名目增加,这是加重贫困百姓的负担,没有停止的时候。”两次升迁后任吏部侍郎,于是参议政事,调任尚书左丞。当时元昊^造**,还派使者来朝见,众人请求按律诛杀他们。程琳说:“派遣使者,是平常事,诛杀他们不吉利。”后来使者更加骄横,大臣们担忧这件事。程琳说:“开始不杀,是因为他们无罪;现在既然骄横,可以公布他们的恶行而诛杀他们,是国法,又担忧什么呢?”元昊死,谅践祚即位,正年幼,三个大将分别管理国家。议论的人说可趁这个时机,用节度使的官衔收买三个大将,使他们各自占有自己统领的地盘,使契丹的势力变弱小,可以不作战而使它屈服。程琳说:“趁人丧事之机,不是用来安抚远方的人的办法,不如趁机来安抚他们。”议论的人痛惜他失去了机会。不久朝廷又派使者前去册封,夏人刚刚包围了庆阳。程琳说:“他们如果贪此钱财,那就可以缓解庆阳的围困了。”把要赐予的礼品财物的数字都转报给夏人,夏人果然高兴,当日迎接册封的使者,庆阳的围困也解除了。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管大名府。程琳掌握重权而不扰民,前后守魏地十年,度量要害,修缮军营的围墙,增加防守和抵御的设施。种植几万株杂木,说“以后建楼造船这些用材,可以不从百姓那里出了。”人们敬爱他,为他建立生祠。后改任武胜军,又换任镇安军节度使。上书说:“我虽老,还能为国守边。”还未得到答复,患病去世。追封中书令,谥号为文简。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昭义节度卢从史有贤佐曰孔君,讳戡,字君胜。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从史羞,面颈发赤,抑首伏气,不敢出一语以对,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坐则与从史说古今君臣父子道,顺则受成福,逆辄危辱诛死,曰:“公当为彼,不得为此。”从史常耸听喘汗。居五六岁,益骄,有悖语,君争,无改悔色,则悉引从事,空一府往争之。从史虽羞,退益甚。君泣语其徒曰:“吾所为止于是,不能以有加矣!”遂以疾辞去,卧东都之城东,酒食伎乐之燕不与。当是时,天下以为贤,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
会宰相李公镇扬州,首奏起君,君犹卧不应。从史读诏,曰:“是故舍我而从人耶!”即诬奏君前在军有某事。上曰:“吾知之矣。”奏三上,乃除君卫尉丞,分司东都。诏始下,门下给事中吕元膺封还诏书,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
明年,元和五年正月,将浴临汝之汤泉,壬子,至其县食,遂卒,年五十七。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君卒之九十六日,诏缚从史送阙下,数以违命,流于日南。遂诏赠君尚书司勋员外郎,盖用尝欲以命君者信其志。
君于为义若嗜欲,勇不顾前后;于利与禄,则畏避如怯夫然。始举进士第,自金吾卫录事为大理评事,佐昭义军。军帅死,从史自其军诸将代为帅,请君曰:“从史起此军行伍中,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公苟留,唯公之所欲为。”君不得已,留一岁,再奏自监察御史至殿中侍御史。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后不听信,恶益闻。君弃去,遂败。
(节选自《全唐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酒食伎乐之燕不与——与:参与
B.数以违命,流于日南——数:列举
C.唯公之所欲为——唯:希望
D.后不听信,恶益闻——闻:传布
2.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孔戡“声望高”的一组是(? )
①立为君更令改章辞者,前后累数十 ②论士之宜在天子左右者,皆曰“孔君”云
③上使谓吕君曰:“吾岂不知戡也,行用之矣。” ④公卿大夫士相吊于朝,处士相吊于家
⑤凡在幕府,唯公无分寸私 ⑥从史初听用其言,得不败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规劝卢从史,孔戡曾让整个节度使府的僚属都去劝谏,卢从史虽然当时羞惭,但等众人退下后,不忠之言却更加厉害,孔戡于是借口生病退隐而去。
B.孔戡命运不济,虽被皇上任命为尚书司勋员外郎,但因卢从史多次向朝廷奏章诬告,一直未能到任,后来在临汝进餐时猝然而死,享年五十七岁。
C.孔戡从进士出身进而辅佐昭义军,前任军帅死后,经代理军帅卢从史苦苦挽留而做他的辅臣,他不计个人得失,坚持道义,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D.卢从史原为一般将领,后为昭义节度使,他起初很重视孔戡,曾一年中两次上奏为孔戡升官,但后来不听孔戡规劝,导致最终的失败。?
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史为不法,君阴争,不从,则于会肆言以折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于为义若嗜欲,勇不顾前后;于利与禄,则畏避如怯夫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B
4.(1)卢从史做不合法度的事,孔戡暗中劝谏,如果卢从史不听从,孔戡就在集会上无所顾忌地发言指责他。
(2)孔戡对坚持道义好像有偏好,奋勇而不瞻前顾后,面对财利,却畏惧躲避像懦夫的样子。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正确使用词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