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6-28 19:16:14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韩愈谓柳子曰:“若知天之说乎?吾为子言天之说。今夫人有疾痛、倦辱、饥寒者,因仰而呼天曰:‘残民者昌,佑民者殃!’又仰而呼天曰:‘何为使至此极戾也?’若是者,举不能知天。夫果蓏①、饮食既坏,虫生之;人之血气败逆壅底②,为痈疡、疣赘、瘘痔,虫生之;木朽而蝎中,草腐而萤飞,是岂不以坏而后出耶?物坏,虫由生之;元气阴阳之坏,人由生之。虫之生而物益坏,食啮之,攻穴之,虫之祸物也滋甚。其有能去之者,有功于物者也;蕃而息之者,物之仇也。人之坏元气阴阳也亦滋甚:垦原田,伐山林,凿泉以井饮,窾墓以送死,而又穴为偃③溲,筑为墙桓、城郭、台榭、观游,疏为川渎、沟洫、陂池,燧木以燔,革金以熔,陶甄琢磨,悴然使天地万物不得其情,倖倖冲冲,攻残败挠而未尝息。其为祸元气阴阳也,不甚于虫之所为乎?吾意有能残斯人、使日薄岁削,祸元气阴阳者滋少,是则有功于天地者也;蕃而息之者,天地之仇也。今夫人举不能知天,故为是呼且怨也。吾意天闻其呼且怨,则有功者受赏必大矣,其祸焉受罚亦大矣。予以吾言为何如?”
柳子曰:“子诚有激而为是耶?则信辩且美矣。吾能终其说。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是虽大,无异果蓏 、痈痔、草木也。假而有能去其攻穴者,是物也,其能有报乎?蕃而息之者,其能有怒乎?天地,大果蓏也;元气,大痈痔也;阴阳,大草木也。其乌能赏功而罚祸乎?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子而信子之仁义以游其内,生而死尔,乌置存亡得丧于果蓏、痈痔、草木耶?”
——柳宗元《天说》
世之言天者二道焉。拘于昭昭者则曰:“天与人实相影响;祸必以罪降,福必以善徕,穷厄而呼必可闻,隐痛而祈必可答,如有物的然以宰者。”故阴骘之说胜焉。泥于冥冥者,则曰:“天与人实剌异:霆震于畜木,未尝在罪;春滋乎堇荼④,未尝择善;跖、蹻焉而遂,孔、颜焉而厄,是茫乎无有宰者。”故自然之说胜焉。余友河东人柳子厚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文信美矣,盖有激而云,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故余作《天论》以极其辩云。
——刘禹锡《天论(上)》(节选)
【注】①果蓏(luǒ):一种瓜类的果实,在木曰果,在地曰蓏。②壅底:堵塞。③偃:厕所。④堇荼(jǐn tú):野生的苦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是者,举不能知天      举:全、皆
B.蕃而息之者,物之仇也息:使……休息
C.子诚有激而为是耶?则信辩且美矣信:确实
D.跖、蹻焉而遂,孔、颜焉而厄遂:成功、顺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岂不以坏而后出耶?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B.虫之祸物也滋甚?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
C.其有能去之者,有功于物者也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D.霆震于畜木,未尝在罪?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说》开篇先引用了韩愈的“天说”。在韩愈看来,食物坏了会长虫,人体坏了会生疮,这些都是在“坏”中诞生的,人类是阴阳元气的腐败物,是天的敌人,上天就让人有各种灾难。
B.柳宗元在《天说》中认为,上玄下黄,这是天地,中间的,是元气。像寒暑这些,都属于阴阳。指出天、地、阴阳与果瓜、草木等同样都是自然现象,是物质存在的不同形式。天没有意志,不能赏功罚恶。
C.柳宗元在《天说》中认为儒家学者要以“仁义”“游其内”,生生死死,泰然处之,而没有必要把存亡得失寄托在“果窳、痈痔、草木”这些自然物上。
D.刘禹锡在《天论》中认为,“世之言天者二道焉”,一为“阴骘之说”,一为“自然之说”。韩愈的“天说”属“自然之说”,柳宗元的“天说”属“阴骘之说”。刘禹锡是倾向于肯定柳宗元的“天说”的,但又认为柳宗元的“阴骘之说”有片面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仰而呼天曰:“残民者昌,佑民者殃!”(3分)
译文: 
(2)其为祸元气阴阳也,不甚于虫之所为乎?(3分)
译文: 
(3)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使……生长。)
小题2:A(A.因为;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C.如果/它;D.到/对于。)
小题3:D(韩愈的“天说”属“阴骘之说”,柳宗元的“天说”属“自然之说”。)
小题4:(1)(他们)于是就会仰起头对苍天呼喊道:“伤害(或:虐待)人民的人兴盛,保护人民的人遭灾。”(采分点:“因”“残”“昌”)
(2)这些行为对元气阴阳造成的祸害,不比虫子造成的祸害更大吗?(采分点:“为”“甚”“于”“所为”)
(3)那些有功劳的人自然会有功劳(奖赏),那些有灾祸的人自然会有灾祸(惩罚),期望得到天地的奖赏或惩罚的人是十分荒谬的;呼喊和抱怨,期望得到天地的同情和恩赐的人,更是十分荒谬的。(采分点:“自功”“自祸”“大谬”“哀且仁”)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韩愈对柳宗元说:“你了解天的学说吗?我替你讲讲天的学说吧。现在人遇到疾病、痛苦、劳累、饥寒等无法忍受的事情时,(他们)于是就会仰起头对苍天呼喊道:‘伤害(或:虐待)人民的人兴盛,保护人民的人遭灾。’(之后)又仰头对天呼喊道:‘(你)为什么让(我们)到这极不合理的境地呢?’像这种情况,都是没有完全了解天的意愿。瓜果、食物腐烂之后,虫子就会在里面生长;人的血气循环紊乱堵塞,就会长出脓疮、肿瘤、瘘痔,虫子就会通过它们生长出来;树木腐烂之后,里面就会有蛀虫;草腐烂了,上面就有萤火虫盘旋,这些难道不是因为(自然界的事物)受到毁坏之后才出现的吗?外物受到损坏,虫子从中生长出来;元气阴阳受到损害,人类从中产生了。虫类产生后,自然万物更受到损害,(它们)用牙齿吃东西,在物类上面蛀凿挖洞,虫类祸害万物也更加严重。如果有能除去这些虫类的人,他就是对自然万物有功的人;而使它繁衍、生长的人,他就是自然万物的仇敌。人类损害元气阴阳(的行为)也非常严重:开垦田地,砍伐山林,挖掘水井,掘墓埋人,挖坑建厕所,建造房屋、城池、楼宇、寺庙,疏理河道、沟池,钻木取火来烧,将金属熔化,制作陶器瓦器,刻制玉石,让天地万物憔悴得不能顺其自然地生长,(人们)兴冲冲地(干着这些),人类的这种破坏、伤害、摧残的行为从没有停止过。这些行为对元气阴阳造成的祸害,不比虫子造成的祸害更大吗?我想有谁消灭这种人,使他们一天天、一年年地减少,那么祸害元气阴阳的行为就会逐渐减少,这就是对天地有功;使这些人繁衍、生长,就是天地的仇敌。现在人们不能完全了解天,所以才做出这种呼喊并且抱怨的举动。我想天听到他们的呼喊和抱怨后,那么那些有功的人受到的奖赏一定大,那些祸害元气阴阳的人受到的惩罚也一定大。你认为我的话讲得怎么样?”
柳宗元说:“你的确是心中有感慨才说这些话的吧?(你讲的)确实雄辩而且有文采。我来得出最终的结论吧。那在上而且黑的东西,人们称它为天;在下而且黄的东西,人们称它为地;满满的充斥在天地中间的东西,人们称它为元气;寒冷、暑热的东西,人们称之为阴阳。这些东西虽然大,但与瓜果、疮痔、草木没有区别。假如有谁能除去(消灭)那些凿洞的仇敌,这天地是客观事物,它们会报答吗?使仇敌繁衍、生长,它们能够发怒吗?天地,是大瓜果;元气,是大疮痔;阴阳,是大草木,它们怎么能赏赐功劳,惩罚罪恶呢?那些有功劳的人自然会有功劳(奖赏),那些有灾祸的人自然会有灾祸(惩罚),期望得到天地的奖赏或惩罚的人是十分荒谬的;呼喊和抱怨,期望得到天地的同情和恩赐的人,更是十分荒谬的。你因此要相信你的仁义永存于天地之间,生生死死罢了,怎么将存亡得失寄托在瓜果、疮痔、草木身上呢?”?
——柳宗元《天说》
世上谈论天的有两种观点,固执于天是“昭昭”神明的人则说:“天和人的关系实际上如同影子随着物体,回响应着声音一样密不可分,上天降祸一定是因为人犯了罪过而降临,上天赐福必定是因为人有了善行而来到,人在困顿窘迫而呼喊,上天一定可以听到,内心痛苦时向天祈求,上天一定会回答,如同有个神灵确然在主宰似的。”所以(有神明)暗地里安排人的命运的说法就盛行了。坚持天茫然无知、没有意志的人说:“天与人实在是毫不相干的。雷霆震击到牲畜、树木身上,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罪;春雨滋润毒堇、苦荼,并不是选择善类。柳下跖、庄蹻一直被看做奸邪盗贼的代表人物,怎么很顺利?孔丘、颜回作为圣贤之人,怎么遭受困厄?这些都说明天是苍苍茫茫而没有什么主宰的。”所以,天是自然物质的说法就盛行了。我的朋友河东人柳子厚写了《天说》来反驳韩愈的言论,文章确实有文采,大概是因为有感慨而谈论,所以没有说完整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我写《天论》来对他们的辩论作最终的结论。
——刘禹锡《天论(上)》(节选)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县大耸耸:震惊。
B.以公少年易之易:更换。
C.甲不能戟士戟:约束。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蠲:免除。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是:(3分)(?)
①公戒而舍之
②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④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4分)
⑵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4分)
⑶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⑴(陈公弼)拆毁几百处惑乱人心的祠堂,强制巫师务农的人有七十多家
(陈公弼)亲自处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把弓箭拉满但不要射出
(陈公弼)饶恕了他并流放了他,把其余的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用他们来把守仓库


本题解析:
小题1:修改:易,动词,据上下文,应解释为“轻视,看不起”。
解析: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卖)狱”,而且陈希亮刚到任,所以“易”解释为“更换”为错误解释。再者“更换”是“易”的基本义,是望文生义之解,亦断为错。
小题1:首先要审好题,“严而不残”是就陈公弼的仁慈而言的,是言其“威严而不残忍”,说白了,这是他“恩威并施”的做法,由此,答案就不难选择了。②句言其禁巫之事,不能体现“严而不残”;③句从侧面言其治军之事,亦不能体现“严而不残”;⑤句言说的是“虎翼军士”,而非陈公弼。
小题1:此题设题也很简单,错误处很明显,C项“安排他到鄂州做官”,这并非陈公弼所做之事,他只是“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所以朝廷才“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从四个选项上看,命题者在命题上似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而设置选项有些捉襟见肘:一是设错处太过明显;二是第四选项,实为无内容可命题了,于是乎来个全文概括!三是所选人物传记叙事过于简单化,并无曲折可言。
小题1:1翻译此句关键在于理解“淫”“勒”两词的意思,而且还不能一味依据词典的解释,而应依据上下文的语境对这些词进行合理的揣度,所以“淫”解释为“迷乱”“惑乱”比较好。2此句的翻译,关键把握“前行”“居”“持满”,这些都得根据上下文语境来作出正确的译解。3此句的翻译,关键要把握“贷”(严惩不贷)“流”和句式以及语顺。
参考译文:
公名为希亮,字公弼,姓陈。起初为长沙县令。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僧人,他出入章献皇后家,与几个显贵的人(公卿大夫之类)来往,倚仗着他们的势力占据百姓的土地,人们没有谁敢正眼看他,陈希亮收捕惩治他,在法律上定他的罪,全县的人都很惊惧。后去职担任雩都县令。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年轻就轻视他。陈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处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至于出血,愿意改过自新。陈公警诫他,宽免了他。适逢陈公修建县学,曾腆把家财用来资助官府,让子弟都进入县学学习,最终他成为良吏,并且子弟中有考取了进士的。当地的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把这叫作“春斋”,他们说,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火灾。陈希亮禁止了这项活动,百姓不敢犯禁,火灾也没有发生。陈希亮毁掉的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
盗贼起事,陈公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很是恐惧想要逃亡离开这里。陈公率领几百名牢城的士卒和民众,昼夜训练检阅,名声震荡山南。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余名兵士,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辖制(管制)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残暴之事。有人上报有大盗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亲自统帅士兵在水边阻止抵御盗贼。陈公身处于最前列,号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射出。士兵都如同木头人人一样笔挺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吏士请求斩杀雷甲来示众。陈公不答应,只处置了做下凶暴行为的十几人,劝告其余的人并使他们离开,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本身的罪。
屯驻在寿春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士兵数百人到庐州.士兵正惶惑不安.一天,有暗中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衬公笑着说:"这必定是喝醉酒而已."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
陈公作京西转运使。石塘河的役兵反叛,他们的首领周元,在汝州、洛州之间引起震动。陈公听说了这件事,当天率领轻骑出去巡视杀死了周元来示众,并流放了一个军校,其余都像当初一样派遣他们赶去做劳役。退休后逝世,享年六十四。他为人仁慈,所以严厉但不残酷。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课内文言文阅读
?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下列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险(xìn) 薄(zuò)  床(rù)  茕茕孑立(qióng)
B、马(xǐ) ?慢(bū)  ?拔(zhuó) ?终兄弟(xiǎn)
C、优(wò) 功(qī)  ?凶(mǐn)  逮奉圣朝(dài)
D、朝(wèi) 悯(jīn)  郎(shǔ)  ?以微贱(wèi)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门衰祚薄     ? 祚薄:福分浅薄。
B.沐浴清化     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C.察臣孝廉      ?察:考察。
D.形影相      ?吊:安慰。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成立    ?   成立:成长,能自立。
B.沐浴清化      ?沐浴:蒙受润泽。
C.拜臣郎中      ?郎中:医生的古称。
D.岂敢盘桓      ?盘桓:徘徊、逗留。
4.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译:到了侍奉圣朝之时,我受到清明的政治教化的熏陶。
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译:先是太守逵察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举荐我为秀才,我因祖母无人供养,都表示辞谢,没有前往赴命。
C.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译: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朝廷的恩宠,不让我再给太子洗马。
D.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译:凭我这样的微贱之人,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我即使肝脑涂地,也无法报答皇上的恩宠。
5.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未尝离      ?
②是以区区不能
③不名节      ?
④愿陛下悯愚诚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6.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7.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参考答案:1.A
2.C
3.C
4.C
5.A
6.B
7.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孙奇逢,字启泰,又字钟元,容城人。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学,欲以功业自著。年十七,举乡试。连丁父母忧,庐墓六年,旌表孝行。与定兴鹿善继讲学,一室默对,以圣贤相期。天启时,逆阉魏忠贤窃朝柄,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以党祸被逮。奇逢、善继故与三人友善。是时善继以主事赞大学士孙承宗军事。奇逢上书承宗,责以大义,请急疏救。承宗欲假入觐面陈,谋未就而光斗等已死厂狱。逆阉诬坐光斗等赃钜万,严追家属。奇逢与善继之父鹿正、新城张果中集士民醵金代输。光斗等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台垣及巡抚交章论荐,不起。孙承宗欲疏请以职方起赞军事,其后尚书范景文聘为赞画,俱辞不就。时畿内贼盗纵横,奇逢携家入易州五峰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部署守御,弦歌不辍。顺治二年,祭酒薛所蕴以奇逢学行可比元许衡、吴澄,荐长成均,奇逢以病辞。七年,南徙辉县之苏门。九年,工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遂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者亦授田使耕,所居成聚。奇逢之学,原本象山、阳明,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其治身务自刻厉。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其与人无町畦,虽武夫悍卒、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逆阉魏忠贤窃朝柄——朝柄:朝廷大权
B.承宗欲假人面陈——觐:朝见皇帝
C.台垣及巡抚交章论荐,不——起:起身
D.以慎独为——宗:宗旨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周顺昌党祸被逮——少父任,兄弟并为郎
B.世传范阳三烈士也——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C.南徙辉县苏门——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D.用此名在天下人无忌嫉——今人有大功击之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十七,举乡试。连丁父母忧,庐墓六年,旌表孝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部署守御,弦歌不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1)十七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接连遭受父母亲的丧事,在墓旁结庐守孝六年,朝廷表彰他的孝行。
  (2)跟从并保护他的学生和亲朋故旧有几百家,孙奇逢进行部署御敌,奏乐歌唱不停。
  (3)人不论贤明愚钝,如果向他问学,一定用有兴趣的东西加以开导,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的日常行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平昌送何东白诗序
汤显祖
何翁晓,江山①人。壮拳勇,任侠,常手杀劫贼数人。以他故为乡官所侮,愤恨去,道逢奇客,口授禁方。晓不甚识字,重听,而视脉傅药辄效。乃更为县上客,褒衣危冠,侍药平昌②。与予朝夕者五年,成美规阙,都无一语及私.敦然长者也。
予听狱,或笞囚过当,辄意授晓视之,无恙,而后即安。民或斗殴,相杀伤,赴庭下,辄先付晓谨护之,而徐听其讼。亭中有系人,常与钱晓,贷其药。以故五年中,县无斗伤笞系而死者。县中人莫知也。县无城,尝夜半虎伤童子,急呼予。予起燎逐虎。召晓,取巨胜膏渍墙茨中蠕虫杂药③,灌童子愈。时有“十全”之名。予问之,曰:“晓何能尽?然不全者不治耳。”数语予:“公廉而倨,宽而疏,某富人、某势人当为乱。”已而果然。晓常用为介介④,叹 91eXAm.org曰:“县人何薄福相耶!”晓初无子,故不治生产,岁焚药券者过半。
晚生子数岁,思归江山。而予亦且上戊戌计⑤去,不能留也。一县中闻晓去,无不遮泣,愿少留者。至吏卒囚伍,咸为怆然。予悲而饯以诗。晓后一过予家,老矣,犹从使琉球,治其王子妇女,应手效,国人神之。得其海药以归,市之吴,吴中士大夫多授其方焉。
——(《汤显祖诗文集》)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褒衣危冠,侍药平昌?危:高? B.亭中有系人?系:捆绑
C.公廉而倨,宽而疏?倨:正直? D.晓后一过予家?过:经过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而视脉搏药辄效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
以他故为乡官所悔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乐
?
? A.? B.

得起海药以归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
治其王子妇女
其孰能讥之乎
?
? C.? D.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何晓医术过人的一组是?(?)
①道逢奇客,口授禁方?②而视脉傅药辄效
③县无斗伤笞系而死者?④取巨胜膏渍墙茨中蠕虫杂药,灌童子愈
⑤公廉而倨,宽而疏,某富人、某势人当为乱
⑥治其王子妇女,应手效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交代了赠诗给何晓的缘由与目的,表达了作者对何晓的敬重之情。
B.何晓原是个行狭仗义的武士,后做了平昌县的法医和师爷,治病救人,惩恶扬善,深得百姓拥戴。
C.何晓不仅医术过人,而且医德高尚,每年都要烧毁半数以上的医药费欠条。
D.何晓虽然识字不多,又有耳疾,但他精研医术,药方齐全,而且药到病除,因而获得“十全”的美誉。
13.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予朝夕者五年,成美规阙,都无一语及私,敦然长者也。
译文:?
(2)民或斗殴,相杀伤,赴庭下,辄先付晓谨护之,而徐听其讼。
译文:?
(3)一县中闻晓去,无不遮泣,愿少留者。
译文:?


参考答案:9.B
10.B
11.C
12.B
13.(1)(他)跟我朝夕相处了五年,促成我的好事,指正我的缺点,丝毫没有一句话谈到个人的利益,像个敦厚的长者。(得分点:“成”“规”“都”“私”)
(2)百姓中有人打架斗殴,相互杀伤,到了官府庭院里,我总是先交给何晓小心照看,再慢慢听双方陈述案情。(得分点:“或”“付”“徐”)
(3)全县百姓听说何晓要离开此地,没有不拦道哭泣的,都希望他多待些时日。(得分点:“一”“去”“愿”“少”)


本题解析:9.被关押。思路分析:信息源“民或斗殴,相杀伤,赴庭下,辄先付晓谨护之,而徐听其讼。亭中有系人,常与钱晓,贷其药。”“系”后面的大意是“把这些人交给钱晓,买他的药”;为何买药呢?因为“系”前面的大意是“百姓斗殴,互相杀伤后,到了官府的庭院里,就交给钱晓看护,慢慢地听他们诉讼案情”。据此,可推知,“系”是被动用法。
10.A介词,被;动词,演奏。B均为连词,表转折。C指示代词,它,指琉球国;副词,表反问,难道。D连词,表承接关系,而;介词,拿。 思路分析: 对照句依然出自课文(分别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屈原列传》《游褒禅山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考生可采用代入法,将其在课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代入选文,看看说得通否,可初步排查。
11.①交代何晓医术过人的原因,⑤说明何晓能察言观色,②③④⑥正面或侧面表现何晓医术过人。思路分析:这种信息筛选题答题的要领是严格进行题干分析:何人?何事?何种品性?如此题题干“何晓医术过人”的关键词有三个:何晓,医术,过人。选项必须同时符合以上三条。如①交代其医术高超的原因,⑤写他对别人的评价。
12.文中并未说何晓担任遂昌县的法医和师爷,也没有写他“惩恶”之举。
13.翻译题,考生可在通读几遍后,把握句子的句逗,然后再逐字予以落实。考生要有采分点意识,那些通假字、活用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以及特殊句式、文言虚词都要留意。评卷人往往踩点给分,因此,能不直译的就不直译。
参考译文:
何翁名晓,是浙江江山县人。他拳脚功夫了得,勇猛有力,爱打抱不平,常常徒手打死几个强盗。因为别的缘故,他被当地官员欺侮,便气愤地离开了家乡,在路上遇到一位奇特的朋友,把一些治病秘方亲口传授给他。何晓不识多少字,又耳背,可是他号脉开药总是很有效。于是成了我在任的遂昌县的座上客,他穿着宽敞的袍子,戴着高高的帽子,就在遂昌行医卖药。(他)跟我朝夕相处了五年,促成我的好事,指正我的缺点,没有一句话谈到个人的利益,像个敦厚的长者。
我审理案子,有时鞭打囚犯过重了,就吩咐何晓去看看,没有什么大碍,这才安心。百姓中有人打架斗殴,相互杀伤,到了官府庭院里,我总是先交给何晓小心照看,再慢慢听双方陈述案情。亭子里有被捆绑的犯人,常常拿钱给何晓,买他的药疗伤。因此,我在任的五年里,县里没有因为打斗、鞭刑、捆绑而致死的人。县里人没有谁知道个中原因。遂昌县没有城墙,曾经有一天半夜里老虎(进城)咬伤了一个小孩,人们把我喊醒,我起床后点燃火把赶跑了老虎。把何晓找来,他就拿胡麻膏浸泡墙上蒺藜中的小虫子制成汤药,灌给孩子吃,不久就好了。当时(何晓)得到“十全”的赞誉。我问他,他说:“我哪能都懂呢?不过,不全面了解各种药方,就治不好病啊。”(他)多次告诉我说:“你(为人)廉洁而又正直,(办案)宽容而不严厉,某个有钱的人、某个有势的人可能会作乱。”不久,果然如此。何晓常常因此心有不安,慨叹说:“县令您怎么没有福相啊!”何晓起初没有儿女,所以不置办田产房屋,每年烧毁的医药费欠条超过半数。
何晓晚年生了个孩子,有几岁了,他就想回老家江山去。当时是万历二十六年,我也要上京城去述职,不能留在遂昌县。全县百姓听说何晓要离开此地,没有不拦道哭泣的,都希望他多待些时日。连大小官吏、囚徒士兵,都为此伤心不舍。我也很难过,写了首诗送给他。何晓后来到我家看望过我一次,他年纪大了,还跟随使者到琉球国,给那里的王子、妇女看病,手到病除,琉球国的人都把他看作是神仙。何晓从海外带了一些药材回来,卖到吴地,吴地士大夫大多采用他的药方治病。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名句名篇默..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