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8 19:16:14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章溢,字三益,龙泉人。始生,声如钟。弱冠,与胡深同师王毅。天性孝友。父殁,未葬,火焚其庐。溢搏颡吁天,火至柩所而灭。
蕲、黄寇犯龙泉,溢从子存仁被执,溢挺身告贼曰:“吾兄止一子,宁我代。”贼素闻其名,欲降之,缚于柱,溢不为屈。至夜绐守者脱归,集里民为义兵,击破贼。俄府官以兵来,欲尽诛诖误者。溢走说石抹宜孙①曰:“贫民迫冻馁,诛之何为?”宜孙然其言,檄止兵,留溢幕下。后论功累授浙东都元帅府佥事。溢曰:“吾所将皆乡里子弟,肝脑涂地,而吾独取功名,弗忍也。”辞不受。以义兵属其子存道,退隐匡山。?
明兵克处州,避入闽。太祖聘之,与刘基、叶琛、宋濂同至应天。太祖劳基等曰:“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溢对曰:“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太祖伟其言,授佥营田司事。巡行江东、两淮田,分籍定税,民甚便之。会胡深入闽陷没,处州动摇,命溢为浙东按察副使往镇之。既至,宣布诏旨,诛首叛者,余党悉定。时温州茗洋贼为患,溢命子存道捕斩之。朱亮祖取温州,军中颇掠子女,溢悉籍还其家。
洪武元年,与刘基并拜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时廷臣伺帝意,多严苛,溢独持大体。文忠之征闽也,存道以所部乡兵万五千人从。闽平,诏存道以所部从海道北征。溢持不可,曰:“乡兵皆农民,许以事平归农,今复调之,是不信也。”帝不怿。既而奏曰:“兵已入闽者,俾还乡里。昔尝叛逆之民,宜籍为军,使北上,一举而恩威著矣。”帝喜曰:“孰谓儒者迂阔哉!然非先生一行,无能办者。”溢行至处州遭母丧乞守制不许再上章乞终制诏可溢悲戚过度营葬亲负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亲撰文即其家祭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十六》,有改动)
[注]①石抹宜孙:元朝将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夜绐守者脱归      等待
B.以义兵属其子存道      托付
C.溢悉籍还其家      找借口
D.时廷臣伺帝意      伺机

小题2: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句是?(3分)
A.(章溢)天性孝友
B.吾兄止一子,宁我代(兄子)
C.留(于)溢幕下
D.兵已入闽者,俾(其)还乡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章溢为人非常孝顺,他父亲去世的时候,大火烧到了存放灵柩的草屋。章溢叩头向天呼喊,结果大火烧到了灵柩存放的地方就熄灭了。
B.蕲州、黄州的强盗侵犯龙泉,章溢被他们抓住后,坚决不投降。不久,官府带兵前来,打败强盗,把他解救出来,章溢反而为强盗说情。
C.章溢对待自己的手下十分友爱,他在被任命为浙东都元帅府佥事时,还顾念着家乡带出的义兵,不忍心独享功劳,最后推辞不去就职。
D.章溢为官能够顾全大局,体恤民情,他反对大臣们对百姓采取严厉苛刻的措施,在处理入闽乡兵一事上恩威并重,得到了太祖的赞许。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A.绐:欺哄。C.籍:登记。D.伺:观察,揣摩。
小题2:应为“留溢(于)幕下”。
小题3:“打败强盗”的是章溢率领的义兵,不是“官府带兵前来,打败强盗”。
译文:
章溢,字三益,是浙江龙泉人。章溢刚出生的时候,哭声像钟声一样洪亮。二十岁时,他和胡深一同拜王毅为师。章溢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的父亲去世,还没有下葬,大火烧到了存放灵柩的草屋。章溢叩头向天呼喊,大火烧到了灵柩存放的地方就熄灭了。
蕲州、黄州的盗贼侵犯龙泉,章溢的侄子章存仁被他们抓住了,章溢挺身而出对强盗们说:“我的哥哥只有这一个儿子,我宁愿替换他。”强盗们平常就听说过章溢的名声,于是就想让他归降,他们把章溢绑在柱子上,章溢并没有被屈服。到了夜里,他骗过看守他的人脱身回到家里,召集乡里的百姓组成义兵,打败了贼兵。不久,府里的官员率领军队前来,要把与盗贼有牵累的人全部杀掉。章溢赶到(元朝将领)石抹宜孙那里劝告说:“这些贫民都是受饥寒所迫才做了强盗,把他们都杀了有什么用呢?”石抹宜孙认为他说的很对,就下令停止用兵,并把章溢留在自己幕下。章溢后来因多次立功直至被授予浙东都元帅府佥事。章溢说:“我率领的这些士兵都是家乡的子弟,他们跟随我英勇作战,不惜牺牲生命,现在却让我一个人来领取功名,我不忍心这样做。”于是推辞不去就职。把手下的义兵交付给他的儿子章存道,自己归隐到匡山。
明兵攻克处州,章溢逃到福建。太祖朱元璋聘请章溢出来做官,章溢就与刘基、叶琛、宋濂一同到达应天府。太祖慰劳刘基等人说:“我为了天下而委屈四位先生出来,现在天下纷乱,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呢?”章溢回答说:“自然规律变化无常,但是会帮助有道德的人,只有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统一天下。”太祖认为他说的话很不简单,就授予他佥营田司事一职。章溢巡视江东、两淮一带的田地,区分户籍的不同制定交税标准,老百姓对此感到十分便利。恰逢胡深进攻福建失利,处州形势不稳,朝廷命令章溢担任浙东按察副使,前往处州镇守。章溢到达处州以后,宣布诏令,诛杀了首先作乱的人,其余的党羽就全都平定下来了。当时温州茗洋一带盗匪成患,章溢命令儿子章存道捕杀他们。朱亮祖攻取温州后,军营中掳掠了许多妇女,章溢全部登记造册后送她们回家。
洪武元年,章溢和刘基一起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当时大臣们观察揣摩太祖的心意,对待百姓严厉苛刻,唯独章溢坚持顾全大局(体恤民艰)。李文忠征讨福建,章存道率领他手下五千乡兵跟随出征。福建平定以后,太祖下发诏书,命令章存道率领手下军队从海路向北出征。章溢坚持认为这样不行,他说:“乡兵们都是农民,先前许诺平定福建以后让他们回家务农,现在又征调他们,这是不守信用啊。”太祖很不高兴。章溢不久又上奏说:“入闽的乡兵,还是让他们回家乡。对过去那些曾经反对朝廷的人,应该征召入军,让他们北上,这样,皇上的恩德和威信就全都显露出来了。”太祖很高兴,说:“谁说读书人不通事理啊!但如果先生您不亲自去一趟,恐怕没有人能办好这件事。”章溢走到处州,得知母亲去世,就请求朝廷准许他回家为母亲守孝,朝廷不允许。他又再一次上书请求,太祖这才下诏同意。章溢悲痛过度,为母亲修建坟茔,亲自挑土运石,不幸得了重病而逝,终年五十六岁。太祖痛悼他的去世,亲自写了悼文,送到他家里祭祀他。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郡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静,不严而肃。会兴辽东之役,征税百端,使人往来,责成郡县。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其邻城营造,皆聚于听事,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之最。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欺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中绝。既至馆陶,闽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恭敬。
B.兴辽东之役——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命——堪:忍受。
D.以军法从事——动:招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能迁贵乡长②岂道路艰难乎
B.①所求皆给,百姓不扰②为政清静,不严
C.①君实屏处室②后没
D.①两县诣使讼之,断从贵乡②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欺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5.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D
4.C
5.断句: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译文:(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的指挥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李浩,字德远。绍兴十二年,擢进士第。时秦熺①挟宰相子以魁多士,同年皆见之,或拉浩行,毅然不往。
轮对,首陈《无逸》之戒,且言:“宿卫大将杨存中恩宠特异,待之过,非其福。”上悟,旋令就第。自秦桧用事,塞言路,及上总揽权纲,激厉忠谠,此习尚存,朝士多务慎默。至是命百官转对,浩与王十朋、冯方始相继言事,闻者兴起。
逾年,浙河水灾,诏郎官、馆职以上条时政阙失,浩谓上忧劳如此,今何可不言,即奏疏指论近臣,并及宰执惟奉行,台谏多迎合,百执事顾忌畏缩。反覆数千言,倾倒罄竭,见者悚栗。上不以为忤,执事者深忌之。
乞外,得台州。州有拣中禁军五百人,训练官贪残失众心,不逞者因谋作乱,忽露刃于庭,浩谓之曰:“汝等欲为乱乎?请先杀我。”众骇曰:“不敢。”乃徐推其为首者四人黥徙之,迄无事。除直秘阁。并海有宿寇,久不获,浩募其徒,自缚赎罪,即得其魁。
明年,除司农少卿。时朝廷和籴②米八万,董其事者贱籴湿恶,隐克官钱,户部不敢诘。浩白发其奸,下有司穷竟。会大理奏结他狱,上顾辅臣曰:“棘寺官得刚正如李浩者为之。”已而卿缺,又曰:“无以易浩。”遂除大理卿。
浩知静江府兼广西安抚,至郡,旧有灵渠通漕运及灌溉,岁久不治,命疏而通之,民赖其利。邕管所隶安平州,其酋恃险,谋聚兵为边患,浩遣单使谕以祸福,且许其引赦自新。即日叩头谢过,焚彻水栅,听太府约束。
浩天资质直,涵养浑厚,不以利害动其心。立朝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言切时弊,以此见忌于众。平居未尝假人以辞色,不知者以为傲,或谮于上前,上谓:“斯人无他,在朕前亦如此,非为傲者。”小人惮之,诱以禄利,正色不回,谋害之者无所不至,独赖上察其衷,始终全之。为郡尤洁己,自海右归,不载南海一物。平生奉养如布衣时,风裁素高,人不敢干以私云。?(《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有删改)
【注】?①秦熺:宋朝奸相秦桧的儿子。②和籴: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老百姓摊派粮食的方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悟,旋令就第旋:立刻,随即
B.诏郎官、馆职以上条时政阙失条:列举
C.董其事者贱籴湿恶董:监管,督办
D.人不敢干以私云干:为,做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浩“刚直不阿”和“处事果敢”的一组是(?)
A.
B.
C.
D.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十二年,李浩和秦熺同时考中进士,秦熺凭借特殊身份在众多士子中排名第一,士子们出于种种考虑都去拜见这位宰相的公子。
B.奸臣秦桧当政,言路被阻塞。等到皇上总揽朝纲大权以后,激励那些忠诚正直之士,于是直言敢谏的习惯风尚随即形成。
C.李浩任司农少卿时,朝廷向老百姓收购议价粮,有人借机营私舞弊,李浩上报揭发。皇上非常信任他,后来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D.李浩为人正直,廉洁奉公,心存国事,忠心耿耿,直言不讳。曾有人在皇上面前诋毁他,但皇上却不以为然。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干:求、请求
小题2:
小题3:依然保持的是无人进言的习惯
【参考译文】
李浩,字德远。绍兴十二年,进士及第。当时秦熺仗恃是宰相的儿子就排在众多士人的第一名,同年考中的都拜见他,有人拉着李浩一起去,(李浩)坚决不去。
奉诏轮流向皇上陈述政见,(李浩)首先陈述《无逸》篇的告诫之意,而且进言:“宫中值宿警卫的大将杨存中恩宠太特殊了,待他太过分了,不是他的福气。”皇上省悟,随即命杨存中回自己的府第。自从秦桧掌权,阻塞言路,等到皇上总揽大权,激发扬励忠诚正直之士,(但)不敢言论的风气还保持着,朝廷上臣子大多保持缄默。到这时皇上命令百官轮班进言,李浩和王十朋、冯方才接连上言国事,听到的人都振作起来。
过了一年,浙江水灾,下诏郎官、馆职以上的臣子陈述当前政治的失误,李浩说皇上忧虑劳累像这个样子,现在怎能不说话?就上奏疏指斥议论皇上身边的大臣,连带论及宰相执政只知道遵命行事,台谏官经常奉迎附和,众多执事人员顾虑畏缩。李浩翻来覆去写了好几千字,竭尽所知,看见的人都吓得打哆嗦。皇上不认为是触犯,掌权的人十分忌恨他。
(李浩)请求补外,被任命到台州。州里有被选中充任禁军的五百人,训练官贪婪残暴不得人心,不法分子因而谋划叛乱,突然间在庭院中抽出刀子,李浩对他们说:“你们打算^造**吗?请先杀了我吧。”众人害怕地说:“不敢。”(李浩)就逐步查出那领头的四个人,在他们脸上刺字发配了他们,后来一直(或最终)平安无事。授任直秘阁。沿海一带很久以来就有强盗,长时间抓不到,李浩招募他们的党羽,准其捆绑自己赎罪,就抓到了为首的人。
第二年,授任司农少卿。当时朝廷议价向百姓收购粮食八万石,主管这事的人贱价买潮湿的坏米,偷偷克扣公家的钱,户部不敢质问。李浩上报揭发里面的勾当,(皇上)交给有关部门追究到底。适逢大理寺上奏其他结束的案子,皇上回过头来对辅佐大臣说:“大理寺的官员应当让刚强正直像李浩这样的人去做。”不久大理寺卿的位置空缺,又说:“没有人能代替李浩。”于是授任他为大理寺卿。
李浩任静江知府兼广西安抚使,到了任职的地方,以前原有灵渠可通航和灌溉,年深月久无人修治,他命令疏通开浚它,百姓依赖它,非常便利。邕管隶属的安平州,那里的首领依仗天险,阴谋聚集部队成为边疆祸患,李浩派一名使者用祸福利害的道理明示(或晓谕)他们,并且答应他们(可以得到)赦免和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首领当天就磕头谢罪,焚烧撤掉水栅,听从太府长官的约束。
李浩生性质朴直率,涵育修养深厚,不因利害动摇自己的意志。在朝廷上慷慨地把时政大局作为自己的责任,忠诚忧愤激扬,言辞切中时弊,因此被众人忌恨。平时不曾给人好话好脸色,不了解的人认为他很傲慢,有人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皇上说:“这人没有别的,在我面前也是这样,不是故作傲慢的人。”小人害怕他,用禄位财利引诱他,他脸色端重不肯回头一看。谋害他的人没有空子不钻的,只依赖皇上明察他的内心,始终保护他。(李浩)任地方官尤其廉洁,从海右回来不携带南海的一件东西。一生食用都和当普通人的时候一样,风格一贯高迈,别人不敢因私利请求他。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与刘大山①书
[清]戴名世
  去年春正月,渡江访足下,留二宿,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皆有奇气。足下固不自信,而谬以仆之文有合于古人法度,因从问其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回秦淮,将欲检箧中文字,悉致之足下,冀有以教我。会足下北游燕蓟之间,而仆亦东走吴越,遂不果。今年冬,有金陵门人欲刻仆古文于板。仆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罪,而门人遂以彼所藏抄本百篇雕刻行世。俟其刊成,当致一本于足下。其文皆无绝殊,而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亦未能以告人也。惟足下细加择别,摘其瑕疵,使得改定,且作一序以冠其篇首,幸甚!幸甚!
  当今文章一事,贱如粪壤,而仆无他嗜好,独好此不厌。生平尤留心先朝文献,二十年来,搜求遗编,讨论掌故,胸中觉有百卷书,滔滔汩汩,欲触喉而出。而仆以为此古今大事,不敢聊且为之,欲将入名山中,洗涤心神,餐吸风露,息虑屏气,乃敢命笔。而不幸死丧相继,家累日增,奔走四方,以求衣食,其为困踬颠倒,良可悼叹。同县方苞以为“文章者穷人之具,而文章之奇者,其穷亦奇,如戴子是也。”仆文章不敢当方君之所谓奇,而欲著书而不得,此其所以为穷之奇也。
  秦淮有余叟者,好琵琶,闻人有工为此者,不远千里谒之,学其术。果大工,号南中第一手。然以是倾其产千金,至不能给衣食。乃操琵琶弹于市,乞钱自活,卒无知者,不能救冻馁,遂抱琵琶而饿死于秦淮之涯。今仆之文章,乃余叟之琵琶也。然而琵琶者,夷部之乐耳,其工拙得丧,可以无论。至若吾辈之所为者,乃先王之遗,将以明圣人之道,穷造化之微,而极人情之态,乃与夷部之乐同其困踬颠倒。将遂碎其琵琶以求免于穷饿,此余之所不为也。呜呼!琵琶成而适以速之死,文章成而适以甚其穷。今足下欲效仆之所为,是又一余叟也。然为余叟者,始能知余叟之音,此仆之所以欲足下之序吾文也。(有删改)
  [注]①刘大山:作者挚友。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示——见:通“现”,展示
B.其瑕疵——摘:指出
C.仆文章不敢方君之所谓奇——当:相称
D.造化之微——穷:探求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自己的文章大多是债世嫉俗的作品,害怕因文字而获罪,不想让门生刻印。
B.方苞认为写文章是困窘之人的才能,文章奇特,境遇也奇特。对这种说法,作者并不认同。
C.在这封信中,作者反复请刘大山为自己的文章写序,主要是为了让他了解自己的心志。
D.作者以秦淮余叟学成琵琶却陷入困境来比况自我的遭遇,流露出自己对不平世道的愤恨。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足下北游燕蓟之间,而仆亦东走吴越,遂不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人有工为此者,不远千里谒之,学其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1)恰逢您往北去,在燕蓟一带游历,我也向东去了吴越,于是没能如愿。
  (2)(老人)听说有个擅长演奏琵琶的人,就不远千里去拜访他,学习他的技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题
杜正伦
杜正伦,隋仁寿中与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弟。隋代举秀才者止十余人,正伦一家有三秀才,甚为当时称美。
贞观元年,尚书右丞魏征表荐正伦,以为古今难匹,遂擢授兵部员外郎,太宗谓曰:“朕今令举行能之人,非联独私于行能者,以其能益于百胜也。朕于宗室以及勋旧无行能者,终不任之。以卿忠直,朕今举卿,卿宜勉称所举。”
二年,拜给事中兼知起居注。太宗尝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言与百胜有利益否,所以不能多言。”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直当今损于百胜,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绢二百段。
四年,累迁中书侍郎。六年,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咸上封事称旨,太宗为之设宴,因谓曰:“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王,便得尽诚规谏,至台龙逢、比干,竟不免孥戮。为君不易,为臣极难。我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触之则杀人。人主亦有有逆鳞,卿等遂不避触,名进封事。常能如此,朕岂虑有危亡哉!”寻加散骑常侍,行太子右庶子,太宗谓曰:“国之储副,自古所重,必择善人为之辅佐。太子年在幼冲,志意未定,朕若朝夕见之,可得随事诫约,今既已委以监国,不在目前,知卿志怀贞愨,能敦直道,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宜知委任轻重也。”正伦出入两宫,参典机密,甚以干理称。时太子承乾有足疾,不能朝谒,好昵近群小。太宗谓正伦曰:“我儿疾病,乃可事也。但全无令誉,不闻爱贤好善,私所引接,多是小人,卿可察之。若教示不得,须来告我。”正伦数谏不纳,乃以太宗语告之。承乾抗表闻秦。太宗谓正伦曰:“何故漏泄我语?”对曰:“开导不入,故以陛下语吓之。冀其有惧,或当反善。”帝怒,出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后承乾逆,事与侯君集相连,称遣君集将金带遗正伦,由是配流州。
[注](1)起居注:指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2)封事: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露,用袋封缄,称为封事。
(《旧唐书·列传二十·杜正伦》)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甚为当时称美?称:称道
B非朕独私于行能者?私:有私心
C臣职当修起居注?当:掌管
D但全无令誉?令:美好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秀才擢第?擢第:科举时代考试登第
B言存左史 ?左史:官名,唐代左史修记事
C咸上封事称旨?称旨:称赞国君的心意
D承乾抗表闻奏?抗表:抵制君命或廷议,上疏进谏
2.?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意思的解释,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知卿能敦直道?③以卿忠直,朕今举卿
②非直当今损于百胜?④君举必书,言存左史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唐太宗认为杜正伦,“忠直”,下面四句话中不属于这一看法的一句是(?)
A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
B陛下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
C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咸上封事
D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的一项是
A.杜正伦因魏征的推荐踏上仕途,并受到唐太宗的赏识和信任。唐太宗鼓励他不要辜负魏征的举荐,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B.杜正伦等人给皇帝的奏疏,深合唐太宗的心意,因而受到嘉奖。唐太宗希望他们经常这样做,以免除他的危亡之忧。
C.杜正伦接受了唐太宗交给的教导太子的重任,多次劝谏太子。然而,这不但毫无效果,还惹得太子抗表闻奏,太宗因此大为恼火。
D.杜正伦得罪了唐太宗以及太子,又受到太子图谋背叛事件的牵连,“忠直”不复荐在,最后落得个“配流州”的结果。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
译文: ??。
(2):冀其有惧,或当反善。
译文: ??。


参考答案:
1B(偏爱)
2C (符合国君的心意)
3D(⑴正直⑵通“只”只是⑶推举⑷举动)
4B(这是杜正伦的话,意思是说国君的每一句话对圣德都有影响,不能说错话)
5A(不要辜负唐太宗的举荐)
6①所以就暂时让你离开我的身边而去辅助太子
②希望他害怕,或许反而有好处


本题解析:
杜正伦,隋仁寿中与兄杜正玄、杜正藏都考上了秀才。在隋代,考取秀才的一共才十几个人,而杜正伦一家就出了三个秀才,很为当时的人称道。
贞观元年,尚书右丞相魏征上表推荐杜正伦,认为古今以来难有人比得上他,于是杜正伦被提拔授予兵部员外郎之职。太宗对杜正伦说:“我现在让推荐有品行有才干的人,并不是我偏爱这种人,而是因为他们对百胜有好处。我对于宗族亲属以及功臣旧交中的品行才干不佳的人,自始终没有任用他们。因为你忠诚正直,我现在任用你,你应当努力工作,和我的任用相符。”
贞观二年,杜正伦被授给事中兼知起居注的官职。太宗曾对侍臣们说:“我每天上朝,每讲一句话,都要想一想这话对老百胜有没有好处,所以就不能多说。”杜正伦进谏说:“君王举动一定要记下来,这些存留在左史官那里,我的职分是掌管撰写起居注,不敢不尽自己的正直。陛下如果有片言只语违背道理,那么千年以后都会连累圣德,并不只是对现在的百胜有损害,希望陛下慎重对待它。”太宗听了杜正伦的话很是高兴,赐给杜正伦二百段绢。
贞观四年,杜正伦连续升官做到中书侍郎。贞观六年,杜正伦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人一起上书奏事,很符合国君的心意,太宗就为他们设宴,并趁机对他们说:“我经过观察自古以人臣忠于君主的事情发现,人臣如果遇到开明的君主,就能够竭尽忠诚对君主加以规劝谏诤,至于像龙逢、比干这样的忠贞之臣,竟然免不了被加刑杀戮。做国君不容易,做人臣则极难。我又听说龙可以驯养,但它喉下有逆鳞,要是碰到它,龙就会杀人。国君也有逆鳞,你们竟不躲避,而且还敢于去碰它,触它,每每进献封事。如果能经常这样,我哪里还有什么危亡的忧虑!”不久,杜正伦双担任散骑常侍,兼摄太子右庶子。太宗对杜正伦说:“国家的太子,自古以来都很被重视,一定选择有道德的人作为他的辅助。现在太子年纪幼小,志向思想还没有确定,我如果能够早晚都见到他,还能够随时随事对他加以告诫约束,现在已经把监国委托给他,(我却)不在他身边,我知道你志向大,胸怀宽,有操守,恭谨诚实,能够勉励正直道义,所以就暂让你离开我的身边而去辅助太子,你应该知道这个委任的分量。”杜正伦在两宫出入,参与主管机要秘密,因影响治理而很受赞许。当时,太子承乾脚有疾患,不能上朝进见,喜欢亲近众小人。太宗对正伦说:“我儿子虽然脚有毛病,但还是可以做些事情的,不过他没有美好的声誉,没有听说他爱贤好善,他私下邀请接近的多是地位不高的人,你要好好观察他。如果教导他他不听,必须告诉我。”杜正伦多次劝谏,太子不接受,他就把太宗说的话告诉太子。太子上表把这事报告了太宗。太宗对杜正伦说:“为什么把我的话告诉太子?”杜正伦回答说:“我开导他,他不接受,所以就用陛下的话来吓唬他,希望他有所害怕,或许会回到善良。”太宗很生气,把杜正伦逐出朝廷,让他担任谷州刺史,接着又降为交州都督。后来承乾图谋叛逆,事情牵涉到侯君集,说派侯君集将金带送给杜正伦,因此被发配流放到州。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名句名篇默..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