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滑雪是一种很好的运动项目,穿越林海雪原,飞速行进在都市中无缘得见的皑皑大地上,体会从山坡上急速滑降时那种风驰电掣般的感觉,真是无限乐趣在其中。但滑雪者都清楚地知道,要想轻松愉快地顺着山坡往下滑行,就必须先背负器材、一步步辛苦地登上山顶。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彼岸”一词狭义的理解指“水那边的陆地”,广义的理解指“人所向往的境界”,佛家则以有生有死的境界为“此岸”,超脱生死的境界为“彼岸”。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从“此岸”走向“彼岸”。有人说,在人生的彼岸,鲜花盛开,歌声飞扬。
请以“倾听彼岸的歌声”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在澳大利亚考驾驶执照,有关交通法规的书上的第一条是交通部长给初学驾驶的人的忠告:“学习交通规则的本质是懂得和别人分享道路。”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对“分享”进行过思考,有没有关于“分享”的经历、感受……
请你以“分享”为话题完成一篇作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8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分享生命
孤寂人生,谁来聆听你心中的清音?望眼未来,谁来领略你眼中的精彩?
山青青,水盈盈,弹一曲“高山流水”,震彻群山,激扬层浪。于是俞伯牙与钟子期共同欣赏这份相遇相知的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那份默契与和谐是上天铸造的,所以,知音与你分享的不只是感觉,还有向往。钟子期既死,伯牙亦无心苟活于世。于是摔琴自弃。分享,却也如此凄凉。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清辉遍洒胸臆,量这些大小杯儿怎能盛得起?是离愁,还是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相思岂是一个人的事,在千里之外,有人与你共同分享相思的苦酒。苦后便是甜,分享后便是快乐。寂寞的酝酿,思念的醇香。东坡的思念,系在千里之外的孤坟,而孤坟内的思念,却充盈在世间。别担心一人承受,随时都有人与你分享……
失去后才知道珍惜,拥有时却毫不在意。于是李煜叹道:“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故国重游,无限江山。当李煜独自凭栏,独自感伤的时候,需要有人来分享他的悲凉。那会是谁呢?他的国家在风中沉睡,他要向风儿寄托他的哀思,向雨儿倾诉他的悲苦。淅淅沥沥的一场春雨,帮他分享了一切痛苦。春雨纷纷,笼走一切哀伤。原来有时分享的不只有快乐,还有苦痛。
执着的追求需要不懈的努力,而阿炳却在独自守着那份感觉。那同样是在追求,对音乐以美的无限向往。他希望人们能够分享他的快乐,那就是对“春江花月夜”的赞赏。二胡用它的颤悠悠的音拨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那根弦,轻轻一捻,便生出无限情愫。那对美的欣赏,如果美单单只存在于世,而无人欣赏无人分享,那将会如枯萎的花,一瓣一瓣凋谢,落了一地的哀伤。分享美的一切,便是对生活的信仰。
分享是一种博爱的心境,学会分享,就学会了生活。
分享是一种思想的深度,深思的同时,你分享了朋友的痛苦。
分享是一种生活的信念,明白了分享的同时,明白了存在的意义。
快乐的分享,痛苦的承担。在你与人分享的时候,就肩负着一份重任。让他更快乐,让痛苦全部溜走,让阳光洒满你的心灵。
鼓起勇气,让我分享你的生命!
本题解析:
“分享”是带有一定哲理意味且具有丰富内涵的话题,写作者对世界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到文章的立意。此外,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关系到此类文章得分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章的构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扣住“分享的范围”展开。从“分享”的物质层面看,可理解为对有形的物质的分享,物质上的分享可以帮人摆脱困境,也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正是此理。另外,从意识层面看,我们很容易想到这几句名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把你的痛苦与人分享,你的痛苦将会减少一半;把你的快乐与人分享,你的快乐将增加一倍。”精神上的分享不会使自己损失什么,却能让这个世界充满温情。
2、扣住“分享的对象”展开。可理解为敞开胸怀,分享他人的经验、思想和快乐;也可理解为开诚布公,将自己的所思所得主动与他人交流,以求得协作和共同进步。闭门造车的结果只能是自娱自乐;闭关自守的后果便是裹足不前。
3、扣住“分享的意义”展开。人类与其它动物的区别在于能通过语言分享他人的经验,正是这一点使人类能够走出丛林,使文明得以延续。现在人类已步入了信息时代,资源的共同分享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现代的科学技术才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4、扣住“分享的主体”展开。分享是一种大智慧,需要豁达的心胸、坦诚的态度,还需要智慧和策略。虚伪奸诈者不会分享,对利益的攫取使他鼠目寸光;谨小慎微者不懂得分享,对世界的疑惧湮没了他的好奇;狂妄自负者不屑于分享,愚妄的优越感蒙蔽了他的双眼……而人类的孤独感也来源于不能分享:有的源自于不愿和别人分享,只能独自咀嚼痛苦;有的人的孤独则是因为没有人能够分享,如梵高,海子,乃至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他们的孤独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天才式的孤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本题难度:简单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清代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中说:“看破浮生过半,半字受用无边……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鞭稳便。”无独有偶,德国哲学家尼采亦曾作诗谈“处世之道”:“别在平野上停留,也别去爬得太高。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
这是一种追求“半”的人生哲学。但是,生活中追求“全”的也大有人在。
请以“半与全”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作文思路导引:?
这是一道思辩性很强的关系型作文题,重在检测考生的理性思维。关于“半与全”,可有如下思考:?
一、要追求完美,但不苛求完美。“全”是一种目标,是一种坚持,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精神。许多有成就的人,是在不断地追求“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到达了人生的新境界的。如果说“全”是一种完美,那么“半”就是适度。“半”的哲学在于它的知足,在于它的自省,在于它的与世无争。?
二、“半”也是相对于自己的“全”。“半”是留有余地,是一种适度的放弃。“半”并不是残缺,并不是委曲求全、退而求其次。相反,它是一种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一个人无论到哪里,做什么,只要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时刻感受到那份简单纯粹的欢乐,这何尝不是相对于自己有限实力及周围有限条件的一种完美呢??
三、“半”是“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全”是“半”的完美结合。“半”是一种心态,一种清楚认识自我的心态。追求“半”,人生变得更轻松,因为你在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人生每一步都变得更坦然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半”的积累,“全”的目标才可能实现。?
四、得到完美,并非就得到了“美好”;得到“半”,并非只得到了缺陷。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我们必须让自己的心态永葆乐观,换个角度想,“全”即是“半”,“半”即是“全”。即使是“半”,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它转变为“全”。许多人只看到“全”的美好的一面和“半”的有缺陷的一面,这是不全面的。?
五、有“半”的心态,可冷静面对成败,怡然享受人生;有“全”为追求目标,不至不思进取,蹉跎一生。常人处世,是追“半”即可,还是应有大志,凡事求“全”呢?在我看来,人应有“半”的心态,“全”的追求;生活上追求“半”,事业上追求“全”。以“半”为心态,坦然面对风雨,上下留余地,这样不急、不躁、不烦、不慌;以“全”为追求目标,每为一事必求其全,精益求精,可以获得成功。
本题难度:简单
5、写作题 请以《慢慢读懂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参考例文:
慢慢读懂你
午后的阳光变得透明,蜿蜒伸向远方,许多黯淡了的光晕在一片氤氲迷蒙中渐渐明晰起来。?
“爸,我走了。”像往常一样,我推着单车出门。?
父亲似乎在忙些什么,他连头都没有抬,只是简单地“哦”了一声。?
每次都是这样,我简单地道别,他简单地答应,再也没有多余的语言,哪怕只是一个眼神。?
单车碾过小巷的石子路来到巷口,巷口的那棵木棉树不知何时已开满了花,满树殷红,灼灼其华。?
我下意识地回头看那高大的树冠。?
那一转身,那一回眸,便定格了整个画面。?
小巷的拐角处有一个淡淡的身影,他正朝我的方向望来,眼神专注而殷切,夏日的阳光给他镀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光晕,就像坠落凡间的天使。?
是父亲。?
父亲发现了我正在看他,慌乱之中收回了远望的目光,顿时间有些手足无措,掺着孩童般地羞涩,他一转身,消失在小巷的尽头,只留下一地阳光。?
那是怎样的一个午后啊,呆呆的我久久地停滞在一树殷红下。父亲该是无数次这样目送我吧,那目光似乎能追随我到天涯海角。目光灼灼,其爱灼灼,而我呢?我却第一次于无意间发现……蓦然回首,琥珀色如沉香的记忆张成网从身后铺天盖地地席卷过来。记忆中的父亲总是严苛的,刚上小学时,我的字写得不好,每次在完成老师的练字作业时,父亲总要撕掉几张。刚开始时,我很埋怨父亲,以至于我偷偷到学校操场的一面“发泄墙”写下对父亲的不满。每次被撕掉作业时,我总被气得眼泪直掉,而父亲似乎毫不在乎我的眼泪,他总是安静地在一旁坐着,直到我把作业写好。久而久之,我便也养成了认真对待作业的习惯。而这个习惯,在我今后的学习中让我受益匪浅。?
父亲啊,或许曾经埋怨过你的木讷,或许曾经埋怨过你的沉默,或许曾经埋怨过你的严厉。但对你所有的误解都被那一道深情的目光消除。终于,我读懂了你:你那木讷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深爱我的心,我懂;你不是不够爱我,只是爱到深处是无言,我懂。懂一个人并不难,只是需要一些时间,需要一点间隔。
天很蓝,风很轻,我的眼睛开始潮湿。
本题解析: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题目中的“慢慢读懂”意味着“读”有一个渐变的过程,而且,这里的“读”应该是广义的“认识、理解”之类的含义。3,题干要求虽然是“文体不限”,但标题本身暗含了以叙事为主,兼含抒情的“潜规则”。“慢慢读懂”决定了必须以叙事为主,“诗行”决定了明显的主观抒情色彩。审清了题目这三个方面的隐含要求,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