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九)
A.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B.汝辈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D.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 ?俨骖騑于上路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毕再遇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①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②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③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④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 埃莫睹⑤郭、李军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⑥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
2、单选题 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下)
B.画图省识春风面 (曾经)
C.却坐促弦弦转急 (退回)
D.他生未卜此生休 (预料)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花隐道人传
【清】张潮
道人姓高氏,名昽,字公旦。其先晋人也,商于扬,家焉。至道人,贫矣,徙商而读。顾读异书,不喜沾沾行墨①,能以己意断古今事。见世窃儒冠目瞆瞆然者,弃去羞与伍。慕朱家、郭解②为人,尚侠轻财,急人困。然砥行,慎交游。里中少年有不逞者③,始畏道人知,既事蹶张,则又求道人。道人予其自新,亦时援手,故扬人倾心。四方贤豪来者,闻道人名,多结欢焉。
甲申,知乱将作,移家避南徐。时阃帅④鳞集江上,争罗致道人幕下。道人知事不可为,蠖伏自污,卒得以全。乙酉,扬中兵祸惨,民鸟兽散。道人独先众入城访亲知,吊死扶伤,阴行善多。
然道人是时感念深矣。自以遭时变乱,年壮志摧,流离困折,无复风尘驰骤之思。乃筑室黄子湖中,弃其鲜肥素习,衣大布衣,箨冠草履,曳杖篱落间。挽渔父牧儿与饮,饮辄醉,放歌湖滨,湖水为沸扬,似鸣不平者。
未几,岁大涝,居沉于水。道人曰:“未闻巢父买山而隐,独支遁⑤见讥耶?古之大隐,有隐市者,吾何为不然?”爰走扬城东南隅,卜地宅之,躬荷锸⑥拨瓦砾,结庐数楹。一几一榻,张琴列古书画。携一妻二子婆娑偃息其中,陶陶然乐也。
宅旁筑匡墙,围地数亩,值⑦菊五百本。一仆长须赤脚,善橐驼之术,道人率之艺植灌溉。始自蓓蕾以及烂熳,其列也如屏,散也如星,叠也如锦;其色如玉,如金,如霞,如雪;其味如元酒;其香如檐卜。道人洞开其门,门如市,堂如肆。往来如织,观者如堵。不见主人,见其扁额曰“花隐”,咸谓之花隐道人,若忘其昔之为高公旦者。(节选《虞初新志》卷五,有删节)
【注】①行墨:文字或诗文。②朱家、郭解:古代著名侠士。③不逞者:捣乱闹事的人。④阃帅:地方上的军事统帅。⑤支遁: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传说他曾派人购买仰山小岭,欲为幽栖之处。⑥锸:铁锹,掘土的工具。⑦值:通“植”,种植。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徙商而读——徙:改变
B、吊死扶伤——吊:祭奠
C、独支遁见讥耶——独:仅仅
D、卜地宅之——卜:选择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花隐道人“崇尚侠义”的一组是(? )
①道人予其自新,亦时援手
②四方贤豪来者,闻道人名,多结欢焉
③知乱将作,移家避南徐
④吊死扶伤,阴行善多
⑤携一妻二子婆娑偃息其中,陶陶然乐也
⑥道人洞开其门,门如市,堂如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隐道人没有继承祖业做生意而去读书,而且不读怪书,能凭自己的见解判断古今事。
B、花隐道人不屑功名,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注重品行,崇尚侠义,很受扬州人的喜欢。
C、花隐道人经过战乱后,感慨万端,大志受挫,再也没有了奋发向上疾奔世上的想法,只想过着悠然的生活。
D、花隐道人热衷种菊,用心种植灌溉,品种丰富,盛开时异常美丽,许多人慕名前来观赏。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方贤豪来者,闻道人名,多结欢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之大隐,有隐市者,吾何为不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 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日:“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孥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龅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到,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起迁为武安君 迁:升迁
B.且诸侯救日至 且:而且;况且
C.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怨:埋怨
D.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 乃:于是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一组是(3分)
①白起攻魏,虏三晋将 ②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
③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 ④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⑤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⑥武安君言日:“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苏代凭借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
B.秦王派王龁统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于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不肯赴任。
C.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赞颂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D.居功自恃,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文本流露出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9分)
①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3分)
②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3分)
③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3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 题。
六国论(节选)
?[清] 李祯
?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 注:刘:杀戮。
1?.文章第二段中说六国“皆欲为秦所为”,具体指的是?。
2?.对“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些后世讨厌秦国的人,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残暴吗?
B .后世的人憎恶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秦国的残暴和邪恶吗?
C .那些后世的人讨厌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力吗?
D .后世的人憎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政吗?
3?.从文中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苏洵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辙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用苏洵、苏辙的观点作为铺垫,借此引出自己的议论。
B .本文的主题是在六国为秦所灭和秦朝速亡的历史事实上揭示出来的。
C .本文在观点上与“宋二苏氏”的观点针锋相对,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
D .本文在论证过程中以说理为主,用例则以概括性的事例为主,较为简洁。
5.作者在阐述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时,用了一个“帝”字;在结尾阐述六国自存之道时,用了一个“王”字。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述这两个字内涵上的区别。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