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8 19:40:11 【

1、阅读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两组划线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其为也,终不解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2.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3.下列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吾从而师之
4.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标有序号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A
4.B
5.(1)老师,是传递知识道理授予技艺解除疑惑的人。
  (2)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才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五代史记一行传叙
(宋)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乱世,而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坏,至于如此;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①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行传》。
【注】①俛:同“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当时可道者何少也怪:对……感到奇怪
B.风俗坏隳:毁坏
C.必有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负:辜负
D.处乎山林而麋鹿群:与……为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乱世    青取之于蓝而青
B.嫉世远去不可见者       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
C.泯没而无闻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
D.吾得二人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行传》是欧阳修修著的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五代史记一行传叙》是这个合传的序。
B.序文的第一节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有所获。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
C.从第二节起,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有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郑遨、张荐明,有坚守道义的石昂,有宁死不屈的程福赟,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伦。
D.欧阳修对于四个传主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但有一个句式“吾得一(二)人焉”却四次反复使用,以反映搜求不易。叙述、评议和感喟交织在一起,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深得太史公笔法神理。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5分)
(2)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小题5:(1)虽然够不上符合中庸之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不受拘束)而自得其乐(或:让自己得意开心)呢?
(2)权力和利益都不能让他的心灵屈服,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都不违背他的道义。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内容大意可知,负:具有。所以选C。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在/比;B表因果的连词;C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句末语助词/兼词,于之。所以选B。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表述不正确,程福赟不是宁死不屈,而是忠于君主,顾及大局,以忠获罪而至死不言。所以选C。
小题4: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注意文言虚词“或”“虽”一般用作句子开头。
小题5: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虽、然、俛、羞、势利、去、义。
参考译文:
唉!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吗!在这个时候,作臣子的杀害他的国君,作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占据着朝堂,十分满足不再有廉耻之色的人到处都是。我认为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何其少啊。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虽然说战乱兴起,学校教育被废弃,从而礼仪衰败,风俗毁坏,而到了这个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未尝没有这样的忠臣义士啊。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时疾世远离尘世而不能显露于世。自古贤才,有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蕴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的,有的人困顿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也会名声显扬。况且是世道多有变故而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我又认为必然还有怀抱才能、修炼节义,但沉沦在社会底层而默默无闻的人。我在传记中寻找这样的义士,却因乱世分崩离析,书上文字残缺,不能再找到了。找到的仅仅就是四五人罢了。
生活在山林中和麋鹿为伍,虽然够不上符合中庸之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不受拘束)而自得其乐(或:让自己得意开心)呢?我找到了两个人,名叫郑遨、张荐明。
权力和利益都不能让他的心灵屈服,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都不违背他的道义。我找到了一人,名叫石昂。
如果对君主有利,因为忠诚而获得罪名又何必为自己表白,有直至死亡也不说出来的人,这就是古代的义士啊。我找到了一人,名叫程福赟。
五代时期社会混乱,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一直到兄弟间、夫妇间的人伦关系,没有不严重毁坏的,而伦理几乎灭绝了。就在这样的时刻,能够以孝悌之礼修身于一乡并且像风一样推行到天下的人,还是或许有的,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显著,也没有书籍记述编排,只有他们的姓名有的还能够在书中见到,我也不敢埋没他们。而大致可以写下来的人,我也找到了一个,他叫李自伦。
于是我写了一篇《一行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敌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①,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
  雩②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之以则凶——乱:指非礼义
B.寒暑未而疾——薄:迫近,侵袭
C.隆礼尊贤而——王:称王
D.以之也——文:文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韵一组是(   )
A.应以治则吉——故水旱不能使
B.殃祸与治世异——骊山北构西折
C.强本而节用,天不能贫——使六国各爱其人,足以拒秦
D.应之治则吉——而吾捕蛇独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与人事无关,人类能够认识并利用自然来为自己造福。
B.自然界怪异现象经常发生,君主英明,政局安定,就是怪异现象同时发生,也没有危害。
C.卜筮在君子看来虽有天意,只起一种文饰作用,可普通百姓却认为这是神灵存在的具体表现。
D.夏禹将国家治理得很好,桀却把国家搞乱,所以太平和动乱不是天决定的。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C
4.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常规,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选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小题1:《论语》里有许多篇幅谈及君子,君子重在一种人格的追求。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上述两则材料对如何做好一个君子提出的不同要求?(4分)
小题2:以上材料对君子的要求中,你对哪一个点感受最深,请联系自身或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150字。(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君子要随时注意戒除自己的欲念。(2分) ②君子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2分)
小题2: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概括材料内容的题目,注意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语“戒”和“畏”,主要是“戒除欲望”要“有所畏惧”。
小题2:这是一道谈感受的题目,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观点一定要来源与材料,然后结合现实进行阐释,注意有理有据,中心明确,重点突出。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种世衡,字仲平,放之兄子也。少尚气节,昆弟有欲其赀者,悉推与之,惟取图书而已。西边用兵,守备不足。世衡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右可固延安之势,左可致河东之粟,北可图银、夏之旧。朝廷从之,命董其役。夏人展出争,世衡且战且城之。然处险无泉,议不可守。凿地百五十尺,始至于石,石工不可穿,世衡命屑石一畚酬百钱,卒得泉。城成,赐名青涧城。迁内殿崇班、知城事。开营田二千顷,募商贾,贷以本钱,使通货赢其利,城遂富实。出行部族,慰劳酋长,或解与所服带。尝会客饮,有得敌情来告者,即以饮器予之,由是属羌皆乐为用。再迁洛苑副使、知环州。蕃部有牛家族奴讹者,素屈强,未尝出谒郡守,闻世衡至,遽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是夕大雪,深三尺。左右曰:“地险不可往。”世衡曰:“吾方结诸羌以信,不可失期。”遂缘险而进。奴讹方卧帐中,谓世衡必不能至,世衡蹴而起,奴讹大惊曰:“前此未尝有官至吾部者,公乃不疑我耶!”率其族罗拜听命。尝吏民射,有过失,射中则释其罪;有辞某事、请某事,辄因中否而与夺之。人人自厉,皆精于射,由是数年敌不敢近环境。迁东染院使、环庆路兵马钤辖。范仲淹檄令与蒋偕筑细腰城,世衡时卧病,即起,将所部甲士昼夜兴筑,城成而卒。世衡在边数年,积谷通货,所至不烦县官益兵增馈。善抚养士卒,病者遣一子专视其食饮汤剂,以故得人死力。及卒,羌酋朝夕临者数日,青涧及环人皆画象祠之。
(节选自《宋史·种世衡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昆弟有欲其赀者析:分割。
B.石工不可穿辞:推辞。
C.出行部族间:小路。
D.尝吏民射课:督促。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种世衡有军事才干的一项是(3分)
①悉推与之,惟取图书而已?②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
③命屑石一畚酬百钱,卒得泉?④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
⑤遂缘险而进?⑥所至不烦县官益兵增馈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种世衡具有军事才能。朝廷在西部边境用兵,守备力量不够,种世衡建议在延安东北重
新修建一座城来巩固边疆,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
B.种世衡以信义结交各部羌人。他与蕃部中牛家族首领奴讹约定相会,为了不失约,他冒
着危险在雪中前行,去见素来倔强的牛家族首领。
C.种世衡善于练兵,以巩固国防。他督促吏民射箭,对请辞事等,都以是否射中为标准,
所以人人擅射,数年中敌人不敢接近环州境界。
D.种世衡有令则行。当范仲淹发檄文命令他和蒋偕筑细腰城时,种世衡虽然生病,但也立
即起身,带领士兵日夜修筑,城筑成而他却去世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会客饮,有得敌情来告者,即以饮器予之。
(2)善抚养士卒,病者遣一子专视其食饮汤剂。


参考答案:
【小题一】C
【小题一】D
【小题一】A
【小题一】(1)曾经集合客人饮酒,有人得到敌情来报告,他就把酒器赏给来报告的人。
(2)他善于抚养士兵,士兵有病的就派一个儿子专门侍候他饮食和汤药。


本题解析:
【小题一】间;从小路
【小题一】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
赏评价”能力的考核。①慷慨大度③果断
【小题一】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分别为C和D,侧重“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重新修建一座城”不当,原文中是“故宽州”。
【小题一】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