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八)
2019-06-28 19:46:05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17分) 闻 笛 [唐]张 巡① 岧峣②试一临,虏骑附城③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注] ①张巡:“安史之乱”时期著名的英雄,亲率将士共守睢阳,后战死。②岧峣(tiáo yáo):高峻。 ③城:指睢阳城。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第二句既指明安禄山叛乱的不义性质,也写出军情的紧迫。 B.尾联与首联遥相呼应,写明了作者是在更楼之上登高瞭望敌情。 C.本诗既是战乱时代的艺术展现,又是作者不朽人格的光辉写照。 D.全诗语言平易,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思乡情怀。
| 小题2:这首诗的颈联“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中的“近”和“深”用字 精妙,请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不辨风尘色 www.91eXam.org,安知天地心”,有人理解为:“守城将士不去辨认风云的愁惨,也不必询问天心的向背,只管奋勇杀敌。”还有人理解为:“只有像守城将士一样认识风云的愁惨,领会苍天考验将士的良苦用心,才能奋勇杀敌。”你认同哪一种理解?请结合诗句说说原因。(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近”,写睢阳营门一开就贴近敌阵; “深”,写艰苦的杀伐气氛在阵地周围弥漫。一“近”一“深”,形象地体现了睢阳守卫战军情的紧张危急和战事的艰苦卓绝。 小题3:第一种理解:强调守城的将士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往无前,奋勇杀敌。 第二种理解:强调将士们在艰苦卓绝的守城斗争中明确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充分领会了命运对人的考验,杀敌的意志更为坚定。(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得分)具体诗句:首联写敌人兵临城下,情况危急;颈联写睢阳军情的险恶和阵地气氛的紧张和危苦; 尾联写诗人与将士日夜浴血守城的艰苦。(理解3分,结合诗句4分,语言表达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思乡情怀”不正确。 小题2:“边月”是边疆战场的月色景象;“营开边月近”,打开军营之门便是边地,一个“近”字说明敌军就在眼前,战事紧张。“阵云”,乃与“战苦”相连,因为阵地上激烈的战斗伤亡惨重,才有乌云笼罩战场,一个“深”字渲染了战场环境的紧张恶劣。 小题3:这类试题,无论赞成哪一种,只要能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做到自圆其说即可。当然,要分析透彻,少不了对全诗主旨、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只有在此基础上的分析才是合理的。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韦庄的《菩萨蛮》,回答后面问题。(6分)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小题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3分) 小题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物美。 小题1:“未老莫还乡”表面顺承,实际上却是反补,一个“莫”字蕴涵无限辗转思量之意,是不能还乡的无可奈何之语,终老之日仍誓必还乡。“还乡须断肠”则是极痛心地补叙出“莫还乡”的缘由。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兀坐① 赵树吉 书帷人散后,兀坐思无端。 炉火明知夕,瓶花冻觉寒。 烽烟惊远道,升斗②恋微官。 愁绝团圆月,他乡独自看。 【注】①兀坐:独自端坐。②升斗:微薄的薪俸。 【小题1】请结合颔联,分析诗人“兀坐”的环境特点。(4分) 【小题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复杂的心绪。(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环境特点:昏暗而清冷。(2分)用明亮起来的炉火,反衬天色昏暗。(1分)由瓶中被冻住的花,表现天的寒冷,从而衬出环境的清冷。(1分) 【小题2】①友人散尽,独坐凄寒。②远方战事,忧心国运。③官小禄薄,慨叹白身。④望月思乡,孤独寂寞。(共4分,每点1分,意思近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需要首先筛选出有关环境描写的内容,然后归纳分析。“书帷人散后”朋友走后,诗人独坐,室内冷清;“炉火明知夕”,炉火变亮了,知道原来是到了傍晚了,天色昏暗;“瓶花冻觉寒”点出寒冷的氛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题需要通读全诗,逐句分析概括。一二句写友人分散后,诗人自己独坐,内心凄凉;五句写诗人想起远方的战事,忧心忡忡;六句写诗人官职小,薪俸微薄,无奈慨叹;七八句写诗人身在异乡,望着月亮思念家乡亲人。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把“回头烟柳渐重重”中的“渐”字改为“却”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下阕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全词来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不好。“却”字只是表现出被重重烟柳挡住视线,“渐”字则生动的表现出词人离别时不断回顾的情态,然而越行越远,柳色逐渐转浓,突出词人不忍离去的情怀,愈来愈深的离愁。 (2)不完全相同。柳词主要表现对恋人的眷恋和离别之愁,而徐词中不仅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而且“浮生常恨飘蓬”和对未来旅途的想象;“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等句,还表现了孤寂凄凉、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 (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7分)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 ①此诗写于1279年秋,诗人抗元战败被俘,在押往大都(北京)途中,路经金陵(南京)而作。②离宫即行宫,南宋初,高宗曾留驻金陵,建立行宫。 ⑴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诗人目睹之景,衰草遍地、行宫荒凉、夕阳残照,一幅破败景象,暗示了南宋朝廷已经覆灭。 B.三、四句采用对比手法,“元无异”“半已非”巨大的反差设置,写出了战争摧残后城垣颓坏、人民离散的景象。 C.五、六句融情于景,通过写满地芦花的衰落飘零和旧家燕子的无依无靠,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叹惋。 D.此诗语言不事雕琢,抒情真挚自然,虽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么慷慨高昂,却也沉挚悲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