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1~3小题。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____________的环境,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手法。
2.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深幽寂静 以动写静
2.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小题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2分)
小题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2分)
小题1:"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2分)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诗眼。答题时要答出一个字统率全篇及对景物的作用。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根据注释及课内所学可知此诗表达的是亡国之悲,而苏诗表达的是怀古之情。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鹊踏枝 · 过人家废园作
[清]龚自珍①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释]①自幼博通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1810年)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
小题1:这首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
小题2:请评析“孤花”这一艺术形象。(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采取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或:运用比拟手法,词人把花人格化,以“孤花”写自身)(2分)一朵鲜艳明丽的孤零零的花,开在暮春时节的废园墙角,无人观赏、采摘,借花写人,寄托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2分)
小题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词人在下阕描写了一朵绚烂、充满生机的“孤花”在满园芜杂中明艳开放的情景,与上阕柳絮的曼舞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直接抒发“莫怨”无人问津、只因“不合”时宜的孤高情怀。生动而典型地呈现了一个遗世独立的文人形象,对随波逐流者具有警醒意义。(本题较难,意思对酌情给分,共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题目问的是“主要表现手法”,应从全诗着眼,如果只从上片看,很可能答案“情景交融”之类,但从全词来看,作者主要的是描写“一枝孤花”,围绕这一主要形象的手法,才是本题答案的要点。
小题2:先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形象的主要特征,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其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角度对诗歌进行作鉴赏。(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客中久滞、思乡情切——颔联。(或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尾联)(意对即可)
(2)角度举例:
语言方面——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表达技巧方面:
A、作者触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E、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4题。
上阳白发人
白居易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断。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茑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妨。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加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
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注:这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七首,是一首著名的政治讽谕诗。诗的标题下,作者注云:“怨旷也。”古时,称成年无夫之女为怨女,成年而无妻之男为旷夫。这里“怨旷”并举,实际写的是怨女,是指被幽禁在宫廷中的可怜女子。原诗前另一小序说:“天宝五载以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上阳,指当时东都洛阳的皇帝行宫上阳宫。
小题1:
选出对加线字词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时采择百余人采择:挑选
B.已被杨妃遥侧目侧目:怒目:怒恨貌
C.耿耿残灯背壁影耿耿:明亮
D.大家遥赐尚书号大家:大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