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9 16:56:3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①。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②。
意欲捕呜蝉,忽然闭口立。
  [注]①寒漪:水的波纹。②林樾:林木;林间隙地。
(1)《村晚》的前两句写景,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为什么?这两句借助哪些意象创设出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歌均着眼于牧童形象的塑造,诗人是如何通过动词来刻画牧童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形象的?请作具体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满”字,抓住了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绿草碧水满眼皆是,处处充满生机的景象;“衔”字,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浸”字,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情境,生动形象。借助“草”“水”“山”“落日”等意象,创设出了水草肥美、生机勃勃的美好生活情景,为后两句写牧童的出场布置了背景。
(2)《村晚》后两句写人,通过“横”“吹”二字写出了牧童归家的举止神态。这样由景到人,把天真活泼、闲适散逸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所见》前两句先写牧童的动态,“骑”“震”二字写出了牧童高坐牛背、大声歌唱的放肆散漫的神态;后两句写牧童的静态,“捕”“闭口”二词活现出牧童屏住呼吸、专注捕蝉的神情。这样由动到静,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天真活泼、机智聪颖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朝天曲
张养浩
  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杖藜徐步近钓矶。看鸥鹭闲游戏。农父渔翁,贪营活计,不知他在图画里。对这般景致,坐的,便无酒也令人醉。
(1)简析“日影筛金翠”一句中“筛”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曲,简要分析曲中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筛”,是“用筛子过东西”的意思,它很好地将阳光透过树叶的空隙,照在地上铺金撒翠的样子表现了出来,使画面活泼而富有生气。(另外,诗中暗藏了一个比喻:树林如筛。从比喻的角 91ExAM.org度去赏析,也可以。)
(2)作者通过对“柳堤”“竹溪”“鸥鹭”“农父渔翁”等乡村景物与人物的描写及最后一句的议论,表达对田园自然风光的热爱及寄情田园、山水的闲适隐逸生活的情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
卖花词
高启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
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
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
余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
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花郎的花与众不同,枝叶繁茂青翠,花朵鲜艳美丽,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
B.卖花郎担着花担一路走来,脚步如春风般轻盈,他的叫卖声引来美人出帘买花。
C.日暮之时,卖花郎卖花归来,只有蜂蝶相随,他因担有余花,心情孤寂而无奈。
D.诗的结尾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意蕴丰富,给人启迪。
②有人评价这首诗“亦俗亦雅”,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一特点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C
②答案示例:我认为本诗的确如此。本诗的所谓“俗”是指它的语言,明确清理,通俗易懂,例如作者在描写卖花郎花与众不同时候说花朵鲜艳、花期比别人早;卖花郎担着花叫卖,脚步如春风;日暮担花回家时候的轻快等等,都明丽自然,毫无雕饰,给人一种朴拙的美。所谓“雅”则表现为它的主旨,特别是运用对比手法,将朱门几度更改,人事变换不定,荣华富贵如沧海一束的轮转与卖花郎逍遥自在了无牵挂的快乐进行对比,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这样的丰富意蕴应该是本诗的所谓“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涛,回答后面的问题。
高冠谷口招郑鄂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注]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然:通“燃”。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日夜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斗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家乡。
(1)“茅檐人静,蓬床灯昏,春晚连江风雨”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2)“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1)借景抒情。这三句通过对简陋寓所和阴雨天气的描写,突出了客居的萧条、冷落和风雨之夜的凄凉,借哀景抒哀情,为下面写闻鹃渲染环境气氛。
(2)对家乡的思念、对岁月蹉跎的感慨和对一心杀敌却报国无门的愤懑。


本题解析:第一点4分,第二点3分。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