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A.昔马援以薏苡兴谤作《师说》以贻之 B.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C.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D.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参考答案:
小题:A
小题:B
小题:D
小题:C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吴祐字季英,是陈留长垣人,父亲吴恢,任南海太守。吴祐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父亲想烤竹简刻经书,吴祐劝道:“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确实粗俗,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诸侯怨恨。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的举止。”吴祐于是就停做了这件事。
吴祐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困,却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常在家乡水边牧猪,同时漫步吟诵经书。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从事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吴祐只是表示谢意,坚守志节并不改变。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给他饯行,吴祐跟小吏雍丘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太守说:“吴季英有知人之明,你先不要多言。”黄真后来也被举荐为孝廉,拜新蔡县令,世人称赞他清廉有节探。吴祐后来升为胶东侯相。分为政力求仁慈清简,以身作则。(遇到)有到官府打官司的百姓,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或亲自到百姓居住的地方调解,使双方和解。农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一件衣服送给父亲,父亲得到衣服,非常生气,说;“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么忍心欺骗他!”逼着儿子回去认罪。孙性又惭愧又害怕,拿着衣服到官衙自首。吴祐斥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
吴祐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的衣服送给他的父亲。吴祐在胶东九年升为齐相,大将军粱冀上表推荐他任长史。到了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祐听知后请见梁冀,与他争辩,梁冀没有采纳(吴祐意见),(并)愤怒地起身入室,吴祐也径自离去。梁冀于是把吴祐调出京城任河惩相,吴祐于是就辞官回家,不再做官,亲自灌园种菜,讲授经书。九十八岁去世。
本题解析:
小题: A(望,此处是“怨恨”“责怪”之意。)
小题:B(“且”均为副词“暂且~姑且”。A项“以”分射为介词“因为”与,目的连词“用以”“用来”。C项“而”分别为表示转折关系的“却”“但”与表修饰的连词。D项“因”分别为副词“于是”“就”与介词“通过”“经由”。)
小题:D(①表现其具有远见卓识,谋事沉稳,③则陈述黄真事迹,与吴佑无关,⑥则陈述功曹看法,与吴佑品节没有直接关联。)
小题:C(黄真被举荐为孝廉是在吴佑之后的事情,而且,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的是黄真。)
小题:见译文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高)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书为激讦者,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君有得失,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欲以彰君之短,明己之直,此岂忠臣所为乎!如高允者,乃真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少,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
时魏百官无禄,允常使诸子樵采以自给。司徒陆丽言于帝曰:“高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妻子不立。”帝曰:“公何不先言?今见朕用之,乃言其贫乎!”即日,至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帝叹息,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受。帝重允,常呼为令公而不名。
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之信。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高子内文明而外柔顺,其言呐呐不能出口。昔崔司徒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余亦以为然。及司徒得罪,起于纤微,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宗钦已下,伏地流汗,皆无人色。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此非所谓矫矫者乎!由此观之,汲长孺可以卧见卫青何抗礼之有此非所谓风节者乎夫人固未易知吾既失之于心崔又漏之于外此乃管仲所以致恸于鲍叔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帝常屏左右以待之? 隐藏?
B. 欲以彰君之短? 彰显
C. 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怨恨
D. 高子独敷陈事理? 陈述?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A.? 帝常屏左右以待之?B. 乃真忠臣也
然终善遇之?此乃管仲所以致恸于鲍叔也C. 为益不少? D. 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
乃知古人为不诬耳? 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
7.下列选项中属于表现高允的忠心和无私的一组是(? )(3分)A. 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
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受B. 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
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C. 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
此非所谓风节者乎D. 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
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允喜欢直言劝谏,朝廷有不恰当的事情,高允就求见,文成帝常常屏退左右来等待他。他有时与帝相谈从早到晚,有时接连几日。
B.高允对朝廷忠心耿耿,帮助文成帝治理国家几十年,做了很多好事,但二十多年没有升过官,家里贫穷。
C.高允内藏珠玑,很有才华,但外表柔顺,说话吞吞吐吐,不善于表达。虽博才多学问,却缺乏刚毅的风骨。
D.高允蒙受文成帝的宠爱和优待,还常让他的儿子以砍柴自给。文成帝到他家,才发现他家里只有草屋几间,几床粗布被子和破棉袍,厨房中只有咸菜,就赏赐绢帛五百匹,粮食一千斛,并任命他的长子高悦为长乐太守。
9.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最后一句断句 。(3分)
由此观之,汲 长 孺 可 以 卧 见 卫 青 何 抗 礼 之 有 此 非 所谓 风 节 者 乎 夫 人 固 未 易 知 吾 既 失 之 于 心 崔 又 漏之 于 外 此 乃 管 仲 所 以 致 恸 于 鲍 叔 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3分)
??
②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3分)
??
参考答案:
5.A?
6.C?
7.A
8.C
9.(1)由此观之,汲长孺可以卧见卫青/何抗礼之有/此非所谓风节者乎/夫人固未易知/吾既失之于心/崔又漏之于外/此乃管仲所以致恸于鲍叔也。
(2)①而在自家无人的地方劝谏,难道不是不想让他父亲的罪恶彰显在外吗?
②只有高允详细陈述事件的经过,申明是非曲直,言辞语义清楚明白,声音高亢洪亮。
本题解析:
5:“屏”是“屏退”的意思。
6.:A项都是代词,“他”。B项都是判断词,“是”。C项第一个“为”是动词,“做”;第二个“为”是动词,“是”。D项都是连词,但。
7.
8.“说话吞吞吐吐,不善于表达,缺乏刚毅的风骨”错。
无文言文参考译文:
高允喜欢直言劝谏,朝廷有不恰当的事情,高允就求见,文成帝常常屏退左右来等待他。有时从早到晚(相谈),有时接连几日不出门;群臣都不知道他们说的内容。高允说话有时言辞激烈、切中要害,文成帝听不下去时,就命令左右侍从把高允搀扶出去,但始终对高允很好。当时,有人上书激烈地批评朝政,文成帝看后对群臣说:“君王、父亲是一样的啊。父亲有过,儿子为何不写书在大庭广众下进行劝谏,而在自家无人的地方劝谏,难道不是不想让他父亲的罪恶彰显在外吗?至于说侍奉君王,又何尝不是这样。君王有过失,作为臣子,不能够当面劝谏,而上书公开指责,想以此彰显君王的短处,显示自己的正直,这难道是忠臣的作为吗?像高允,才是忠臣。我有了过失,没有不当面说的,甚至有朕不能忍受的话,高允都无所回避。朕(由此)知道自己的过失,但天下人却不知道,(这样)难道不能称为忠臣吗?”
与高允同时被征召的游雅等人都做到了大官,封了侯,部下们官至刺史、太守的人也有几十、成百人,但高允仍然是著作郎,二十七年没有升过官。文成帝对群臣说:“你们这些人虽然手持弓箭,站在朕的身边,白站罢了,不曾有一个人规劝我;只等我高兴时,要求官爵,到现在没什么功劳而官至王公。高允拿笔帮助我治理国家几十年,做的好事不少,不过是个著作郎,你们不感到惭愧吗?”于是提升高允为中书令。
当时,百官没有俸禄,高允常让他的儿子以砍柴自给。司徒陆丽对文成帝说:“高允虽然蒙受宠爱和优待,但家里贫穷,妻子和孩子不能生活。”文成帝说:“你为何不先说,如今看朕重用他,才说他穷。”当日,到高允家,(才发现他家里)只有草屋几间,几床粗布被子和破棉袍,厨房中只有咸菜而已。文成帝叹息,赏赐绢帛五百匹,粮食一千斛,任命他的长子高悦为长乐太守。高允竭力推辞,文成帝不许。文成帝器重高允,常常称呼他为令公而不叫他的名字。
游雅常说:“从前史书上称赞卓子廉、刘文饶的为人,心地狭小的人不相信这些。我和高允相处四十年,从没有看见他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才知道古人是不欺骗(我们)的。高允内藏珠玑,外表柔顺,他说话慢腾腾,好像不会表达一样。从前崔司徒曾对我说:“高允博才多学问,所缺乏的是刚毅的风骨。”我也这样认为。等到崔司徒犯了罪,起源是很小的事,皇上亲临审问,司徒声音嘶哑两腿发抖,说不出话。宗钦以下的官员,爬在地上汗流浃背,都面无人色。只有高允详细陈述事件的经过,申明是非曲直,言辞语义清楚明白,声音高亢洪亮。皇帝也为之动容,听的人没有不担心的,这难道不是刚毅的风骨吗?由这件事来看,汲长孺可以躺在床上会见卫青,行对等的礼节,有何不可呢?这不是所说的高风亮节吗?人本来就不易了解,我已经看错了高允的内心,崔司徒又看漏了他的外表,这就是管仲对鲍叔牙的死感到万分悲痛的原因啊!”.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到则披草而坐? 醉则更相枕以卧
B. 则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C.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穷山之高而止
D. 则凡数州之土壤?其高下之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思礼,高丽人,八居营州。父为期方军将。思礼习战斗,从王忠嗣至河西,与哥舒翰同籍麾下。翰为陇右节度使,思礼与中郎将周位事翰,以功授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丛讨九曲,后期当斩,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日:“死固分也,何复贷为?”诸将壮之。天宝十三载,吐谷浑苏毗王款附,诏翰至磨环川应接,思礼坠马,蹇甚。翰谓监军李文宜曰:“思礼跛足,尚欲何之,”俄加金城郡太守。
安禄山反,翰为元帅,奏思礼赴军,玄宗日:“河、陇精锐,悉在潼关,吐蕃有衅,唯倚思礼耳。”翰固请,乃兼太常卿,充元帅府马军都将,翰委以军事。密劝翰表诛杨国忠,翰不应;复请以三十骑劫至潼关杀之,翰曰:“此乃吾反,何与禄山事?”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责、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①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更为关内行营节度、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守武功。贼安守忠来战,思礼退保扶风。贼分兵略大和关,去风翔五十里。李光进战未利,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命郭子仪以朔方兵击之。会崔光远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以兵二千屯扶风。闻贼已西,欲乘虚袭京师,径至高睦。贼引军还击椿等,椿已至中渭桥,杀守者千人,进攻苑门。伯伦战死,椿被执。先是,贼余众留武功,既传官军入京师,乃烧营遁,自是贼不敢西。
长安平,思礼先八清官;收东京,战数有功。迁兵部尚书,封霍国公,食实户五百。寻兼潞、沁等州节度。乾元元年,总关中、潞州行营兵三万、骑八千,与子仪围贼相州,军溃,惟李光弼、思礼完军还。寻破史思明别将万余众于直千岭。光弼徒河阳,代为河东节度副大使。上元无年,加司空。自武德以来,三公不居宰辅,唯思礼而已。二年,薨,赠太尉,谥日武烈。
一一(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二》)
【注】①纛: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思礼坠马,蹇甚蹇:跛脚
B.吐谷浑苏毗王款附款:诚恳
C.寻副房璃战便桥副:辅佐
D.总关中,潞州行营兵三万、骑八千总:聚合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思礼有作战才能的一组是(3分)(? )
①俄加金城郡太守?②吐蕃有衅,唯倚思礼耳
③密劝翰表诛杨国忠?④杀守者干人,进攻苑门
⑤收东京,战数有功?⑥惟李光弼、思礼完军还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思礼熟习作战,曾侍奉哥舒翰而立功受官。后在奉诏接应吐各浑苏毗王归附时,不幸坠下马而踱脚,哥舒翰不得不加授他为金城郡太守。
B.安禄山反叛时,哥舒翰极力奏请王思礼前往军中,玄宗最终答应他的请求。王思礼曾秘密劝说哥舒翰上表请求诛杀杨国忠,但遭到了哥舒翰的拒绝。
C.潼关失守,王思礼等人逃到皇帝外出停住的地方,遭到肃宗的责备,并要斩杀他们。后在宰相房珀的劝谏下,王思礼才免于一死。
D.长安平定后,王思礼先进城清理宫殿;收复东京,多次立下战功。升任兵部尚书,封霍国公,并成为武德以来三公不任宰相的唯一一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O分)
(1)从讨九曲,后期当斩,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日:“死回分也,何复贷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宰相房珀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
(1)(王思礼)随从(哥舒翰)征讨九曲,延误了期限应当被处斩,临刑时,哥舒翰释放了他,王思礼慢慢地说:“死原本是罪有应得,为什么又要宽免呢?”(“后期”“贷”、省略句式各1分,语句通顺2分)
(2)宰相房琯劝谏,认为可以不杀他们以观后面的表现,于是只斩杀了李承光,赦免了王思礼等人。(“以为”“后效”“独”各1分,语句通顺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总:统领。
小题2:此题可用排除法,①是说王思礼被任命为金城郡太守。③是说王思礼劝说哥舒翰上表请求诛杀杨国忠。④是叛贼做的事,与王思礼无关。不合题干要求,排除后故正确选项为B。
小题3:“哥舒翰不得不加授他为金城郡太守”错,官职应是皇上加授的,且“不得不”属无中生有。
小题4: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王思礼,是高丽人,入居于营州。(他的)父亲担任朔方军将。王思礼熟习作战,(他)跟从王忠嗣到河西,与哥舒翰一同属任王忠嗣部下。哥舒翰担任陇右节度使,王思礼与中郎将周佖侍奉哥舒翰,因功授任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王思礼)随从(哥舒翰)征讨九曲,延误了期限应当被处斩,临刑时,哥舒翰释放了他,王思礼慢慢地说:“死原本是罪有应得,为什么又要宽免呢?”诸将认为他很壮烈。天宝十三年,吐谷浑苏毗王真诚归附,(皇上)下诏让哥舒翰到磨环川接应,王思礼坠下马,脚跛得厉害。哥舒翰对监军李文宜说:“王思礼跛足,还能到何处呢?”不久,(王思礼)加授金城郡大守。
安禄山反叛,哥舒翰担任元帅,奏请朝廷派遣王思礼前往军中,唐玄宗说:“河、陇的精锐部队,都在潼关,吐蕃一旦有事端,只有倚靠王思礼了。”哥舒翰坚决请求,于是(王思礼)兼任太常卿,充任元帅府马军都将,哥舒翰把军事委托给(他)。王思礼秘密劝说哥舒翰上表请求诛杀杨国忠,哥舒翰不答应;又请求带领三十名骑兵把杨国忠劫持到潼关杀掉,哥舒翰说:“这就成了我^造**,与安禄山的事有什么关系?”
潼关失守,王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一同逃到(皇帝)外出停住的地方,唐肃宗责备(他们)不能坚守,拉到大旗下将要斩杀他们。宰相房琯劝谏,认为可以不杀他们以观后面的表现,便只斩杀了李承光,赦免了王思礼等人。不久(王思礼)辅佐房琯在便桥作战,失利,改任关内行营节度使、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镇守武功。叛贼安守忠前来挑战,王思礼退兵以保全扶风。叛贼分兵侵略大和关,距离凤翔五十里。李光进交战不利,(皇帝)停住的地方戒严,随从的官员悄悄地送出他们的妻子儿女,皇帝派左右巡御史虞候记下他们的姓名,众人渐渐停止。命令郭子仪率领朔方兵进击贼兵。正值崔光远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率兵两千驻守扶风。听说叛贼已经西去,想要乘虚袭击京城,直接到达高陵。叛贼率军返回攻击李椿等人,李椿已到中渭桥,杀守兵一千人,进攻苑门。王伯伦战死,李椿被捉住。在此之前,贼兵余众留驻武功,传说官军进入京师以后,便烧营逃走,从此贼兵不敢西进。
长安平定,王思礼先进城清理宫殿;收复东京,(他)多次立下战功。升任兵部尚书,封霍国公,享用五百户的租赋。不久兼任潞、沁等州节度使。乾元元年,统领关中、潞州行营兵三万、骑兵八千,与郭子仪在相州围攻叛贼,官军溃败,唯独李光弼、王思礼全军返还。不久(他)又在直千岭打败史思明别将一万多人。李光弼升任到河阳,(王思礼)代任河东节度副大使。上元元年,加授司空。自武德以来,三公不任宰相的,唯有王思礼一人。上元二年,(王思礼)去世,追赠太尉,谥号武烈。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