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九)
2019-06-29 17:00:48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晁错传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上发兵以御之 ②杀之以应陈涉 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①其意不在错也 ②齐国其庶几乎 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①错为人峭直刻深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⑦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2、阅读题 简答题(10 分) 小题1:《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见面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刘备为何面如土色?又为何放下心来? 小题2:在哈姆雷特眼中,乔特鲁德是怎样的人?(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6分) 管仲论(节选)? (北宋)苏洵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霸诸侯,攘夷狄攘:打击 B.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顾:探望 C.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且:将要 D.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絷:束缚
|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不知本”的一项是(?)(2分) ①管仲相威公,霸诸侯?②其言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 ③ 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④仲能悉数而去之耶?⑤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 ⑥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
B.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
C.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
D.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小题4:把下面三个(含两个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4分)
(2)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3分)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3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镵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②,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选自《淮南子·泰族训》,有删改)
注:①镵(chǎ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能刑窃盗者 刑:处罚
B.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经诽誉以导之 经:衡量
D.上唱而民和 唱:唱歌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与例句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
例句: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A.背贪鄙而向仁义
B.剑阁峥嵘而崔嵬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D.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
3.下列用“/”给文中加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B.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C.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D.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4.文中有哪些语句是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郑
既知亡矣(已经)
B.既东
封郑(扩张)
C.秦之遇将军,可谓
深矣(刻毒)
D.吾其还也。亦
去之。(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