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9 17:07:43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古?藤?王剑冰 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根头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入京的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之后白日升仙。这之后还有人为吕洞宾与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凉,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根头发。 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因而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选自《人民日报》2008~01~07第16版) 小题1:文章开头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古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2:对于“古藤”,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其间导致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根由是什么?(6分) 小题3:“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结合原文,说说它的具体体现。(5分) 小题4: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而看这藤,乃真气色”。(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反复、比喻、拟人。(3)形象地刻画出“古藤”外形的怪异,渲染“古藤”生命中遭遇的磨难。为下文的叙述和议论作张本、铺垫。(3) 小题2:惊奇——敬慕——景仰。(3)其间变化源自作者对生命的认识的深入。(3) 小题3:古藤赖于依附支撑的大树倒塌之后,古藤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历经风霜雨雪的考验,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小题4:古藤饱经1300年的风霜雨雪,并且失去了赖于依附的大树,但仍能顽强地活着,有“气”;古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有“色”。由此可见,古藤“乃真气色”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回想铁生 陈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更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铁生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也许是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比我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探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第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明净的文字,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做作,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中,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的书被更多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的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欣赏自己,欣赏上帝的手艺。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的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过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向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蹦蹦跳跳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敢面对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都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的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史铁生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村得知史铁生去世的消息之后,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只接受媒体采访,让记者写文章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史铁生的伟大。 B.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很差,除了截瘫不能行走外,他还患上了肾脏萎缩,但是史铁生的喜悦和乐趣却正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探寻,他追问,但不控诉命运的不公。 C.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D.陈村在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时,经常能够感受到史铁生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他也对比了自己和史铁生的差距,感到自己的写作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但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
| E、史铁生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史铁生超越了生命的苦难。 小题2:根据作者的回想,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 小题3:文中特别写到了史铁生打开电脑教作者的女儿玩吃豆子的游戏,史铁生自己有时也玩两盘的细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6分) ? 小题4: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方面的命题。请你就对“残疾”、“生命”、“有无”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2:1.史铁生是一个残疾、多病但心灵上最挺拔正直的人。(2分)2.史铁生是一个超越了自身的苦难爱自己,爱世界,知道感恩,懂得生命意义的人。(2分)3.史铁生是一个敢于面对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的最勇敢的人。(2分) 小题3:1、为了表明史铁生的生存状态。(2分)2、表明史铁生在死神的追逐下,以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与疾病抗争。(2分)3、表明史铁生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没有退缩到麻木无知的颓废地步。(2分)? 小题4:“残疾”: 1、史铁生是一个身患残疾但心灵挺拔正直的伟大作家,他超越了自身的苦难去思索世界与生命的价值。(2分)2、在他眼里,残疾只不过是不能实现罢了,残疾并没有使他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使他麻痹麻醉自己。(2分)3、残疾是生命存在的诸多形式之一,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在于心灵的伟大。(4分)? “生命”: 1、史铁生认为上帝是生命的编剧,无论什么样的生命都有一种真实的存在。(2分)2、即使面对苦难,史铁生也从不抱怨,他知道感恩,他用思索给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意义。(2分)3、我们可以用坦然和喜悦去平衡生命中的困苦,我们在生存的夹缝中依然可以让自己快乐。(4分)? “有无”:1、生命中有了苦难,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快乐。(2分)2、史铁生罹患残疾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和健康的体魄,但并不意味着他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2分)3、有和无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的,决定有和无的终极意义的是人的精神与思想。(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陈村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写文章更能反映出真实的史铁生。D项,作者对比自己和史铁生,并不是在找差距,作者也并没有感到自己“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C项,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说明史铁生以他的存在和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深刻思考,并不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小题2:题干的问法在于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求筛选出文章对史铁生生命的评价,根据文意比较容易概括筛选出。 小题3:本题属于理解写作意图分析作用题,在文段这个事例的前后,作者进行了总结和强调。相关语句很容易找出,设题意图在考察学生的分点概括和准确表达的语言能力。 小题4:题干中结合全文的要求,是指答案应该先总结文本中这三个词结合于史铁生的含义。题干中谈谈你的看法的要求,是指在文本意义的引领下,考生应该作出一定的阐释和延伸。给出的答案仅供参照,考生只要结合文本阐释了有一定内涵和意义的看法,即可相应得分。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探究文本某个问题。 点评: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1.通读原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步主要是为了了解大意,包括说明对象和特征,说明的方法和顺序,各段之间的联系,这是形成正确完整答案的前提。在阅读的时候给段落标上序号,并给重要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尤其是各段中心句,在读的时候要有“寻找”意识,基本做到心中有数,无非就是为了方便答题时提供更快捷更多的信息源。2.审清题干,发掘和把握试题中有效的提示性信息。找准解题的定向,即确认命题的角度,阅读范围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语言要概括精练。3.定位阅读,强化对应意识。绝大部分的阅读题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答案基本上都能从选段中直接和间接找到依据甚至是原本答案,尤其是那些在题目中就带有选文词句用双引号的方式告诉你的题目,更是要将这个词语或者句子代入到原文中去,往往在它的前后边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因此强化文本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之后,对应到相应的语段,进行定位阅读,寻找答案。根据要求准确地确定相关的语句,理解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截取关键性文字,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否则就会抑制阅读功效。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两种,一种是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这些知识本来存在于人的生命意识以外,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当然,人不会一出生就意识到“我是人”,“应该怎么做人”的问题是道德范畴的问题。我们能吃能睡还不能说是个合格的人,还必须要有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样一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把它唤醒。光靠科学技术的训练无法完成,光靠金钱权力也无法完成,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 这两种教育,前者姑且称作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后者姑且称作为人文教育,更重在精神价值。两者从方式到形态都不一样,并非是完全和谐的,如果对人文教育也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压抑了真正的人性的因素。所以,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遮蔽了。 这并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结果。 其实,人文教育的困境,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它与所谓的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这当然会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但人文一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在考虑。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不仅仅在中国发生,外国也是有的。美国校园里那么多的暴力行为发生,本质上就是美国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 灌输式的人文教育没有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把这些人性中的好的因素压抑了,扼杀了,所以才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像德国这样具有发达人文传统的国家,像日本这么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为什么会出现法西斯主义?为什么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蒸蒸日上的时候,会爆发文化大革命?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都与人文教育的失败有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的历史阶段里,往往要求万众一心,集中追求同一个现实的目标,比如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称雄世界等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另外一些因素,比如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容易显现出来。它的失落不容易被注意到,等到大家集体发现就来不及了。 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唤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大约是不可逆转了,我们已经加入WTO。但是,我们的人文教育是否必须进入西方模式,而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毁掉?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如何在西方的模式下坚持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我们任重而道远。 小题1:下列对人文教育的本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使之灌输到人的主观世界中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的教育。 B.重点通过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唤醒人性中真善美的因素和做人的良知的教育。 C.通过各种知识的学习,培养人的真善美的品性,使之能意识到“我是人”的教育。 D.传授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使人懂得做人道理的教育。
|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教育应该包含技术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这两种教育都无法通过灌输知识或者科学技术的训练来完成。
B.人文教育即人文知识的教育,如果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么人性的因素就会受到遮蔽。
C.人文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体为前提的教育,相对于技术知识教育更重视 精神价值,重视对一个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重视人文精神。
D.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我国的人文教育只有从传统中走出来,勇于向西方学习,进入西方的模式,才会有出路。
小题3:从全文看,造成人文教育困境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①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②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充满了计量化特征,而对人文缺损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考虑。③一个国家或民族为实现某个目标,在教育上有意无意地压制人文教育。(每个要点1分,总分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所谓本质,就是某类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特质。因此,ACD都不是人文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的地方,因此,这三项不是人文教育的本质。
点评:“重要词语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因此要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还要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小题2:A项:技术知识教育可以通过灌输知识或者科学技术的训练来完成。B项:人文教育不等同于人文知识教育。D项:“我国的人文教育只有从传统中走出来,勇于向西方学习,进入西方的模式,才会有出路。”错误。原文“人文教育的困境,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说明西方国家在这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点评:首先要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
小题3:首先划定答题区间,即第三段。本段主要从三个方面讲了造成人文教育困境的原因,通过划分层次,可以概括为: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充满了计量化特征,而对人文缺损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考虑。/一个国家或民族为实现某个目标,在教育上有意无意地压制人文教育。
点评:考点:
点评: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每题3分)
IQ:告别传统,走向多元
世界最高端的智商测试地点位于丹麦南部。在诺堡的丹佛斯冒险园,孩子和成人通过作曲、在人工湖上搭桥、做棘手的数学题、在团队内独立操控机器人、借助提供的照片和只言片语编写戏剧故事来测定他们的天赋有多高。
近50项的测试的基础是一种使大脑研究发生革命的科学构想:多元智力理论。这就是说,人拥有多方面的智力能力,而非“要么聪明,要么愚蠢”。
加德纳在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他的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更为贴近实际情况。当时他共确定了7种智力,其中包括3种传统智力。他因此颠覆了前人的所有研究结果。后来,他与他人不断对这一新理论进行补充加工。虽然目前的内容仍不完善,但我们至少可以以10种智力为出发点。
多元智力理论的革命性认识是,一个人的成功显然取决于多种智力因素。如表明运动能力的身体运动智力、体现节奏的音乐以及内在智力和表明社交能力的人机交流智力。
对多元智力理论的批评主要来自德国学者。例如爱尔福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特·哈尼说,这种模式是种理论构想,本身“推测得过多”。很多学者指责它的各个范畴无法明确划分,而且缺乏实证。但是对于该理论所传达的关键信息他们并不怀疑,即每个人都有远远超过传统智力范畴的智力天赋。
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作家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在为《新苏黎世报》撰写的一篇散文中假设了这样一个实验:一位来自欧洲的专家对亚马孙盆地一个印第安人的智商进行考察,结果可能是极低的IQ(智商值)--尤其是当这位印第安人是文盲时。但是,如果反过来对两个辨别数千种植物和野兽足迹的能力进行测试,这位满腹经纶的欧洲人就可能一败涂地。
如果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是正确的,那么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教育重点就是错误的。目前学习课程的侧重点过于集中在以语言为主导的人文科学和数学为主导的自然科学上。这能促进逻辑思维、记忆能力和分析能力,但其他方面却被有意识地忽视了:与大自然亲近、对探讨生命意义能力的训练或者是对乐器的掌握--所有这些虽然也在课堂上学到,但它们永远处于次要地位。
此外,某些智力能力还会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例如音乐有助于人们促进空间智力,还会使他们的接受能力更强,更有社交能力,也更加自信。对这种音乐“转移效应”。卡斯泰特奎勒公司董事马克·佐默认为学习乐团总谱是对“提高分析能力和降低复杂性”的很好训练。作为指挥,你必须从众多的细节中获得一个和谐的整体印象,相比之下,工作中的众多战略问题对他来说就“简单得多了”。
佐默认为,在与人的直接交往中,乐团指挥与公司领导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都必须让“集体中的每个人都要拿出最佳表现”,并且一个集体要产生“和谐旋律”。
对于企业而言,多元智力的构想意味着:千篇一律则是终结的开始。如果在不忘记总体目标的情况下允许各种智力百花齐放,团队会特别有创造力。领导人员应当将与自己全然不同的人招揽在身边。因为只有对待问题的方式不同才能产生创造的张力,从而产生全新的解决办法。
那么,智力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吗?经验表明,3种传统智力(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语言智力)的确可以通过定期训练得到提高。而社交智力往往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因为他主要与人的经验磨砺有关。相反,其他一些能力(如音乐和体育运动能力)则要从摇篮或幼年时就开始培养。
小题1:下列对“多元智力理论”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拥有多方面的智力能力,而非“要么聪明,要么愚蠢”。
B.加德纳在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他的多元智力理论。当时他共确定了7种智力,其中包括3种传统智力,他因此颠覆了前人的所有研究结果。
C.对多元智力理论的批评主要来自德国学者。很多学者也指责它的各个范畴无法明确划分,而且缺乏实证。
D.多元智力理论所传达的关键信息表明:每个人都有远远超过传统智力范畴的智力天赋。
小题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多元智力理论是正确的,那么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教育重点就是错误的。目前学习课程的侧重点过于集中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上,其他方面却被有意识地忽视了。
B.卡斯泰特奎勒公司董事马克·佐默认为学习乐团总谱是对“提高分析能力和降低复杂性”的很好训练,在与人的直接交往中,他认为公司领导与乐团指挥有“很多共同之处”。
C.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传统的IQ不能确定人的智商值。
D.经验表明,传统智力(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语言智力、社交智力)的确可以通过定期训练得到提高。
小题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A.作家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在亚马孙盆地的实验证明IQ值低的人不一定笨,每个人在不同的智力范畴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B.多元智力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比较完善的科学理论,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
C.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三种传统的智商测试IQ值能够很好地预测要求与测试类似的职业,但对于其他很多职业来说,这种测试就不太合适。
D.对音乐、运动等智力发展来说,幼年的训练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家长只要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各方面智力,孩子将来一定会有超常的智力。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错误方式为答非所问。题目考查“对“多元智力理论”这一概念的理解”,而C项是对它的批评,指出它的缺陷,并不是对概念的理解。答非所问各选项的迷惑性很大,主要是各选项表述都很正确,只是不符合题干所问。
小题2:原文“3种传统智力(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语言智力)的确可以通过定期训练得到提高。而社交智力往往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可见,选项表述是信息错位。
小题3: A项原文“一篇散文中假设了这样一个实验”是个假设,并非事实,而选项将假设说成事实了;B项原文“多元智力的构想意味着”说明多元智力是一种构想,还不完善,“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说法错误;D项“孩子将来一定会有超常的智力”绝对化。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
切? 梦? 刀
李健吾
不知道什么一个机会,也许由于沦陷期间闷居无聊,一个人在街上踽踽而行,忽然来到一个旧书摊头,在靠外的角落,随时有被人踩的可能,赫然露出一部旧书,题签上印着《增广切梦刀》。
梦而可切,这把刀可谓锋利无比了。
一个白天黑夜全不做梦的人,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勇士。能够做到这步田地的,勇士两个字当之无愧,我们常人没有福分妄想这种称谓,因为一方面必须达观如哲学家,一方面又必须浑浑噩噩如二愣子。
当然,这部小书是为我们常人做的,作者是一位有心人,愿意将他那把得心应手的快刀送给我们这些太多了梦的可怜虫。我怀着一种欣喜的心情,用我的如获至宝的手轻轻翻开它的皱卷的薄纸。
原来这是一部详梦的伟著,民国六年问世,才不过二十几个年头,便和秋叶一样凋落在这无人过问的闹市,成为梦的笑柄。这美丽的引人遐想的书名,采取的是《晋书》关于王浚的一个典故。
“浚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浚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监益州乎?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果迁浚为益州刺史。”
在这小小得意的故事之中,有刀也在梦里,我抱着一腔的奢望惘然如有所失了。
梦和生命一同存在。它停在记忆的暖室,有情感加以育养:理智旺盛的时候,我以为我可以像如来那样摆脱一切挂恋,把无情的超自然的智慧磨成其快无比的利刃,然而当我这个凡人硬起心肠照准了往下切的时候,它就如诗人所咏的东流水,初是奋然,竟是徒然:“抽刀断水水更流。”
有的时候,那就糟透了,受伤的是我自己,不是水:
“磨刀呜咽水,
水赤刃伤手。”
于是,我学了一个乖,不再从笨拙的截击上下工夫,因为那样做的结果,固然梦可以不存在了,犹如一切苦行僧,生命本身也就不复在人世存在了,我把自然还给我的梦,梦拿亲切送我做报答。我活着的勇气,一半从理想里提取,一半却从人情里得到。而理想和人情是我梦的弼辅。说到这里,严酷的父亲,在我十三岁上就为人杀害了的父亲,可怜的辛劳的父亲,在我的梦里永远拿一个笑脸给他永远没有出息的孩子。我可怜的姐姐,我就那么一位姐姐,小时候我曾拿剪刀戳破她的手,叫她哭,还不许她告诉父亲,但是为了爱护,她永远不要别人有一点点伤害我,就是这样一位母亲一样的姐姐,终于很早就丢下我去向父亲诉苦,一个孤女的流落的忧苦。他们活着……全都活着,活在我的梦里……还有我那苦难的祖国,人民甘愿为她吃苦,然而胜利来了,就没有一天幸福还给人民……也成了梦。
先生,你有一把切梦刀吗?
把噩梦给我切掉,那些把希望变成失望的事实,那些从小到大的折磨的痕迹,那些让爱情成为仇恨的种子,先生,你好不好送我一把刀全切了下去?你摇头。你的意思是说,没有痛苦,幸福永远不会完整。梦是奋斗的最深的动力。
那么,卖旧书的人,这部《切梦刀》真就有什么用处,你为什么不留着,留着给自己使用?你把它扔在街头,夹杂在其他旧书之中,由人翻拣,听人踩压,是不是因为你已经学会了所有的窍门,用不着它随时指点?
那边来了一个买主。
“几钿?”
“五百。”
“贵来!”他惘惘然而去。
可怜的老头,《切梦刀》帮不了你的忙,我听见你的沙哑的喉咙在吼号,还在叹息:“五百,两套烧饼啊!”(文章有删节)
1.以“理想和人情”为“弼辅”的“梦”,在文中具体指哪些内容?请分条列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赋予了“切梦刀”怎样的含义?请根据文意加以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到“姐姐”的死,没有直接用“去世”等字眼儿描述,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父亲永远拿一个笑脸给我。
(2)亲人们都活着。
(3)祖国把幸福还给人民。(意对即可)
2.(1)它是切除“梦”的“利刃”,是由“无情的超自然的智慧”磨成的。
(2)人有“梦”,则有痛苦,“切梦刀”就是帮助人们摆脱痛苦的一种工具。然而,现实中的人不可能有“无情的超自然的智慧”,因而“切梦刀”也就变得虚无且荒诞,“梦”的切除只能是一种无奈之中的幻想。(意对即可)
3.文章没有直接用“去世”等字眼儿描述姐姐的死,这表达出“我”对姐姐爱与悔疚、遗憾与怜惜相互交织的复杂情感。姐姐在“我”儿时曾像母亲一样照顾“我”、爱护“我”,忍受不懂事的“我”给她带来的“痛苦”和“伤害”;而当“我”长大成人意识到这份爱时,孤苦的姐姐早已死去,“我”再没有机会用爱来回报。同时,姐姐的不幸命运也让“我”在痛惜中更增添了一份深深的遗憾。(意对即可)
4.(1)不删好。最后一自然段点明并深化了主题,这可以使文章立意显豁,直接而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五百,两套烧饼”的叹息将“烧饼”与“切梦刀”的价值并置比照,进一步消解了“切梦刀”抚慰心灵、疗治伤痛的意义。
(2)删掉好。这样可以避免将作者的主观情感直接呈现出来,使文意含蓄,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思索与想像空间。“‘贵来!’惘惘然而去”,用金钱衡量“切梦刀”的价值,且言其贵,已经传达出对“切梦刀”意义的怀疑和否定,文章结构至此已经完整,表达也已清楚。(以上两种答案,答出其中一种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