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9 17:07:43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隔了一天,区公所通知村公所,说小晚和艾艾的婚姻是模范婚姻,要村里把结婚的日期报一下,到那时候区里的干部还要来参加他们的结婚典礼。
  因为区里说是模范婚姻,村里人除了太顽固的,差不多也都另换了一种看法;青年人们本来就赞成;有好多自动来给他们帮忙筹备,不几天就准备停当了。
  结婚这一天,区上来了两个干部——一个区分委书记,一个王助理员。村上的干部差不多全体参加了——民事主任本来不想到场,区上说别的干部可以不参加,他非参加不可,他没法,也只得来。
  因为区上说是模范婚姻,村上的群众自然也来得特别多,把小晚家一个院子全都挤满。
  会开了,新人就了位,不知道哪个孩子从外边学来的新调皮,要新媳妇报告恋爱经过,还要叫从罗汉钱说起。艾艾说:“那算什么稀奇?我送了他个戒指,他送了我个罗汉钱,一句话不就说完了吗?”
  有个青年小伙子说:“她这么说行不行?”大家说:“不行!”‘‘不行怎么办?”“叫她再说!”艾艾说:“你们这么说我可不赞成!这又不是斗争会!”有的说:“我们好意来给你帮个忙,凑个热闹,你怎么撵起我们来了?”艾艾说:“大家帮我的忙我很欢迎,不过可不愿意挨斗争!罗汉钱的事实在没有多少话说的,大家要我说,我可以说一些别的事!”大家说:“可以!”“说什么都好!”艾艾说:“大家不是都知道我的声名不正吗?你们知道这怨谁?”有的说:“你说怨谁?”艾艾说:“怨谁?谁不叫我们两个人结婚就怨谁!你们大家想想:要是早一年结了婚,不是就正了吗?大家讲起官话来,都会说‘男女婚姻要自主’,你们说,咱们村里谁自主过?说老实诺,有没有一个不是父母主婚?”大家心里都觉着对,只是对着区干部不好意思那么说。艾艾又接着说:“要说有的话,女的就只有我和燕燕两个,可是民事主任常常要叫我们检讨!我们检讨过了,要说有错的话,就是说我们不该自主!说到这里了我也坦白坦白:为了这事,我整整骂了民事主任两个月了,现在让我来赔个情!”大家问:“都骂了些什么话?”艾艾说:“现在我们两人的事情已经成功了,前边的事就都不提它了……”大家一定要艾艾说,艾艾总不肯说。小晚站起来笑着说:“我说了吧!我也骂过!主任可不要恼,我不过是当成故事来说的。我说:……我也愿意,她也愿意,就是你这个当主任的不愿意!我两个结了婚,能把你的什么事坏了?老顽固!死脑筋!外甥路线!嫁给你的外甥,管保就不用检讨了!”大家都看着民事主任笑,民事主任没有说话。区分委书记说:“你也给王助理员提点意见!”小晚说:“王助理员倒是个好人,可惜认不得真假!光听人家说个‘自愿’,也不看说得有劲没劲,连我都能看出是假的来,他都给人家发了结婚证!问人家自愿的理由,更问得没道理:只要人家真是自愿,哪管得着人家什么理由?他既然要这样问,人家就跟背书一样给他背一句‘因为他能劳动’。哪个庄稼人不能劳动?这也算个理由吗?轮上我们这真正自愿的了,他说村里有报告,说我们两个人早就有来往,还得调查调查。村里报告我们早就有来往,还不能证明我们是自愿吗?那还要调查什么?难道过去连一点来往也没有才叫自愿吗?”小晚说到这里,又吃吃吃笑着说,“我再说句老实话,我们也骂过王助理员。我们说:‘助理员,傻不傻,不要真,光要假!多少假的都准了,一对真的要调查!’王助理员你可不要恼我们!从你给我们发了结婚证那一天,我们就再也没有骂过你一句!”
  区分委书记说:“你骂得对!我保证谁也不恼你们!群众说你们声名不正,那是他们头脑还有些封建思想,以后要大家慢慢去掉。村民事主任因为想给他外甥介绍,就不给你们写介绍信,那是他干涉婚姻,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婚姻法以后,谁再有这种行为,是要送到法院判罪的。王助理员迟迟不发结婚证,那叫官僚主义!他自己这几天正在区上检讨。中央人民政府的婚姻法公布以后,我们共产党全党保证执行,我们分委会也正在讨论这事,今天就是为了搜集你们的意见来的!”区分委书记说着,向全场看了一看说:“党员同志们,你们说说人家骂得对不对呀?检查一下咱们区上村上,这几年处理错了多少婚姻问题,想想有多少人天天骂咱们?再要不纠正,受了党内处分不算,群众也要把咱们骂死了!”
  散会以后,大家都说这种婚姻结得很好,都说:“两个人以后一定很和气,总不会像小飞蛾那时候叫张木匠打得个半死!”连一向说人家声名不正的老头子老太大,也有说好的了。
  这天晚上,燕燕她妈的思想就打通了,亲自跟燕燕说叫她第二天跟小进到区上去登记。[《登记》(节选)?赵树理]
1.村干部差不多全体参加小晚和艾艾的结婚典礼,为什么民事主任不愿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试分析艾艾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语言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本,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1)民事主任曾经干涉过小晚和艾艾的自由恋爱,遭到两人的谩骂。
       (2)开头点明,给读者留下悬念。
2.参考答案:性格泼辣大胆,坦诚直率。当有人问到新媳妇的恋爱经历时,艾艾说:“那算什么稀奇?我送了他个戒指,他送了我个罗汉钱,一句话不就说完了吗?”说明她说话比较直率。从她的叙述中,可以看出私下里她和心上人早有来往。对阻止自己自由恋爱的民事主任骂了两个月。最后,又能当着大家的面向民事主任赔礼道歉。这些表明了她大胆、坦诚直率的性格。(意思对即可)
3.参考答案:人物语言极富个性化,口语化。比如小晚说:“我两个结了婚,能把你的什么事坏了?老顽固!死脑筋!外甥路线!嫁给你的外甥,管保就不用检讨了!”直来直去,为争取婚姻自由敢说敢做。“我们说:‘助理员,傻不傻,不要真,光要假!多少假的都准了,一对真的要调查!’”说话幽默风趣。区分委书记说:“村民事主任因为想给他外甥介绍,就不给你们写介绍信,那是他干涉婚姻,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婚姻法以后,谁再有这种行为,是要送到法院判罪的。”从人民政府新政策的角度给予明确说明,符合人物的身份。(言之有理即可)
4.参考答案:通过写男女主人公的幸福结合,表达了作者对婚姻自由的热情讴歌,对干涉婚姻自由的鞭挞、否定。(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今天如何阅读经典
  经典之为经典,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这就是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和历久弥新。与畅销书不同,经典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未必有很多的知音,但却能经久不衰,永远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经典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改变的最多是它们呈现的方式。正因为经典以无与伦比的方式思考和表达了这些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它们对人类就有永久的魅力。柏拉图的《理想国》或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距今已两千余年,可至今人们仍很容易在西方国家机场的袖珍畅销书架上找到它们;不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什么永恒的真理,而是其中有大智慧在。今天的人们包括中学生阅读它们,当然不是因为可以在它们那里找到今天的问题的答案,而是它们总是可以给我们以新的启示。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所以它们也就不会过时。
  经典不等于真理,经典所说的也不可能都正确,经典之所以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读它们,不在于它们保证了真理,也不在于它们具有超越时空的消闲功能,或“工具理性”的实用功效,而是在于它们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体现。人类文明的特点在于它的延续性,人类文明需要沿袭和继承。没有传统的文明不成其为文明,没有经典的文化也不成其为文化。因此,传统的毁灭就是文明的毁灭,经典的消失就是文化的消失。接受经典和珍惜经典,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创造的开始。摒弃经典,或将经典视为收藏的文物,都是在断送文化。经典是文化之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所以,在当今“快餐式”“工具性”阅读成为一种“时尚”之时,中学生课外阅读自发呈现的“重文轻理”倾向,就并非是一种什么“缺陷”。
  事实上,“经典”与“创新”并不相悖。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是谈不上真正的、有价值的创新的。而拒绝阅读经典的人是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底蕴的。任何真正的创造者,总是从传统经典中吸取充分的资源与养料,作为自己创新的源泉。无论是马克思还是鲁迅,我们在读他们著作的时候,都会发现他们引经据典,挥洒自如,将传统的资源化为自己的创造。相反,缺乏经典,往往是由于拒绝经典。很难设想一个对唐诗宋词极少涉猎的人会成为一个大诗人。
  当然,在任何时代,创造者总是少数。阅读经典,对于普通的人来说,并不一定是有什么创新的宏伟计划,却往往是出于对比较高级的智慧的追求。这种追求的欲望,自然反映了一种较高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在此一追求中,又会得到明显的提升。现在到处都在讲素质教育和人的素质,但人的素质单靠学英语和电脑是培养不出来的。人的素质只能靠人文教育来培养;而阅读经典,应该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把阅读经典作为我们读书活动的主要内容。一个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必然会拥抱经典。经典将提升市民的素质,陶冶市民的品格,赋予一种内在的大气和高贵,给予前所未有的厚实和高度。
1.经典对人类有永久的魅力,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
B.经典虽然没有提供永恒的真理,但是其中往往有大智慧的存在。
C.经典虽然没有包含今天问题的答案,但总是可以给我们以新的启示。
D.经典具有“工具理性”的实用功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体现。
2.以下不是“把阅读经典作为我们读书活动的主要内容”的理由的一项是(  )
A.阅读经典,可以有效的抑制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呈现的“重理轻文”倾向。
B.创造者可以从传统经典中吸取充分的资源与养料作为自己创新的源泉。
C.对于普通的人来说,通过阅读经典可以获得对比较高级的智慧的追求。
D.人的素质只能靠人文教育来培养,而阅读经典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3.综观全文,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能永远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原因是它们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知音。
B.经典所说的不可能都是真理,但抛开经典就意味着断送文化和创造。
C.经典是文化之母,要想继承和发展人类文化,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
D.经典能提升人的素质,陶冶人的品格,赋予人一种内在的大气和高贵。


参考答案:1.D
2.A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1. 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 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想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任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参考答案:1.C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报复
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可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流,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那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举起手枪抠动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1.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首句“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B.陌生老头的出现,令彭恩心惊发虚,但彭恩通过对方戴的大了一号的假发套,一眼就看穿了他的真实身份,及时识破了文亚明拙劣的伎俩。
C.文中画线部分从彭恩的视角描写陌生老头的外貌,寥寥几笔,为小说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可谓匠心独运。
D.小说人物设计巧妙:文亚明假扮成自己的父亲报复彭恩,符合其演员的身份,彭恩对文亚明报复的演技加以评价,也符合其剧评家的身份。
E.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频繁出现的省略号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惊慌和恐惧,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1.一、塑造了彭恩尖刻辛辣的剧评作者的形象。二、开门见山,营造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并推动情节发展。三、此时的盛气凌人与在枪口下懦弱胆小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4、首尾呼应,以剧评开始,以剧评结束。
2.答:情节突转,类似欧亨利式结尾文章情节结尾时使主人公命运、情节陡然逆转,突然让阅读者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回味无穷,发人深省,久久难以忘怀,并借此深刻地反映主题。
3.一、批评贵在不屈不饶,贵在执著和坚守;二、批评需要风骨,需要犀利、批评,但也需要注意批评的艺术和技巧,不能侮辱人格;三、演员的成长离不开剧评家,要客观、理性看待批评;四、剧评家和演员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还要互相理解和尊重。
4.B?E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田园诗人范成大
范成大,字致能,自号石湖居士,南宋大诗人,有《石湖诗集》。
元末明初,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已经公认为经典作品,忽然起了个传说,说宋孝宗原想叫他做宰相,以为他“不知稼穑之难”,就此作罢,于是他写了这些诗来替自己表白。假如这个传说靠得住,它只证明了宋孝宗没调查过范成大的诗,或者没把他的诗作准,那么再多写些《田园四时杂兴》和《腊月村田乐府》也不见得有效。因为《石湖诗集》里很早就有像《大暑舟行含山道中》那种“忧稼穑”“怜老农”的作品,而且不论是做官或退隐时的诗,都一贯表现出对老百姓痛苦的体会,对官吏横暴的愤慨。
他晚年所作的《田园四时杂兴》不但是他的最传诵、最有影响的诗篇,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诗经》里“豳风”的《七月》是中国最古的“四时田园”诗,叙述了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勤生产和刻苦生活,可是这首诗没有起示范的作用。后世的田园诗,都是从陶潜那里来的榜样,王维的《渭川田家》《春中田园作》和储光羲的《田家即事》《田家杂兴》等等建立风气的作品,是得了陶潜的《怀古田舍》《归园田居》等的启示,著重在“陇亩民”的安定闲适、乐天知命,内容从劳动过渡到隐逸。宋代像欧阳修和梅尧臣分咏的《归田四时乐》更老实不客气的是过腻了富贵生活,要换个新鲜。西洋文学里牧歌的传统老是形容草多么又绿又软,羊多么既肥且驯,天真快乐的牧童牧女怎样在尘世的净土里谈情说爱;有人读得腻了,就说这种诗里漏掉了一件东西——狼。我们看中国传统的田园诗,也常常觉得遗漏了一件东西——狗,地保公差这一类统治阶级的走狗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剥削和压迫农民的制度。诚然,很多古诗描写到这种现象,例如柳宗元《田家》第二首、张籍《山农词》、元稹《田家词》、聂夷中《咏田家》等等,可是它们不属于田园诗的系统。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才仿佛把《七月》、《怀古田舍》、《田家词》这三条线索打成一个总结,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根据他的亲切的观感,把一年四季的农村劳动和生活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比较完全的面貌。田园诗又获得了生命,扩大了境地,范成大就可以跟陶潜相提并论,甚至比他后来居上。
                       (节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
小题1:对文章第2段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到元末明初时,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已经成为公认的经典作品。
B.宋孝宗想叫范成大做宰相,范成大写诗替自己表白,这些只是靠不住的传说。
C.范成大写诗再多也不见得能当上宰相,因为皇帝并不把他的诗作准。
D.从很早开始,范成大的诗一贯表现出对百姓痛苦的体会,对官吏横暴的愤慨。

小题2:下列各句,不能说明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田园四时杂兴》六十首是范成大晚年所作,是他传诵最广、最有影响的诗篇。
B.《田园四时杂兴》把三条线索打成一个总结,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
C.《田园四时杂兴》把一年四季的农村劳动和生活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比较完全的面貌。
D.《田园四时杂兴》使田园诗又获得了生命,扩大了境地,范成大甚至比陶潜后来居上。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诗经》里“豳风”的《七月》是中国最古的“四时田园”诗,但对后世影响不大。
B.陶渊明的作品成就突出,开创了后世田园诗表现安定闲适、乐天知命内容的风气。
C.很多古诗因为表现了农民被剥削和压迫的现实,不被统治者纳入传统田园诗的系统。
D.西洋文学牧歌中缺少的“狼”和中国传统田园诗里缺少的“狗”所指对象并不相同。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文章的核心是评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第2段的落脚点是该段的最后一句。
小题2:A项内容说明《田园四时杂兴》影响大,但不能说明“田园诗的集大成”这一特点。
小题3:C项内容属于强加因果。原文说那些表现了农民被剥削和压迫的现实的诗歌“不属于田园诗的系统”,所谓“不被统治者纳入传统田园诗的范畴”于文无据。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