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9 17:08:26 【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唐诗里有一个主要的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
以诗仙李白为例子。我常常想,中国文化中有李白这个词语,真是一个美妙的亮点。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的生命,而李白是尽二十分、三十分。李白一生,集侠客、仙道、流浪汉、酒徒、书生、诗人于一身,超量付出了才与气。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自由有两种: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二是消极自由,即不受外来力量的束缚。积极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热要燃烧,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李白的消极自由表现在鄙弃权贵、笑傲王侯上,“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中国知识人中最能自尊自爱、最不受拘束的一个典型。
杜甫是一个厚字,结实地扎根在地上。他最后死在回中原的船上,伏在船上写诗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中国唐代诗学的两座主峰,一个是天的精神,一个是大地的精神,真实做人、积极用世,不管他们有没有建立什么功业,他们的生命总是活得有声有色、有光有热。他们对于他们的时代、社会,是尽心、尽气、尽才的,他们并没有从他们的时代得到什么,但是他们的时代却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伟大。
唐代第二线的大诗人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都是做人做事有担当的诗人。韩愈一生最精彩的是谏佛骨,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柳宗元一生最突出的是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被贬谪后不屈身降志。白居易的最亮点是领导了新乐府运动,“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让诗歌文学产生了社会良心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李商隐与杜牧都是才华盖世的士人。他们压抑的才华得不到实现,才成全了他们美丽的诗歌。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诗歌,正是他们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证明。所以我们可以说,唐代的第一流的诗人,个个都是要拿出自己生命的美好。
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兴寄风骨、诗史精神、歌诗合为事而作等,都反映了诗人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精神。大家会问,你说的是盛唐精神吧?那么晚唐呢,不是都有点气脉衰败了吗?跟盛唐比,晚唐是不够尽气了。但是不要忘记,晚唐诗人让尽才的生命精神突显出来了。所以,从初盛唐尽气的生命到中晚唐尽才尽情的生命精神,其实仍然是善待生命、高扬人性美好,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文化精神的表现。唐诗背后有一个秘密,有一种很深的精神气质,就是尽气尽才的精神,就是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集体意识。
小题1:下列有关文中“尽才尽气”的说法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所谓“尽才尽气”,就是超量地付出才与气,也就是追求现代人所说的绝对自由。
B.李白的消极自由包括他的最能自尊自爱、最不受拘束,不能算作尽才尽气的表现。
C.无论是初盛唐的诗歌,还是中晚唐的诗歌,都表现出了“尽才尽气”的生命精神。
D.唐诗尽气尽才的精神,就是高扬人性美好,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集体意识。

小题2:下列理解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3分)(  )
A.唐代第一流的诗人是李白和杜甫,第二流的诗人是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人。
B.韩愈“谏佛骨”,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白居易领导新乐府运动,这些活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
C.与韩柳、白居易相比,李商隐和杜牧的才华受到压抑,一生中没有“亮点”,他们并没有“尽才”。
D.盛唐诗人活得“尽气”,而晚唐就有点气脉衰败,但晚唐诗人还是突显了“尽才”的生命精神。
小题3:结合文章和自身,简要谈谈在现代社会该如何“尽才尽气”。(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①所谓“尽才尽气”,就是尽情地表现自己的才与气,就是要自尊自爱,追求自由,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②现代社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要善待自己,勤奋苦练,高扬人性美好,活出精彩,以不负此生,不虚此生。(准确理解“尽才尽气”的内涵2分,结合自我、社会谈如何“尽才尽气”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尽才尽气”并不要求“超量地付出才与气”。文中说“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并不是意味着“尽才尽气”就是“追求现代人所说的绝对自由”。B.根据文意,消极自由也是尽才尽气的一种表现。C.说法不准确。初唐诗歌表现了尽气的生命精神,晚唐诗歌表现了尽才的生命精神,盛唐诗歌表现了尽才尽气的生命精神。
小题2:A.唐代第一流的诗人不仅指李白和杜甫,也包括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和杜牧等“第二线的大诗人”。B.韩愈“谏佛骨”,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这两件事与后世中国文学没多大关系。C.李商隐和杜牧一生中似乎没什么“亮点”,但他们用“美丽的诗歌”证明了“不负此生、不虚此生”,他们的才智在诗歌领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也可称得上是“尽才”。
小题3: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连我这外行的眼也能看出,这条破船就要裂开了。我看见它在中间裂开,桅上唯一的那个人生命如系于一发之上。……
  他受伤了。我从我站的地方看到他脸上有血,可是他根本没想到这一点。他似乎急切切地在教他们把他放松一些——也许我只是从他胳膊的动作上这么推测——然后像先前那样出发了。
这时,他奋力朝破船靠去。他时而随高山升腾,时而随深谷下降,时而沉入起伏的泡沫,时而朝岸的方向漂浮,时而又向船的方向漂浮。他艰难勇敢的挣扎。那段距离并不算长,但是海和风的力量使得那挣扎可怕了。终于,他挨近了那条破船。他离得那么近:再向前靠一步,他就抓住它了。可就在这时,一股高山一样的深绿色海水从船的那边朝岸的方向涌来,他似乎一下就跃了进去,船也不见了!
……他被抬进最近的房子里,这时再没人阻拦我,我留在他身边,忙着用尽了一切急救方法;可他已被那巨浪打死了,他那颗宽厚的心也永远安静下来不动了。
  这段文字选自英国作家?创作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文中的"他"是大卫的朋友?。文中通过“他”?这一情节,表现出“他”?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4分)狄更斯?海姆?奋不顾身下海救人而牺牲?勇敢善良


本题解析:上面的文字是《大卫?科波菲尔》的片段,该题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告诉了我们这段文字的出处。而文字又提示了我们“他”的身份,因此该题难度不大。
点评:文学常识虽然最近几年考得不多,但是一些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一定要求学生读,该记忆的也要背过。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翻 浆
毕淑敏
  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你!你个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里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带!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直到案发我们才知道真相。从此我们司机绝不敢搭不认识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上车。你是我的老乡,说了话我才破例的。” 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如一团肮脏的雾,抱着头,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被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
  “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了。”我说。
  “再仔细瞅瞅。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
  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得不错吧。”“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你也别难过。我有个法子试一试。”只见他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我把所见同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了,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
  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
  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身剧烈倾斜,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再看青年,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
  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
  我一时没明白过来,但司机凶狠的眼神启发了我。就在他的右腿狠狠地踩下去之前,我采取最紧急的自救措施: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
  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青年,在这突如其来的急刹车面前,可能要被卸成零件。“怎么样?最低他也是个脑震荡。看他还有没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我想到贼娃子一举伤了元气,一时半会儿可能不会再打我提包的主意了,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在轮胎缝里爬,不时还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师傅,他……他还在偷,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是吗?”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到了。”司机干巴巴地说。我们到一个兵站了,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地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
  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怕我的母亲喝不上小米粥,现在到天亮前,我赶得到家了……学学……”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
  司机一字一顿地说:“甭哆唆了。拿好你的东西,回家吧!”
  他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动作是从未有过的敏捷。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黝黑的轮胎之中。我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选自《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陌生的年轻人为了生病的母亲能吃上小米粥,连夜奔波在荒寂寒冷的沙漠戈壁,虽然有幸搭上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却遭到了“我”与司机的误解的故事。
B.“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这句环境描写暗示青年即将像之前的搭车人一样干坏事,营造了一种恐怖的氛围,推动了后文的情节发展。
C.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那个要搭车的“青年”,而他的形象却是通过“我”和司机两个人物表现出来的。因此全文主要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D.从全文看,我对搭车青年的情感经历了怜悯、痛恨、感动这样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完成了情节,完善了人物形象,与读者形成共鸣。
E.作者细写“我”与司机对那个青年的猜疑,其作用在于衬托,旨在形成反差,更加凸显那个青年的美好德行与善良人性。
2.小说以“翻浆”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情节构思方面的主要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结合文本,联系现实,你有怎样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①“翻浆”本指春天积雪融化,道路出现泥泞、破裂和冒浆等现象,车辆难行。
? ②暗示情节。翻浆的道路使行车颠簸,后文青年绑包等情节都与翻浆的道路有关。
? ③突出主题。“翻浆”指“我”在弄清事情的真相后,内心深处亦如翻浆一般的震动,并为自己的狭隘和冷酷感到愧疚与不安。(意对即可)
3.①前后的铺垫照应。路面翻浆的交待;“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与后文“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的照应,起到解开悬念的作用。
  ②悬念迭出,情节跌宕。青年的突然出现,引发人们的猜忌,他在车厢里又有一系列动作让人以为他要偷东西。
  ③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猜忌中开始情节,在伤害中发展情节,在震撼中解开悬念。
  ④在高潮中结尾。以“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一句戛然而止,给人深深的震动与反思。(答出任意三点,意对即可)
4.①一个平凡而困苦的年轻人,揣着一颗孝顺而善良的心,在困境中向人求助,却遭受了别人的猜疑、误解以至惩罚。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诚信缺失、陌生人之间难以相互信任乃至冷漠的社会问题。
  ②可从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和如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的角度辩证分析。(结合文本,比如文中的司机和“我”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对事情的判断有一定的盲目性,社会缺少和谐与诚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疫苗是使用病原体的一部分刺激机体来产生特异性免疫力,因而它不像抗生素那样引起病原体的抗药性和致使病原体产生基因突变,产生更强的菌株来对抗药物疗法,并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同时疫苗也不像DDT一类的杀虫剂对环境中无论是有害还是有益的生物都赶尽杀绝,从而破坏环境和造成生态链的断裂,因此疫苗是值得提倡的最为有效的但又最为温和的抗击疾病的免疫方法。
免疫分为两大类,一是先天性,也是非特异性免疫,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主要是指针对所有病毒和致病物质的抵抗力。二是获得性,也是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获得性免疫又分为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无论是自动免疫还是被动免疫,都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类。
自动免疫中的自然免疫力是通过染病而获得的,当然是人和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有力选择,比如在早期患鼠疫、天花、霍乱等传染病后获得的免疫力。欧洲人把天花带到新大陆时,土著人,如印第安人,因为没有免疫力而死亡过半,但后来一部分人获得了免疫力,便顽强地生存下来了。这是没有使用疫苗和药物而自然获得的免疫力。普遍的评论是这种方式获得的免疫力最好。因为体内的免疫印记最深,持续时间最长,因而对人的保护最为有效。自动免疫中的人工免疫就是注射或服用人工疫苗,这是人工诱导的也是当今使用最为广泛、战果最为辉煌的免疫方法,如天花、脊髓灰质炎、肝炎、破伤风、百日咳、白喉等都是用这种方法来免疫的。而这种方法正是一些人所怀疑的把病毒赶尽杀绝的方法。这样获得的免疫力被视为低于染病后获得的自然免疫力。被动免疫也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类,前者指婴儿通过血液和哺乳被动获得的免疫力,后者指注射同种或异种抗体获得的免疫力。这种输入同种抗体以抗御疾病的免疫方法,有一定风险。
自然免疫与人工免疫孰优孰劣?前者更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人工再怎么天衣无缝也不可能做到与自然所形成的鬼斧神功之功力相媲美。所以,相当多的人更愿意选择患病后自然获得的免疫力,即使在现代医学的发源地和发达地区,如欧美,人类推崇的也是自然免疫。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对抗御流感的免疫方式就产生过这样的讨论或争论。有人认为对人尤其是儿童注射流感疫苗,还不如让他们患病后获得自然免疫力。
既然自然免疫优于人工免疫,人类是否可以放弃人工免疫而只靠自然免疫来获取最强有力的抵抗力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人类离不开人工免疫,尽管它逊色于自然免疫。(节选自《百科知识》2003年第10期)
6.SARS流行期间,有的医生注射病愈后病人的血清以抗御疾病,这种免疫方式是【  】
A.自动免疫中的自然免疫。? B.自动免疫中的人工免疫。
C.被动免疫中的自然免疫。? D.被动免疫中的人工免疫。
7.对天花疫苗的免疫原理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使天花病毒无法进攻人体。
B.即使天花病毒进入人体也无法对人体造成损害。
C.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抵御天花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力。
D.对进入人体内的天花病毒赶尽杀绝。
8.下列事例中不能证明“自然免疫优于人工免疫”的一项是【  】
A.印第安人在天花流行过后获得抗御天花病毒的很深的免疫印记。
B.30年前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至今还有对抗天花病毒的免疫力。
C.母亲是艾滋病患者的一些婴儿艾滋病的感染率并不高。
D.1968年被亚洲流感感染过的人在1969年香港流感爆发时抵御了流感。
9.对“人类离不开人工免疫”的理由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人工免疫不会破坏环境,是目前人类所能利用的最有效、最温和的防病方法。
B.有些疾病不可能给人以自然获取免疫力的机会,因为在获取之前,大量的人便会丧失生命,如天花、鼠疫等。
C.人工免疫不会使病原体产生基因突变,产生更强的菌株来对抗药物疗法,造成传染病的卷土重来。
D.只有很少的人不愿意采用注射疫苗的方法获得对流行性感冒的免疫力。


参考答案:
6.D
7.D
8.B
9.D


本题解析:
6.这种免疫力由“注射同种或异种抗体获得”,“病人的血清”为同种抗体。
7.原文:“疫苗也不……对环境中无论是有害还是有益的生物都赶尽杀绝。”
8.“接种过天花疫苗”即为“人工免疫”。
9.原文:“相当多的人更愿意选择患病后自然获得的免疫力。”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在人们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位浓眉长髯的老者,就像相传为唐代吴道子所绘《先师孔子亍教像》上的孔子一样。然而,事实很可能正好相反。
  20年前,《齐鲁学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孔子体态、相貌考》。这篇文章有两点使人印象深刻:一是孔子身高超过1.90米,二是孔子可能没有胡须。
  说孔子身材高大没有问题,史书中众口一词地说他“长九尺有六寸”,应当可信。这些典籍所记尺度为周制,周制一尺合今19.91厘米,照此计算,九尺六寸约等于今191厘米。即使在今天,他也称得上“山东大汉”了。
  除了身材高大,孔子上身长下身短、微微驼背、胳膊稍长、天庭饱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孔子可能胖瘦不同,但总体上略瘦。他一生坎坷而操劳,《韩诗外传》说他“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以挽救“百姓靡安,莫之纪纲,礼义废坏,人伦不理”的危局。周游列国时,有人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累累”就是劳累、操劳的样子。孔颖达疏说:“丧容瘦瘠,累累然”。孔子人生的绝大多数时期,其身材可能都相对较瘦。
  没有须眉更是他的奇特之处。有一本署名孔鲋所著的《孔丛子》,这是一部相当于“孔氏杂记”的书。在该书的《居卫》篇中,记有子思与齐君的对话,论述人之贤圣在德不在貌。子思说:“吾先君 ①? ,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子思所谓“先君”就是孔子,子思明确说孔子“ ② ”。所以,孔子天生没有浓密的眉毛,更不会有修长的胡须。
  据记载,当时在场的有齐君的宠臣,那人的特点正是“ ③ ”,所以齐君对子思说:“假如相貌可以交换,我可以将他的须眉送给你。”子思则说只是担心不能继承前人的美德,并不担心“毛须之不茂”。可见,不仅孔子“ ④ ”,他的孙子子思也“ ⑤ ”。
  以前,人们往往以《孔丛子>为伪书而将这些材料置之不理,现在看来事情并不这么简单。该书虽然不可都当作“真正的史实”,但像孔子祖孙有无须眉这样的重要事项,恐怕不会没有依据。
  人们通常看到的“孔子行教像”,最早出于唐朝著名的宫廷画家吴道子之手,但他似乎并没有认真查考资料。另一方面,受《孔丛子》伪书说的影响,以后的孔子画像便以讹传讹,孔子画像、雕像都浓眉长髯。实际上,前人也指出孔子没有须眉,如明陈继儒《群碎录》、清杭世骏《订讹类编》就说:孔子无须,今像多须,误。(本文作者杨朝明,有改动)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作者旁征博引,仔细考证了历史上孔子的真实形象。
B.孔子身材高大,天庭饱满。他一生坎坷操劳,体形较瘦。
C.作者引用《孔丛子》,意在说明该书不可当作真正的史实。
D.吴道子之后,便再无人指出孑L子的画像是以讹传讹之作了。
2.把“美须眉”“生无须眉”“毛须之不茂”分别填入标序号的横线处。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①生无须眉 ②生无须眉 ③美须眉 ④生无须眉 ⑤毛须之不茂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