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题目。
黄永玉:大师之境
王维强
黄永玉,中国艺术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一个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人。
十多年前,一位画家在聊天中向黄老倾诉心中的苦楚:年轻貌美的妻子和别人好了,他戴了“绿帽子”,眼含热泪,一脸的无辜、无奈和委屈。黄老叼着烟斗听着,从丝丝青烟中飘出两个字:“揍他!”太有性格、太有意思的一位老人家!
黄永玉嗜烟,尤其对烟斗情有独钟。无论是挥毫题字,还是泼墨作画,无论是登台演讲,或是闲庭信步,他的烟斗总是须臾不离手。也许这总在他身侧飘绕着的缕缕青烟,也是他灵感与睿智的来源吧!
黄永玉小的时候姑公(黄永玉的姑公即大文学家沈从文的父亲)非常喜欢他。少年黄永玉整日和姑公泡在一起,练拳,举石锁,练就了一身好功夫。12岁那年,黄永玉独身一人离开了故乡湘西风凰,从此这位土家族汉子就开始了游侠式的生活……
倚仗着健壮的身体和一身过人的好功夫,他在追求艺术的同时,行侠仗义,广交天下朋友。在福建泉州,他结交了学木刻的两位穷朋友。不久,两位朋友都惨遭保长的迫害:一位的老婆被保长凌辱了,一位被抓了壮丁。黄永玉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连夜干掉了保长,替朋友报了仇,此后又浪迹天涯了。
文化的渊源和自身的素质加之良好的天赋对黄老的艺术起了决定的作用,而上天赐予他特有的“缘分”更为他的艺术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且不谈他和沈从文、张乐平、齐白石等艺术大家的缘分,单说他和一位出家人的奇遇就让他在其艺术生涯中受益匪浅了。
那是在60多年前的福建,年轻气盛的黄永玉在一座山庙前盛开着的玉兰树上摘花。树下站着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和少年黄永玉聊了起来,谈美术知识、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四天后,老和尚侧身躺在破旧的木床上,如平常睡觉姿态一般,仙逝了。他给黄永玉留下了一幅书法条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这位老和尚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一代宗师去了,留下黄永玉在庙里嚎啕大哭……
曾经有好友问黄老,在他那么多专长里,他最喜欢哪个?黄老说,我最喜欢的是文学,第二是雕刻,第三是木刻,第四是绘画。但前三项爱好都全靠绘画养着,因为它们稿费太低了。
所有的味道都尝遍了才知道淡的精彩,才知道,淡这个味道在生命中弥足珍贵,所以苏东坡写过一首名诗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黄永玉淡名淡利淡一切,唯有情义不能淡,且重情重义,对于帮助过他的前辈更是没齿难忘。为了怀念,几年前他出版一本书,名为《比我老的老头》,生动细微地记述了张乐平、沈从文、聂绀弩等十几位早年帮助过他的前辈。此书一版再版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
去年春天,中国慈善总会授予他“慈善家”称号。而此时黄老却因为多年好友黄苗子夫人郁风大姐的去世而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之中,根本没有心情去参加颁奖晚会。
去年,黄老将一大幅书法作品挂在客厅里,“人活了八十岁了,如果再不承认老奸巨猾就太不谦虚了!”观其洒脱飘逸的字体不禁怦然心动:言出真心,莫过于此了。
贡布里希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黄永玉便是实打实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了。
小题1:简析黄永玉是“一个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人”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2:结合全文,回答哪些因素使黄永玉达到了“大师之境”。
小题3:概括作为艺术家的黄永玉的性格特点。
小题4: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他为什么这么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素面朝天
毕淑敏
素面朝天。我在白纸上郑重写下这个题目。夫走过来说,你是要将一碗白皮面,对着天空吗?我说有一位虢国夫人,就是杨贵妃的姐姐,她自恃美丽,见了唐明皇也不化妆,所以叫……夫笑了,说,我知道。可是你并不美丽。
是的,我不美丽。但素面朝天并不是美丽女人的专利,而是所有女人都可以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
看着我们周围。每一棵树、每一叶草、每一朵花,都不化妆,面对骄阳、面对暴雨、面对风雪,它们都本色而自然。它们会衰老和凋零,但衰老和凋零也是一种真实。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为何要将自己隐藏在脂粉和油彩的后面?
看见一位化过妆的女友洗面,红的水黑的水蜿蜒而下,仿佛洪水冲刷过水土流失的山峦。那个真实的她,像在蛋壳里窒息得过久的鸡雏,渐渐苏醒过来。我觉得这个眉目清晰的 女人,才是我真正的朋友。片刻前被颜色包裹的那个形象,是一个虚伪的陌生人。
脸,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证件。我的父母凭着它辨认出一脉血缘的延续;我的丈夫,凭着它在茫茫人海中将我找寻;我的儿子,凭着它第一次铭记住了自己的母亲……每张脸,都是一本生命的图谱。连脸都不愿公开的人,便像捏着一份涂改过的证件,有了太多的秘密。所有的秘密都是有重量的。背着化过妆的脸走路的女人,便多了劳累,多了忧虑。
化妆可以使人年轻,无数广告喋喋不休地告诫我们。我认识的一位女郎,盛妆出行,艳丽得如同一组霓虹灯。一次半夜里我为她传一个电话,门开的一瞬间,我惊愕不止。惨亮的灯光下,她枯黄憔悴如同一册古老的线装书。“我不能不化妆。”她后来告诉我,“化妆如同吸烟,是有瘾的。我已经没有勇气面对不化妆的我。化妆最先是为了欺人,之后就成了自欺。我真羡慕你啊!”从此我对她充满同情。我们都会衰老。我镇定地注视着我的年纪,犹如眺望远方一幅渐渐逼近的白帆。为什么要掩饰这个现实呢?掩饰不单是徒劳,首先是一种软弱。自信并不与年龄成反比,就像自信并不与美丽成正比,勇气不是储存在脸庞里,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化妆品不过是一些高分子的化合物、一些水果的汁液和一些动物的油脂,它们同人类的自信与果敢实在是不相干的东西。犹如大厦需要钢筋铁骨来支撑,而决非几根华而不实的竹竿。
常常觉得化了妆的女人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请看我的眼睛!浓墨勾勒的眼线在说。但,却暗淡犹疑。请注意我的口唇!樱桃红的唇膏在呼吁。但轮廓鲜明的唇内吐出的话语,却肤浅苍白……化妆以醒目的色彩强调以至强迫人们注意的部位,却往往是最软弱的所在。
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犹如水晶与玻璃的区别。
不拥有美丽的女人,并非也不拥有自信。美丽是一种天赋,自信却像树苗一样,可以播种可以培植可以蔚然成林可以直到地老天荒。
我相信不化妆的微笑更纯洁而美好,我相信不化妆的目光更坦率而直诚,我相信不化妆的女人更有勇气直面人生。
假若不是为了工作,假若不是出于礼仪,我这一生,将永不化妆。
(1)分析概括文中的“化妆”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划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所提倡的“素面朝天”的实质是什么,谈谈你对这种生活态度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日英雄安在
除那些大众传媒用鼓噪之声制造出的各种影、视、歌明星外,英雄还存在吗?
应该说,区别于公众英雄的个体化意义的“英雄”依然存在,只不过已和传统意义上战士型的“英雄”迥异。虽然来自外在的民族战争,以及特定历史阶段全面的意识范式社会化对人性进行“非存在”方式的威胁已经日渐退位,但人们仍然生活在自己创造的巨大的、无所不包、无隙不渗的物质化生存环境中,普在肉身仍然面临种种现实的诱惑,而或然性的“偶在个体”仍需对普在肉身进行超越和精神上的“异在”坚守,安然隐匿于对世界的静谧观察注视之中,对依然灿烂的星空的崇敬仰望之中,继续其精神性的探索,朝时空的多维向度开放,挣脱人的尘世飞翔。他们似乎生存在一间自我选择的无形囚室里,在具体的足不出户的囚禁中仍可放飞思想。那种放牧自由的陶然感使得具体的囚禁意义变得抽象和空洞,汪洋恣肆般涌卷的思潮从画地为牢的立足点呈放射状漫出来,漫过周围的世界乃至漫过各种沿袭已久的观念修筑的栅栏,向着宇宙的深处飞奔而去。
如果将其放入社会生活的背景中,他们永远只是凤毛麟角,是俄国诗人布罗茨基所比喻的以巨大的公众数量作分母的微小分子。他们的人格魅力拒绝被社会化、被公众认同、被媒体关注追踪。一旦在公众化的过程中被视为集体的行为楷模,他们将会被重新封闭在公众价值观念导向的舆论之中,自由便会被压抑甚至剥夺,思想的利剑失去光泽躲入刀鞘之中,探索的眸子则日益浑浊无法继续发现之旅。如果稍俘于虚荣心,与扭曲的公众化社会方式相妥协,他们的自我将被纳入集体模式中重新安置、铆定、调试、整合,正中了集体意志同化、淹没个体的险恶圈套。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中所说:这些人一旦异化为“群众意志的执行者”,便再次化为“虚无”。美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蒂利希认为,一旦如此,个人“作为自我而存在的勇气”将降格为“作为部分而存在的勇气”。
所以真正的英雄永远是处于社会意识边缘拥有原创精神的“他者”。对公众潮水般趋同性的要挟,只是持一种漠然不应的拒绝姿态。他们拒绝将自己的生存经验普及成限制他人个体自我生存的分母型模式。他们鼓励那些肯定并敬佩着他们的人进一步超越而不是重复他们的自我,去做有别于他们的多样性的自我开拓,成为崭新领域的英雄。他们拒绝加入社会异口同声的齐唱,继续以自己的独特生存形式潜隐、悄然地浸化周围人的人格和思想,以拒绝模仿的方式敞显自己“作为自我而存在的勇气”。他们是永远不可重复的唯一。
我们的时代仍然呼唤着英雄,这些英雄不是战争英雄,不是大众流行文化的带头人,如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所说:他们应是不断的“创造着自己”的人,不断拓展着精神自我更新的自由之路,以“自己的本原去影响别人”(雅斯贝尔斯语)。我们的世界将会由于这些人的不断涌现而丰富多彩,充满新的希望。(有删改)
1.下面关于英雄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公众英雄指大众传媒鼓噪之声制造出的各种影、视、歌明星,他们是大众流行文化的带头人。
B.在民族战争中出现的战争英雄属于战士型的“英雄”,他们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
C.时代呼唤的英雄应该是个体化意义的“英雄”,是处于社会意识边缘拥有原创精神的“他者”。
D.真正的英雄愿意成为集体的行为楷模,鼓励那些肯定并敬佩着他们的人进一步超越而不是重复他们的自我。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在物质化生存环境中,面临种种现实的诱惑,或然性的“偶在个体”仍需对普在肉身进行肉体的超越和精神上的探索。
B.在社会生活中,英雄永远是凤毛麟角,是巨大的集体模式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
C.真正的英雄具有原创精神,他拒绝被社会化,拒绝被认同、被模仿。
D.真正的英雄是永远不可重复的唯一,他们鼓励人们去做有别于自己的多样性的自我开拓,成为崭新领域的英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个体化意义的“英雄”往往是不被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的公众所理解、所接受的。
B.作为大众文化的带头人的公众英雄往往是“群众意志的执行者”,他们的自我往往被纳入集体模式。
C.对社会持一种漠然不应的拒绝姿态,拒绝被公众认同、被媒体关注追踪,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真正的英雄。
D.真正的英雄时代一定是丰富多彩的,能促使人不断拓展精神自我更新的自由之路,因而是充满了个性和创造性的。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5分)
恃才傲物的钱玄同
叶兆言
①钱玄同的身世颇为奇特,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大家所熟悉的物理学家钱三强,是钱玄同的二公子。
②钱玄同是章太炎的弟子,上世纪30年代初,他已经是很有名的教授,章太炎来北京讲学,他执弟子礼甚恭,马前鞍后唯唯诺诺,亲自为老师翻译,因为章的浙江话,很多北方同学听不懂。他的这种举动,一时传为尊师的美谈。其实他也只是做做样子,根据旧的家法,像他这种有违教诲的弟子,早就应该逐出师门。
③当时不少学者都激烈偏执,但像钱玄同这么极端,还真不多见。他自号“疑古玄同”,对过去的大师,常持坚决否定态度。作为古文派大师章太炎的入室弟子,钱玄同受老师影响,有非常高的古文经学造诣,然而他后来也拜今文经学大师崔适为师,并自称“乃始专宗今文”。实事求是地说,对于古文和今文,钱玄同都是背离师门的。20年代初,钱玄同和大学刚毕业的顾颉刚讨论今古文,以《聊斋志异》上的故事举例,说明他们这一代学人治学应该有的态度。书生桑生先后接纳了两名女子,这两个不安分的女人,老是互相攻击,一个说对方是鬼,一个说对方是狐,桑生起初以为她们只是妒忌,说着玩玩,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发现她们果然是鬼是狐,事实证明两个女人说得都对。这个故事正好可以用来面对今古文之争,今文学家说古文经过刘歆伪造,说得是对的;古文学家说今文不符合孔子的意思,也是对的。因此,现代学人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古文学家的观点来批评今文学家,用今文学家的观点批评古文学家,从相互指责之中,把各自的假面目戳破。
④钱玄同的旧学十分了得,像他这样的弟子,做老师的想恨也恨不起来。他提倡废除古文,甚至要废除汉字,不是因为自己不行,而是为了要让后人学起来方便,是纯粹为后人着想。钱玄同能写一手漂亮的隶书和篆字,曾用小篆抄写章太炎的《小学问答》刻印出版,这事遭到了鲁迅的指责,认为像他这样激烈的人,不该这样复古。
⑤人本事大了,难免恃才傲物,章太炎就常常不可一世,他的几位弟子,老实说脾气都不小,搁一起便磕磕碰碰。先是大弟子黄侃和几位闹文学革命的师弟斗气。30年代初,章太炎带着黄侃到北京讲学,钱玄同对老师毕恭毕敬,小心翼翼,对师兄却根本不买账。有一天,在章太炎住处,黄侃开玩笑地对钱玄同说:“二疯,你来前,我告你!你可怜啊!先生也来了,你近来怎么不把音韵学的书好好地读,要弄什么注音字母,什么白话文。”钱玄同顿时翻脸,拍着桌子厉声说:“我就是要弄注音字母,要弄白话文,混账!”章太炎闻声赶来,哈哈大笑,排解说不许再争什么注音白话文。章的意思十分明显,想想当年一起学习的同门之谊,有什么好吵的。
⑥钱玄同不仅和黄侃心存疙瘩,和鲁迅后来闹得也不愉快。他们既是师出同门,又一起在《新青年》上打打杀杀,临了却分道扬镳。众所周知,鲁迅写小说,是因为受一个叫金心异的人教唆,金心异就是钱玄同。那时候,鲁迅埋头古籍,整日抄古碑,是钱玄同把鲁迅从古书堆里拉了出来,促使他成为了新文化的一名旗手。可是钱玄同似乎更愿意和周作人做朋友,对鲁迅则敬而远之。鲁迅死了以后,钱玄同写文章纪念,不愿多谈对方的不是,然而对鲁迅情书中提及他的那几句话,依然耿耿于怀。因此,他只说他们之间曾经很投机,说鲁迅“治学谨严”,但是“多疑,轻信,迁怒”。对于曾经大吵过一架的黄侃,在他死后,钱玄同的评价是“小学本师传”、“文章宗六代”,说他是同门中的“隽才”,这里面显然有客气的成分,因为毕竟走的不是一条路。道不同,则不相为谋。
⑦客观地说,钱玄同和鲁迅还应该算是同隘,他们的方向大致相同,只是在小岔道上有些分歧。人各有志,钱玄同的奋斗目标,和刘半农一致,是语音方面的革命。刘半农带着大批科学仪器,从法国载誉归来,钱玄同曾非常激动,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知音。?
1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 )(5分)
A.钱玄同提倡废除古文,甚至要废除汉字,目的是为了让后人学起来方便,是纯粹为后人着想的主张。
B.面对自己弟子钱玄同与黄侃的翻脸,章大炎笑着进行排解,直接提醒他们想想同门之谊,没什么好吵的。
C.利用古文学家与今文学家的观点进行相互批评与指责,戳穿对方的假面目,应当成为现代学人要做的事情。
D.在语音革命上,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奋斗目标一致,钱对刘“载誉”而归表现得非常激动,是真正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