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A.缚其翅而畜之野则或咎其欲出者 B.有深感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C.知雄必备而雌无备吾尝终日而思矣 D.以见获于人以其无礼于晋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雄哥)不做防备,过了不久,终于被狸吃掉。(2)这就是兵法上说的诱惑他,是他骄傲。(3)狸的做法完全符合兵法,雄哥却陷进他的全套而不觉悟。
本题解析:
小题1:薄:迫近。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可用套用成语法辨析,“日薄西山”中“薄”就是“迫近”的意思。
小题2:D均为连词,表原因;A 人称代词,他的/指示代词,哪个;B 语气助词/代词,他;C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文言虚词要注意意义和用法,用法主要是词性和语法作用。
小题3: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顺序为“穷寇勿追,强而避之”“诱之骄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者”。选项顺序错误。
小题4: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重要词语:(1)居无何——过了不久,竟——终于,为——被(被动句)。(2)骄——使他骄傲(判断句)。(3)悉——完全,乃——却,游——陷进。
【参考译文】
叶侯的家里得到了两只鸽子,绑着它们的翅膀,然后畜养 在郊野。狸知道它们不能反抗,于是抓住雌鸽,把它吃掉了。雄鸽非常愤怒,奋起用嘴去啄狸,狸嗥叫着离去。不几天,(叶侯)又得到一只雌鸽,狸来又把它吃 了,但是因为之前被啄的缘故,好像怕了雄鸽,不敢接近它。因此雄鸽自以为强大,不作任何防备。过了不久,最后也被狸吃掉了。
我读狸与鸽的故事,感受很深。当狸刚刚来到的时候,大概想把雌雄两鸽抓住一并吃掉。可是抓雌鸽时已精疲力竭,又猜想雄鸽一定会拼死抵抗,姑且嗥叫离去,避 开雄鸽的锋芒:这就是兵法上所讲的“穷寇莫追”“强而避之”的道理。等到后来狸又到来,它并非不想先吃雄鸽,但是知道雄鸽必定已有所防备,而雌鸽却没有, 所以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而且又以此向雄鸽表示(它)只吃雌鸽,令雄鸽不再害怕:这就是兵法上所讲的“诱之”“骄之”的理论。到了这个时候,雄鸽已经 开始懈怠了,狸就乘着它懈怠之时而突袭,真是万无一失了:这就是兵法上所讲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道理。
啊!狸的行为完全合乎兵法,雄鸽上了它的圈套仍然不自知。
我想鸽并非真的不敌狸;而且雄鸽啄狸,狸最初不是没有丝毫畏惧的。假如雌雄两鸽彼此互相帮助,与狸相抗,狸虽强,又何至于都被它吃掉呢!(一些人)自恃个人的强大,而不知道援助同类;(若)同类(都)死亡了,自己也随之而灭亡,真是可叹啊!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①,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忸中③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④。”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注】①荆:即楚国,因有荆山,故又称荆。②顿舍:停驻,休息。③怛(cū)中:粗暴。④超距:跳远。
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几何,多少。
B.李信果辱秦军——辱,羞辱。
C.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五辈,五批(使者)。
D.顾令王坐而疑我矣——坐,因此。
2.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王翦为将才干的一项是(? )
①王翦谢病不能将
②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③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王翦坚壁不与战
⑤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
⑥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派李信攻打楚国,开始频频胜利,却不知道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结果楚军大败李信部队,攻破两座大营并杀死秦军七个都尉。
B.王翦借秦王重用他为将之机,为了消除秦王的疑心当面请求得到良田大宅,秦王答应后他还不放心,到了武关又先后派出五批使者回去讨封良田。
C.王翦抵达战场,不肯出兵交战,而是每天让士兵休息,供给好的饭食,楚军屡次挑战,秦王就是不肯应战,楚军就向东去了,王翦趁机追击他们,大败楚军。
D.王翦为将与李信大不相同,他实事求是,做事谨慎,运用以逸待劳、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策略,赢得了全线胜利。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C
4.(1)有人说:“将军讨封赏也太过分了!”
(2)楚人听说王翦增兵攻来,于是调动了全国兵力来抵抗;王翦坚守营垒不与楚人交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加点的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盘盘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邯郸为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D.多于在庾之粟粒其势弱于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D项相同,于:介词,比。A项,焉:语气助词。/焉:兼语,于此。B项,为:动词,成为。/为:动词,治理。C项,之:结构助词,的。/之:代词,它。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蒋瑶,字粹卿,归安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行人。正德时,历两京御史。陈时弊七事,中言:“内府军器局军匠六千,中官监督者二人,今增至六十余人,人占军匠三十。他局称是,行伍安得不耗。”并言:“传奉官及滥收校尉勇士并宜厘革。刘瑾虽诛,权犹在宦竖。”有旨诘问,且言“自今如瑶议者,毋复奏”。
寻出为荆州知府。筑黄潭堤。调扬州。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无所赠遗。诸嬖幸皆怒。江彬欲夺富民居为威武副将军府,瑶执不可。?彬闭瑶空舍挫辱之,胁以帝所赐铜瓜,不为慑。会帝渔获一巨鱼,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直。瑶怀其妻簪珥、袿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帝笑而遣之。府故有琼花观,诏取琼花。瑶言自宋徽、钦北狩,此花已绝,今无以献。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帝曰:“苎白布,亦非扬产耶?”瑶不得已,为献五百疋①。当是时,权幸以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微瑶,民且重困。驾旋,瑶扈至宝应。中官邱得用铁縆②系瑶,数日始释,竟扈至临清而返。扬人见瑶,无不感泣。迨迁陕西参政,争出资建祠祀之,名自此大震。
嘉靖初,历湖广、江西左、右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帝命桂萼等核巡抚官去留,令瑶归候调。已,累迁工部尚书。四郊工竣,加太子少保。西苑宫殿成,帝置宴。见瑶与王时中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曰:“亲亲不如尊贤。”其重瑶如此。
时土木繁兴,岁费数百万计。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以忧去。久之,自南京工部尚书,召改北部。帝幸承天,瑶扈从。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至是大工频仍,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瑶以为言,因请停不急者。豪家所匿军毕出,募直大减。以老致仕去。
瑶端亮清介。既归,僻处陋巷。与尚书刘麟、顾应祥辈结文酒社,徜徉岘山间。卒年八十九。赠太子太保,谥恭靖。(节选自《明史·蒋瑶列传》)
注:①“疋”pǐ同“匹”②縆gēng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瑶执不可。?——执:坚持。
B.微瑶,民且重困。——微:认为……卑贱。
C.竟扈至临清而返。——竟:竟然。
D.迨迁陕西参政。——迨:等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言“自今如瑶议者,毋复奏”。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久之,自南京工部尚书,召改北部。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C.因请停不急者。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以老致仕去。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蒋瑶全心为民的一组是(?)
①刘瑾虽诛,权犹在宦竖。
②瑶怀其妻簪珥、袿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
③此花已绝,今无以献。
④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
⑤扬人见瑶,无不感泣。
⑥既归,僻处陋巷。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德年间,蒋瑶力陈时政弊端,他认为在内府各局担任监督的宦官人数增加太多,这样会导致军队耗费太大,以致损耗国力。
B.武宗南巡至扬州,随行的权幸因扬州繁华富庶,向蒋瑶大肆索要财物,蒋瑶对此暗中抵制,后被权幸用铁绳捆绑数日才被释放,扬州人对此无不感慨落泪。
C.皇帝对蒋瑶非常器重,在宴会上,他下令将蒋瑶的席位移至殿内,然后把皇亲移到殿右来为蒋瑶让出席位,并且强调尊重贤才比亲近亲人更重要。
D.嘉靖年间,朝廷工程繁多,耗费巨大,蒋瑶严格遵循皇帝的意图进行规划设计,对此皇帝非常高兴,并多次对他进行赏赐。 第?Ⅱ卷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然后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帝渔获一巨鱼,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C
4、D
5、(1)恰逢皇帝打鱼获得一条巨鱼,(皇帝)开玩笑言说价值五百金。江彬当即送给蒋瑶并且向他索要银两。
? (2)蒋瑶的规划都符合皇帝的心意.皇帝多次对他进行赏赐。
?(3)?京城工程营建,大多役使京军,(京军)多被豪家藏匿。(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3)而不坠,则失者锱铢(4);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5)株拘(6);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注释】
(1)痀偻:驼背。
(2)蜩:蝉。承蜩:用竿子粘蝉。
(3) 累丸二:在竿头累迭起两个丸子(为捕蝉做准备)。
(4)则失者锱铢: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
(5)厥:竖。(6)株拘:树根盘错处,此句的意思是:我立定身子,犹如竖立在地面的断木。
小题1:写出下列加线字在文中的含义(3分)
(1)犹掇之(?)(?)(2)孔子顾谓弟子(?)
小题2:翻译句子。(4分)
(1)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
??。
(2)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小题3:拓展(4分)
(1)下列哪一句名言最符合文中孔子的说法,请指出并说明理由(1分)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②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③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淮南子)
(2)请结合本文所阐发的道理,谈谈你的体会。(3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犹:好像?掇:拾取?顾:回头看
小题2:(1)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2)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小题3:(1) ②意在表明学习必须坚持、专一,即“用志不分,凝于神”。(神思高度凝聚,?思想专一)
(2)可围绕学习生活谈体会,有真情实感,忌空谈。
本题解析:
小题1:犹掇,是两个词。犹,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好像;掇,后有宾语“之”,动词,拾取。顾,动词,回头看。
小题2:首先要注意这两个句子中的固定结构的译法:何为,为何,为什么;其……之谓,恐怕说的就是……吧。其次是这两个句子中的关键词:易,改变;得,获得,成功;丈人,老人。
小题3:孔子的观点就是要“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也就是说,运用心志不分散,高度凝聚精神。②意在表明学习必须坚持、专一,所以与孔子观点相一致。
点评:理解经典文化内容要过好文言翻译关,尽量读懂文本的“字面义”。做到能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以解释句子意思。这要求与文言翻译相同。要做好常见文言语言点的归类整理工作,增强文言语感。经典文化的理解,应求得对经典文化的初步的大体的把握,了解其代表性人物的主要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根据所提供的语言材料,明白其材料述说的主要意思,与材料所涉及人物的主要思想相参照,基本上就能理解材料所表现的观点了。
【译文】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用手拿东西那么容易。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迭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正确使用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