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驼业种树(以……为业,作动词)
除臣洗马(授予官职)
B.此小大之辩也(辩论)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像雾一样)
C.悟以往之不谏(止,挽回)
古来圣贤皆寂寞(被世人冷落)
D.而母立于兹(通“尔”,你)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先例)
2、阅读题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离娄篇下》
小题1:简要说明孟子理想中的君臣之间应有的关系。(2分)
小题2:结合以上语段,请回答孟子是怎样对“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进行分析的。(4分)
3、单选题 对下列句中加粗字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
①刽子磨旗、提刀:摇旗;
②锣三下科:戏剧称角色动作叫“科”,与传奇中的“介”相同;
③行动些:行动起来;
④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这边,那边,这里,那里;
⑤不提防遭刑宪:拷打;
⑥兀的不痛杀我也:这;
⑦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每每,常常,往往。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⑦?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⑥⑦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①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日: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辨莫大于分?②,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日:文?③久而息,节族④久而绝。故日: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⑤;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节选自《荀子?非相篇》)
【注】①偝(bèi):背向。?
②分:名分。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道德范畴。
③文:礼仪制度。
④族:音zòu,通“奏”;节族:音乐的节奏。
⑤周道:周王朝的治国之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下则好非其上非:责怪
B.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粲:明白
C.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察:观察
D.欲知亿万,则审一二审:审察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法后王”理由的一组是?(?)
①乡则不若,偝则谩之
②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③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
④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
⑤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
⑥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
A.③⑤⑥
B.④②③
C.②④⑤
D.①④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