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根据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一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索源,深思慎取。
B.作者在材料的选择上,略写前洞,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是为了配合说理的需要,这种安排颇具匠心。
C.作者揭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
D.全文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来过渡,将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紧密联系起来,前后衔接自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节选部分第一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二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自欢喜台拾级而升,凡九折,尽三百余级,始登毗卢顶。顶上为寺一百二十,丹碧错落,嵌入岩际。庵寺皆精绝,莳花种竹,如江南人家别墅。时牡丹正开,院院红馥,沾薰游裾。寺僧争设供,山肴野菜,新摘便煮,芳香脆美。独不解饮茶,点黄苓芽代,气韵亦佳。夜宿喜庵方丈,共榻者王则之、黄昭素也。昭素鼻息如雷,予一夜不得眠。
毗卢顶之右,有陡泉、望海峰。左有大小摘星峰。大摘星峰极高,一老僧说峰后有云水洞,甚奇邃。余遂脱巾褫衣,导诸公行。诸公两手扶杖,短衣楚楚,相顾失笑。至山腰少憩,则所谓一百二十寺者,一一可指数。予已上摘星岭,仰视峰顶,陡绝摩天,回顾不见诸公,独憩峭壁下。一物攀萝疾走,捷若猿猱,至则面目黧黑,瘦削如鬼。予不觉心动,毛发悚竖,讯之僧也。语不甚了了,但指其住处。予尾之行,入小洞中,石床冰冷,趺坐少顷。僧供黄芽汤,予啜罢,留钱而去,亦不解揖送。
诸公登岭,皆称倦矣,呼酒各满引。黄昭素题名石壁。蛇行食顷,凡四五升降,乃达洞门。入洞数丈,有一穴甚狭,若瓮口。同游虽至赢者,亦须头腰贴地,乃得入穴。至此始篝火,一望无际,方纵脚行数十步,又忽闭塞。度此则堆琼积玉,荡摇心魂,不复似人间矣。有黄龙白龙悬壁上,又有大龙池,龙盘踞池畔,爪牙露张。卧佛、石狮、石烛,皆逼真。层叠虚豁,宛然飞阁。僧取石左右击撞,或类钟声,或类鼓声。突然起立者,名曰须弥。烛之不见顶。又有小雪山、大雪山,寒乳飞洒,四时若雪。其他形似之属,不可尽记。大抵皆石乳滴沥数千年,积累所成。僮仆至此,皆惶惑大叫。予恐惊起龙神,亟呵止不得,则令诵佛号。篝火垂尽,惆怅而返。将出洞,命仆敲取石一片,正可作砚山。每出示客,客莫不惊叹为过昆山灵壁也。(选自明袁宗道《袁宗道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九折,尽三百余级——凡:总共
B.莳花种竹——莳:栽种
C.一物攀萝疾走——走:行走
D.烛之不见顶_烛:用烛火照着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绘云水洞景色的一组是(? )
①丹碧错落,嵌入岩际
②层叠虚豁,宛然飞阁
③寒乳飞洒,四时若雪
④仰视峰顶,陡绝摩天
⑤院院红馥,沾薰游裾
⑥龙盘踞池畔,爪牙露张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游记,重点写了两处景色,其一写从欢喜台登毗卢顶,其二写云水洞。
B.文章描写云水洞奇观时,刻画细致真切;文中穿插着描写了僧人的生活情景,更显示出此地多佛寺的特色。
C.毗卢顶上的寺庙精美众多,寺僧多将新摘下的山肴野菜直接煮食,当然,这里也有不好的地方,一是寺僧不懂得饮茶,二是晚上要睡冰冷的石床。
D.文章中穿插记述了遇苦行僧、洞中僧敲石头以及童仆惶惑大叫等情节,使这篇游记更加生动有趣。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遂脱巾褫衣,导诸公行。诸公两手扶杖,短衣楚楚,相顾失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穴甚狭,若瓮口。同游虽至赢者,亦须头腰贴地,乃得入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C
4.(1)我于是摘掉头巾脱去外衣,引导其他人前去。我们都两手拄着拐杖,短衫鲜明整洁,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忍不住发笑。
(2)有一个 洞穴非常狭窄,像坛子口。一同游玩的即使是最瘦弱的人,也需要头腰都贴在地上才能够进得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廖冀亨,字瀛海,福建永定人。康熙二十九年举人,四十七年,授江苏吴县知县。值岁旱,留漕赈饥,不足,自贷金易米以济。士人感其诚,相率捐助,赈以无乏。吴中赋额甲天下,县尤重,冀亨减火耗①,用滚单②,民皆称便。太湖中有芦洲,或垦成田,或种莲养鱼,官吏辄假清丈增粮名以自利。冀亨曰:“湖荡偶尔成田,未可久持,今增其赋,朝廷所得几何,而民累无尽期。”一无所问。
初,冀亨莅任时,有吴人语之曰:“吴俗健讼,然其人两粥一饭,肢体薄弱,凡讼宜少准、速决,更加二字曰"从宽"。”冀亨悚然受之。收词不立定期,民隐悉达。尝自谓讼贵听,听之明,乃能速决而无冤抑。在吴三年,非奸盗巨猾,行杖无过二十,盖守此六字箴也。
有庠生授徒盐商家,自刎死,勘得实。或有谤其受贿者,冀亨无所避,卒释盐商勿罪。东山巡检报乡人弑父屠嫂,未遂,自尽。冀亨渡湖往验,大风,舟几覆,从者色变。冀亨曰:“县官伸冤理枉而来,神必佑之,何惧!”须臾抵岸。讯得父故杀状,巡检得贿诬报,俱论如律。
冀亨既有声于吴,他县疑狱,往往令推治。会有宜兴知县诬揭典史故勘平民为盗,刑夹致死,冀亨奉檄按验。知县者总督噶礼之私人也,或告宜少假借,冀亨不为动。检踝骨无伤,原揭皆诬。狱上,噶礼屡驳诘。再三审,卒如冀亨议,以是忤总督。时巡抚张伯行以清廉著,深契冀亨,布政使陈鹏年尤重之;而噶礼不怿于伯行,尤恶鹏年。四十九年,鹏年被劾,并及冀亨,以亏帑夺职。逾年,噶礼败,冀亨始复原官,以病不赴选。及卒,吴人祀之百花书院。
注:①火耗:征收赋税时比额定数量多收一部分,用作铸钱时的耗损。②滚单:康熙年间以规定户数为单位挨次催缴租税的一种单据。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冀亨莅任时 莅:到
B.民隐悉达 隐:内情,忧患
C.他县疑狱 狱:牢狱
D.以亏帑夺职 夺:剥夺,削除
2.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词含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乃能速决而无冤抑 臣乃敢上璧
B.官吏辄假清丈增粮名以自利 以勇气闻于诸侯
C.其人两粥一饭,肢体薄弱 以其无礼于晋
D.不怿于伯行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廖冀亨任吴县知县时,逢大旱之年发生了饥荒,他就留下了本该外运的粮食救济灾民,不够的部分就自己借钱买粮补上。
B.廖冀亨听取了当地人的提醒,随时收取百姓诉状,即使对大奸大恶之人行刑也不超过二十杖,结果反而没有冤案错案。
C.有个秀才在盐商家自杀了,廖冀亨查得实情,但有人说他得了盐商的好处,他不避流言,照直判处,没有治盐商的罪。
D.宜兴知县诬告典史故意把平民审为盗匪,并用刑致死。廖冀亨奉命审理时,不怕得罪上司,照直议处。
4.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人感其诚,相率捐助,赈以无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B
4.(1)士人为他的诚心所感动,一个接一个捐助,赈济之粮因此不再匮乏。(感、相率、省略)
(2)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所佩戴的玉玦向项王示意,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数、目、示,语意通顺)
(3)怎么能(象这样)使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前扼腕叹惜,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慨呢?(屈、省略倒装、语意语气)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茵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菌不知晦朔
②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③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2.从题干提示的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各句的相应括号中。
绝:A.断,断绝B.极,非常C.高超,绝妙D.横渡,横穿E.超越
(1)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3)绝妙好辞。(? )
(4)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
(5)佛印绝类弥勒。(? )
3.翻译下列句子。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一段中援引“汤之问棘”一段话是否与文章第一段的内容重复?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EDCAB
3.彭祖如今以长寿著名,众人跟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
4.这段文字不是第一段的重复。在内容上,是对第一段的补充;在结构上,与第一段相照应,论证了“小大之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长春高中毕业第二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矅。今先王之义胜,故肥。”(《喻老》)
注:矅(qú):瘦
(1)吾人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 (3分)
译文:
(2)两者战胜于胸中,未知胜负,故矅(3分)
译文:
(3)今先王之义胜,故肥 (2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我在家里学习先王做人处事的道理,就觉得无比光荣;走到外面看到富贵人家的生活乐趣,也觉得无比光荣。(荣之:以之为荣)
(2)两种思想在胸中斗争,还未见到谁胜谁负(谁胜谁负,还没有见到分晓),所以人也瘦了
(3)最近先王的道义终于战胜了一己的私欲,所以人也就胖了。
本题解析:关键词及采分点
(1)见:学习?荣之:以之为荣,意动用法。
(2)矅:瘦
(3)义:道义
【翻译】
子夏拜见曾子,曾子说:“怎么胖了吗?”回答说:“打了胜仗,所以胖了啊。”曾子说:“指的什么事啊?” 子夏说:“我回家看见先王的仁义道德就以(遵守)它而觉得快乐,出门看见富贵的好处又以(能够)富贵才会快乐,两个念头在脑子里斗争,不分胜负,所以就瘦了。现在是先王的仁义道德胜了,所以胖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