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四)
2019-06-29 17:54:15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小题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读第二、三两联,作者分别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的感情的?(4分)
第二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3分)
小题1: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2分)
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樽无绿”“绿”指酒)和以虚写实的方法,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苦闷。(2分)手法答出一点即可给一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回答此题要结合尾联“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以及题干中的关键词“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知人论世,得出情感。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首先答出借景抒情、借代的手法,再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最后回答情感。对着,向着;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与诗的三、四句“乱云低薄暮, 急雪舞回风”相应和。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注释: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中有画,绘形绘色(或:突出色彩的描写),动静结合(或:以声衬静),情景交融。
(2)闲适恬静。(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一剪梅?杨佥判
襄樊四载弄干戈,不见渔歌,不见樵歌。试问如今事若何?金也消磨,谷也消磨。《柘枝》①不用舞婆娑,丑也能②多,恶也能多。朱门日日买朱娥③,军事如何?民事如何?
注①《柘枝》:一种舞曲。宋时发展为多人队舞,宫乐有《柘枝》队。
②能:方言,如许、这等之义。
③朱娥:美女。
小题1:从全词来看,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4分)
小题2:“军事如何?民事如何?”这两问其实在词中可以找到答案,请就词的内容具体回答这两个问题。(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3分) ⑴这首词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词的上片写襄樊被敌围困达四年之久,军民死守抗敌,伤亡惨重,给养难继,下片写统治者在国难当头,仍鱼肉百姓,醉生梦死,与将士们浴血沙场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词人关心百姓、体恤民生的情怀。
或这首词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上片写襄樊被敌围困达四年之久,人民的和平生活被破坏,下片写统治者不关心人民的死活,不考虑国家的安危,仍过着歌舞升平的腐败生活,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关心国事的爱国情怀和大胆揭露奸佞权贵的大无畏精神。(如果说该词突出地运用了借代手法,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小题2:(3分)军事:襄樊被围长达四年,前线将士浴血奋战却得不到援助,亡国之危险就在眼前。民事:长期的战事破坏了人民的和平生活,不见“渔歌”,不见“樵歌”,弹尽粮绝。而这一切,都源于统治者丑态多多,罪恶多多,是他们将国事民事糟蹋得不像样子。


本题解析:小题1:对比的手法。词的上片写襄樊被敌围困达四年之久,军民死守抗敌,伤亡惨重,给养难继,下片写统治者在国难当头,仍鱼肉百姓,醉生梦死,与将士们浴血沙场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关心百姓、体恤民生、关心国事的爱国情怀和大胆揭露奸佞权贵的大无畏精神。
小题2:军事指:“襄樊四载弄干戈”,襄樊被围长达四年,前线将士浴血奋战却得不到援助,亡国之危险就在眼前。民事指:“不见渔歌,不见樵歌”,尽管襄樊粮尽援绝,守将频频告急,贾似道为一己之私利却隐瞒军情,匿而不报。襄阳军事万分危急,求助不得任何支援,长期的战事破坏了人民的和平生活,而这一切,都源于统治者丑态多多,罪恶多多,是他们将国事民事糟蹋得不像样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②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小题1】第三联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战争场面的?写出了战争的什么特点?(4分)
【小题2】最后两句采用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句从视觉出发,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黯然失色。第二句从听觉出发,写出了狂风呼啸声和雄壮的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场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悲壮。
【小题2】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决心保卫边疆、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及投笔从戎、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壮志豪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既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出考查诗歌的形象,“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意思是说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从抒情手法来看,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该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时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
(1)苏轼一生遭际坎坷,但乐观自强,笔耕不辍,从而拓宽了宋词的新境界,开创了宋词豪放一派。历来公认,最能代表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是“?
?”。与此相对的宋词婉约派,历来公认,最能体现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则是?。(2分)
(2)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杨柳岸晓风残月?(2)本词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拟人化……),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也可认为是“良禽择木而栖”,故无枝可栖),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塑造形象:塑造方法、形象特点(孤独)各1分,对于该句的解释分析2分,作者心境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