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小题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小题2:“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概括意境和手法分析的题目,概括意境现简要描述,然后概括特征,此题的设问有些含糊,应为写景时运用什么手法,写景的角度有顺序、着眼点和手法,着眼点是视听结合,手法是动静结合,答题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小题2:这是一道情感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主要词语有“异乡”“独上”“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贫官”“客”“离恨”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上片开头两句写出了寓居环境什么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寂静。(意思对即可)
(2)答案示例:下片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写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不愿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表现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幽愤寂苦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新晴(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小题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根据哪些意象可以看出?(2分)?
小题2: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有关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夏季,从诗中“青苔”、“绿树”、“昼梦”及“南风”等意象可知。
小题2:拟人的表现手法。 “绿树无人昼梦余”,可知新晴后,诗人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在白天恬然入梦;而后面的“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把南风写得情趣实足饶有风趣,进一步烘托了作者久雨初晴后的闲适、清静,愉悦的心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比较简单,诗中所用意象“青苔”、“绿树”、“昼梦”、“南风”等季节特点鲜明。答对季节得1分,能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意象得1分。
小题2:分析诗词表现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谋篇布局手法等方面进行。答题时要先总述后分析。“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把南风写成了饶有情趣的老朋友,又是开门又是翻书,显然是使用了拟人手法,诗人自己此时的心情不言而喻,是闲适的、愉悦的。(手法1分,能结合诗句分析,1分,概括出心情2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情感:喜爱。体现情感的字是:怜(2)意象:春潮、雨、野渡、自横的舟。
2.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感情: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②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BE
②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