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2—23题。(6分)
醉花间
(唐)冯廷巳
睛雪小国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篷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22.作者通过“晴雪”“池”“梅”等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析。(2分)
2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正中(冯延巳)词除《鹊踏枝》《菩萨蛮》十数阕最暄赫外,如《醉花间》之‘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余谓韦苏州之‘流萤渡高阁’,孟襄阳之‘疏雨滴梧桐’不能过也。”有人认为“斜月明寒草”句读来不顺,如将之改为“明月斜寒草”似乎更上口,意境也不为差。你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22.(2分)作者用“晴雪”“池”“梅”等意象,描绘出“小园”蓬勃生机的早春气息。 (1分)词句中春虽未到,但不远矣,概因日晴雪融,梅花盛开,池水碧绿,在点明“小园”已经充满了活力与生机,这都是大地苏醒的先兆。(1分)
23.(4分)同意王国维的看法。(1分)词中的“月”是“斜月”,说明此时的月并非满月,光为微光,这样的月光照在夜晚生出寒气的草上,渲染出一幅冷、寂之境。(1分)再与前句“高树鹊衔巢”结合起来,环境的特点更为清晰。(1分)而如改为“明月”,则光线小同,意境也会不同。(1分)(如答同意“有人”的看法,分析合情理,能自圆其说,亦可。)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默写名句。
①善万物之得时,——————————。
②聊乘化以归尽,—————————— !
③——————————,泉涓涓而始流。
④—————————— ,鸟倦飞而知还。
参考答案:①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②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④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南乡子·送述古①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①述古:陈襄,字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
1.仔细品味这首词,简要回答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这首词中“荧荧”一词极具表现力,请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意对即可)
2.“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离别而哀伤,因思念而泪流满面;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担忧,因思念而彻夜难眠,读来令人叹惋不己。(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6分)
寒食[注]?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日献郡守?伍唐珪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小题1:这两首诗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小题2: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在写景抒情手法和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小题1:两首诗都写了生活的贫寒、困顿,借此表达了寒士的辛酸、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
孟诗中写自己远居他乡,再加以“贫居”“无烟火”,境况确实“堪悲”。伍诗则以“三径苔荒一钓船”“厨里久无烟”,写出了自己生活的困境。(3分)
小题2:孟诗从“花满枝”写起,写出江南之春繁花似锦的美丽画面,与下句形成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语言含蓄。
伍诗则用白描手法,“三径苔荒一钓船”,直接写出生活的贫穷。语言直白。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指诗人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小题1:简要赏析颔联的艺术特色。(4分)
小题2:这首诗饱含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①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家园依旧远隔万里,空虚和失望更加触动了思乡之情。
②对比手法: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梦中变成蝴蝶回到家乡的快乐与现实中子规啼叫,月色冷清、凄凉的思乡之苦。
③渲染(烘托):由 91ExAm.org蝴蝶的翩翩起舞回到故乡,营造渲染了一片与家人团聚的快乐温暖氛围,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以景传情,表达作者的思乡之苦。
④运用典故:分别运用了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的典故。
(答到其中任意两点并作解释各给2分)
小题2:
春逝之伤,年华易逝,人生迟暮之悲;思乡之苦,社会动荡,家书经年断绝之忧;仕途坎坷,功业无成的感伤;不甘心而不肯还乡的无奈;对范蠡的羡慕和归隐的渴望。(答到任意3点给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颔联虚实结合,以景写情:“蝴蝶梦”,有化用“庄生梦蝶”之意;“子规”,即杜鹃鸟,叫声犹唤“子归”。诗人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故乡。然而,这只不过像是“庄生梦蝶”而已,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在享受了片刻回乡之乐以后,诗人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在万里之外 。更何况又正是月凉如水、子规哀啼的时候,听着“子归 !子归!”的哀哀啼唤,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 一叫一回肠一断”!(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这该是何等的痛苦悲伤!诗人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楚、愁惨的气氛。意境曲折幽深,有令人黯然落泪的感染力。它真切地传达出了漂泊异乡游子的凄凉悲愁情怀,成为传诵不绝的名句。
小题2:
首联上句即言水流花谢,春去无情,顿生愁绪;下句思乡,不怨春风不带他回故乡,却言他送春风过楚城。
颌联上句写梦境,身化蝴蝶回到万里之外的家乡,聊慰思乡情怀,于虚幻世界得到一丝快乐;下句写梦醒时分,仍在他乡为异客,现实世界残酷,三更月色格外愁人,树上杜鹃啼叫“子归”更显凄凉。
颈联写家书久绝,暗示社会动荡;自己华发满头乃忧国思乡所致。
尾联自嘲,家乡烟景美好,如果想回家还是可以回去的,却是自己彷徨下不了决心回乡。流露了前途迷茫,欲罢难休,苦闷彷徨的复杂心情。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