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9 18:06:2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问题。
敬亭山独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贺新郎(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注】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此时辛弃疾被投闲散置已四年。
1.“用典”是辛弃疾词的一大特点。请说出《贺新郎》首句“甚矣吾衰矣”的出处、典故的原意和辛弃疾引用此句所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李白《敬亭山独坐》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出处:《论语》“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原意:孔子慨叹在礼崩乐坏的当时已无法复现周公礼乐政治的美好图景;情感:辛弃疾引用它表达谪居多年、故交零落,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感慨。
2.这两句与李白《敬亭山独坐》“相看两不厌”采用同一艺术手法,先把诗人的感情投注于描写对象,然后运用拟人手法,借染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山的形象来揭示诗人的内在感情。《贺新郎》中,诗人因无物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从而大大加强了作品的主体意识,使得诗人的孤寂之情得到了更好的表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宋)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1)请概括诗歌描写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具体的诗句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歌通过抒情主人公独酌、醉眠、梦醒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怡然自得的饮者形象。?
(2)“世味”。从首联中的“山静”“日长”等词可以看出诗人的寂寞;颈联中“门常掩”一词又透露出一种孤独之情;而“梦中频得句”的兴高采烈,则是一种心灵上的痛苦挣扎。(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①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 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小题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
小题2: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与无奈。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结合注释作答。开篇“西风”一词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西风烈烈,凉 意来袭,独自感受风中的凉意,如今还有谁来念及?其孤独凄凉之情溢于言表,不禁令人心生感叹。风卷黄叶,萧萧而下,寒意直逼疏窗,“伤心人”对“凄凉 景”,心中的痛苦怎能派遣?只有一闭 “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茕茕孑立,衣袂飘飘的纳兰,悄然立于残阳斜照的窗下,沉思往事,黯然神伤,无尽相思涌上心头。
无 限往事涌上心头,当日与卢氏恩爱之情景历历在目。“被酒”是醉酒,“春睡”一词遥应往事,自己醉酒沉睡,卢氏悄悄起床,唯恐惊醒了还在酣睡的梦中人,卢氏 之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可见一斑。春日里鹣鲽双飞,琴瑟和谐;秋暮中斯人独守,锥心思念。抚今追昔,缅怀之情顿然浮上心头。“赌书消得泼茶香”一句,用的是 李清照赌书泼茶的典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记载自己常与丈夫赵明诚比赛看谁的记性好,指某事载于某书某卷某页某行。经查原书,胜者可饮茶以示庆贺,有 时高兴之至,不觉茶水已经泼湿衣裳。当初的卢氏和自己,情投意合,执手相携,几多的欢笑,几多的关爱,仿佛还在眼前,孰料,音容犹在,斯人已逝,那如莲花 般娇羞的微笑,那如惊鸿般轻盈的身影,如今何处可寻?
小题2:“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道破人心。花开花落频回首,方知当时情意重。世人大多如此,当自己拥有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其珍贵,不用心去珍惜。往事依依,唯有失去的时候才恍然惊醒,那一切已经深入肺腑,挥之不去。纳兰容若的词情真意切,清丽凄婉,“柔情一缕,能令人九曲肠回,虽山抹微云君不能道也。”这首悼妻词更是柔肠百转,哀感顽艳,堪称悼亡词中的极品之作。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禾?熟
宋 ?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②谷登场。
老牛粗了③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注]①此诗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清初画家曾借此题画。诗人做过地方官吏,熟悉农村情况。他多遭贬谪,厌倦官场。②窦:水道,水沟。③粗了:刚了结。
小题1:一、二两句,勾勒出了农村?的景象。 (2分)
小题2:三、四两句取象老牛,诗家评说“用意很深”。对诗人的“用意”,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丰收(2分)
小题2:诗人借刚释重负、卧坡吃草的老牛抒发内心的郁闷:自己仕途坎坷,官场劳顿,何异于老牛的耕耘之债?而自己也想卸却重负,舒闲疲惫的心。同时,诗人借这种看似悠闲淡然的场景,含蓄地表达了对朝廷或官场的不满。(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一、二两句的意思是:百里农田里的稻谷、黍梁结满累累的果实,在习习的秋风吹拂下,禾浪翻涌,香气袭人,一股清泉从上而下汩汩流淌着,落于溪潭沟渠之中,打谷场上一派繁忙。所以勾勒出了农村丰收的景象。
小题2: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三、四两句,山坡上,一头老牛刚刚忙完农活,释却重负,疲惫地横卧在夕阳斜照的余晖里,紧一嘴,慢一口啃咬着野草。因为诗人做过地方官吏,多遭贬谪,厌倦官场。作者借写老牛的役债有了结的时日,来写自己何尝不想卸却重负,舒闲疲惫的心呢。含蓄地表达了对朝廷或官场的不满。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答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①此诗作于苏舜钦因事获罪,闲居苏州时。
⑴苏舜钦同时代的词人张先《天仙子》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句,王国维道:“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本诗中的“弄”字实有异曲
同工之妙。请说一说这个“弄”字的妙处。
⑵?诗中句句写景,无一字言情,但字里行间我们却能体会到作者充盈其间的情感。本诗流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1)句中“弄”字有拟人的特点,一个“弄”字,写景状物,神韵毕现,描绘出时而薄云遮日,时而云破日出的阴晴不定的景象。(2)本诗流露出作者的幽独闲逸之趣和对沧浪亭的由衷喜爱之情。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