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9 18:06:26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入清溪①行山中
〔唐〕李白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无事令人幽,停桡②向余景。
【注】①清溪:水名,在今安徽贵池北。②桡(ráo):桨。
小题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赏析颔联“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的写景技巧。(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之情。②首联写舟之“轻”“疾”,表现出诗人“入山中”的畅快与惊喜;中间两联,诗人置身山水,与鱼鸟为伴,心情愉悦而恬淡;尾联,诗人被山间幽美夕景所吸引,“停桡”驻足,沉醉其中。(4分,第①点1分,第②点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①俯仰结合(远近结合)。诗人“起坐”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抬望四周及上空,鸟儿翩飞。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②动静结合。诗人行舟观景,青山倒映在水中,随溪水荡漾。景象逼真,巧妙地融山水于一体,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其它技巧,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读全诗的关键点在于“无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诗人为何“停桡”,只因景色“令人幽”。虽用“幽”字,却不是凄冷清幽之景象。加上前几句中写到的小舟“轻”“疾”,鱼鸟自在,水波轻摇而山影浮动,以及在溪旁言谈却更显幽静都体现出诗人游赏时的惬意,对自然山水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小题2:诗歌中写景的技巧很多,可从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也可从修辞角度来看,还可以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等等,在解答时要抓住诗文的关键点,从本题来看“动静结合”应是较容易作出的回答。只要考生对于技巧多加关注,对这一类的问题不难作出正确解答。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②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②鉴:镜子
小题1:诗歌颔联写景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张先在当时有一个绰号叫“张三影”,本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颔联的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首联中的“请”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首联中的“静”字。
小题2: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芦影)。


本题解析:
小题1:分析某一联写景的特点,除了要注意该联的用词造句外,还需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本诗中,颔联上下句中“见”和“闻”二字,分别暗示了写景的落脚处:一为视觉,一为听觉。再结合全诗看,“见山影”照应首联的“清”字;“闻草声”照应首联的“静”字。
小题2:回答本题,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比较好找,“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影,而“过桥人似鉴中行”和“莫放修芦碍月生”则是暗写,前者暗写的是人影,后者暗写的是月影。


本题难度:一般



3、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小题1: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
小题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_______________ ?? (孟子《鱼我所欲也》)
小题3: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
小题4: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小题5:朝搴阰之木兰兮,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小题6:不宜 ___________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小题7: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小题8: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参考答案:
【小题1博学而笃志
小题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小题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小题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小题5:夕揽洲之宿莽
小题6:妄自菲薄
小题7:歌窈窕之章
小题8:燕然未勒归无计


本题解析:本题默写的难度不大,但是有几个词在书写的时候还是应该注意一下的。一是音同字而写成别字,如第二小题的“辟”、第四小题的“揽”和第八小题的“勒”等,还有一些较为生僻的字,如“笃”“阏”“窈窕”等,另外,“已”默写时也是应该注意的。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②,凫雁满回塘。
【注】①铎:马铃。②杜陵:长安城南,代指作者故乡长安。
(1)“明驿墙”中的“明”字,有的版本作“照”,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3分)
(2)“凫雁满回塘”一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1)“明”字更好。因为“照”字只是客观地表现了枳花的白色鲜亮,映照着驿墙;而“明”字则显出枳花既白亮又茂盛,它的映照使整面驿墙都显得明亮起来,这正好呼应着天色未亮的“早行”特点。
⑵“凫雁满回塘”是虚写梦中的故乡杜陵,春回水暖,凫雁自得其乐;此景恰与眼前“早行”的寒凉、凄冷之景形成对比,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借此景反衬出漂泊之人落寞的思乡之愁。


本题解析:诗歌起笔即现客行之悲:住简陋茅店,鸡鸣趁月即起。天还黑,只好借枳花映照驿墙的亮色牵马出行。天还冷,踏过结霜的板桥立刻留下清晰的足迹,远望山路落满了萧索的槲叶。昨夜梦中的故乡,早已是春回水暖,凫雁畅游;如此差距,怎不叫离乡的诗人顿生伤悲和思念?颔联历来为人称颂:纯用名词叠加将六种景物连缀起来,意象具足,于声色动静中,既见“早行”特点,又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早行”之景如在目前。
点评:本题的第二小题是一个突破,从提问上看是一道路作用题,而仔细分析是一道鉴赏表现手法的题,因为诗歌的表现手法与作用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考生一定要审清题。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古诗鉴赏(8分)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小题1: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的?(4分)
小题2:“一一风荷举”历来为人称赞,极尽荷之神韵,你认为其中的那个词用的最为精妙,请赏析之。(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作者上阕先写雨后天晴带来的喜悦,看到荷花的丰姿后更觉赏心悦目。进而由眼前的“荷叶”便幻化成家乡的“芙蓉浦”。实景、想象、梦境连成一片,写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小题1:举;刻画雨后风荷受到初阳照射后渐渐挺拔的神韵。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