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小题1:《春日登楼怀归》中“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句很为后人赞赏,试结合诗文加以赏析(3分)。
小题2:这两首诗歌虽然都是写登楼所见所感,但在情和景的表现上是不同的,试结合诗文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登高览景,当目光投向荒村时,已近黄昏,村里人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故冒出缕缕轻烟。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不时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眼中所见的“野渡”、“炊烟”之景,耳边所闻的“流莺”之声,触景生情,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句以“荒村”对“古寺”、“生”对“语”、“断霭”对“流莺”,对仗严谨工整。
小题2:寇准前三联写望中之景。诗人登高远眺,放眼所见的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俯瞰楼前,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躺在水里飘荡。颈联写抬眼所见。村里人家缕缕轻烟。古寺边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触景生情,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仿佛置身故乡。末句一“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韦应物的诗采用虚实相生的写法。一、二句直抒,用的是虚笔;三、四句写景,用的是实笔。开头两句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三、四句用似乎冷漠的笔调随意点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诗人用 “砧杵”, “荆榛”,营造了凄凉惆怅的意境 ,抒发了孤寂之感与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它是先抒情,后写登览所见之景。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体现诗人高超的表现技巧。
本题解析:
小题1: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从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看,首句“聊”字表明其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后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一“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前三联写春日登楼的见闻。颈联所写的景物则更是抬眼所见。眼见“野渡”、“炊烟”之景,耳闻“流莺”之声,触景生情,引发诗人思乡之情。以“荒村”对“古寺”、“生”对“语”、“断霭”对“流莺”,对仗工整,此联深为后人所赞赏。
小题2:寇诗写登高远眺之景,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眼见“野渡”、“炊烟”之景,耳闻“流莺”之声,因眼前景象神似故乡之景,触景生情,引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韦诗先直抒用虚笔,后写景用实笔,营造了凄凉惆怅的意境,抒发孤寂之感与思乡之情。由情到景,笔法高超。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2013·琼海高考模拟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辋川闲居
王 维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
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①临水拔,白鸟向山翻。
寂寞於陵子②,桔槔方灌园。
【注】 ①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水中,叶如蒲苇。②於陵子:齐国高士陈仲子的号。据《高士传》载:陈仲子认为其做官的兄长不义,就带着妻子到了楚国,住在於陵,自号於陵子。楚王听说他很贤德,派人聘请他做宰相,他就又逃到别处替人浇灌园子。
小题1: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二、四联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两句诗勾画出了一幅鲜明的辋川风景图:青翠的茭白掩映在清冽的水中,白鸟展翅翻飞于苍茫的山间。青菰、绿水与白鸟相互映衬,色彩鲜明;前一句写静景,后一句写动景,动静结合。
小题2: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第二联的“时倚”、
远看”再现了诗人安逸洒脱、怡然自得的心情。尾联以於陵子自居,暗示了自己隐居的原因。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回答本题既要留意“时倚”“远看”“於陵子”等关键词语,又要联系注释内容。於陵子,对权贵不喜欢,因为厌恶兄长在朝中为官不义,于是和妻子到了楚国。由此可以看出其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中注释比较详尽,答题时应注意这一重要提示。赏析第三联景物描写时应抓住关键意象“青菰”“水”“白鸟”“山”,一“拔”一“翻”,动静结合。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山中①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①原题《思归》。是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所写的。
(1)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__的景色,主要可以从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意象中读出来。
(2)“长江悲已滞”中的“滞”,表面上看是写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形象地描述了诗人______________心态。
(3)综观全诗,寄予了诗人________之愁和___________之情。
参考答案:(1)深秋:高风、黄叶
(2)从高空俯瞰长江,长江的水凝滞不动的感觉;滞留巴蜀不能归的惆怅
(3)寄居他乡的羁旅;归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四十二岁,以言官弹劾谓其“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隆兴通判,始卜居镜湖之三山。
①玉瀣,一种美酒。②《黄庭》,是道经的名称。
小题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4分)
小题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描写了诗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4分,每画面1分)
小题1: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相伴,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地道出了诗人对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壮志难酬的愤慨)。(4分,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只要把诗词中有关诗人的活动的画面结合起业即可。重点诗句: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根据注释:斟残玉瀣就是喝酒。行穿竹要灵活翻译。还有读《黄庭》,卧看山可理解为躺着看山。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此类题只要找出关键诗句,从中抽取有关画面的词语并进行翻译理解即可。
小题1:这道题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不难,陆游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爱国诗人,其壮志未酬的诗歌很多,本诗也一样表达了这种情感。具体答题时,可结合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卷罢《黄庭》老却英雄似等闲等诗句,再结合注释对《黄庭》的注释,可整理出作者的情感。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解答此类题,要知人论事,既要分析诗词的意义,也要结合注释对强对诗歌的理解。有的诗题目可对诗歌主旨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说说诗歌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参考答案:(1)人们在龙王庙前敲锣打鼓,鼓乐齐鸣,举行祭祀仪式,以讨得龙王欢心,祈盼上天普降甘霖。(2)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将农民心急如焚地求雨和达官贵人悠哉观赏歌舞的场景并置,一方是心焦求雨以解决旱灾,一方是唯恐下雨咽了管弦,寄寓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达官贵人的愤怒。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