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6-29 18:15:59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③。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②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③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
1.在开篇两联中作者触景生情,其中哪一字起到了诗眼的作用?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为何产生这种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中作者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惊”。首先是因为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可见军营中号令之严肃;其次,是在严冬初晓、积雪万里的时候,作者远望到在半空中猎猎飘扬高悬的旗帜,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2.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班超,可是见此边营士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为国立下奇功。末二句水到渠成地顺应“客心惊”,结束全诗。(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鬃。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巢巢颇有鬃;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对画线句子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用什么办法做我丈夫的标志呢?骑白马走在前,身后跟着小黑马。
B.根据什么标志认出我丈夫?骑着白马紧紧跟随着一匹小黑马。
C.用什么来作为我丈夫的标志呢?让他骑一匹白马跟随一匹小黑马。
D.根据什么辨认出我的丈夫呢?骑着白马走在前,小黑马驹跟在后。
2.本文为什么要以“陌上桑”为题?可否换成“秦家女”或“罗敷严词拒太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而是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分析本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陌上桑”意即在田间小路上采桑。以此为题,意境优美,语言含蓄。不可以。如改换之后,则标题太直白,缺乏文学韵味,破坏了原来优美的意境。
3.这样写是为了更加突出罗敷的美丽,可最大限度地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在脑海中塑造各自想象中的至善至美的人物形象。
4.这是一首描写罗敷不畏权势、忠于爱情的叙事诗。诗人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着重描写了罗敷的美貌和罗敷用机智的语言对“使君”进行的讥讽,表达了自己的爱情理想。全诗叙事幽默,充满喜剧色彩,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宋词(11分)
思佳客·赋半面女髑髅 ①
吴文英
钗燕拢云睡起时。隔墙折得杏花枝。青春半面妆如画,细雨三更花又飞。
轻爱别,旧相知。断肠青冢几斜晖。断红一任风吹起,结习②空时不点衣。
注:这首词是作者居于杭州时所作,有怀人之意。从词的内容看,应当是作于杭州姬妾辞世之后。①髑髅: 死人的头盖骨。②结习:即是人世间的种种烦恼。佛经上说,天女散花于诸菩萨,及身,花朵不经拂拭而自行坠落;至大弟子,却滞留于衣。天女问其缘故,舍利佛答曰:“结习未尽,花著身耳;结习尽者,花不著也”。
小题1:本词主要用了哪种写法,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2:简要赏析“断红一任风吹起,结习空时不点衣”一句。(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答:联想或想象,或虚实结合。(2分)词人以奇妙的想象把半面女髑髅想象成一个美丽多情的女鬼形象(1分),她悠扬而轻易地“隔墙折得杏花枝”在春天嬉弄,表现出她对人间的依恋。 (1分)如此青春活泼的女子,亦如夜半风雨春归的落花一样夭折了,一个“又”引出下阙对往昔情事的感伤;“断肠青冢几斜晖”,词人触景生情,对已去恋人充满无尽的悲痛和相思之情。(1分)
小题1:答:“断红“比喻(1分)由“半面女髑髅”勾出的已逝去的旧日相知的女子(1分),“一任”写出“断红”有感有知,任风吹起。(2分)抒发了作者力图摆脱旧情缠绕的痛苦,努力使心情平静的复杂情感。(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习题。(8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小题1:这首词的动词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3分)
小题2: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说明。(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跳”这个词运用了比拟的手法,一方面突出了雨势之大之急,另一方面把雨水打在荷叶上又反弹起来的情景描写得绘声绘色,生动别致。(3分)
小题2:(2)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满湖烟水,阵阵幽香,不觉沉醉其中。忽然急雨打篷,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与抱怨;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绿荷跳珠的美妙境界,欣喜之情又油然而生。(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古代诗歌中的炼字技巧。解答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诗歌中“池荷跳雨”指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的样子。一个“跳”字使荷叶上晶莹的雨点显得活泼而不受羁绊。
小题2: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词人午睡,梦中驾着小船在西湖荷花之下泛游,烟雾缭绕的水面上荷花的香味四溢。这两句写的虽是梦境,但形象逼真,如同一幅绝妙的水墨画,淡笔素描,勾勒出湖面胜景的一个轮廓,呈现在读者面前。“急雨打篷声,梦初惊。”突然,一阵暴雨击打船篷的声音,把他从梦中惊醒,一瞬间,先前的扁舟、荷花、烟水顿时消失,可以想见,词人此时对梦境还有些留恋,对雨声打断他的美梦不无遗憾。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原来,先前梦中听到的“急雨打篷声”,睁眼一看,是雨点落在门前池塘中的荷叶发出的声音。“跳”字说明雨下得很急,与上片的“打”字相呼应。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珠珠”被雨点击散,又重新聚合,因此说“散了……还聚”, “跳”、“散”、“聚”、“泻”,四个动词连用,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水珠滚动,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欣喜之情油然而生。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对该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A.首句忽发奇想,破空而来,似大潮平地涌起,令人在意想不到的惊奇中产生了继续阅读的强烈欲望。
B.第二句落在“愁”字上,点明“三千长”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C.第四句以“秋霜”代白发,带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得”字显现出诗人受到排挤压抑之后的不平之气。
D.诗人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愁,着力渲染了久积于心的怨愤和抑郁,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自己当时的真实处境。

诗歌以“白发”开篇,好处是?


参考答案:
D“白发”与“三千丈”连缀而成,与现实情况不符,吸引了读者:以“白发”喻愁,形象直观、朴实自然,增强了“愁”的形象性。


本题解析:(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自我”形象)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