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6-29 18:37:53 【

1、阅读题  阅读王维的《终南别业》,回答问题:(8分)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你是如何理解颔联中的“独”与“空”字的内涵的?(4分)
答:?
(2)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颔联的理解。(4分)
答:?


参考答案:(1)“兴来每独往,胜事自知” 中“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一个“空”字透露出来的不是消极、悲观、失望之情,而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可谓“空”字不空、词“空”意丰。
(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俞陛云在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诗句有随遇而安的理趣。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2题。
湘江曲
张籍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
1.首句七个字中出现两个“水”字,交代了什么内容?应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首送别诗,联系全诗分析诗人是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送别思绪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首句点染秋日湘江的景色,七个字中出现两个“水”字,这是诗词中常见的“同字”手法。前一个“湘水”,点明送行的地点,后一个“秋水”,点明时令正是使离人善感的秋天,笔意轻捷而富变化。
2.诗人为了充分表现送别思绪,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加强情感的渲染:①反衬。秋江的无潮正反衬出诗人心潮难平,秋江的开阔正反照出诗人心情的愁苦抑郁。②渲染。“送人发,送人归”,以“顶针”的手法紧承第二句,前后连用三个“人”字,两个“送”字,两个“发”字,加强了回旋复沓的旋律,加上“发”与“归”的渐行渐远的层进描写,对送别的思绪作了回环往复的充分渲染。③以景结情。最后一句写友人已去的情景,“白苹茫茫”是江上所见,“鹧鸪飞”是写江边所闻,和茫茫的白苹动静互映,那鹧鸪的啼鸣,仿佛更深微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怅惘。这种以景结情的落句,更给人以无穷的意味。
(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卢挚
挂绝壁松枝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1、作者观赏景物的“立足点”在哪里?欣赏的是哪一时间段中看到的景物?
2、末句“载我在潇湘画里”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全曲理解动静结合的表达艺术。


参考答案:1、江中行走的船上。从黄昏到月夜。
2、①收束全文,使人如在画中。②让人想象:“载我”者是船,还是大千世界。
3、前四句写静景,后三句写动景。作者将动静巧妙结合,将大自然与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使人享受到如入“潇湘画”中的美好意境。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菩萨蛮·咏梅
[宋]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霜钩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选自《朱淑真集注》)
小题1:请从描写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一枝和月香”一句。(3分)
小题2: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巧妙地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来描写梅,“一枝”从视觉突出梅的凌寒傲立,“和月香”从视觉和嗅觉写出梅的洁白与芬芳(2分),形象可感地描写出梅的形态与品质。(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写“怜”花又怨花,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以及渴望得到关爱的情感(2分);写独倚栏杆,深夜还在看梅,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希求温暖的情思。(1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桥下绵延不断的哗哗溪流之声送来一片幽香,这幽香弥漫在朦胧的月光之中,沁人心脾,涤人魂魄,令人流连,催人升华,使人意绪翩翩,不能自己……。此词本为咏梅而作,但却正如人们所赞赏的──它竟全篇不直言“梅”字,而着意挑出幽柔之“香”以涵概梅花的独特气韵。妙就妙在着一“香”字既突现了梅花芳馨幽艳的卓异风标,连同“和月”一起且又给人以嗅觉、视觉、味觉、触觉并生的通感联想。强调梅的“一枝”独秀,展现了梅树凌寒傲骨的幽姿逸韵,而且跟词作的抒情主人于下片“独自倚栏杆”也暗相扣合而发人深思。
小题2:下片,由梅花转至词人,着重写词人对梅花──借以对人世的执着情怀和幽怨心绪。词人于春寒料峭时,面对这疏影中流溢暗香的花枝直抒心意:梅花啊,我对你深深爱念的满腔热忱一如过去而始终未变;可是你哪里知道(你怎会料想到)我却日益腰肢瘦损而身心憔悴了!(这个聪慧多情的女词人在婚恋生活上是很不幸的)。朱淑真这“花不知人瘦”则是别出心裁的拟人句,在赋予“花”以人性的同时,又巧妙地渗透了词人对花的情愫。透过字面上似乎埋怨“花自无情,人自多感”的形态,折射着抒情主人寄意于花、期盼于花、渴望人间理解、希求人世温馨……等等多重意象。在词人这看似哀怨、悲凄、忧悒、惆怅乃至“情绪偏于低沉”的表象下,不正流荡着一个女人赤诚而热烈的心潮吗?果然,结句写道:夜深了,连不畏苦寒的梅花尚且因寒气包围似乎瑟瑟有声,而本已瘦弱伶仃的女词人竟思绪联翩无法拥衾入睡,还在“独自倚栏杆”。独倚无眠是在搏击寒风,是在思索人生,是在追寻世间的“知人”者啊!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无声子夜歌
薛奇童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1.这两首诗的开头两句分别写到白露、飞霜,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著名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提到《无声子夜歌》时说:“此与宫怨词"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词异而意同。”请比较这两首诗,分析这里所说的“同”和“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写霜露表明夜已深,渲染了环境的清冷,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孤寂愁怨。
2.同:两诗都写了秋夜望月,表达了孤寂恩怨之情。异:李诗写隔帘望秋月,人月相怜,愈望愈感到孤寂,也就愈增加怨思;而薛诗下帘避秋月,人月不见,怕望见秋月而愈增添孤怨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常见题型》试..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