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小题1:诗中首联用了“白地” “栖鸦” “冷露” “桂花”几个意象,请结合全诗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6分)
小题2: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人写“地白”“栖鸦”“冷露”等意象给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望月图,让人沉浸在
空明洁净、清美寂静的意境中,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独在异乡孤寂怅然若失的心情。
小题1:作者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
寂静思忆的意境,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本题解析:
小题1:“白地” “栖鸦” “冷露” “桂花”几个意象,组合起来营造了空明洁净、清美寂静的意境,寂静的意境表现出作者独在异乡孤寂怅然若失的心境。
小题1:此题要注意审题,关键抓住“如何表达”。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题。
春晚山庄率题二首(其一)
卢照邻
顾步三春晚,田园四望通。游丝横惹树,戏蝶乱依丛。
竹懒偏宜水,花狂不待风。唯馀诗酒意,当了一生中。
1.诗歌的第二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最后一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二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日里昆虫活动的状态:吐丝的蚕儿自由自在地爬行,飞舞嬉戏的蝴蝶停歇在草丛间。一个“惹”字,一个“乱”字,生动地展现了春日里小动物活跃、繁忙又各得其所的自在场面。(意对即可)
2.诗人赋诗离不开酒,并决心以此终了自己的一生,表达了诗人面对逍遥自在各得其所的万物,却因自己怀才不遇,而产生伤感与失落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请简要概括“半山春晚”?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春花凋谢,树木清阴,鸟鸣山幽,环境恬静。
2.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头两联写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半山园主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更衬托出诗歌境界之幽。
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词
李益
湘江斑竹枝, 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 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
李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小题1:两诗都用了“湘江”“斑竹”“鹧鸪”等形象,都是表现一种愁苦之情的。这种“愁苦之情”具体说来有何不同?(4分)
小题2:两诗在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采用了传统手法中的哪一种?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李益诗主要是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末句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她盼望情郎归来的急切心情。李涉诗有对“二女”的同情,有对屈原沉江自杀的叹息,也表现了自己的羁旅愁绪。不像李益诗所抒之情集中一点,而是泛咏愁情。
小题2:起兴。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怀恋情郎的愁怀。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首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的情感要注意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然后看为表达情感所选用的方式,第一首“郎从何处归”,第二首“二女”“三闾”等的感叹。
小题2: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起兴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联手法多样,结合语境具体解释。此题主要是起兴,答题时要解释清楚有何而起,表达什么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8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小题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
小题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